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危險因素,并構建列線圖預測模型。方法:回顧性分析170例絕經后骨質疏松女性患者的資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模型篩選獨立危險因素,R軟件構建列線圖模型。結果:年齡、BMI、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子宮切除術史是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決策曲線顯示當風險閾值>0.09時,此預測模型提供額外的臨床凈收益。結論:本研究構建的列線圖模型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可為臨床防治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絕經后女性 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 列線圖預測模型
中圖分類號:R683.2; R58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24)15-0044-04
引用本文 王曉鵬, 邱銀冰, 羅根艷. 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構建[J]. 上海醫藥, 2024, 45(15): 44-47.
基金項目:贛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22-YB1475)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nd construction of predictive models fo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ANG Xiaopeng, QIU Yinbing, LUO Genyan
(Department of General Medicine, 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construct a nomogram prediction model. Methods: Data from 170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logistic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screen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nd the nomogram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R software. Results: Age, BMI, diabetes mellitus, long-term glucocorticoid use, and history of hysterectomy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The decision curve showed that this predictive model could provide additional clinical net benefits when the risk threshold was greater than 0.09. Conclusion: The nomogram model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has good predictive value and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vertebral fractur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KEY WORDS postmenopausal women; osteoporosis vertebral fracture; nomogram prediction model
目前,全球約有2億骨質疏松癥患者,對于中老年群體,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是其最常見并發癥。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發生率不斷增加,尤其是絕經后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發病率遠高于男性[1]。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常導致患者身體疼痛、生活障礙等,保守治療需長期臥床,隨之帶來壓瘡、肺部感染、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增加了老年人的死亡風險,且給個人和醫療保健系統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2]。因此,盡早識別絕經后女性群體易患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相關危險因素,對該群體的個體化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對于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危險因素的相關研究較少,且缺乏有效實用的統計預測手段。列線圖模型是一種基于循證醫學、精準治療、準確評估預后的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腫瘤領域[3]。本研究分析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危險因素并構建預測模型,以期為絕經后女性防治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提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3月贛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70例絕經后女性骨質疏松患者資料,根據是否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分為骨折組(n=66)和對照組(n=104)。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4]中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②年齡≥50,且自然絕經年限>1年;③無嚴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④臨床資料完整;⑤無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影響骨代謝的其他疾病或腫瘤。排除標準:①外傷或暴力致椎體骨折者;②近期持續臥床>3個月;③合并惡性腫瘤;④精神神經狀況無法配合本研究。
1.2 數據收集
年齡、身高、是否患糖尿病、是否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子宮切除術史、體質量指數(BMI)、骨密度T值、血肌酐、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等。
1.3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發現,骨折組年齡、BMI、有糖尿病占比、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占比、有子宮切除術史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表1,P<0.05)。
2.2 相關變量ROC曲線分析
將表1有統計學差異的連續變量進行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年齡、BMI的曲線下面積分別是0.812、 0.648,最佳截斷值分別是67歲、28 kg/m2,表明年齡、BMI對斷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有較好的診斷價值。通過獲取有統計學差異的連續變量的最佳統計值,將其分為二分類變量,為后續回歸分析及模型構建做準備,同時為患者的年齡和BMI提供了較為準確的劃分數據(圖1)。


2.3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危險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年齡≥67歲、 BMI≥28 kg/m2、罹患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有子宮切除術史是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獨立危險因素(表2,P<0.05)。

2.4 構建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危險因素的列線圖預測模型
將年齡、BMI、有無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有子宮切除術史作為構建列線圖預測模型的預測因子。在實際臨床應用中,首先臨床醫生可根據絕經后女性骨質疏松患者的個體情況,在圖2中找到上述各項獨立危險因素在評分(Points)上的分值;然后將各因素分值相加即可得到總分,并將其在“總評分”標尺上讀數;最后找到總評分(Total points)在“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發生風險”數軸上對應的數值,即為該患者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風險系數(圖2)。

2.5 Nomogram模型性能驗證及臨床凈收益分析
此預測模型預測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校正曲線趨于理想曲線,C-index為0.729(95%CI:0.567~0.936)(圖3);決策曲線顯示當風險閾值>0.09時,此預測模型所提供的臨床凈收益均高于單個獨立危險因素并且在預測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高風險方面可以提供顯著額外的臨床凈收益,說明其臨床適用性好,模型是有價值的(圖4)。

3 討論
影響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因素較多,本研究結果中年齡、BMI、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子宮切除術史均是增加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發生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人體骨量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流失,增加骨折發生的風險[5]。另外,老年人群的身體素質下降及日常活動減少致體內維生素D合成減少都會增加骨折發生的概率。李瑞娟等[6]研究得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患者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結論,驗證了本研究結果。提示應該更加關注老齡女性群體日常的活動安全,增設適老化設施,為老齡群體制定個體化訓練計劃以減緩骨質疏松進展。
既往人們可能持肥胖對骨折具有保護作用的觀念,認為肥胖人群骨密度更高且對跌倒、撞擊等外力損傷有緩沖保護作用。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在調整骨密度的條件下,較高的BMI與女性脊椎骨折風險增加顯著相關[7-8]。本研究中BMI≥28 kg/m2是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獨立危險因素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因此,絕經后女性群體應注重對自身體重的控制,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糖尿病及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均會加速患者骨質疏松的病程,相關研究顯示,持續高血糖狀態可導致鈣磷代謝負平衡,誘導低鎂血癥,進而刺激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分泌,促進骨吸收[9],降低骨量;而糖皮質激素是臨床上常用的抗炎、抗敏藥物,但長期使用會抑制成骨細胞生成,進一步加快骨凋亡的速度,且影響鈣、磷的沉積,增加骨折風險[10]。因此,要根據患者情況聯合用藥,盡量降低藥物對骨質疏松患者的影響。女性絕經后體內雌激素迅速下降,成骨細胞生成減少、破骨細胞增多致骨量加速丟失[11],而子宮切除導致激素失衡更早,更加速了這一變化。有研究證實,在所有年齡組中,僅接受子宮切除術的女性發生椎骨骨折和其他骨折的風險均高于未接受子宮切除術的女性[12]。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年齡、BMI、有無糖尿病、是否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有無子宮切除術史構建了預測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錐體性骨折危險因素的列線圖模型,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可用于早期識別絕經后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患者,為臨床防治提供一些新思路。但本研究仍有局限,樣本量較少且樣本來源不能代表整體情況,未來需增加樣本量開展更多隨機對照研究以驗證該結論。
參考文獻
[1] Lin S, Cai X, Cheng Q,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one turnover markers, BMD and height loss of cemented vertebrae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 J Orthop Surg Res, 2022, 17(1): 1-9.
[2] 張立海. 老年骨質疏松骨折的現狀和挑戰[J].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20, 19(7): 481-484.
[3] Zhang J, Pan Z, Zhao F,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omogram containing the prognostic determinants of chondrosarcoma based on 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database[J]. Int J Clin Oncol, 2019, 24(11): 1459-1467.
[4]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J]. 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 2017, 10(5): 413-443.
[5] 王安, 梁靈紅. 老年女性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發生骨折的相關影響因素[J]. 中國婦幼保健, 2021, 36(11): 2621-2623.
[6] 李瑞娟, 李寶田.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臨床特征及影響因素[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2, 32(20): 100-102.
[7] Kaze AD, Rosen HN, Paik JM. A meta-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vertebral fracture[J]. Osteoporos Int, 2018, 29(1): 31-39.
[8] 樊宇宇, 丁立祥, 宋紅星, 等. 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級聯的風險因素[J].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23, 29(2): 199-203.
[9] 姚旭東, 戴武, 曹永紅. 高血糖狀態對骨代謝影響的研究進展[J]. 安徽醫學, 2020, 41(9): 1106-1108.
[10] 畢松超, 陳濤, 楊建東, 等. 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行椎體成形術術后再骨折的危險因素分析[J]. 骨科, 2017, 8(6): 423-427.
[11] 張沛, 杜源, 金祺, 等.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手術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J]. 臨床骨科雜志, 2022, 25(2): 175-178.
[12] Yeh YT, Li PC, Wu KC, et al. Hysterectomies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fracture: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PLoS One, 2020, 15(12): e02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