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產業基底。
2018年以來,東方日升公司的光伏組件出貨量一直穩居世界前十位,銷售至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生產是繁瑣的,在東方日升安徽滁州的一個光伏生產車間,上千臺設備轟鳴運轉,平均每日要處理上百噸物料、涉及13道生產工序,產出220萬片光伏電池片。
光伏板易碎,需要穩定的運輸環境。此前,物料運輸需要工人身著防護服手工搬運。但手工不僅存在安全隱患,成本還容易高企。如何才能把所有設備全部打通、統一聯網,最終實現智能化運輸?東方日升找到騰訊云、瑞聯智造研究了一份數字化轉型方案,將車間設備搬上統一的云平臺。同時,將開發應用模塊化,運維檢修更容易,大幅降低了停工風險。
經由算法調度,數百臺AGV小車取代了人工搬運物料,車間物流搬運成本降低50%,運轉效率提升30%,東方日升能夠實現7×24小時不停機、不停產。而在這之后,東方日升的光伏智能應用、光伏數字孿生工廠、源網荷儲一體化仍有更大的數字化想象空間。
東方日升的變化并非孤例。9月5日,《數字技術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報告——十大產業實踐案例分析》(下稱《報告》),在2024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發布。《報告》指出,數字技術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引擎,展示了中國企業數字技術應用路徑和前景。
這份《報告》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騰訊研究院、騰訊云三方聯合撰寫?!秷蟾妗防锝o出的數據估算,數據流動量每增加10%,能帶動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2%。如在制造業,數據驅動生產流程優化可以使停機時間減少30%-50%,提升生產效率20%-25%。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大會致辭時表示,數字經濟滲透性增強,正在有效克服“索羅悖論”,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力。另據中國信通院數據,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從2014年的16.2萬億元,大幅增長至2023年的53.9萬億元,數字經濟規模占GDP之比也從25.1%攀升至42.8%,數字經濟增長對GDP的貢獻率高達66.45%。
如何讓更多中國企業借力數字技術釋放更大新質生產力?這場論壇進行了作答。
中國是數據大國?!度珖鴶祿Y源調查報告(2023)》顯示,2023年中國數據生產總量達32.85ZB,數據存儲總量達1.73ZB,算力總規模達23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隨著《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等文件印發,超大規模的數據資源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力支撐。
數據上云,數據資產能否幫助企業進行更好的生產?騰訊云副總裁蔡毅表示,這是必然的。過去,很多企業把數據丟棄,但現在正不斷意識到數據的作用?!皩幍聲r代想改進電池的效率,就部署了云,不斷存儲福州、德國等生產地的質檢數據,采集匯總成云邊端方案。數據訓練完之后,再把算法分發給它們。算法在一個地方訓練好之后,再輻射所有的地方。”
蔡毅又舉例,三一重工的機械裝備可以上云,通過代理商看到設備在哪里,怎么租賃出去方便操作者看到機械手的狀態。收集數據后,三一重工看到客戶買了哪些設備,什么時候要換零件。
《報告》介紹,在智能汽車領域,蔚來汽車與騰訊合作,利用超大規模的混合云基礎設施,提升自身智能駕駛和運營能力。蔚來可以快速將算力池擴充至最高百萬規模,應用升級時間從小時縮短為秒級,計算平臺的總成本優化40%,有效提升了運維效率及資源彈性效率。
在零售行業,景德鎮陶瓷產業普遍是“傳統家庭作坊”,散、小、亂,成本高、商機少、人才不足。景德鎮陶博城嘗試數字化運營,打造“云商城”,幫助陶瓷企業拓展線上銷路。
不局限于制造業,《報告》舉例,深圳市人民醫院的AIdoctor大語言模型智能預問診系統,已經可以實現“候診即問診”。該系統可以對患者上傳的檢驗、檢查單等圖片通過OCR技術進行智能解析,對異常數據指標進行重點提示。目前病歷小結準確性已高達87%。
經由數字技術,醫護人員可以隨時查看預問診報告、實現診前報告一鍵引用至EMR、切換展示診前報告、查看檢驗單、搜索歷史診前報告、查看完整對話和用戶反饋等,將醫生從大量枯燥、繁重的基礎工作中解放出來,為醫患之間創造了更多深入交流溝通的空間。
《報告》指出,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一方面,中國數字技術創新正快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2023年中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10.09萬億元,占GDP的比例達到18.7%;另一方面,中國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43.84萬億元,占GDP的34.77%。
《報告》指出,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燈塔工廠、數字孿生、共享制造、離散制造等先進生產模式不斷涌現,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平臺消費、在線教育、數字醫療、遠程辦公、數字政務等服務業數字化正在為大眾生產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王一鳴認為,數字技術作為新型通用技術,重塑產業生態,已經顯現出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王一鳴表示,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生產要素,流動性高、復制成本低和報酬遞增,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立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和利益保護制度,對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李鋒向《財經》表示,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生活和社會治理方式,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元素。
李鋒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整合新技術、新要素和傳統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形成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主要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要素的創新組合,能夠帶來不同于以往的新質發展,擴大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的創造性效應,縮小傳統生產范式被替代的破壞性效應,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中國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電子核心產業、新興軟件和新興信息技術服務、互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和人工智能等數字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與授權量均居全球之首。中國也已成為全球開源生態的重要貢獻力量,源代碼貢獻量達世界第二。量子計算機、腦機接口、低軌通信、智能網聯等前沿技術的研發進度也在不斷加快。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處長梅冠群指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而數字技術的創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數據本身是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可以賦能傳統產業升級,形成一些新的生產模式,比如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等,包括生活領域、在線消費等,數字技術可以對經濟社會各領域進行重新的改造、塑造。
李鋒表示,傳統產業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可以使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流水線等得到快速普及,創造出智能工廠、“黑燈”工廠等生產模式。因此,既要花大力氣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還要將科技創新成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
李鋒表示,當前,數據要素的價值越來越多地體現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活水平等方面。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將有利于充分發揮中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增強新質生產力的內生動力。
李鋒建議,以數據要素為動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要打破數據流通的產業限制、地域限制,打通數據流通的堵點、卡點,促進數據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順暢流通。此外,要完善國家數據管理體制機制,構建有利于數據安全保護、有效利用、合規流通的產權制度和市場體系,加快制定數據資產、數據交易、數據標注等市場基礎制度配套政策,最大限度激發數據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巨大潛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