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我國快遞包裝廢棄物中被回收和重復利用的比例不高,現有研究對消費者主體責任關注較少。消費者作為快遞包裝廢棄物處理過程的源頭執行者,其意愿影響著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的有效性。文章運用結構方程模型(SEM)與嶺回歸(Ridge)分析消費者感知價值各維度對消費者源頭分類意愿的影響。結果表明,自我約束、物質成本、非物質成本和感知收益構成感知價值,其中自我約束、物質成本和非物質成本感知與消費者意愿顯著相關,感知收益影響較弱,并建立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為有效提高快遞包裝垃圾處理效率,應在實踐中加強宣傳以增強消費者自我約束,同時降低消費者各項成本,從而促進消費者完成快遞包裝垃圾的來源分類和回收利用,改善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感知價值;快遞包裝;因子分析;消費者意愿
中圖分類號:F713.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19.01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roportion of recycled and reused express packaging waste in China is not high, but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consumers is ignored in existing research. As the source enforcer of the process of express packaging waste treatment, consumers' willingness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ress packaging waste treatment. In the study, the SEM and Ridge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dimensions of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on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classify at sour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f-restraint, material cost, non-material cost and perceived benefit constitute perceived value, among which self-restraint, material cost and non-material cost perceptio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onsumers' willingness, the effect of perceptual benefit is weak. Then build a regression model for analysi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xpress packaging waste treatment, we should strengthen publicity to enhance consumer self-restraint and reduce consumer costs, so as to promote consumers to complete the source classification and recycling of express packaging waste,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erceived value; express packaging; source classification; factor analysis
0 引 言
近些年來,快遞包裝廢物回收與再應用已經成為政府及公眾關注的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79億[1],2023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7.16萬億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06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6.6%[2]。由于人口增長,互聯網進一步的普及,導致快遞包裝廢物還在爆炸性持續增加,但快遞包裝廢棄物中,約99%(質量比)塑料類包裝混入生活垃圾被丟棄,紙箱類被重復使用不足5%,被污染的快遞包裝物無法進入許多城市的官方回收系統[3],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2020年《關于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中提出規范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和處置,各快遞站點設置回收箱以完成快遞紙箱回收[4]。
快遞包裝廢棄物源頭分類回收指準確區分廢棄物中可回收利用物與垃圾[5],將可回收物投入回收箱,不與生活垃圾混合丟棄。消費者內在價值感知與外部責任意識影響其行為[6-8]。主觀意識形態能有效規范主體行為,提升消費者回收意愿可以削弱政府治理難度[9-10]。目前由于相關行業從業者配合意愿弱[11],消費者源頭分類習慣未養成[12],具有回收功能的快遞柜、回收箱[13-14]未被推廣,許多回收箱中仍混雜垃圾與包裝廢棄物[15]。一些學者提出包裝廢棄物治理中各主體的相互作用[16],建議明確政府與市場各自的責任[17]。當政府作為責任主體時,可通過加強城市基礎建設實現可持續回收[18],推進“可持續包裝物流”,加強物質激勵,合理判斷回收過程中的障礙與激勵,在ERP系統下合作完成廢棄物回收治理[19-22],也有學者提出制造商為主體或制造商與消費者為共同主體[23-24],同時有研究表明消費者對可回收快遞包裝的使用意愿更高[25]。
綜上,目前快遞包裝回收治理的專門研究建立在其他學科研究的技術遷移之上,對消費者責任主體地位關注較少,忽視消費者作為源頭參與者,其意愿對快遞包裝廢棄物治理成效的顯著作用。即使有研究關注消費者主觀認知的作用,也缺少對消費者的感知形成機理與影響的分析,未具體說明感知價值和消費者分類意愿之間關系。
1 假 設
感知價值是個體對某一物品或服務交互過程和結果的主觀感知,個體借助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判斷獲取的外界信息和客觀事物,憑借對物品或服務交互過程和結果的主觀感知,對其利得和損失進行比較,形成不同維度的感知價值,與消費者源頭分類意愿息息相關[26]。本文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1:感知價值顯著提升消費者源頭分類意愿;
H2:不同維度感知價值與消費者源頭分類意愿顯著相關。
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本文為探究消費者意愿與感知價值關系,運用結構方程模型(SEM)與嶺回歸(Ridge)分析,構建模型測度感知價值各維度與消費者源頭分類意愿的關系,為完成快遞包裝廢棄物治理提供改善思路。
2 數據集構建
本文調查對象為消費者,采用電子問卷方式進行調研,發放469份問卷,剔除不符合身份要求的、作答時間過短、選項相同或矛盾的無效問卷,最終回收443份有效問卷,回收有效率94.46%。
研究中因變量為消費者意愿,即消費者在快遞站點完成包裝廢棄物源頭分類回收意愿;答案選項設置為“1=非常愿意,2=比較愿意,3=一般,4=比較不愿意,5=非常不愿意”。由結果來看,最大值為4,即沒有人完全不愿意完成分類回收,回收意愿均值為1.701,說明目前消費者完成快遞包裝廢棄物源頭分類意愿較強。
感知價值為核心自變量,設置12個問題從消費者主觀意識感知和對外界信息感知兩方面對消費者感知價值進行調查分析,答案選項設置為“1=是,2=否”。現有很多研究指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會對消費者意愿產生影響[27-29],考慮到消費者與快遞站點距離會影響其意愿,故引入上述幾個控制變量。
變量描述統計見表1。
3 實證檢驗
本文所選指標多,首先運用AMOS 25.0和IBM SPSS 26.0軟件對其信效度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各個指標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7,載荷系數都大于0.6,該研究所有變量信效度通過檢驗,且收斂效果良好,可以利用因子分析法。
運用IBM SPSS 26.0對數據進行KMO和巴特利特檢驗(見表2),KMO值為0.837,巴特利特檢驗在1%置信水平上顯著,統計結果表明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消費者感知價值水平進行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最終得到4個。根據旋轉后的載荷(見表3),可知F方差貢獻率為18.691%,主要在“是否對自己在快遞站點未正確完成快遞包裝分類感到愧疚”、“是否介意自己生活方式不環保”和“是否有責任在快遞站點進行快遞包裝分類回收”載荷較高,反映了行為時消費者對內在約束的感知,將其命名為自我約束SD。F方差貢獻率為18.196%,載荷較高的變量分別是“是否愿意分攤菜鳥驛站增設快遞包裝集中分類回收額外支出”、“是否認為在菜鳥驛站完成快遞包裝分類回收會泄露信息減損利益”和“是否即使減損部分利益后仍愿意選擇在菜鳥驛站完成快遞包裝分類回收”,變量反映消費者對物質損失的感知,將其命名為物質成本MC。F方差貢獻率為17.423%,“是否認為在菜鳥驛站完成快遞包裝分類回收浪費時間”、“是否認為在菜鳥驛站完成快遞包裝分類回收耗費體力”和“是否認為在菜鳥驛站完成快遞包裝分類回收學習成本高”3個指標載荷較高,指標反映消費者對非物質損失的感知,將其命名為非物質損失NMC。F方差貢獻率為14.204%,載荷較高的指標反映消費者對利得的感知,將其命名為感知收益PB。根據感知價值4個公因子的得分以及方差貢獻率計算感知價值PV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PV= (1)
為進一步探究各維度對消費者分類意愿的影響,通過標準化公式XI=代入各因子得分,構建自我約束指數SDI、物質成本指數MCI、非物質成本指數NMCI、感知收益指數PBI和感知價值指數PVI,5項指數均值分別為0.395 1、0.515 6、0.586 0、0.106 2、0.419 8。
基于因子分析結果,用結構方程模型(SEM)分析變量間影響路徑,驗證此前的結果。根據模型回歸系數表(見表4)可知感知收益對消費者分類意愿直接效用不顯著,存在影響微弱,其他影響路徑均在1%置信水平下顯著有效。同時,假設H1得到驗證,感知價值顯著提升消費者意愿。模型路徑圖如圖2所示。
因自我約束指數SDI、物質成本指數MCI、非物質成本指數NMCI、感知收益指數PBI和感知價值指數PVI的VIF值大于10,存在共線性問題,適合對其進行嶺回歸(Ridge)分析。根據方差擴大因子法將K值確定為0.001,F檢驗結果在1%置信水平上顯著,表明自變量消費者分類回收意愿CW與因變量之間存在著回歸關系。其中自我約束指數、物質成本指數、非物質成本指數、感知價值指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與消費者分類回收意愿顯著相關,感知收益指數與因變量的相關關系不顯著,存在影響,影響系數為0.138,與結構路徑模型分析結果一致。驗證假設H2主觀意識感知與外界成本感知與消費者意愿顯著相關。模型公式如式(2):
CW=1.046+0.99SDI+0.388MCI-0.648NMCI+0.138PBI+0.436PVI+0.044X+0.062X-0.062X+0.132X (2)
4 結 論
本文利用消費者微觀數據,實證檢驗感知價值與消費者在快遞站點完成快遞包裝廢棄物分類回收意愿間關系:自我約束、物質成本、非物質成本和感知價值都顯著影響消費者源頭分類意愿,感知收益存在影響但不顯著。當外界物質成本增加1單位,消費者分類意愿會降低約38.8%,非物質成本增加1單位,消費者分類意愿會降低約68.8%,消費者自我約束增加1單位,分類意愿會提升約99%。另外控制變量中與菜鳥驛站距離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說明距離快遞站點越近,消費者越愿意在快遞站點完成快遞包裝廢棄物分類回收。其他控制變量對消費者源頭分類回收意愿沒有顯著影響。
作為探索驗證性研究,本文數據集體量較小,年齡與職業集中,指標選取不夠細致,題目設計中可能忽略其他潛在因素,消費者作答過程中可能存在自我美化行為,對作答存在“修飾”等,以上不足會導致實證檢驗結果存在偏差。相對于制造商與回收商而言,消費者是快遞包裝廢棄物治理的微觀行為主體,快遞包裝源頭分類回收可以認為是廣大消費者行為選擇的結果。本文只對感知價值對消費者意愿間關系進行分析,針對消費者意愿與消費者實際行動間模型關系未進行分析和驗證,實際轉化效用對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量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從源頭提高廢物收集和分類的效率能有效促進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治理工作,提升源頭回收量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除了布置足夠的回收設施,提供足夠大的處理場地外,關鍵在于消費者個人行為。而目前我國的快遞包裝回收治理停留在宏觀部分,公眾存在認知偏差,認為回收責任完全在于政府和生產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也在規避回收責任,同時制度構建缺乏激勵性和強制性措施,無法被真正執行,導致目前快遞站點源頭分類回收效果不佳,鋪設的回收設施也容易淪為“垃圾箱”,快遞包裝物與其他廢物混雜丟棄,不僅加大回收人員工作難度,也沒有達到對快遞包裝物的回收再利用。
基于上述研究,我國的快遞包裝回收治理在后期實踐過程中可以加強快遞包裝回收治理的政策宣傳,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并提升消費者主體意識與自我約束力,同時完善回收流程與方式5a78bdd1f5ff139869cc77f808939929,降低信息泄露風險,減輕消費者分類回收感知成本,并結合快遞站點位置正確設置回收裝置,優化設施布局,引導消費者在快遞站點完成快遞包裝廢棄物分類回收,共同解決快遞包裝治理問題。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Z]. 202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
[3]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條例[EB/OL]. (2021-10-25)[2023-10-09]. http://www.spcsc.sh.cn/n8347/n8407/n9133/u1ai239284.html.
[4] 國家發改委,國家郵政局,等. 關于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意見的通知[Z]. 2020.
[5] 李瑩. 快遞業包裝廢棄物的回收體系的研究[J]. 商場現代化,2017(8):114-115.
[6] ZEITHAML V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52(3):2.
[7] 李馨,劉培肖,晨潔,等. 組織中權力如何促進親社會行為?責任感知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學進展,2020(9):1586-1598.
[8] 杜建國,段聲麗. 環境責任感對消費者綠色購買行為的影響——綠色自我效能感和綠色感知價值的鏈式多重中介效應[J].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3):48-60,115-116.
[9] 彭遠春,毛佳賓. 行為控制、環境責任感與城市居民環境行為:基于2010CGSS數據的調查分析[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43-149.
[10] DING L, GUO Z, XUE Y. Dump or recycle? Consumer'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xpress package disposal based on an evolutionary game model[J]. Environ Dev Sustain, 2022,25(7):6963-6986.
[11] 孟妍. 綠色物流背景下快遞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2(2):35-36.
[12] 王魯欣,曹燕. 電子商務下快遞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5):64-66.
[13] 王晶. 具有包裝回收功能的綠色“三位一體”智能快遞柜方案設計[J]. 物流技術,2019,38(4):95-99.
[14] 肖穎,黃金康,吳建香,等. 快遞包裝自助回收箱的設計[J]. 包裝工程,2018,39(7):122-125.
[15] 秦鵬,徐海俊. 快遞包裝物回收利用的制度困境與規范進路[J].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2):109-121.
[16] WANTING C, ZHI-HUA H. Using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to study governments and manufacturers behavioral strategies under various carbon taxes and subsid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201:123-141.
[17] 逯元堂,吳舜澤,陳鵬,等. 環境保護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S3):91-96.
[18] LIANG D, YUTAO W, ANTONIO SCIPIONI, et al. Recent progress on innovative urban infrastructures system towards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8,128:355-359.
[19] GARCíA-ARCA J, COMESA?A-BENAVIDES J A, GONZáLEZ-PORTELA GARRIDO A T, et al. Rethinking the box for sustainable logistics[J]. Sustainability, 2020,12(5):1870.
[20] 刁玉宇,郭志達. 面向快遞站點服務平臺的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激勵研究[J]. 環境保護科學,2022,48(2):54-56.
[21] NASEEM MH, YANG J, XIANG Z. Prioritizing the solutions to reverse logistics barriers for the e-commerce industry in pakistan based on a fuzzy ahp-topsis approach[J]. Sustainability, 2021,13(22):12743.
[22] C S BRAUN, K R DIRCKINCK-HOLMFELD. Implementing weee in Denmark-has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been the outcom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5,21(2):67-75.
[23] D A CRUZ N F, FERREIRA S, CABRAL M, et al. Packaging waste recycling in Europe: Is the industry paying for it?[J]. Waste Management, 2014,34(2):298-308.
[24] 曹慶奎,李穎,任向陽,等. 搭便車行為下考慮不同回收模式的閉環供應鏈決策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9(1):106-112.
[25] WU S, GONG X, WANG Y, et al. Consumer 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on express packaging pollu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19(8):4895.
[26] 馬鶯. 政府支持、感知價值與農戶生活垃圾治理行為研究[D]. 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1.
[27] 王建明. 資源節約意識對資源節約行為的影響——中國文化背景下一個交互效應和調節效應模型[J]. 管理世界,2013(8):77-90,100.
[28] 賈亞娟,趙敏娟. 環境污染感知對農村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意愿的影響——兼論責任意識的中介效應[J].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4):54-65,124.
[29] 唐林,羅小鋒,張俊飚. 社會監督、群體認同與農戶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行為——基于面子觀念的中介和調節作用[J]. 中國農村觀察,2019(2):18-33.
[30] 黃益紹,王博,李晨艷. 基于自適應MPC的智能車軌跡跟蹤控制[J/OL]. (2024-02-23)[2024-09-10]. https://kns.cnki.net
/kcms/detail/51.1714.TB.20240223.1749.006.html.
[31] 王喜博,黃益紹,陳潤澤. 道路交通隱性違法行為治理的三方演化博弈[J]. 公路與汽運,2023(1):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