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舌尖上,它是清淡可口的淮揚菜的發源地,蟹黃湯包、大煮干絲、清蒸獅子頭……讓食客們垂涎欲滴;在詩詞中,它吸引著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佳句,李白、徐凝、杜牧……大文豪不惜筆墨描寫了它的美麗;在風光里,它向游人們展現極致的江南美景,二十四橋、瘦西湖、何園……讓人們流連忘返……它就是揚州,一座歷史悠久、風景如畫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讓你能大快朵頤、食指大動的城市。
淮揚菜的發源地
我國有八大菜系,分別是川菜、魯菜、粵菜、淮揚菜、閩菜、浙菜、湘菜和徽菜。每當舉辦盛大的國宴時,菜品基本以淮揚菜為主。淮揚菜發源于江蘇淮安和揚州,這兩地的名字各取一個字,就組成了這個菜系的名稱。
說起淮揚菜為何能被選中榮登國宴大堂,很多人認為是因為這個菜系的菜肴整體口味清爽,沒有過于激烈的味道,并且兼收南北之長,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口味。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在莊重嚴肅的場合,端上來一份氣味濃烈的螺螄粉或是臭鱖魚,那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流行于江南地區的淮揚菜以新鮮的蔬菜和水產為主要食材。這一地區的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河鮮和水產資源尤其豐富。因此,在這里生活的人們就地取材,從河中打撈魚蝦等水產,將其做成美味佳肴。為了盡量保持食材的新鮮和原本的味道,淮揚菜在烹飪過程中,不崇尚使用過多的調味料,只采用清淡的烹飪方式,以保持其原汁原味。
不像川菜那樣有自己獨特而明顯的口味特點,淮揚菜似乎沒有哪一種味道是特別突出的。這也許是因為自古以來,揚州都是富庶繁華之地,南方食客和北方食客匯聚于此,因此,南北皆宜、沒有哪一種口味特別突出的淮揚菜便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味道。
作為淮揚菜中面食的代表,陽春面在我國面食界絕對占有一席之地。陽春面又稱光面,歷史悠久,宋代詞人趙崇嶓的詞中就曾出現過它:“幾回夢斷陽春面,問百花,猶隔幾塵。”陽春面的特點與淮揚菜一脈相承——清淡爽口,湯清味鮮,主要食材只有清湯、面條和蔥花。這樣簡單的食材,加上調料,就能打造出頂級的味道和口感。
大文豪的流連之地
自古以來,江南就是被文人墨客偏愛的地方。提到江南,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那些詩人筆下的杏花春雨和江楓漁火。江南美景入詩入畫的絕不在少數,但如果我們以“揚州”為關鍵詞來進行搜索,你可能就會發現,揚州可以算得上是一座被唐詩環繞的城市。
說到唐詩,不能繞開的一個人就是被譽為詩仙的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李白寫下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風流瀟灑的大詩人在送別友人之時,也不失浪漫和灑脫,在他筆下,滾滾長江水帶著對好友的祝福,陪伴友人一同去往那令人神往的揚州。
唐代有一位詩人叫徐凝,很多人對他可能并不是很熟悉,但他的《憶揚州》卻成為揚州最好的廣告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我們常說中國人講究含蓄美,這句詩對揚州的喜愛卻非常明確直接——在徐凝心里,揚州的月色美冠天下,無出其右。
如果找一位詩人做揚州這座城市的代言人,那杜牧是最合適不過的了。這位晚唐杰出詩人的筆墨總是毫不吝嗇地表現出對揚州的喜愛:“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在大文豪的詩中,你是否已經感受到了揚州讓人流連忘返的魅力?揚州的瘦西湖、何園、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旅游景點憑借各自的歷史底蘊和獨特景色,每年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們。吃上一餐淮揚菜,看看揚州的好風光,如果你也詩興大發,不妨就用筆寫下你心中的揚州,和千百年前的大文豪們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吧!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