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迭代,教育應用AI的發展態勢更為顯著,新技術融入教學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這無疑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本文探討在數智化背景下教師角色沖突,列舉了數智化時代教師角色沖突的表現形式,管理者與合作者之間的沖突,教學者與學習引導者之間的沖突以及教育者和技術研究者之間的沖突。并對數智化時代教師角色沖突的原因解析,傳統教學方式的慣性,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延遲性,教師知識權威的式微性,提出了保持開放心態,積極應對技術發展,加強自我提升,持續專業發展,強化轉型意識,發揮育人功能的調適策略。
[關鍵詞]數智化時代;教師角色;角色沖突
數智化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要具備更高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以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教學環境。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面臨著傳統角色與現代角色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不僅影響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本文將對數智化教育環境下教師角色沖突進行解析,并提出重構教師角色的策略。
一、數智化時代教師角色沖突的成因
數智化是數字化+智能化,是在數字化基礎上的更高訴求,是以海量大數據為基礎,結合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打通數據“端到端孤島”,結合場景化去解決問題。隨著數字技術和智能化手段的發展和應用,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角色叢的存在,個人要同時扮演多個不同的角色,就會產生角色沖突的問題。角色沖突的產生源于角色叢中不同角色含有不相容的成分。傳統的教師角色主要是傳授知識,數智化時代的教學要求教師更多地扮演指導者、合作者和創新者的角色。他們需要掌握數字技術,靈活運用各種教學工具和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創造性思考。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面臨著傳統角色與現代角色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不僅影響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數智化時代教師角色沖突的表現形式
(一)管理者與合作者之間的沖突
在數智化教育環境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扮演課堂管理者的角色,還要與學生建立一種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這種雙重身份使得教師在管理和合作之間經常產生沖突。作為管理者,教師需要維護課堂紀律,確保教學秩序井然。在數智化教育環境中,教師可能會利用技術工具來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課堂參與度和行為表現,以維護課堂秩序。然而,這種技術監控有時可能會與學生的期望產生沖突,因為學生可能更傾向于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中學習,而不是被過度地監控。與此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的合作者,需要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支持和指導。在數智化教育環境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工具和平臺,如在線學習系統、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與學生進行更加緊密的合作。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從而提供更加精準的教學支持。然而,當教師試圖在管理中維護權威,同時又希望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時,沖突就產生了。一方面,教師需要利用技術手段來維護課堂紀律,但過度監控可能會抑制學生的創造力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教師需要與學生建立合作關系,但過度的合作又可能使課堂管理變得困難。
(二)教學者與學習引導者之間的沖突
傳統的教學者角色注重知識的講解和傳授,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然而,作為學習引導者,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從單向傳遞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發現和構建知識。當教師試圖在教學中堅持傳統的教學方式,同時又要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時,可能會遇到沖突。例如,教師可能需要在課堂上講解知識點,但又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和討論。這種平衡可能會讓教師感到困惑和矛盾。數智化教育環境使得信息的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快速。學生不再僅僅將教師作為知識的唯一來源,他們可以通過網絡、在線課程、教育軟件等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和信息。這時教師需要適應學生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而不僅是傳遞既定的知識內容。但是在集體教學中,既要滿足全體的要求,也要滿足個人的個性化需求,這種平衡難以達到,使教師產生困惑。
(三)教育者和技術研究者之間的沖突
在數智化教育環境下,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素養,能夠運用各種教育技術和工具來輔助教學。然而,這種技術應用的需求往往與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研究重點相沖突。作為教育者,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注重教育質量和效果。然而,作為技術研究者,他們需要關注技術的最新發展和應用,以及如何利用技術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效果。當教師試圖在教育實踐中應用新技術時,可能會遇到技術難題或挑戰,這可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過度追求技術的先進性和新穎性也可能導致教師忽略教育的本質和目的。這種技術與教育理念的沖突可能會讓教師感到困惑和不安。
三、數智化時代教師角色沖突的原因解析
(一)傳統教學方式的慣性
在傳統的教學場景中,教師往往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核心角色,這種教學方式強調知識的單向傳遞和學生的被動接受。在這種模式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權威和評判者,他們擁有絕對的權威地位,學生對教師的講解和評判往往無條件地接受。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灌輸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現代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積極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盡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推廣,但由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慣性,許多教師仍然固守舊有的教學方式,不愿意或無法適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這種慣性來源于多個方面,包括教師個人的教學經驗、對未知領域的恐懼、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依賴等。這些因素使得教師在面對新的教育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有效地將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二)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延遲性
現代人工智能技術更迭很快,教師的知識更新往往具有延遲性。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現代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和更新。然而,這種技術的飛速進步卻與許多教師信息素養的延遲形成了鮮明對比。教師在面對新興技術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技術能力的滯后成為他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首先,技術的快速更新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工具和方法。然而,由于日常教學工作繁重以及個人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很多教師難以跟上這種節奏。他們可能還在熟悉上一輪技術更新帶來的變化時,新一輪的技術革新又已經悄然來臨。這種技術更新的速度與教師學習適應能力的矛盾,使得教師在技術素養上顯得滯后。其次,技術能力的滯后不僅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也限制了他們在教學創新上的探索。
(三)教師知識權威的式微性
人工智能時代,各種信息增加,獲取的渠道也變得多樣化,自2022年以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該技術主要涉及自然語言生成、圖像生成等領域,能使計算機系統產生具有一定邏輯性和連貫性的自然語言及相關圖像內容,影響了制造、金融、醫療、文創等眾多行業領域。該技術能夠模擬人類思維過程,生成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的自然語言及相關圖像內容,為教育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在過去,教師權威大多是源自自身知識的儲備,他們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積累了大量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成為他們在教學中的權威基礎。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權威基礎正在逐漸動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使得知識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不再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和傳授,而是可以通過互聯網、數字圖書館等渠道獲取海量的學習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更新速度快,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在某些方面,學生甚至可以通過自學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獲取比教師更多的信息。這使得教師的專業權威逐漸降低,失去了原有的絕對優勢。
四、數智化時代教師角色沖突的調適策略
(一)保持開放心態,積極應對技術應用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型教育形態出現,傳統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優越感在逐漸淡化。但教師不應因此感到不安或抵觸,而應抱有開放的心態,積極學習新技術,并且把新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去。在人工智能的教育環境下進行工作是未來教育的必然趨勢,這些新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的學習體驗。教師也可以通過技術來減輕工作負擔,提高效率,同時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作為教師,不能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應該成為積極主動探索者。需要不斷去學習新技術,嘗試將其與學生的教學融入在一起,如使用智能設備來提高課堂的互動,或者開發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二)加強自我提升,持續專業發展
信息素養對于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以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信息環境。如,在課堂上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這對教師而言也是一種挑戰,教師需要先行培養自己的信息素養,以便能夠在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教學時更好地指導學生,也能更好地引領學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學生需要學會如何有效地獲取、篩選和評估信息,包括從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獲取的知識和信息,學生還要學會如何辨別信息和怎樣使用相關工具進行學習和探索。所以,可以通過相關課程和培訓,來加強學生和教師的信息素養。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活動,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作為技術的指揮官,教師需要制定明智的策略,來確保技術的有效應用,此外,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人工智能思維,為未來的智能社會做好準備。
(三)強化轉型意識,發揮育人功能
在現代的信息社會中,教師不能再用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來應對數智化環境下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教師要意識到自己的職責絕不僅僅限于知識的傳授,在目前數智化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可以獲取海量知識,但是這些知識良莠不齊,教師需要成為學生知識的篩選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有效篩選出對學生有用的信息。同時,教師在幫助學生篩選信息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批判能力和信息素養,讓學生自己能夠判斷信息的好壞。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和觀察,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給予他們及時的關愛、鼓勵和支持。這種情感的交流和理解是機器無法做到的,他需要教師用心靈去感知、去體會。其次,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的言談舉止、行為舉止、價值觀念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優秀的教師能夠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這種影響是深遠的,能夠伴隨學生一生。這需要教師通過啟發式、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關注人性、關注未來。因此,在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強調教師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的重要性。應該加強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提高他們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能力,使教師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同時,我們也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價值觀教育和人文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胡鑫月.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轉變的困境與出路——基于轉化學習理論視角[J]. 職業教育研究,2024(2):68-75.
[2]馬艷瓊,李胤珠,楊加堂.數智融合時代高校教師的角色轉變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4(2):138-141.
[3]鄒太龍,康銳,譚平.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危機及其重塑[J].當代教育科學,2021(6):88-95.
[4]張優良,尚俊杰.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4):39-45.
[5]羅莎莎,靳玉樂.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危機、成因及其應對——基于場景理論的視角[J]. 教師教育研究,2020,32(3):53-59.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