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培育卓越農林人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傳承農耕文化與增強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理論性與實踐性、傳統性與現代性、普適性與特色性四對關系。要完善機制體制建設以夯實融入支撐點,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以明確融入著力點,結合地方實際和學校特色以找準融入契合點,打造專業師資隊伍以找準融入關鍵點,推動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見效。
關鍵詞: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邏輯理路
一、問題的提出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深入探討如何將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與涉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涉農高校在弘揚農耕文化方面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農耕文化中蘊含的農業精神和人文精髓,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動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創新發展,打造農學特色名校,培養卓越的農業人才。目前,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相關研究多側重于從融入的意義、內容、方法等角度探討,較少從整體上關注和研究融入的全過程。把握好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與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關聯,是打通融合壁壘、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必由之路。通過價值邏輯、現實邏輯、實踐邏輯三個層面的系統與整體探索,可以深入理解這一問題背后的深層機理,實現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與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融入的價值邏輯
中華優秀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亦是涉農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且獨具特色的資源,將其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是涉農高校人才培育的精神滋養和資源富礦,是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提升的助推器,也是傳承農耕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振興戰略不僅關乎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農耕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和積淀,已成為國學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也是推動鄉村發展、鄉村治理、鄉村繁榮的重要資源和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傳統優秀農耕文化對鄉村振興的作用。2017年12月,他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涉農高校作為培養農業人才的搖籃,將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這一舉措有助于培養高校大學生對鄉村發展的深厚情感和責任感,增強其服務鄉村、建設鄉村的使命感,增強其對國家發展大局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二)人才培育的精神滋養和資源富礦
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然選擇,也是卓越農林人才培育的重要策略。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培育高素質現代化農業人才,具有精神滋養和資源富礦的雙重價值。從精神滋養的角度來看,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蘊含著勤勞、節儉、和諧等價值觀念,能夠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其綜合素質;農耕文化的歷史智慧和哲理思考,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獨立見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資源富礦的角度來看,農耕文化蘊含的卓越技術、生態智慧等內容,契合涉農高校人才專業培養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提升的助推器
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提升的助推器。一是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蘊含寶貴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角度來看,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豐富多彩,為涉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案例和探索空間。例如,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強調勤勞、孝道、謙遜等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深刻共通性,為學生理解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支持。二是農耕文化與涉農高校的教育內容高度契合,緊密貼合學生的專業背景與實際需求,學生易于理解,并樂意主動深入探討。三是農耕文化具有較強的體驗性。涉農高校學生通過對農耕文化的實地參與和體驗,能夠在感知中獲得對農耕文化精神的深刻體會,進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穩固的思想基礎和價值觀念。
(四)傳承農耕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深植于國人的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中華文明根脈源于農耕,我們的先民在悠久的農業歷史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與物質財富。在文化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將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豐富涉農高校大學生專業知識體系,還能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優秀農耕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智慧、倫理觀念和生態意識等內容,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增強文化自信;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專業知識,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強大自信心的新時代農業現代化高素質人才。
三、融入的現實邏輯
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是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富礦”,將其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打破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在融入過程中,關鍵要處理好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理論性與實踐性、傳統性與現代性、普適性和特色性四對關系,以回應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如何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問。
(一)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契合
知識傳授是基礎,價值引領是方向。將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內在契合關系,從而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素養的雙向提升。
將中華優秀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等理念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新時代“三農”人才提供精神滋養和價值導向。這些價值觀念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理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還能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水平。涉農高校必須堅持大思政課理念,將農耕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重目標。例如,在資源與環境課程中,學習古代農耕社會中的輪作休耕制度、水土保持方法等,學習祖先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以此增強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可持續發展意識,樹立文化自信。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耦合
第一,理論教學是學生認知和理解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基礎。通過系統化、科學化的課程設計,將農耕文化的精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有機結合,幫助涉農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和文化觀。例如,在綱要課程中,通過講解古代農耕技術的輝煌成就,展示我國古代農民的智慧和勞動成果,增強涉農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第二,實踐教學是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關鍵環節。可采取農場實習、鄉村調研、場館合作等多種形式,使涉農高校大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專業技能。例如,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馬+農”為特色,將思政課“開在生活中”“開在田野中”“開在博物館中”。這一獨特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創新了傳統思政課教學,使學生在實踐環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了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傳統性與現代性的融通
將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確處理傳統性與現代性的融通問題,是確保教育內容與時俱進、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重要環節。尊重傳統是融入農耕文化的前提。要讓學生深入了解和認同傳統農耕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同時,融合現代科技和理念,實現農耕文化的創新發展。要注重介紹現代農業科技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激發學生對農業現代化的興趣和熱情。
涉農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應注重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相互融通,從而使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科技理念有機融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煥發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四)普適性與特色性協調互進
普適性與特色性的協調互進,是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豐富多樣、具有吸引力和實效性的關鍵,彰顯了農耕文化在不同教育環境中的重要價值性與適用性,彰顯了涉農高校在農耕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獨特地位。
第一,應突出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適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全面性和適應性,使其成為各類高校可以借鑒和應用的有效資源。普適性是指教育內容和方法具有廣泛適用性和普遍意義。注重融入的普適性不僅確保了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廣泛適用性,還能促進其他學校能夠依據普適性內容提升教育的整體成效。第二,強調融入的特色性,彰顯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獨特性。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具有豐富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區的農耕文化有著不同表現形式和獨特風貌。涉農高校應當注重發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具體、富有感染力,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融入的實踐邏輯
推動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邏輯,就是要制定詳盡實施方案和具體措施。通過完善機制體制建設以夯實融入支撐點,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以明確融入著力點,結合地方實際和學校特色以找準融入的契合點,打造專業師資隊伍以找準融入關鍵點,推動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有效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夯實融入支撐點:構建“三向”機制保障
將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鍵的支撐點是構建“三向”機制以保障融入落實,通過向上聚力、向下扎根及向內夯基,確保涉農高校能夠在教學與實踐中深度融入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精髓,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和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體驗。
一是向上整合,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在涉農高校與相關部門之間建立緊密的協作機制。包括共享資源、制定共同發展策略,以確保農耕文化教育融入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推動農耕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面深入。二是向下延伸,構建實踐教學研究聯動機制。在教學和研究層面,建立涉農高校與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的實踐教學平臺,促進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農耕文化的實際應用和意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三是向內強化,建構評估激勵機制。設計健全的評估與激勵體系,確保農耕文化教育融入涉農高校教育的深度和持續性。包括制定專門的課程評估標準、教師評價指標,以及學生綜合能力考核機制,確保農耕文化的教學與評估體系相互支持、相輔相成。
(二)明確融入著力點: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
在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明確融入的著力點至關重要。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不僅是實現農耕文化與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關鍵步驟,更是確保學生全面理解和深度體驗農耕文化的重要手段。
第一,要優化課程設置,豐富教育內容。根據不同專業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多層次、多維度的課程體系,涵蓋農耕文化的各方面,確保涉農高校學生在理論學習中能夠全面了解和掌握農耕文化的核心價值和內涵。第二,要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效果。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采取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富有互動性。例如,通過具體的農耕文化案例,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利用項目式教學法,組織學生參與和農耕文化相關的科研項目和實踐活動,在實際操作中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等。
(三)找準融入契合點:結合地方實際和學校特色
深入挖掘地方農耕文化資源,找準學校特色,使融入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認同感。
第一,要結合地方實際,深入挖掘地方農耕文化資源。地方農耕文化資源是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歷史價值。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農耕文化資源,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融入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環境。例如,可以結合地方的農業歷史和文化,介紹本地區獨特的農作物種植技術、傳統農耕習俗,使學生了解家鄉農耕文化底蘊,增強其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第二,要結合學校特色,打造品牌課程。涉農高校各具特色,擁有不同的學科優勢和辦學特點。應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發揮其特色和優勢,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農耕文化品牌課程,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校的獨特魅力和教育資源。例如,農牧類高校可以開設“牧業文化與農耕文化比較”課程,探討牧業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異同及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四)找準融入關鍵點:打造專業師資隊伍
找準融入關鍵點,打造專業師資隊伍,是將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點,為農耕文化教育的高質量實施提供有力師資保證。
首先,要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應通過多種途徑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使其具備深厚的農耕文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例如,定期組織教師參加農耕文化專題培訓和研討會,邀請農耕文化專家和學者進行交流,提升教師專業知識水平。其次,要提高教師教學能力。通過多樣化培訓和實踐,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使其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組織教師參加教育教學方法培訓,組織教學觀摩和評比活動等。最后,要提高教師科研能力。教師的科研能力不僅有助于深化對農耕文化的理解,還能推動教學內容的創新和豐富。應鼓勵教師參與農耕文化相關的研究項目,申請研究課題和經費,開展深入的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報,2023-10-09(001).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5.
[3]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405.
[4]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12-15(002).
[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5.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7]趙言秋,陶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三重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5):72-74.
[責任編輯:樊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