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新技術企業是我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最為集中、最為活躍的領域,對于促進經濟轉型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而國家的稅收政策對于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文章從稅收激勵入手,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以2014—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為研究對象,利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探究我國稅收激勵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稅收激勵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具有顯著的激勵效應。最后根據文章的結論并借鑒國外稅收政策提出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關鍵詞】稅收激勵;高新技術企業;創新
【中圖分類號】F812.42;F276.44;F273.1
一、引言
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我國技術創新的代表,在體現我國科技實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20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接近30萬家,年收入達到50萬億元,繳納稅款接近2萬億元,凈利潤可達3萬億元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的迅速發展與國家的大力扶持密切相關,為促進經濟轉型,政府在稅收方面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的幫扶,以此來鼓勵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二、國內外文獻綜述
(一)國內文獻綜述
1988年國家開始施行火炬計劃同時配合出臺《關于高技術、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標準的暫行規定》,開始關注高新技術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有很多學者就高新技術的發展提出自己的觀點。
蔡冠根(2000)提出政府在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中應該建立稅收激勵制度,在企業建立初期給予一套相對完整的稅收優惠政策,讓企業能及時、準確了解政府的相關信息,做出正確決策以有利于企業發展[1]。
崔勁松(2002)在促進高新技術發展的稅收對策研究中給出了較合理科學的關于高新技術企業稅收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勇于借鑒成功的國外經驗并且要聯系本國實際,希望能充分發揮稅收在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中應有的激勵作用[2]。
晁毓山(2006)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中采訪了六位學者,得出了國家扶持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和發展的決心以及進行增值稅改革以激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等結論[3]。
陳鳳麗、李映洲、房亮(2009)從新稅制出發,分析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影響,從稅收抵免、加計扣除和稅率優惠等稅收優惠政策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總結,得出新稅制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完善的建議[4]。
黃慧、譚光榮(2010)對于在2008年出臺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以來給高新技術企業帶來的激勵效應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要謹慎實施企業所得稅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免優惠過多而造成濫用的現象以及系統規劃、發揮政策合力等一系列的建議[5]。
管理(2015)以大連市的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研究稅收優惠政策對于企業創新的影響的樣本,深度剖析了所得稅和增值稅在稅收激勵上的作用,深刻解析其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激勵作用并給予相應的稅收政策建議[6]。
雷根強、郭玥(2018)通過對2008年出臺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進行研究分析,提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對于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具有顯著作用[7]。
楊國超、芮萌(2020)提出產業政策具有不確定性的觀點,對于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這方面具有兩面性,既可能會激勵企業進行研究開發,也非常可能阻礙企業創新。總的來說,產業政策的激勵作用只會對真正的高新技術制造業企業有增強其創新意識和動力的作用,對虛假高新技術企業只會阻礙其發展[8]。
張冰心(2022)在新時代的中國背景之下,在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之后,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狀況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得出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存在地區差異和質量差異,也存在人才緊缺和外部威脅[9]。
(二)國外文獻綜述
很多的創新理論和研究在國外很早就有記載,從兩次工業革命就可以看出,國外對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有很多的理論研究歷史,如:
二十世紀初期,約瑟夫·熊彼特最早提出“創新” 一詞,他在《經濟發展理論》這本書中提出創新就是一種新組合,是以前沒有出現過的生產要素之間的新組合,將這個新組合放在現有的生產體系中就會產生一種新的生產函數[21]。
二十世紀中期,肯尼斯·約瑟夫·阿曼從政府給予企業的財稅補貼和撥款入手,研究分析其對于企業的創新激勵作用的影響。最后得出結論,政府的政策補貼,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埃德溫·曼斯菲爾德以北美洲國家的一些企業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了稅收抵免這一稅收優惠政策對于企業創新激勵的影響。他經過分析研究得出,稅收抵免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是有明顯的激勵作用的,能夠促使企業加大研究開發的投入力度[22]。
二十一世紀初期,得羅·戴維經過細心的研究發現,政府對于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創新激勵作用時效性不長,也就是說只能在短時間內激發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投入,而不能持續對企業進行創新激勵。同時布朗溫·霍爾也用美國等發達國家作為樣本,進行比對分析,得出了稅收激勵政策對各個國家企業的創新激勵效用是不同的,由于各國稅收優惠政策的不同,所以對各國企業的研究開發投入的激勵作用也不同,其中美國的稅收優惠政策的稅種激勵作用是當時最有效的[23]。
三、理論分析
(一)相關概念界定
1.高新技術企業
在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是指通過我國的認定程序,能進行長期的研發活動并以研發成果為企業產品進行經營活動的居民企業[10]。高新技術企業是屬于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實體。自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實施火炬計劃,隨著計劃的深入,高新技術企業因此得到廣泛關注,作為促進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因素,在創新領域發揮著重大作用。
2.稅收激勵
稅收激勵是一種政府通過稅收優惠政策的手段對于企業的經營活動和行為的激勵作用。稅收激勵一般可分為特別激勵、一般激勵和對外貿易激勵。一般激勵是指對于大部分企業都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沒有適用范圍的限制和要求,比如減免稅、免稅期、稅收抵免等。特別激勵是指對于稅收優惠政策的適用對象有一定的范圍限制或適用要求,比如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稅率等。對外貿易激勵是指對于積極進行出口貿易和國外投資的企業給予的稅收優惠待遇,這樣有利于鼓勵商品出口和對外投資。
3.研究與發展(R&D)
R&D可翻譯為“研究與開發”,是指在科技方面,為提升總體實力增加知識儲備而去用原有的技術知識去創新,去進行創造性的研發活動,它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這三類活動[11]。R&D的水平高低通常會反映一個企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國家整體競爭力。
(二)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經濟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的關鍵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為了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我國從各個方面進行了稅收激勵。大致分為稅基式減免、稅率式減免以及稅額式減免。
(三)稅收激勵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影響
這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激勵效應。無論是在自主創新方面,還是出口方面,亦或是對于我國的經濟轉型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1.稅收激勵政策分散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風險
高新技術企業在研發新產品的過程中會面臨研發投入成本高、周期長、轉化成果不確定等風險,再加上日漸激烈的外部競爭,使得這些風險時刻威脅著企業的發展,尤其在企業的成長初期。但是由于政府在稅收方面提供的免稅、減稅和加計扣除等激勵,在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期給予了其較大的政策支持,使得政府承擔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風險,一定意義上就是讓政府和企業一起分擔研發的損失,從而降低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風險[16]。
2.稅收激勵政策提高了高新技術企業的收入
從2008年開始高新技術企業的營業收入額就在大幅度的增加,雖然增速在放緩,但是增加額卻逐年上升,這都是因為高新技術企業適用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可以增值稅留抵稅額抵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其營業成本,增加凈利潤,激勵了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
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十三五”時期,五年新增減稅降費規模合計超過7.6萬億元。稅收數據顯示,在“十三五”時期,我國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方面下了大功夫,僅用于鼓勵科技創新的稅收減免稅額就達到了2.54萬億元,年均增長28.5%。我國支持創新的政策不斷完善和鼓勵創新的力度不斷加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企業對于研發的投入力度,引導創新資源的流動,是影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因素。
3.稅收激勵政策吸引大批科技工作者
我國在研發方面的人員每年都在穩步增加,增速也十分可觀。高科技人員是進行創新的基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中就有需要達到一定數量的科技人員的要求,因此可以看出科技人員也是企業實力的一部分,達到一定數量的科技人才能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效益。各地政府都有針對高科技人員的激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科技研發進度,促進科技發展。
四、實證分析
(一)研究假設
目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稅收激勵措施來激勵企業的創新,尤其是針對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創新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和不定性,因此這一系列的政策會有利于緩解企業在這方面的不確定性。大多數的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就稅收激勵能否真正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提出如下假設:
H1:稅收激勵會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
(二)模型設計
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4—2021年創業板上市高新技術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并對此樣本進行了處理:(1)剔除ST、*ST公司和金融行業的上市公司;(2)剔除上市不滿一年、已經退市或被暫停上市的公司;(3)剔除了財務數據缺失的樣本。最終,得到了360個高新技術企業樣本。此外,還對連續變量進行了上下1%的縮尾處理。文中的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和Wind數據庫。
2.變量
(1)被解釋變量:本文選取研發強度(RD)來衡量企業的創新能力。在衡量一個企業創新能力的時候,無論是科學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會使研發費用增加,所以本文用研發支出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得到的數值作為RD的值。
(2)解釋變量:本文選取所得稅負(ITAX)作為解釋變量來衡量稅收激勵。之所以選擇所得稅,是因為所得稅在我國占比比較大,而且所得稅對企業利潤等影響也比較大,它不像增值稅有的可以進項抵扣,給企業帶來的稅收負擔更重。由于個人所得稅不在企業的披露范圍內,所以選用企業所得稅來展現所得稅額,最終的所得稅稅負=所得稅額/調整后的應納稅所得。
(3)控制變量:本文借鑒其他學者的研究,最終選取資產負債率(LA)和企業規模(SIZE)作為控制變量。
3.模型構建
為了研究稅收激勵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以研發強度作為被解釋變量,所得稅稅負作為解釋變量,構建如下模型來研究。
其中,i代表第i家高新技術企業,t代表第t年,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三)實證分析
1.描述性統計
本文選取360家高新技術企業2014—2021年的相關數據,經過一系列處理,最終總共有2673個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可以發現高新技術企業中平均研發強度為7.1%,平均流轉稅稅負為6.3%,平均所得稅稅負為11.9%。研發強度標準差為5.7%,可以看出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強度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2.主要回歸
接下來,我們用固定效應模型對面板數據進行OLS回歸,在回歸過程中控制了年度和行業的固定效應,具體結果見表1。
從表1的第一二列可以看出,無論是否加上控制變量,所得稅稅負對研發強度都是顯著的負相關,也就是說,繳納所得稅稅額越大,企業的研發強度越弱,即稅收激勵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能力有激勵作用。
為了進一步檢驗稅收激勵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能力是否具有長期積極的影響,我們還進行了動態面板回歸,選用GMM方法進行回歸估計,得出來結果和OLS回歸一樣,都是顯著的負相關,見表2。
3.穩健性檢驗
模型中的解釋變量可能存在內生性的問題,為了解決內生性對回歸結果的影響,本文采用了豪斯曼檢驗,得出的結果與上文的基準回歸和GMM回歸的結果一樣,具體結果見表3。
由于數據是面板數據,為了保證結果的有效性,需要對所有變量的穩定性進行檢驗,以確保回歸結果的真實性。檢驗數據平穩性的方法有許多種,通常的方式是采取單位根檢驗,比如LLC、IPS和PP檢驗等幾種方法。本文采取IPS檢驗來驗證平穩性。表4是具體的檢驗結果。從表4中可以看到,p值為0,即拒絕原假設,變量中不存在單位根。
四、經驗借鑒與政策建議
(一)國外促進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
1.以色列的“門檻式”優惠稅率
以色列的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值足足比我國高了兩個百分點,并且其增速也比我國快。以色列實施的是“門檻式”的優惠稅率,與我國相似,以色列有“優先級科技企業”和“特殊優先級科技企業”兩種稅率優惠政策。“優先級科技企業”的稅率為12%,“特殊優先級科技企業”的適用稅率為6%,并且優惠期至少有10年[14]。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統一適用15%的優惠稅率,太過單一,容易造成地區不平衡,中小型企業得到的優惠力度不夠。我國可以效仿以色列分級進行稅率設置,一方面稅制結構更加合理公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小型企業的發展。
2.美國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政策體系
美國對于科技的發展十分看重,政府給予的研發投入占全美研發投入的一半,同時,美國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力度也很大。一方面,在高新技術企業成立初期會給予低稅率的稅收優惠同時會給予財政補貼,保證其能順利發展下去。另一方面,關于研發費用的范圍很廣,美國高新技術企業委托高校或研發機構進行研發活動的費用也可以抵扣一定的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美國政府在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方面有比較健全的政策體系,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
3.德國的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幫扶政策
德國政府對于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關注度較高,給予了較多幫扶,為解決其在資金方面的問題,德國政府專門制定了資金計劃為其解決資金短缺困難。還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政府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固定資產折舊制度,德國的固定資產分為動產和不動產,施行差別性折舊率,所有的固定資產可以在3~7年全部折舊完成[15]。我國也可以借鑒德國的激勵制度,在固定資產和中小企業方面增加激勵政策,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成本,增加企業收入,促進企業資金循環。
(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激勵的相關建議
1.完善稅收體系
任何政策的實施都要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現行的稅收法律體系中還有實體稅收未完成立法,需要盡快完成實體稅種的立法,以健全稅收法律體系。高新技術企業相關的優惠政策分散在各個實體稅法中,應該構建完整且參差分明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以增強法律權威性。也需要完善現有的稅收優惠制度,最大程度上幫扶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處于創業初期的高新技術企業,應給予相應的幫扶政策。在企業成立初期缺少相應的幫扶措施,需要給予一定的減免稅優惠,以保證其能存續下去,可以適當增加其有關科技稅前扣除的列支項目,避免企業在“幼生期”夭折[19]。
2.直接稅和間接稅激勵合理安排
現行的優惠制度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側重于對有最終研發成果的企業進行優惠,對企業初期的創新引導作用較弱。增值稅方面對于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高新技術企業有范圍限制,不是全部的高新技術企業都可以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對此可適當擴大稅收優惠適用對象范圍,使得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也能夠享受到增值稅的優惠政策。合理擴大增值稅的稅收優惠范圍,有利于推動科技行業更加規范、健康發展。同時也需要完善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于研發費用加計抵減的范圍可以適當擴大。只有合理安排直接稅和間接稅的稅收激勵政策,才能使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激勵效果達到最優。
3.增加對于科技人才的稅收激勵政策
科技人才是影響企業創新的重要因素,也是企業創新的基礎。所以我國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也要增加在稅收政策方面的激勵。比如在個人所得稅方面,主要針對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和保留的問題,合理提升高新技術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的計提比例,鼓勵企業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工作;提升企業技術研發人員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標準,針對科技創新以及研究成果,增大科技人才的免稅范圍,提升企業科技人才科技創新的主動性。
4.加強高新技術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我國在高新技術企業方面的稅收激勵政策相比于其他國家缺少國際競爭力[20]。面對國際競爭,需要提高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需根據企業情況加大專項資金支持以幫助貿易型高新技術企業應對風險,同時也可以鼓勵企業出口拓展國外市場。也可以借鑒國外鼓勵風險投資的政策,幫扶企業籌集資金進行研發活動,推進企業創新。例如,對于風險投資機構可以進行減免所得稅的優惠稅收政策;對于投資政府重點扶持項目的所得給予稅收減免等。另外,政府也可以建設“一站式”服務平臺來維護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外發展經營的合法權益,消除國外貿易市場的不合理限制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政府在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中的作用[J].市場觀察,2000(09):100-101.
[2]崔勁松.促進高新技術發展的稅收對策研究[D].清華大學,2002.
[3]晁毓山.稅賦過重不利創新 相關政策亟待細化[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6-04-24(A04).
[4]李映洲,陳鳳麗,房亮.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J].財會研究,2009(09):16-18.
[5]譚光榮,黃慧.新企業所得稅法的稅收激勵效應——基于我國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 2010(04):24-27.[6]管理.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及實施效果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
[7]雷根強,郭玥.高新技術企業被認定后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了嗎 ——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政研究,2018(09):32-47.[8]楊國超,芮萌.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政策的激勵效應與迎合效應[J].經濟研究,2020,55(09):174-191.
[9]張冰心.新時期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問題研究[J].華東科技,2022(01):114-116.
[10]張丹.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探析[J].中國市場,2022(04):47-48.
[11]楊希.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探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1(12):10-12.
[12]黃繡娟.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評價研究[J].江蘇商論,2021(09):88-90.
[13]李雪筠,郭峰.促進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J].經濟論壇,2021(09):128-136.
[14]薛薇,張嘉怡.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完善路徑研究[J].稅務研究,2021(07):52-59.
[15]李世明.完善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0(05):56-59+76.
[16]廖玲.探討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籌劃[J].商訊,2021(32):95-97.
[17]陳曉敏,張哲源.高新技術企業納稅籌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21):144-145.
[18]朱麗冬.高新技術企業稅務籌劃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1(29):163-165.
[19]李珊珊.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研究[D].湖南大學, 2007.
[20]鄧戎.以生物制藥為例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效應的實證分析[D].湖南大學,2011.
[21]趙隆昌,岳毅然,徐雄偉.Tax Preference, Policy Incentive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J].社會科學前沿,2021,10(04):989-995.
[22]Ghazinoory Sepehr,Hashemi Zahra.Do tax incentives and direct funding enhance innovation input and output in high-tech firms [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0,32(1):100394.
[23]Yafeng Hu, Weiguang Ju, Ke Gao.The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the Tax Incentive Policies and Fiscal Policies on R & D at the Firm Lev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Finance and Management Sciences,2019,7(1):1-5.
責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