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國各大城市老舊工業園區轉型訴求日益增多。針對復雜的園區企業運營與空間建設現狀,本文基于福州市中心城區以金山工業園橘園洲片區為代表的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實踐,提出“統籌—決策—迭代”模型。該模型旨在探索針對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過程中所面臨的擴容空間受限、利益協調難度大、政策資源匹配度差等挑戰,通過園城共謀的轉型方向引導、精準的升級模式定制、政策匹配與空間方案設計及實時化的園區運營管理,推動老舊工業園區的提質升級與低效工業用地的有效盤活,保障園區健康可持續發展與城市創新產業升級。
關鍵詞:老舊工業園區;存量工業用地;提質升級;“統籌—決策—迭代”規劃模型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1329(2024)03-0046-10
隨著我國城市進入存量發展時期,20 世紀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批量建設的工業園區正步入“老齡化”階段。
對本輪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對新增城鎮建設用地的嚴格限制,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精準配置資源要素、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務之急。老舊工業園區的提質更新在緩解城市用地緊張、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1]。位于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中心的老舊工業園區,作為支撐實體經濟、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2],憑借其便捷的交通區位條件、低廉的租金成本及成熟的環境配套,成為城市中創新活動的重要空間載體[3]。然而,這類老舊工業園區現狀復雜,其轉型升級面臨著投資成本高、改造周期長、產權協調難[4] 及市場不確定性大等多重挑戰。
福州是我國率先開展工業園區建設的城市之一。近十年來,福州市積極推動老舊工業園區低效工業用地提質升級。本文以福州市金山工業園橘園洲片區為例,結合其他多個園區近年來的轉型實踐,探討位于城市中心區的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過程中“統籌—決策—迭代”規劃模式的運用。該模式從全市產業創新轉型的宏觀視角出發,統籌謀劃升級方向,為各園區定制“一園一策、一地一策”的差異化升級策略,并提出空間布局優化方案,旨在探索并實踐解決“散小低效、產業滯后、更新轉型受阻”[5] 等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工作中常見問題的有效路徑。
1 國內外老舊工業園區轉型實踐及經驗借鑒
在老舊工業園區轉型升級領域,國內外均進行了長期深入的探索。德國魯爾區等國際典型案例探索了政企協作路徑[6],引入社會資本,制定并實施全面的戰略規劃,調整產業結構、修復生態、打造文化景觀、提升設施服務,營造吸引企業集聚的綜合環境。新加坡則以科學的企業評估體系、剛彈并舉的開發管控規則及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促進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刺激企業轉型 [7]。
多年來,我國老舊工業園區轉型實踐聚焦于兩大方向:一是工業遺產保護與工業建筑再利用,這類實踐重點挖掘園區特色與歷史文化價值,將其轉化為文化創意與公共休閑空間,融合商業、公共服務,吸引創新企業集聚。盡管初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但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典型案例包括北京首鋼文化園、上海世博園等。二是針對眾多體量小、特色不鮮明的園區,整體拆除重建,重新規劃融入周邊城市功能。這類實踐相對經濟且見效迅速,但需注意保留園區特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要素。
隨著城市的發展,社會各界逐漸認識到位于城市中心的老舊工業園區的重要性。其提質升級的研究探索已從早期聚焦工業遺產、工業建筑的保護與利用[8] 轉向在保持工業用地性質不變的前提下,通過重塑園區空間、優化環境品質、強化激勵政策等手段“騰籠換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創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環境與生活休閑空間。
對此議題全國多地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例如,深圳“工改工”通過政企合作、投融資保障、政府主導的精準定位及園區品質提升等促進園區的轉型升級[9]。顧岳汶等重點總結了產權博弈視角下深圳低效工業用地轉型中的市場機制與差異化的政企協調策略[10]。上海搭建了多主體合作框架,探索土地出讓制度[11]。廈門則依托“雙創”優勢,以空間規劃應對及利益協調措施推動園區轉型[12]。
在規劃技術領域,蘇州、杭州等地也進行了諸多探索。王夢迪[13] 通過建立低效工業用地識別標準,界定蘇州工業園區內不同用地類型所對應的再開發模式;楊寅超等[14]則以產業轉型研究為切入點,提出杭州市某工業園區存量用地更新的創新思路。
這些探索不僅增強了各地工業園區提質升級決策的科學性,也從城市發展策略、社會經濟規律、政策實踐探索及規劃技術創新等多維度,為福州市中心城區的老舊工業園區更新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福州市在保持工業用地性質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嘗試通過政府牽頭、政企合作的方式,運用系統性、精細化、全過程的規劃模式與手段,推動老舊園區提質升級。
2 福州市中心城區工業園區核心特征及其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2.1 福州市中心城區工業園區發展歷史沿革
福州市工業園區的發展植根于福建省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1985 年1 月,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全國首批14 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獲得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在開發區政策激勵下,大批民營企業迅速涌現。1990年,福建省首家民辦開發區鼓山福興投資區(后改名為福興經開區)正式成立;1991 年,福州高新區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之一獲批成立。隨后,中心城區范圍內的馬尾園、倉山園、洪山園、金融示范區、軟件園、金山工業園等相繼建立。2009 年,位于中心城區邊緣的海西園、生物醫藥產業園和機電產業園啟動建設。
2016 年,福州、廈門、泉州共同設立的福廈泉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福州將中心城區內13 個園區(如圖1,包括軟件園、洪山園、金融示范區、倉山園、馬尾園、金山工業園、福興經濟開發區、海西園、生物醫藥與機電產業園、青口汽車工業園、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數字福建(長樂)產業園、福州臨空經濟區)全部納入其中。隨之,福州市積極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推進中心城區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
2.2 福州市中心城區工業園區發展階段判斷與老舊工業園區現狀特征
福州市全市工業園區建設主要集中在1990 年前后及2005 至2010 年前后兩個時間段(圖2)。13 個工業園區中,位于中心城區核心的七個園區——福興經開區、馬尾園、倉山園、洪山園、金融示范區、福州軟件園、金山工業園,建立時間集中在2000 年之前,園區規模小(圖3)、開發接近飽和。中心城區核心外的園區如海西園、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青口汽車產業園、數字福建(長樂)產業園、福州臨空經濟區等因建立時間較晚,剩余空間充足,以互聯網、科技創新、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為主的產業基礎較好,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位于中心城區以外的各區縣園區則普遍建設時間相對較晚,待開發空間大,發展尚處于起步及成長階段。
因此,福州市工業園區提質升級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位于中心城區核心的七個園區。這些園區不僅區位條件優越,土地價值顯著高于外圍的新興園區,且周邊配套設施完善。然而,除金融示范區和福州軟件園在創新服務業方面發展較為突出外,福興經開區、洪山園、倉山園、馬尾園、金山工業園等園區由于早期主要聚焦于紡織、制造、機電、建材等傳統產業,且空間已接近飽和,現正面臨著產業升級與空間優化等多重挑戰。
2.3 福州市中心城區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所面臨的三大挑戰
(1)挑戰一:高密度建成,擴容空間受限
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區核心的七個工業園區建立于20世紀90 年代至本世紀初,由于整合了多個鄉鎮民營工業園,這些園區分別由多個片區組成,單個片區僅1 平方公里左右,最大的福興經開區也僅有5 km2 左右(表1),與動輒擁有十幾平方公里規模的外圍園區相比,這些片區的空間顯得尤為緊張。
各園區內部地塊細碎且高密度建成。以金山工業園橘園洲片區為例,片區位于倉山區,倉山島上、烏龍江畔,福州市三環邊,是全市更新改造特征最典型、需求最急迫的片區之一。片區總面積約119 hm2,提質升級前有近100塊宗地,最小宗地面積不足0.2 hm2,平均容積率達1.5,建筑密度接近50%。廠房多為3~5 層、每層面積在2000~2500m2 的標準廠房 ,擴容難度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空間內高效利用土地以滿足企業增長需求,是園區提質升級的關鍵。
(2)挑戰二:產權情況復雜、多方利益協調難度大
地方民營企業蓬勃發展下,園區產權結構錯綜復雜,普遍存在“一宗多地權”“一廠多業主”現象,利益協調難度大。租賃轉租情況復雜,加劇了管理難度。在橘園洲片區改造前產權主體超過150 家,半數以上物業出租,形成了涵蓋皮革加工、軟件設計、餐飲娛樂等多領域的產業生態。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協調多業主利益,推動園區企業創新升級,成為亟待破解的關鍵難題。
(3)挑戰三:管理信息滯后,政策資源匹配度差
歷史遺留的管理空白使得園區早期管理體系構建不完善,新成立的園區管委會在實際運營中對園區情況掌握不夠、信息獲取滯后。園區運營與提質升級所需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投放與企業發展訴求匹配程度差。民營小型制造業為主的企業普遍表示資金政策難以落實,改造意愿不強。因此,如何通過加強園區管理的實時性,精準匹配資金與政策,激發企業活力,已成為當前園區提質升級道路上亟待解決的重要挑戰。
3 福州中心城區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模式的實踐探索福州市探索
“統籌—決策—迭代”模式,依托前瞻性規劃與精細化設計,推動園區產業轉型與空間優化。
3.1 “統籌共謀”的園區轉型方向引導
整體統籌,園城共謀。全市統籌謀劃園區產業發展方向,明確園區轉型方向,以形成推動城市創新產業繁榮發展的合力,并有效支撐和帶動周邊區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指導下,中心城區以軟件園、洪山園為核心,構建城市創新服務的核心區域。“推進軟件、物聯網、科技金融、文化創新等產業導入,強化“互聯網+”服務創新、信息技術創新、國際科技交流及區域創新創業孵化”[15] 功能,以滿足創新人才需求為核心,推動科技交流、研發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高端服務業的集聚。
在橘園洲片區,基于其改造前的產業發展趨勢及特征,協調倉山區其他各個園區錯位發展與功能協同(圖4),選擇優勢升級電子信息產業、培育包括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在內的科技創新產業。
“產城融合、空間規劃、交通一體、設施共享”,推動園區及毗鄰城市區域聯動發展。橘園洲片區聯動周邊其他園區及倉山區城市建設,培育創新圈(圖5),通過強化創新服務、植入創新要素,轉型為城市創新節點。加密園區及周邊路網,推進面向創新人群的生活、文化、休閑等服務設施共享。并從城市整體風貌設計角度明確功能主軸、景觀視軸及城市界面管控要求(圖6)。
3.2 “精準決策”的提質升級策略謀劃
引入“精細評估+ 決策輔助+ 方案定制”一體化模型,融合定量與定性分析,全面審視園區現狀。聚焦產業競爭力、資源利用效率、環境承載力等關鍵維度,依據評估結果,把脈發展瓶頸與潛力。
(1)“精細評估+ 決策輔助+ 方案定制”模型構建
“精細評估+決策輔助+方案定制”一體化模型包括評估、決策、設計三大板塊,以評估促決策,以決策導設計,優化園區空間,形成提質升級的空間設計與政策方案包。(圖7)
(2)園區全方位精細評估、評價與方案多情景模擬
“精細評估”建立包含園區發展所涉及的多項因子的數據庫。通過企業狀態、宗地利用現狀等多要素評價及多情景模擬,全面反映園區實際情況。同時,預留數據接口,以便在園區運營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對因子進行補充與調整。橘園洲片區以宗地為單位,針對“企業運營狀態”與“宗地利用狀態”兩大重點板塊,輸入企業業態、產值、稅收、產權等運營數據,以及物業面積、建筑年代、開發強度、建筑高度等宗地利用數據,精準呈現園區的產業發展與空間現狀。
挑選核心影響因子進行企業運營狀態評價(圖8)。以宗地為基本單元,疊合企業運營信息,通過發展前景、企業規模、生產效率、土地需求這四個指標來全面反映各宗地上企業的運營狀態,加權分析形成綜合指數,甄別片區內優質、一般及低質企業,為精準匹配更新模式提供科學支撐。
在橘園洲片區的企業運營狀態評價中,如圖8 所示,發展前景以企業業態和不良征信記錄來評價;企業規模用企業產值和從業人員數來體現;生產效率主要選擇畝產稅收和人均產值來反映;而土地需求以出租比例和改擴建意愿來反映。
將決策問題看作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大系統,按照其間的隸屬關系把這些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因素從高到低構造遞階層次結構,建立圖8 中以A 為判斷準則的元素B1、B2、B3、B4 間兩兩判斷矩陣。同時通過專家咨詢及數據資料,得出企業運行狀態評價指標層一的判斷矩陣。
在此基礎上確定指標權重。采用方根法求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所對應的特征向量。并用最大特征根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如表2 所示,利用和積法得到指標層C 對指標層A 的權重。
隨后采取標準差標準化法將樣本數據進行無綱量化處理,得出各個因子的基本情況和差異分布(圖9),并在分因子評價的基礎上,通過為各指標賦予合理的權重,計算各宗地企業運營狀態的綜合評價指數,將結果與宗地掛鉤進行分級顯示(圖10)。
結合實地調研進行宗地利用狀態評價。以宗地面積、開發強度、建筑年代、建筑高度四個一級指標為基礎,直觀展現每一宗地內的現狀建設情況。
圖11 中將橘園洲片區各宗地的地塊面積、開發強度、建筑高度(層數)、建筑年代等因子進行可視化表達。同時,基于橘園洲片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建筑擴容模擬,發現10 畝(約0.667 hm2)以下的宗地通常僅能容納1 至2 棟標準廠房(園區內使用的標準廠房長度一般為70~80 m,進深為20~30 m)。因此,10 畝被初步設定為片區宗地能否進行建筑增容的臨界值:若宗地面積小于此臨界值,則廠房通常需保留現狀,無法進行增容改造,或需考慮相鄰建筑全部拆除、宗地合并后重建;若宗地面積大于此臨界值,則改造空間相對充足,可考慮進行增容加建。同理,通過建筑設計模擬,發現宗地面積大于15 畝(合1 hm2)的宗地通常具有較好的條件進行建筑增容,以此類推,通過方案模擬及評估測算,確定容積率、建筑高度等多因子的權重(表3)。
結合多情景模擬評估潛在影響因素。針對交通容量、三維實景(建筑形態、體量、高度等)、經濟平衡、機場限高、文保要求等可能影響園區發展的因素進行多情景模擬,以輔助更新決策制定。其中,交通容量和三維實景模擬作為基礎工具,在控制增容上限、明確道路拓寬要求、預控城市景觀通廊、打造和諧天際線等方面效果較好。以橘園洲片區等為例,通過倉山區道路交通流量計算及各個片區不同增容情景下的交通情況模擬(圖12),接入福州城市三維實景模擬平臺,直觀展示不同方案下的城市空間形態(圖13),多模型結果疊加與校核設定合理的開發強度。
通過四檔打分,計算每一宗地的空間改造難度(表4),并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繪制各宗地畫像(圖14)??偡衷?00 分以上的宗地空間受限,改造難度較大,難以實現地塊內的增容;總分在240 至300 分的宗地改造難度中等,具備一定的增容改造空間,但可能需要與周邊宗地聯動改造;總分在240 分以下的宗地空間相對充足、改造難度較低,可獨立進行更新改建及適當增容。
(3)面向宗地的升級模式選擇與面向多元主體的政策制定決策輔助
綜合評價結果,精準識別每個企業與宗地的更新可能性,結合管理意圖、企業意愿等,明確更新模式選擇與政策、規則制定方向。根據橘園洲片區評估結論,綜合考慮宗地之間聯動的可能性及收益需求保證,形成提質升級的三種模式(圖15)及相應的企業政策建議(圖16)。
“重點區域整體重建”模式:通過拆除重建,構建以創新研發、服務為核心功能的空間,吸引大中型創新企業,推動園區轉型升級。建議園區開發與運營企業,運用土地收儲、產權入股等手段推進提升進程。重建后,小宗地合并增容,新增面積按比例交由管委會或平臺公司運營,對入園企業的產業類型、土地產出、產值和稅收等指標進行監督,確保后續項目與園區運營的順利進行。
“企業自主聯動改建”模式:發揮優質大型企業的主導作用,帶動中小企業共同推進提質更新。通過小規模增容、地價款及配套費減免等激勵措施,促進聯合改建。保留生產功能,融入創新研發、辦公等新元素。新入駐企業需符合創新產業標準,且改造后建筑需滿足園區與城市形態要求,提出優質且有意愿的企業在供應相應物業的前提下獲得容積率提升及產權激勵的相關政策。
“戰略收儲擇機推進”模式:針對低效企業集中、更新意愿弱的宗地,建議戰略收儲,暫保持現狀,隨園區升級適時評估選定升級路徑。產業引入與建設須契合創新產業要求,并滿足園區、城市設施配套與風貌控制要求。對部分難以參與提質更新的企業,建立退出機制,管委會或平臺公司可有償收儲,提供異地安置或產權置換方案。
(4)定制化空間方案設計與管控引導
提出定制化的空間設計方案,將園區提質升級作為城市片區升級的契機,從公眾利益出發提出管控與引導要求,并預留發展彈性。
針對不同提質升級模式所對應的空間訴求形成城市設計方案。綜合考慮設施配套、城市風貌與使用人群需求,激發創新空間活力。在橘園洲片區,基于交通容量、三維實景模擬設定增容上限,形成城市設計方案(圖17)。重點區域以大中體量創新辦公建筑為主,塑造園區形象,與周邊山體景觀、濱水空間和諧共生。企業自主改建區保留廠房結構,適當增容,并結合廠房間的空地增補公共空間。戰略收儲區域則注重預控,提出環境整治方案,為未來發展預留可能。
提出重要空間要素的建設管控。涵蓋公服、市政、交通增補擴容,景觀廊道、開敞空間、街道界面、地標節點及新建建筑風貌管控與引導等,通過城市設計導則、(控制性)詳細規劃圖則進行落實,作為地塊更新建設的準則。
3.3 “迭代升級”的實時化運營管理模式
同時,提出“動態評估+ 精準投放+ 動態調整”的運營管理模式,搭建園區企業運營與宗地綜合利用數據平臺,實現園區政策的精準投放與運營策略的動態調整。
基于宗地綜合數據平臺,建立全面的動態評估體系,通過實時收集園區內企業的生產運營數據、經濟效益指標、環境能耗情況及土地資源利用狀況等,形成多維度、高精度的園區發展畫像。通過不定期的“園區體檢”,對園區提升規劃實施進行監測評估,捕捉園區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為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基于動態評估結果,實現園區企業政策的精準投放,針對企業實際需求,量身定制包括稅收優惠、資金補助、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政策,同時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鏈的構建,實現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
同時,根據園區發展中的實際情況調整園區發展相關規劃與策略,例如增加“工改商”政策,提供規劃調整機制等。以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形成規劃實施、評估與迭代的閉環動態循環。
4 福州市中心城區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成效
在福州市中心城區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實踐中,“統籌—決策—迭代”模式顯著推動了福州市中心城區老舊工業園區的提質升級與低效工業用地的有效盤活,促進了城市創新產業發展,并催生了工業用地增容標準認定、“工改商”用地調整等重要政策文件。橘園洲片區作為先行者,依托該模式,政府收儲與國企聯合開發相結合,優先對烏龍江濱江四地塊進行了改造,通過“標準地+”及“工業上樓”模式,構建了集研發、生產、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園區。
在實踐中,園區產業實現了正向更迭。對于評估中不符合福州市創新產業發展要求、效益較差的化工、塑膠產品生產、傳統制衣、制鞋等產業進行轉型升級與有序外遷,從而為環保、低能耗的高端制造業及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騰挪空間。同時,通過實施租金按市場月平均值20% 下調等優惠政策,配套全方位的商務服務,吸引大量優質企業入駐。根據福州市人民政府網站公開數據,2023 年整個金山工業園入園企業由2582 家增加到4800 家,規上企業從285 家增加到422 家,營業收入從588 億元增加到896 億元,僅橘園洲片區年產值即從不足10 億元提升至270 億元以上。
園區空間形態轉變。橘園洲片區沿三環的星網銳捷企業地塊通過“標準地+”模式,實現了創新產業生產線的上樓布局。沿烏龍江奧特帕斯企業地塊則通過拆除自有土地上的老舊廠房,建成7 層標準廠房允許卡車直接上樓的高端裝備制造樓宇,并即將投入使用。同時,企業通過園區的容積率補償機制節省了增容地價款,并僅向園區貢獻部分增容建筑面積作為回饋。
園區公共服務水平與環境品質顯著提升。橘園洲片區在提質升級后,增加了公園綠地面積,通過設置立體停車樓、增補單車停車區域等措施,對道路交通、市政、公共服務設施進行了優化與升級,并引入了商業綜合體項目,顯著提升了園區創新環境與創新服務品質。同時,通過建筑風貌改造與升級優化城市界面與天際線,有效改變了環境不協調的情況,沿烏龍江形成了優美的天際線。
建立起高效完善的政企合作共建體系。通過簡化環評審批、建筑許可、竣工驗收等流程,縮短審批周期,優化營商環境。設立準入門檻,制定考核與退出機制。通過提供園區收益途徑,保證管理工作正常運轉。還通過靈活調整地價與容積率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改造升級,共同推動產業布局優化與創新服務升級。
橘園洲片區試點提升規劃實施后,其他各園區積極推進轉型。通過增容擴容、建設標準廠房,提升園區空間利用效率與產業集聚度,實現了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與政府扶持的有機結合,推動了福州市中心城區一批老舊工業園區的提質升級。
5 結語
本文基于福州市以金山工業園橘園洲片區為代表的城市中心區老舊工業園區的提質升級實踐,總結“統籌—決策—迭代”的提質升級模式。該模式在應對老舊工業園區面臨的高密度建成、擴容空間受限、產權情況復雜、利益協調難度大、管理信息滯后以及政策資源匹配度差等挑戰上做出了積極嘗試。在福州市中心城區其他老舊工業園區的提質升級實踐中,面對園區自身條件的差異,該模式通過靈活調整,同樣展現出了良好的適應性。
但由于管理事權的割裂,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由于城市創新產業發展基礎條件及現有規模限制,以及園區間區位、城市服務設施供給等條件差異,金山工業園的金山、浦上、福灣、義序等片區創新企業入駐情況一般,短時間內難以按照全市產業統籌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本文總結的“精細評估+ 決策輔助+ 方案定制”精準決策模型,在實際實踐中,由于資金限制,園方難以完全依據評估結果來做出決策,往往仍會優先選擇最易開發的地塊作為啟動項目。這種決策的優勢在于能夠較好地帶動整個園區的提質升級,并為園區其他地塊的升級提供一定的啟動資金;其潛在問題則在于,當優質地塊得到開發后,其他提升難度較大的地塊可能面臨提質升級難以推動的困境,且這一過程無形中提升了部分業主的心理預期,從而增加了園區與業主之間的博弈成本。此外,該模型的數據信息受到園區管理水平限制,仍局限于對某一特定時間點的企業與空間的運營情況認知,對企業狀況描述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提升,該模型也欠缺更全面的公眾與企業參與過程。
此外,本文所總結的“統籌—決策—迭代”模式中,雖然“迭代升級”機制已經初步建立,但其中涉及的各項規劃實施評價指標以及園區運營管理數據的維護與更新工作的推進情況并不理想,導致園區管理數據的連續性存在不足。同時,完善的評估與反饋機制也尚未形成。
因此,在城市中心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的實踐中,仍需進一步建立并強化持續的規劃管理跟蹤機制,深化對利益協調、戰略預控等方面的研究,不斷完善“統籌—決策—迭代”模式。同時,強化政策、資源、社會參與在規劃管理中的深度融合,構建實時、動態的評估與反饋機制,以期在推動城市中心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升級的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
[1] 李東, 孫東琪. 工業用地更新中的利益博弈與治理創新——以佛山市順德區為例[J]. 經濟地理,2021(3):192-201.
LI D, SUN D Q. Interest game and governance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land renewal: a case study of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3):192-201.
[2] 丁曉欣, 張繼鵬, 歐國良, 等. 深圳市城市更新“工改工”項目開發的困境與路徑分析[J]. 住宅與房地產,2020(17):67-73.
DING X X, ZHANG J P, OU G L, et al. Dilemmas and path analysis of “industrial land to industrial use” projects in Shenzhen’s urban renewal[J].Housing and Real Estate, 2020(17): 67-73.
[3] 邱衍慶, 黃鼎曦, 劉斌全. 創新導向的建成環境更新: 從新趨勢到新范式[J]. 規劃師,2019(20):53-59.
QIU Y Q, HUANG D X, LIU B Q. Innovation-driven regeneration of built environment: from emerging trends to new paradigm[J]. Planners,2019(20):53-59.
[4] 李曉鵬, 張國彪, 李偉溪, 等. 產業發展視角下的城市更新相關問題探討[J]. 規劃師,2021(14):34-40.
LI X P, ZHANG G B, LI W X, et al. Some issues in urban regeneration fro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viewpoint[J]. Planners, 2021(14):34-40.
[5] 房靜坤, 曹春.“創新城區”背景下的傳統產業園區轉型模式探索[J]. 城市規劃學刊,2019(S1):47-56.
FANG J K, CAO C. An explo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ve pattern of industrial parks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districts[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9(S1): 47-56.
[6] 王淑鈺, 衣霄翔, 劉羿伯, 等. 促進老工業基地轉型的國土空間優化研究——德國魯爾區發展經驗及啟示[M]//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2023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2 城市更新).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3.
WANG S Y, YI X X, LIU Y B, et al. Research on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for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industrial bases: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rom Germany’s Ruhr area[M]//Urban Society of China.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 2023 (02 Urban Renewal).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23.
[7] 寧雅靜, 陽建強. 新加坡產業園區綜合規劃方法及其對我國產城融合的啟示——以緯壹科技城為例[J/OL]. 國際城市規劃,(2023-11-07)[2024-08-13].https://doi.org/10.19830/j.upi.2022.673.
NING Y J, YANG J Q.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approach to Singapore’s industrial parks and refl ections on China’s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n one-north[J/OL].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23-11-07)[2024-08-13]. https://doi.org/10.19830/j.upi.2022.673.
[8] 唐燕.“新常態”與“存量”發展導向下的老舊工業區用地盤活策略研究[J]. 經濟體制改革,2015(4):102-108.
TANG Y. Study on strategies to revitalize the old industrial land: dealing with the “new normal” economy and “stock land” development[J].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2015(4):102-108.
[9] 張佳欣, 張道瓊. 深圳存量用地開發容積管控規則思考——基于土地發展權視角[J]. 上海國土資源,2023,44(4):83-89.
ZHANG J X, ZHANG D Q. Thinking on the volume control ru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ock land in Shenz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development rights[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23,44(4):83-89.
[10] 顧岳汶, 呂萍. 產權博弈視角下存量低效工業用地更新機制研究——以深圳市新型產業用地改革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2021,28(1):71-77.
GU Y W, LYU P. Research on the renewal mechanism of ineffi cient industrial l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property rights game[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1,28(1): 71-77.
[11] 趙民, 王理. 城市存量工業用地轉型的理論分析與制度變革研究——以上海為例[J]. 城市規劃學刊,2018(5):29-36.
ZHAO M, WANG L.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nstitu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land trans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8(5):29-36.
[12] 李劭杰.“雙創”政策引領下的廈門舊工業區微更新探索[J]. 城市規劃學刊,2018(S1):82-88.
LI S J. Micro-renewal of old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Xiamen led by the policy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8(S1):82-88.
[13] 王夢迪. 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規劃對策研究——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D]. 蘇州: 蘇州科技大學,2017.
WANG M D.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of redevelopment of low effi ciency industrial land: a case study on Suzhou industrial park[D]. Suzhou: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14] 戴韞卓, 屠帆, 葉榮兵, 等.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浙江省工業用地配置現狀及政策優化研究[J]. 上海國土資源,2024,45(2):171-175.
DAI Y Z, TU F, YE R B, et al. Industrial land alloc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24,45(2):171-175.
[15] 張韌柘. 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福州片區產業空間規劃策略研究[J]. 福建建筑,2022(1):8-11.
ZHANG R Z. Research on industrial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of Fuzhou area of Fuzhou-Xiamen-Quanzhou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J]. Fujian Architecture, 2022(1):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