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用地提質增效是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環節,對于提升產業用地要素生產率、增強產業鏈競爭力及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基礎支撐作用。本文從產業升級、集約利用和市場配置三大維度出發,深入闡述了產業用地提質增效的內涵與意義,并圍繞規劃引領、土地供應及供后利用這三個層次,系統分析了產業用地全鏈條提質增效的發展路徑。同時,結合深圳的實踐經驗、現存問題及對策建議,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旨在為其他城市在產業用地提質增效方面提供有價值的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產業用地;提質增效;理論辨析;深圳實踐;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1329(2024)03-0001-06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其中,在產業方面,明確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等內容。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 多年來,一直堅守“工業立市、制造強市”的發展理念,將創新驅動與扶持實體經濟置于城市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作為產業發展的基石,產業用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圳積極探索產業用地全鏈條提質增效路徑,不斷提高產業用地要素的保障質量和利用效率,有效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為產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從產業升級、集約利用和市場配置三個維度,深入剖析了產業用地提質增效的內在含義。同時,從規劃引領、土地供應到供后利用等多個層面,詳細分析了如何全面提升產業用地的使用效能。最后,結合深圳的實際操作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旨在為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產業用地要素保障方面的深刻洞見和實踐范例。
1 產業用地提質增效理論辨析
1.1 產業用地提質增效的內涵釋義
(1)堅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近年來,伴隨全球經濟的持續演變與科技的迅猛進步,產業轉型升級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這一轉型不僅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更是實現產業提質增效、構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石。產業用地,作為產業發展的根本支撐,其提質增效為產業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空間平臺。通過優化調整產業空間規劃,革新產業空間利用方式,以及提升產業用地使用效率,能夠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并實現產業與城市的深度融合[1]。
(2)堅持土地集約利用發展
產業用地具有明顯的資源特質,即資源的稀缺性、地理位置的不可移動性以及使用規劃的限制性,該些屬性都深刻影響產業用地在使用過程中的土地價值。在城市化快速推進下,土地資源日趨緊張,如何在成本和利潤等經濟指標的約束下,促使產業用地的取得、保有和利用朝著更加節約和集約的方向進步,以提升產業用地的質量和效率,是產業用地提質增效的重要內涵之一。為此,產業用地提質增效應注重土地價值,通過科學的設計和布局、挖潛存量土地、實現考核績效評估等措施,精打細算確保每塊土地得到最有效利用[2]。
(3)堅持要素市場配置發展
產業用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具備生產、財產以及投資功能,為此亟需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有機結合,實現產業用地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3]。土地市場通過“看不見的手”即市場機制,以及“看得見的手”即政府調控,將土地資源分配到各類產業中去,以達到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利益的最大化,并增進社會福利。這種配置方式不僅優化了產業結構,還通過市場競爭和政府的有效調控,使得土地資源能夠根據不同產業的需求和支付能力進行合理分配,從而提高整體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4]。
1.2 產業用地全鏈條提質增效路徑
產業用地全鏈條管理涵蓋規劃布局、土地供應及供后利用三大核心環節。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深入探討產業用地全鏈條提質增效的具體路徑,以期為產業用地的更高效利用提供指導。
(1)在規劃引領方面,實現從分散布局向集聚發展轉變
規劃布局是產業用地提質增效的先導環節,科學合理的產業空間規劃是推動城市與產業融合、保障產業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過去,產業發展側重于資源投入,產業空間表現出產城分離、布局零散且低效利用的特點,對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阻礙。在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工業化及創新驅動等發展戰略的提出,產業發展模式已從資源投入向產業鏈競合轉變,產業空間特征也趨向集群化、一體化發展[5]。產業鏈集群化要求相關產業的企業與機構高度集聚,通過緊密的分工協作和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有機的產業生態系統,這就要求產業空間規劃秉承“人—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全面考慮人類活動范疇和產業組織模式,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集聚,引導企業向特定區域集中,實現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1]。同時,優化產業配套設施建設,推動產業空間與城市住房、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緊密銜接,以增強產業的承載能力,加速實現產業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
(2)在土地供應方面,實現從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
土地供應是確保規劃落地、產業發展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過去,由于傳統產業對土地的需求相對單一,土地利用和建設功能的差異性并不顯著,因此常采用簡單粗放的管理方法。以深圳為例,早期產業用地主要通過協議出讓方式供應,雖然操作簡便,但卻帶來了土地資源閑置、利用低效和整體效益不佳等問題[2]。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產業發展日趨多元化。不同的產業類型對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多樣化,包括土地用途、建設標準、功能布局、使用年限以及地價成本等方面。對此,亟需建立更加精細、差異化的土地供應管理制度,以期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推動產業用地高質量、高效率利用。具體可通過:一是根據產業的發展需求,靈活調整土地供應方式,比如通過帶項目掛牌、先租后讓、長期租賃、彈性出讓、混合利用、立體開發等多種方式供應土地;二是根據產業引導政策,給予一定的地價優惠或補貼,降低企業用地成本;三是簡化土地供應審批流程,提高企業獲取土地的效率和便利性,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3)在供后利用方面,實現從被動監管向主動服務轉變
供后利用環節關乎土地資源能否持續、高效地服務于產業發展。過去,供后利用注重通過合同管理的方式約束土地使用者的用地行為,以較為被動的監管方式防止土地閑置或低效使用。隨著產業用地管理要素的日益多元化、管理環節的逐漸鏈條化以及管理內容的愈發精細化,這種被動監管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產業發展的需求,亟需向主動服務轉變[6]。具體而言:一是通過完善信息系統建設、構建多部門聯動的監管機制等方式,確保產業用地按照規劃及建設要求得到高效利用,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的價值;二是根據產業發展變化和市場變化,完善產業用地產權變更、用途變更、規劃條件變更等供后變更管理制度,進一步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三是根據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建立產業用地的退出機制及市場流轉規則,實現土地要素的動態調整和優化,以更好適應產業發展變化[7]。
2 深圳產業用地提質增效實踐經驗
2.1 前端規劃:促進產業集聚與轉型升級
(1)引導產業集聚與轉型發展
深圳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制造強市”的發展戰略,將每一寸工業用地的保護與利用視為重中之重。為積極適應、保障并引領產業發展的空間需求,深圳強化底線管控,嚴守工業區塊線,并著力于產業集聚的強化和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的優化,從而有效穩定產業用地基本盤,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早在2018 年,深圳為進一步加強全市工業用地的保護,嚴防工業用地功能發生轉變,對全市的產業空間進行了優化調整。按照集中連片、合理布局的原則,劃定了270 km2 的工業區塊線,并出臺了工業區塊線管理規則,明確工業區塊線內的規劃工業用地予以嚴格保護,原則上不得用于建設商品住宅和大型商業服務業設施、不得調整為其他非工業用途[8]。此外,近年來,深圳憑借其堅實的先進制造業基礎以及優越的創新要素和環境,提出重點培育“20+8”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即20 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8 大未來產業,并以“產—城—人”深度融合為核心思想,圍繞“先進制造”和“科技創新”,規劃布局20 個先進制造園區與20 個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區,旨在引導研發、制造、服務等各產業鏈環節優先向產業集聚區集中,從而強化產業鏈和創新鏈發展。同時,致力于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有機融合,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圍繞產業空間部署居住空間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進一步促進產城融合,保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10]。
(2)支持存量開發與連片改造
深圳自經歷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后,已從昔日的小漁村蛻變為國際大都市,社會經濟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也涌現出空間資源緊缺、舊工業區效益低下、產能落后等系列挑戰。一方面,深圳率先開展城市更新,充分調動市場積極性,利用存量用地開發推動舊工業區升級改造。對于建筑結構和質量較好,但外觀破舊、環境不佳且配套設施落后的舊工業區,主要采取綜合整治和功能改造的方式。對于建設年代久遠、容積率偏低,現有建筑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舊工業區,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與升級,實現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3]。另一方面,深圳創新土地整備模式,堅持政府主導,以原農村集體掌握的未征轉土地為主要對象,以保障重大產業項目和城市公共配套落地為目標,通過政府與社區算“大賬”、社區與居民算“細賬”,解決土地歷史遺留問題,并實現土地收儲常態化、規模化[3]。在此基礎上,深圳綜合運用整備、更新等多種手段,進一步提出在“十四五”期間通過保留提升100 km2 基礎較好的工業區、整備與連片改造100km2 低效利用的工業區,打造“兩個百平方公里級”高品質產業空間,分步、有序實施老舊工業區的土地整備和連片改造,持續釋放高質量工業用地。
2.2 中端供應:實現精準供應與節約利用
(1)構建多元化供應體系,滿足多層次空間需求
圍繞產業空間如何“供的足、供的準、用的好”,系統構建起高端產業有保障、一般產業有競爭、小微企業有扶持的多層次產業空間供應體系。為確保產業鏈高端環節的產業項目需求,對于重點產業項目和總部項目,創新“產業遴選+ 帶項目掛牌/ 租賃”的供應模式,一次性解決項目評估、規模核定、用地選址、項目準入、用地供應等問題,把好的產業項目遴選出來,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精準供應好。同時,為發揮市場競爭作用,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對于中端產業和中型企業等一般產業項目,深圳通過產業用地供需平臺引入市場競爭,以公開招投標出讓、長期租賃、先租后讓或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保障產業發展的空間需求。此外,為保障中低層次中小企業及一些成長型優質企業產業空間需求,深圳積極探索將產業用房用地協議出讓、帶項目掛牌出讓給特定國有城建類平臺企業,充分發揮國有平臺企業全產業鏈的開發優勢,建設一批質量優、價格低、品類全的保障性產業用房,并按照“總成本+ 微利”的原則,以租售并舉的方式實現產業空間的精準供給[6]。
(2)創新土地利用模式,實現復合空間節約發展
深圳作為超大型城市,其平面空間拓展已趨于飽和,亟需向三維立體空間發展。在此背景下,深圳提出實施“工業上樓”行動計劃,旨在每年打造2000 萬平方米高品質、經濟高效且定制化的廠房空間。該計劃堅持政府統籌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綜合運用城市更新、土地整備、產業提容以及新增用地供應等多種手段,通過放寬規劃限制、降低更新門檻、提高出讓年限、優化租售比例、簡化審批流程、限制租售和內部收益率等,打造一批“高品質+ 低成本+ 定制化”的產業空間,推動工業上樓項目實施,實現城市產業空間的優化升級[10]。此外,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各類產業尤其是創新活動之間的交流互動與分工合作關系愈發緊密,對多元化、高品質配套的訴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都對空間利用的綜合性、靈活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深圳積極探索片區尺度的二三產業用地混合利用模式和土地供應模式,并推出首宗試點項目——龍崗寶龍項目試點,在城市片區橫向混合配置各類產業功能及配套功能,實現各部分功能耦合共生、協調互促[6]。
(3)降低產業用地成本,創造更高產業功能價值
在高質量發展和存量規劃的背景下,城市發展轉型與土地資產增值愈發依賴于土地要素的成本導向。堅持“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的理念,確保資源得到精準配置,使空間真正服務于適宜的產業。2019 年深圳市出臺《深圳市地價測算規則》,通過設定產權限制、產業發展導向、產業項目類型等修正系數,進一步降低產業用地的地價[6]。普通工業用地和新型產業用地不得轉讓情形的地價分別下降了29% 和26%,整體轉讓情形的地價分別下降了4% 和11%。在此基礎上,總部項目地價為市場價格的70%。戰略性新型產業、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及優勢傳統產業等重點產業項目出讓地價為市場價格的35%(聯合競買的為30%)。先租后讓的,租金按年支付,總租金約為出讓20 年期地價的60%。2018—2022 年我市的普通工業用地和新興產業用地的地價整體上呈現逐年持續下降及趨于穩定的特征。北上廣深橫向對比中,2022 年上半年工業用地(普通工業,不含研發)成交價格低于北京(897 元/m2)和上海(701 元/ m2),略高于廣州(324 元/m2),實現了以更低的空間要素成本創造更高的產業功能價值。
2.3 后端管理:優化監管與要素流轉機制
(1)以雙份合同為依托,強化土地供后監管
針對產業項目在土地使用與管理上享受的多元供應、功能利用、優惠成本及簡化審批等優惠政策,需構建更嚴格科學的批后監管機制,確保土地資源有效推動產業經濟,防止閑置、低效利用。深圳創新實施“雙合同”模式,即土地供應合同與產業發展監管協議,聯合規劃和自然資源、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等多部門按“誰提出、誰履責、誰監管”原則,實施分階段、分情形、獎懲并舉的全流程、全要素監管,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在土地監管方面,依托土地供應合同,定期開展工業用地開竣工巡查和統計,及時跟蹤用地開發建設情況,對開工竣工超期、閑置的產業用地及時進行預警、通報或督辦。在產業監管方面,由市產業主管部門制定產業發展監管協議標準文本,將企業的相關承諾全部納入監管,各區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并明確可量化的處置措施,建立產業發展日常巡查機制,在項目建成投產后1 年內、投產后每隔5 年、出讓年期屆滿前1 年等階段進行履約考核[7]。
(2)以提高效率為目標,建立供后變更機制
土地用途與容積率等規劃條件對土地利用效率和價值至關重要。然而,土地利用是一個動態過程,用途、開發強度等規劃條件容易受經濟社會發展、技術水平提升及價格和偏好變化等因素影響而發生變更。隨著全球競爭格局的演變以及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產業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與其對應的產業用地對開發強度、土地用途及功能結構提出了新的變化。深圳在2019 年出臺《扶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暫行規定》,明確已出讓的合法產業用地可通過新建、擴建、拆建及三種方式組合的路徑調整容積率,其中經批準增加建筑面積情形中不得轉讓的工業廠房、倉庫建筑及相應輔助設施(物業用房、配電用房)不計收地價[11]。此外,結合深圳實際發展需求,已公開征求意見的《深圳經濟特區國有土地供應管理條例》,明確允許國有土地使用權人可以申請變更土地供應合同約定的建筑規模和功能、建筑高度、覆蓋率等規劃條件,以及轉讓、抵押等產權限制條件等,并明確了供后變更的審批主體和補繳國有土地價款、簽訂補充協議等審批要求等。
(3)以激活流量為指引,健全用地退出通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全球產業鏈的重新布局,許多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部分產業因技術落后、環境污染嚴重或市場需求萎縮,已無法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求[12]。建立健全產業用地的退出機制,規范引導企業退出低效產業用地,有利于促進現有土地資源的流動性和利用效率,使其土地資源向更高效益的領域集中。一方面,深圳探索實行預告登記轉讓制度,對于未完成開發投資總額25% 的工業用地,按照“先投入后轉讓”的原則,允許轉讓雙方簽訂工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后,依法辦理預告登記,待開發投資達到轉讓條件時,再辦理不動產轉移登記手續。另一方面,深圳健全用地退出通道,在現有公共利益提前收回、土地到期收回等收回情形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協商收回、主動退出、強制退出等其他收回情形的操作規則,并區分不同情形,分別規范了收回條件、土地及建(構)筑物補償標準。
3 深圳產業用地提質增效面臨問題與發展方向
3.1 面臨問題
前面筆者從前端規劃、中端供應、后端管理三個重要產業用地管理環節,分析了深圳在產業用地全鏈條提質增效的經驗做法,這些舉措較大程度保障了深圳市產業發展的空間需求,支持了產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在制度建設以及實踐操作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規劃層面,產業空間規劃交織復雜,存量開發缺乏系統整合與協同
首先,深圳市雖已圍繞“20+8”產業集群,構建了總面積約500 km2 的“20+20”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空間的總體布局,但各部門在不同歷史時期相繼提出了各自的規劃藍圖和管控界限。具體而言,市發改委規劃了19 個重點區域及37 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片區;市工信局則劃定了47 個新興產業集聚區;市科創委提出了70 片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構想;而市規資局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又倡導構建“1+7+N”的創新空間布局。這些不同時期的產業空間規劃自成體系,相互交織,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產業“空間沖突”現象。
其次,存量開發雖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包括城市更新、土地整備、產業提容等多種實施路徑,但是由于這些路徑是在存量開發改革的不同階段逐步出現并發展起來的,它們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并在適用范圍、利益平衡、補償標準等方面存在相互交叉、相互競爭等關系。各部門、各政策之間缺乏有效的整合與協同,未能形成推動存量產業空間開發的強大合力。
(2)在供應方面,產業用地配置標準不清、土地租賃市場接受度不高
一方面,區政府更關注財力、稅收貢獻,忽視產品、產業、技術等本身條件以及“20+8”的產業全盤部署,且空間規模與企業貢獻未建立全市統一的匹配標準,不同產業類型的用地需求和標準也各有不同,實際操作中,更多采用協商方式是確定地塊大小及建筑規模,該種方式不僅容易造成產業與土地配置結構錯配,也易出現尋租,不利于項目用地節約集約發展。
另一方面,租賃方式抵押難,《自然資源部關于完善工業用地供應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通知》(自然資發〔2022〕201 號)雖明確產業用地以租賃方式供應的,在按規定支付土地租金并完成開發建設后可抵押。但在實踐中,企業反饋相比于出讓用地,銀行對于租賃方式的土地使用權作為抵押標的存在年期短、不穩定的認識,造成難抵押或抵押金額低的問題,不利于用地企業融資擴產。此外,先租后讓方式市場積極性不足。上述政策明確以先租后讓方式供應的,租賃期內承租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在完成開發建設前不得轉讓、轉租、抵押。轉出讓后,方可享有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權能。受此限制,先租后讓方式供應的產業用地在租賃期內存在融資困難。由于先租后讓方式,需在租賃期屆滿時項目達到約定條件后再轉為出讓,存在項目因經濟形勢變化等原因無法順利達標而無法獲得穩定產權的風險,因此企業對先租后讓方式接受度不高。
(3)在管理方面,產業監管執行力度不足,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程度不高
一是深圳市雖不斷優化產業監管機制,但仍在存在執行力度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產業監管以人工為主,囿于監管人員數量和業務水平,對具體項目監管依舊停留在表格和圖件中,難以做到全面跟蹤巡查和及時核實處置。此外,產業發展監管協議有繳納違約金、列入失信“黑名單”、收回土地等違約處置措施,但部分項目未約定違約責任或者違約處罰輕,各區目前也鮮有大額違約金或者收回土地等具有威懾力的處置案例,且產業監管涉及的解除合同、收地處置的前置審批及具體操作尚未明確,使得企業容易產生“產業監管流于形式、違約查處缺乏威懾”的看法,從而忽視產業生產活動[6]。
二是產業用地管理涵蓋了規劃計劃、審批供應、開發利用、產業監管等多個環節,這些環節牽涉到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規劃和自然資源、財政、統計、環境衛生等多個部門。由于不同環節和不同部門所產生的基礎數據量龐大,且存在數據雜亂無序、標準不統一、可視化程度低等問題。目前,相關部門主要依賴傳統的人工方式進行數據梳理、統計和分析,而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對此也無法實現產業用地管理的動態監測、實時統計和智能評價,管理手段顯著落后。
3.2 發展對策
針對深圳產業用地提質增效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統一發展共識,協同推進發展
產業空間作為城市經濟活動的核心載體,當前正面臨著我市空間需求急劇增長而供給相對有限的挑戰。在這一發展階段,各區和各部門往往傾向于優先考慮自身的需求,這種思維模式導致市、區層面的產業空間統籌工作面臨較大困難。建議全面統一全市各類產業發展空間的規劃和管控工具,將發展共識逐步落實到“空間基本盤”上,確保各區在分層次、分重點的基礎上,協同推進各產業的協調均衡發展。
(2)系統集成優化,實現差異發展
系統開展存量產業空間開發的政策研究,融合城市更新、土地整備、產業提容、用地轉讓、用地收回等路徑,厘清不同開發路徑的適用邊界,探索在補償標準、利益分配上的價值統一。并在此基礎上,摸清產業用地底盤,科學測度利用效率,識別認定低效用地,實現規劃分區管理,推動差異化路徑處置,從科學到決策構建存量產業空間開發政策體系,實現不同存量開發路徑的統一規制,差異協調發展。
(3)保障合法權益,促進要素流轉
協調金融部門,進一步研究產業用地抵押權能限制的導向、力度及抵押融資額度的管控方式,尤其是租賃方式取得工業用地的各項權能,明確承租人的權利和義務,合理控制產業用地抵押融資,更好地平衡“服務企業”與“加強監管”間的關系,在強化風險防范的同時,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提高企業融資效率,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4)強化技術應用,數智賦能升級
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進一步對“規劃、轉用、供應、利用、產業”等產業用地管理鏈條數據進行挖掘、清理,構建統一口徑數據管理機制,并貫通“產業規劃—用地供應—產業監管”工作鏈條,對各業務板塊進行信息化建設,搭建產業及產業用地綜合監管平臺,強化產業用地及產業監管,實現信息智能抓取、智能推送、智能評價,強化多部門協同監管。
4 結語
產業用地全鏈條提質增效是建設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產業用地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基礎支撐作用。本文從產業轉型升級、節約集約利用、市場化配置多個角度出發,解析了產業用地提質增效的內涵,并結合產業用地全鏈條管理,立足規劃引領、土地供應、供后利用三個層次剖析了產業用地全鏈條提質增效的發展路徑。基于理論解析,本文結合深圳發展實際,總結了產業用地提質增效的具體經驗,包括在前端規劃方面,引導產業集聚、支持存量開發,以實現產業集聚連片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中端供應方面,構建多元化供應體系、創新土地利用模式、降低產業用地成本,以實現精細化供應體系,滿足多樣化產業發展需求;在后端管理方面,強化土地供后監管、建立供后變更機制、健全用地退出通道,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要素流轉,提升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此外,從上述三個層面,進一步揭示深圳在制度建設以及實踐操作過程中出現的空間規劃交織復雜、存量開發缺乏系統整合與協同、產業用地配置標準不清、土地租賃市場接受度不高、產業監管執行力度不足,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程度不高等問題,并從統一發展共識、系統集成優化、保障合法權益、強化技術應用等四個方面提出了進一步優化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唐爽, 張京祥, 何鶴鳴, 等. 創新型經濟發展導向的產業用地供給與治理研究——基于“人—產—城”特性轉變的視角[J]. 城市規劃,2021,45(6):74-83.
TANG S, ZHANG J X, HE H M, et al. Research on industrial land supply and governance guided by 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industry-city”[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21,45(6):74-83.
[2] 黃斐玫, 王飛虎. 深圳市工業用地十年——管理轉型與更新熱潮[J]. 城市發展研究,2021,28(9):18-21.
HUANG F M, WANG F H. Ten years of industrial land in Shenzhen: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upsurge of urban renewal[J].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1,28(9):18-21.
[3] 伍靈晶, 劉芳, 羅罡輝, 等. 構建存量土地開發的市場化機制: 理論路徑與深圳實踐[J]. 城市規劃,2022,46(10):46-55.
WU L J, LIU F, LUO G H, et al.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for stock land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path and practice of Shenzhen[J].City Planning Review, 2022,46(10):46-55.
[4] 方國安. 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的影響要素、瓶頸和策略[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2,35(5):36-41.
FANG G A. Influencing factors, bottlenecks and strategies of market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2022,35(5):36-41.
[5] 賴雪梅. 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用地保障策略——以深圳市為例[J]. 中國土地,2022(4):14-16.
LAI X M. Land use security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industrial chain: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ity[J]. China Land,2022(4):14-16.
[6] 劉芳, 伍靈晶. 深圳市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1,34(9):76-81.
LIU F , WU L J.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promoting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of land elements in Shenzhen[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21,34(9):76-81.
[7] 劉芳, 魏小武, 李嘉瑜, 等. 深圳市建設用地批后監管制度構建研究[J]. 規劃師,2020,36(16):32-37.
LIU F, WEI X W, LI J Y, et al. Post-approval supervisory system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Shenzhen[J]. Planners, 2020,36(16):32-37.
[8] 曾昕, 佟慶, 梁凱. 深圳市工業區塊線劃定策略及思考[J]. 城市規劃,2018,42(S1):62-69.
ZENG X, TONG Q, LIANG K. Strategy and refl ection of Shenzhen industrial block line delineation[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8,42(S1):62-69.
[9] 呂凱, 杜宇翔, 劉懿, 等. 產業空間專項規劃的技術框架與深圳實踐[J]. 規劃師,2024,40(3):67-75.
LYU K, DU Y X, LIU Y, et al. Technical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space specialty planning and Shenzhen practice[J]. Planners, 2024,40(3):67-75.
[10] 劉芳, 劉成明, 伍靈晶. 深圳市低效產業用地空間再拓展路徑分析[J]. 規劃師,2021,37(12):50-56.
LIU F, LIU C M, WU L J. An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expansion path of ineffi cient industrial land, Shenzhen[J]. Planners, 2021,37(12):50-56.
[11] 戴韞卓, 屠帆, 葉榮兵, 等.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浙江省工業用地配置現狀及政策優化研究[J]. 上海國土資源,2024,45(2):171-175.
DAI Y Z, TU F, YE R B, et al. Industrial land alloc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24,45(2):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