【內容提要】要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必須下力氣、出實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在社交媒體發展帶來的內容生產主體多元化和信息傳輸形態視頻化的趨勢下,通過在國際傳播中推動多元化視頻的供給,可以助推海外受眾與中國建立廣泛的時空連接,并在這一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實現認知重塑,從而突破渠道、語言、偏見等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梗阻”,為我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國際形象提供助力。
【關鍵詞】時空連接 情感共鳴 認知重塑 話語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①
本文基于問題導向,深入思考當下我國提高國際話語權所面臨的“梗阻”,提出推動多元化視頻的供給在國際輿論場創造出大批量、高質量觀察中國的窗口,為提升中國話語的能見度和中國敘事的說服力作出新貢獻。
一、提升國際話語權須打破兩大“梗阻”
有效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需要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所見”的實現,通過有效的內容供給讓國際社會、海外受眾能接觸到更多真實、立體、全面講述中國的信息;另一方面是“所感”的競爭,推動海外受眾在面對來自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目標的敘事時,依舊能對中國形成可信、可愛、可敬的認知。前者涉及信息能見度的比拼,后者則事關敘事說服力的競爭。在國際輿論場,中國之所以在一段時期里面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信息能見度和敘事說服力的提升上均面臨“梗阻”。
在信息能見度方面,美西方媒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居于壟斷性地位。近年來,我國媒體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大量面向海外推出的新聞產品打破了美西方媒體在國際輿論場中對涉華信息供給的壟斷,為海外民眾觀察、了解中國提供了新選擇。但和美西方媒體相比,由中國媒體通過國際傳播所構造的觀察中國的新窗口無論在數量上還是用戶覆蓋范圍上都還有明顯的差距。
在敘事說服力方面,面對語言障礙、文化區隔以及自身傳播能力不足,中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尚未構建起具備競爭力的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在西方政客、媒體長期抹黑影響下,一些海外民眾對于中國媒體形成了牢固的偏見,認為通過中國媒體新聞報道這一窗口中所看到的,不是客觀講述中國故事的信息,而是精心安排設計的“政治宣傳”。
進入社交媒體時代,中國媒體也依舊是部分西方政客、媒體攻擊的重點。通過對中國媒體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的賬號做特殊標注、降低中國媒體發布內容在信息分發中的權重等手段,把歧視性的標簽和中國媒體的主體身份綁定起來,并固化于平臺的架構與算法的程序之中,進一步增加了中國媒體打破“梗阻”、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難度。
二、多元化視頻供給為國際傳播突圍創造新機遇
面對美西方媒體在國際輿論場中的優勢地位及其對中國媒體的圍堵和打壓,一方面要迎難而上,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另一方面,也要把握社交媒體發展帶來的新變化,并從中找到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新突破口。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介使用是受眾實現信息獲取的前提。在這種以媒體機構為主要渠道和關鍵節點的信息傳輸格局下,要打破美西方媒體壟斷為海外民眾提供更多觀察中國的窗口,可行的路徑就是培育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媒體并推動中國媒體爭取更大的國際影響力。這也意味著,西方國家只要盯緊數量相對有限的中國媒體,降低其信息能見度、弱化其話語競爭力,就能夠把中國面向海外的信息供給與海外民眾的信息需求隔離開來,使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面臨“卡嗓子”的困境。
社交媒體的發展,讓海外輿論場出現了多方面新變化。內容生產主體多元化的新格局下,機構媒體不再是內容供給的壟斷者,媒體使用也不再是信息獲取的前提條件。這意味著,發布于社交平臺上的每一個和中國相關的內容產品,都能夠發揮和媒體類似的作用,成為海外民眾觀察中國的“微窗口”。尤其是面對美西方媒體針對中國國際傳播的“卡嗓子”,分散化、碎片化、海量化的“微窗口”群能夠形成多點突破的態勢。與此同時,隨著優兔(YouTube)、抖音國際版(TikTok)等視頻平臺的興起和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海外民眾開始習慣于通過視頻類的產品獲取信息。相較于文字類的產品,視頻能更好跨越語言和文化阻隔,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中國的真實樣貌。“眼見為實”的心理預設也讓海外民眾在觀看這些視頻時,能更好實現認知的重塑,從而扭轉他們基于美西方媒體報道的歪曲和抹黑所形成的對中國的偏見。
要利用好內容生產主體多元化的新格局以及內容傳播形式視頻化的新趨勢,就需要兼顧多元化和視頻化的特點,在中國國際傳播中全力推動多元化視頻的供給。
多元化視頻供給并非是多元化內容生產主體與視頻產品的簡單疊加,而是二者的有機結合,并具備三方面的內涵。首先是視頻生產者的多元化,其中既包括傳統的機構媒體,也包括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個體和機構用戶,既包含參與國際傳播的國內人士,也要把關注中國的海外民眾納入其中;其次是視頻類別的多元化,從新聞報道到紀錄片拍攝、從直播到短視頻分享、從專業影視作品到個體演繹短劇,各類視頻產品都可以在國際傳播中起到獨特作用;第三是視頻呈現景象的多元化,從重大新聞事件到民眾日常生活、從基礎設施建設到自然風光呈現,只要是有利于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中國的內容,都是多元化視頻聚焦的對象。
通過推動多元化視頻供給,有望打破既有“梗阻”,推動中國話語能見度和中國敘事說服力同步提升,為中國國際傳播打開新的突破口。
首先,推動多元化視頻供給可以基于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為海外民眾提供高密度、高強度的觀察中國的窗口群。在傳統媒體時代,海外民眾觀察中國的窗口主要由媒體的新聞報道構成。美西方媒體在這一體系中占據優勢地位。但從整體來看,受內容生產成本、版面時段分配等因素制約,無論是觀察中國窗口的總量還是單一窗口所能呈現的中國的景象都是相對有限的。社交媒體時代,通過推動多元化視頻供給,為海外民眾所提供的觀察中國的窗口的能力也將大幅提升。一方面窗口的總量將出現指數型的增長,從而讓國際輿論場中真實立體全面中國這一畫像的內涵不斷豐富;另一方面,單一窗口的信息強度也得到提升。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熟,海外民眾不僅能夠通過視頻所構造的窗口,以延時的方式看到和中國相關的影像,還可以借助越來越普遍的直播、連線,與中國民眾實現時空共享。這種時空共享能創造沉浸式的體驗,讓海外民眾更深度了解中國。
其次,推動多元化視頻供給能夠對沖抹黑、消解偏見,提升中國敘事的說服力。在傳統媒體時代,美西方媒體壟斷了觀察中國的窗口,并在對華報道中,通過能見度的控制,獲得了解釋權的領先。在缺乏更多信息來進行對比、印證的情況下,民眾很難在信息使用過程中,察覺到那些扭曲事實、顛倒價值的“文字游戲”。而多元化視頻供給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改變敘事說服力的競爭邏輯: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在媒體與媒體之間所展開的“聽你說”還是“聽我說”的比拼,多元視頻供給所創造出的密集的眼見為實的窗口,讓海外民眾有機會從被動接受、有限選擇的信息繭房中走出,通過“自己看”“自己想”的自主觀察形成自主感受、進行自主判斷。此時,敘事競爭便不只是在媒體間展開,受眾會根據自身的觀察,思考“誰說了什么”和“我該信任誰”;另一方面,多元化視頻供給體系的建立,也能夠大幅壓縮美西方媒體抹黑中國的操作空間。以視頻直播為例,對于一些重大的新聞,雖然美西方媒體在國際輿論場中依然是更有競爭力的內容供給者,但是當中國通過視頻直播以零時差的方式對相關新聞事件進行完整的呈現,就可以內容供給上占據先機,大幅壓縮后續報道惡意剪輯、顛倒黑白的空間。
三、推動多元化視頻供給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路徑探析
要以多元化視頻供給創新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提升國際傳播整體效能,需要積極主動作為,通過培育多元的內容生產主體、厚植能引發情感共鳴的內容資源以及運用各類視頻技術手段,來回答“誰來做”“做什么”“如何做”的問題。
(一)培育多元化的視頻內容生產主體
推動多元化視頻供給的內在要求,是以海量的視頻供給,創造多元觀察中國的窗口,大幅提升中國話語在國際輿論場上的能見度,提升中國敘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在視頻的供給側,官方媒體、政府部門、高校智庫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只靠機構化的內容生產是遠遠不夠的,要真正實現多元化視頻供給的要求,就需要越來越多的個體參與其中。要實現這一目標,既要理順規則體系、市場機制,鼓勵國內民眾投身國際傳播之中,同時也要不斷創造便利、提供激勵,為海外民眾、機構以中國為主題的視頻生產創造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元化的視頻生產主體中,海外民眾的參與至關重要。一方面,他們的視頻生產在起點上就已經跨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從而能夠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他們“非中國人”的身份,能夠實現敘事視角的切換,以“顯著反例”的角色在修正對華偏見中發揮關鍵作用。以近期輿論場中圍繞著中國社會安全的討論為例,面對外媒的抹黑,大量的海外博主來到中國,親身體驗、以多視角多渠道呈現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細節,并選擇將修正偏見、認知重塑作為視頻傳播的最大賣點。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截至2024年7月6日,抖音國際版(TikTok)平臺數據顯示,話題“#chinatravel”“#chinatrip”的視頻作品分別有4.1萬個和1.3萬個,“#chinatravel”話題已達1.9億次播放。《中國新聞周刊》追蹤了21位粉絲數超過1萬的優兔博主。截至2024年7月4日,他們在近4個月發表了總計168個以“中國旅游”(China Travel)為主題的長視頻內容。168個視頻中,有24個視頻完全以美食為主題,12個完全以高鐵、火車乘坐體驗為主題,有3個視頻就逛超市活動拍攝了整集。很多博主直接在標題、導語和視頻開頭強調實際旅行觀察與西方刻板印象間的不同,例如“我們震驚地抵達中國,一切都是謊言”“他們不想讓你看到的中國新疆”“西方媒體就中國的安全問題撒謊了?” 這一局面的出現,得益于中國在入境管理上為內容生產提供的便利。據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2024年上半年,通過免簽入境的外國人總計854.2萬人次,同比增長1.9倍。其中,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被網友稱為背后的“頂級陽謀”,成了社交媒體上最火爆的“流量密碼”。②
(二)挖掘能引發情感共鳴的國際傳播資源
多元化視頻供給雖能大幅提升國際傳播的信息容量,但相較于國際傳播需求,現有的內容生產能力依然是稀缺資源。要做好國際傳播,必須對這些生產能力進行優化配置,聚焦于在國際傳播之中能發揮作用的素材。
能否在跨文化的傳播中引發情感共鳴是國際傳播中判斷“做不做”的重要標準之一。所謂共情(empathy),是指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并做出利他主義的行動。③共情強調的是站在他人立場上,通過有意識的換位思考,來理解別人的思考和感受。而不是推己及人,即站在自己視角看人看物,以自己的感受和經驗為標準來判斷并據此決定行動的方向。④因此,要立足于情感共鳴,選擇具備世界性、永久性、共享性的話題,聚焦生活關聯性共通之處,更容易激發共情、擴大交往,繼而實現“他者”的共情回應與行動反饋。
例如,有研究者對優兔平臺排名前100名的中國頻道進行梳理,發現用戶規模排名前三的均為中華美食。美食是一種跨越國界的載體,觀者僅通過食材準備、烹飪等簡單的鏡頭語言便能掌握短視頻的主要內容⑤,繼而引發共情;此外,環保也是一個容易引發情感共鳴的領域。相較于略顯枯燥的數據羅列和專家陳述,視頻產品所呈現的現場畫面更能讓人們理解中國推動綠色發展的巨大決心和巨大成就。“云南大象遷徙事件”就是一個代表性案例。中國云南一群亞洲象走出保護區一路北上,吸引了多國媒體與民眾的目光。除了遷徙的象群,對該事件作出高效專業部署的中國政府、對象群包容友好的中國民眾以及沿途秀美的自然風光也被海外民眾所看到并點贊。
從“所見”的角度來看,象群以及政府、民眾的表現以及當地環境的狀態之所以能夠被“看見”,是因為在大象遷徙的過程中,來自于中國媒體、應急部門、沿途民眾多元化的視頻供給,為海外民眾創造了大量觀察該事件的窗口;從“所感”的角度來說,各國民眾對大象的興趣之所以能轉化為對中國的贊譽,是因為自然鮮活、幽默風趣的“大象家族云游記”故事,成為海外民眾對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和環境保護成就作出判斷的象征性符號。而分析這一案例需要解答的另一個問題是,各國民眾為何對這群遷徙的大象感興趣?在諸多解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原因,是在面對野生大象的遷徙時,全球民眾達成了默契一致的共通情感,這是人類希望與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本真反應。⑥
(三)不斷升級技術工具箱豐富視頻產品的種類
多元化視頻供給的實現,要求我們持續從技術的進步中獲取力量,提升海外民眾對中國進行觀察的深度與質量。
在各類視頻技術中,要充分發揮短視頻的作用。從生產成本看,短視頻制作的成本相較于長視頻明顯降低,當視頻生產的成本不再是民眾采集、發布內容產品的障礙,大規模、多元化、多種類的視頻供給就成為可能,以此推動中外民眾能夠在更為廣泛的領域實現情感的聯通和共鳴;從傳播效果來看,短視頻可在任何移動場景與碎片化時段內生產與傳播。地鐵、餐廳、景點、辦公室等日常場景成為短視頻生產與傳播的地點,從而展開以生活奇觀為吸睛點的短視頻創作。⑦
其次是虛擬現實(Virtual Reaity,VR)、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 MR)等技術使用。伴隨著技術的成熟,多元化視頻供給所構造的觀察中國“微窗口”的質感也不斷提升,海外民眾不僅可以實現視覺的延伸,看到中國的真實情況,還可以讓更多感官跨越時空的距離,從而讓自身沉浸于中國經濟社會之中,深度體驗中國發展脈搏。
除了這些熱技術和新技術,傳統媒體廣泛使用并在新媒體平臺呈現出個體化、分散化的視頻直播,也是我們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有效工具。隨著技術的發展,重大事件的新聞直播、個體之間的實時連線、以及依靠傳感器所提供的不間斷的信號,都讓海外民眾可以實時、連續、完整的獲得中國相關的信息。越來越多的實時共享,一方面展現了中國開放的姿態,另一方面,直播也能夠成為參照物,映射出其他內容生產者對中國相關新聞的惡意剪裁。在海外視頻平臺許多抹黑中國的新聞報道的留言區,一些網友前往留言,提供一個該新聞的直播頁面或者是長視頻鏈接,并以此作為證據指責新聞發布者的不專業,并呼吁看到這則新聞的受眾,直接觀看完整的視頻資料,從而了解該媒體如何顛倒黑白,從而實現正向輿論引導。
周銳系《中國新聞周刊》常務副總編輯、博士
「注釋」
①《受權發布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新華網,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721/cec09ea2bde840dfb99331c48a b5523a/c.html,2024年7月21日。
②王詩涵:《144小時免簽:如何掀起China Travel旋風》《中國新聞周刊》2024年第26期,第23-24頁。
③[美]亞瑟·喬位米卡利:《共情力:你壓力大是因為沒有共情能力》(耿沫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第3頁。
④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年第5期,第73頁。
⑤李鯉、石琪隆:《從影像觸達到文化認同:短視頻跨文化傳播的情感互動機制——基于互動儀式鏈的視角》,《傳媒觀察》2023年第6期,第101頁。
⑥王玲寧、李靚:《“云南大象遷徙”事件對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啟示》,《傳媒》2021第11期,第33頁。
⑦李淼:《數字“新視界”:移動短視頻的社交化生產與融媒傳播》,《中國編輯》2019年第3期,第111頁。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