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和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地位的日益提升,國家愈加重視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成效。當前,國際物流市場競爭激烈,技術變革日新月異,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應當深刻認識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意義,厘清二者的內在邏輯聯系和協同育人的目標要求,探索符合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發展需求的協同育人實踐路徑,著力打造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思政育人的新格局。
關鍵詞: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F252.1; G64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19.04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increasing statu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 country i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market is fiercely competitiv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are changing rapidly.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y course and course ideology, clarify the internal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xplor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paths that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students, and focus on creating a new pattern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actical approach
0 引 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從指導思想、教育理念、落實舉措、政策供給等方面為二者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給予了充足的保障和支持。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應深刻把握并解決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為什么要協同、為什么能協同、協同的目標是什么、怎樣實現協同這幾大命題,加快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推進、協同育人的全新局面[1]。
1 價值意蘊: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大意義
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中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對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完善“大思政”育人體系、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時代意義。
1.1 協同育人是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途徑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建設中國特色一流大學的基本前提。對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而言,如何確保培養的畢業生成長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成為必須正視的永恒課題。大力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對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2]。
1.2 協同育人是健全“大思政”育人體系的必然要求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需要打造一流的“大物流思政”育人體系。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一是可以不斷改革創新“大物流思政”育人模式,持續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強化思政教育發展體系化建設,不斷健全科學規范的“大物流思政”育人體系和評價體系,全面提升思政育人質量[3]。二是可以不斷拓展“大物流思政”的育人主體,充分調動高校黨委、各學院、系主任、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育人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原來碎片化、孤立化的思政育人主體有機整合,全面推動“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實。三是可以不斷延伸“大物流思政”的育人維度,將德育從校內滲透到校外、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使得思政教育貫穿物流專業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從縱橫兩個維度有效擴展物流思政育人的空間。
1.3 協同育人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提高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首要任務便是提升“立德”的能力。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一是可以推動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點,促使他們將個人發展的“小邏輯”服務于國家進步和民族復興的“大邏輯”,樹立遠大理想,勇擔時代重任,全面激發奮發圖強的原生動力。二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力,可以打破傳統思政教育單一方式,有效改變傳統思政課程和思政課程各自為營、存在育人孤島的現實困境,為扎實提升思政育人的質量和效果提供強大動力源泉。三是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可以有效豐富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主輔結合、相互促進、協同發展,一方面可以充分凸顯思政課程“主攻手”地位,立場鮮明地對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課程思政可以將思想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4]。
2 邏輯驅動: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內在聯系
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聯系和共同的價值指向,這是推動二者協同育人并取得良好成效的邏輯前提和動力源泉。
2.1 具備相同的價值指向邏輯
“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共同價值指向邏輯。一方面,思政課程按照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安排,旗幟鮮明、名正言順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斷使其堅定理想信念,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課程思政作為思政課程的重要拓展和延伸,既要為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培養他們具備專業技能和傳播專業價值,同時也承擔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價值引領的功能作用。例如,可以通過物流管理領域的案例分析、行業前沿動態介紹等方式,融入物流業的發展歷程、優秀物流企業家的思想精神等內容,提升課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達到“立德”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見,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育人目標上都指向立德樹人,二者協同育人擁有一致的邏輯起點和邏輯終點[5],這也成為二者展開協同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
2.2 具備相同的動力驅動邏輯
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動力邏輯分為外部倒逼驅動力和內部原生驅動力。在外部倒逼驅動力層面,一是隨著我國物流行業快速發展,現代物流管理專業需要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國家物流發展戰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在“互聯網+”時代,物流行業正面臨著供給側改革和技術創新的挑戰,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綜合素養的人才。思政hggHoXBbkmfLf6u1OcRwuibJJGZ8j1gJefqT8u7wyXo=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其綜合素質和競爭力。三是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內涵發展需要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促進學科交叉與跨界融合,實現學科綜合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發展平臺。在內部原生驅動力層面,一是思政課程需緊密結合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的特點和需求,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政策法規、行業動態和企業文化,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二是專業課程需要注重與思政課程的融合,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跨學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現代物流管理人才。
2.3 具備相同的辯證統一邏輯
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具備辯證統一邏輯。一是要在守正和創新之間取得辯證統一。守正意味著始終堅持思政課程在協同育人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將其作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課程,任何課程均無法替代其重要地位。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則是要守住物流學科特色優勢,培養學生掌握現代物流理論和技術,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創新就是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推動多學科課程共建,不斷保持和擴大二者協同育人的優勢。二是主導和協作的辯證統一。思政課程在高校課程體系中占據思政教育的主導地位。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僅靠思政課程無法完全達到育人目標,因此課程思政需要承擔起協作、支持和補充的角色。在協同育人過程中思政課程是主導,課程思政是補充,二者需要有機互動、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好育人功能。三是外顯和內隱的辯證統一。思政課程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時,其課堂教學和課程內容表述方面具有很鮮明的外顯性。而課程思政則較為含蓄,通過挖掘和利用隱含在物流管理專業課程中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理想信念、職業道德等元素進行思政教育。因此思政課程屬于外顯化引領教育方式,課程思政則屬于內隱性滲透教育。
3 目標牽引: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目標要求
高校要明確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政教育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所要達到的目標要求,力爭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3.1 要實現教學目標的協同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所有高校課程的共同教學目標。高校應充分把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本質聯系,打破二者之間的課程壁壘,及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統一課程教學目標方向,確保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發力,共同服務于高校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3.2 要實現教育主體的協同
教育主體通常包含教育教學的組織者、教育對象、教育實踐活動三類要素。各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應充分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和思政教育規律,不斷推進思政課教師與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師的協同,促進思政課教學與專業課教學的協同,推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協同,實現各教育主體之間的密切配合、協同發展,形成資源整合、步調一致、同頻共振的協同育人合力[6]。
3.3 要實現教學內容的協同
實現教學內容的協同是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取得良好成效的基本前提。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內容主要是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并將其有機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7],以此來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想引領功能。二者均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和價值觀為主要目的,這也是二者在教學內容上實現協同的重要基礎。
3.4 要實現教學方法的協同
隨著社會的深度變革、時代的快速發展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加之數字教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的教育方法也產生了較大變化。但在目前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中,課堂教學仍然是主要的教育教學形式,課堂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案例分析法、模擬演練法、團隊合作法等教學方法。課程思政與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教育方法的協同構建,既要充分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經驗做法,也要與時俱進,及時吸收最新的先進教學方法,最終形成一套科學規范、行之有效的協同育人教學方法體系。
3.5 要實現教育環境的協同
良好的教育環境對提升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政教育成效具有感染熏陶和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育人功能,讓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此外,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可以充分運用網絡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方便快捷的獲取渠道、虛擬互動的交流方式,建設集思想引領、價值傳播、知識傳授、供給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媒體傳播矩陣,積極塑造主流網絡輿論新格局,更好地開展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政協同育人,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4 路徑選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構建科學規范的協同育人體系與運行機制,是確保思政教育貫穿于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保障。
4.1 抓好協同育人的“主航向”,全面把牢正確辦學方向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在推動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過程中,高校務必要做到牢固確立“兩個地位”。一是要牢固確立高校黨委在協同育人過程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應深刻認識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將推進兩類課程協同育人擺在突出位置,持續完善體制機制,加大條件保障,強化隊伍配備,整合教育資源,打破部門學院、學科專業之間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壁壘,全面促進各育人主體的互動交流和協調發展,切實建立起全員推動協同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為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目標和任務提供堅強政治保障。二是要牢固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協同育人過程中的的重要指導地位[8]。高校要堅持把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維護意識形態領域安全的全過程,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指示精神,教育和引導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自覺做“兩個確立”的堅決擁護者和“兩個維護”的堅定踐行者,確保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不偏航、不走樣。
4.2 抓好協同育人的“主力軍”,全面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辦好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一是要增強思政課教師和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意識[9],通過舉辦專題培訓班、主題講座、集體研討等方式,全面加強教師的政治歷練和實踐鍛煉,不斷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推動專業課教師切實承擔好傳授專業知識和進行思想引領的“雙重”角色,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及重要意義,不斷提升思政課程和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兩支教師隊伍協同育人的思想認識和協作精神。二是要提升思政課教師和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能力。通過舉辦教學沙龍、集體備課等方式,全面加強二者的溝通交流;也可通過聘請專業課教師擔任兼職思政課教師、邀請思政課教師參與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教案設計等方式,促進二者相互學習對方先進典型經驗,借鑒交流教學理念和方法,不斷提升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4.3 抓好協同育人的“主陣地”,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高校要充分認識到課堂教學對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切實加強課堂教學工作。一是要注重整體設計,精心籌備和設計課堂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大綱修訂、教材選用等環節,促進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二是要儲備豐富的教學內容,扎實編寫教案、制作課件、銜接內容、進行講授,運用討論、實驗實訓、課后作業等方式,確保學生在課堂中接受到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習效果和質量。三是要優化教學方法,探索并創新符合現代物流管理特點的多樣化教學方法,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四是借助國家教育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利用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打造專屬于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的網絡思政育人品牌,以受學生歡迎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4.4 抓好協同育人的“主渠道”,全面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高校要積極打造集成“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傳授、綜合素質鍛煉”于一體的全課程育人體系。一是要改進思政理論課建設,優化完善頂層設計,及時改進思政課程綱要,編好、選好思政課程教材,定期更新教學計劃和教案。扎實推進課程建設的改革創新,引進名師大家參與授課提高師資力量,引入新媒體技術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引用多種資源拓展集體備課內容,進一步夯實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二是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建設打造一批兼具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特色和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的課程思政“金課”課程群。三是要推動思政課程與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互動交流,積極搭建互動平臺,廣泛拓展協同資源,建立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打造形成顯隱結合、功能互補的協同育人課程體系,徹底扭轉高校中各門課程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不良局面。
4.5 抓好協同育人的“主引擎”,全面優化評價指標體系
科學規范、行之有效的協同育人評價體系對于提升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成效至關重要。如何科學合理準確地評價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效果已經成為當前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急待解決的重點課題。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嚴格對照教育主管部門相關標準和要求,全面審視現行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評價指標體系,找出短板弱項,明確優化方向。遵循二者協同育人的客觀規律,充分認識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堅持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導向,著力構建科學合理、系統完善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監督體系。二是注重推動落實,從高校、學院、教師三個維度優化協同育人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學校層面應切實優化完善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建設,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效應,將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學校年度目標任務考核體系,加大考核權重,全面激發各學院推動協同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院層面應積極出臺配套獎勵政策,搭建交流平臺,強化過程管理,積極營造協同育人的良好校園氛圍。教師層面應強化考核和結果運用,加大獎勵激勵力度,在職稱晉升、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項目推薦時突出課程思政要求,并將其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激發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熱情激情和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要我協同”向“我要協同”的良性轉變。
4.6 抓好協同育人的“主心骨”,全面落實體制機制保障
建立系統完備、執行有力的體制機制,是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堅強保障。一是要強化對協同育人的組織領導。各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建立黨政齊抓共管機制,推動各部門協調聯動,壓實協同育人主體責任,從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上提升所有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二是要強化對協同育人的制度供給。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要加強多部門協同聯動,高校人事部門要制定完善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培養考核標準和激勵約束措施,努力培養更多“四有”好老師和新時代“大先生”[10];高校教務部門要制定出臺體系完善、可操性強的教學實施細則。在課時計劃、績效分配、資源配置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相應傾斜和照顧,全面營造協同育人的良好教學氛圍。三是要強化對協同育人的研究督導。各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可以通過成立專門的協同育人研究中心、設立協同育人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等方式,全面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定期開展成效評估和督導。四是要強化對協同育人的資源保障。高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應立足自身實際,結合學科特色背景,加強政策傾斜配套,劃撥專項工作經費,合理分配各類資源,持續推動課程建設、師資培訓和教學研究等工作任務的落實。
參考文獻:
[1] 鄭少南. 著力構建新時代大思政育人新格局[J]. 中國高等教育,2022(24):32-33,36.
[2] 張姝艷.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新探索[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7(3):3.
[3] 王悅,陳巖.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研究[J].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75-82.
[4] 王野. 野外地質實習課程思政研究[D]. 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21.
[5] 張文強. 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路徑研究[J]. 中州學刊,2023(5):28-34.
[6] 葛晨光,朱清慧,張水潮. 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基本要求及實現路徑[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0):30-33.
[7] 黃敘. 深度學習視角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以《財務管理》課程為例[J]. 商業會計,2022(15):129-131.
[8] 張慧,汪寅. 高校意識形態治理現代化的邏輯理路與實現路徑[J]. 廣西社會科學,2023(3):159-166.
[9] 羅華香. 新時代高校教師協同育人:內涵、困境與路徑——基于輔導員與思政[J]. 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5):26-30.
[10] 孫文華,王貴棟. 師范類專業認證視閾下師范專業建設研究[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