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動已落下帷幕,來自14個城市展示的15節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在破解體育課堂教學難題、服務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方面各有建樹,呈現了團隊研究的教學成果。聆聽15名指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點評和2名專家結合課例研析的培訓,筆者對課程理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在此與全國體育同仁們分享。
一、對課程理念的理解
教育活動是人為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是教育中最能體現人的價值追求、創造與實現的活動,無論你是否意識到,課程一定是基于特定的理念進行設計與實施的[1]?!读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堅持“健康第一”,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注重教學方式改革,重視綜合性學習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六個方面的課程理念[2]。自《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以來,體育與健康課程在核心素養目標的引領下,課堂教學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教師的關注點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從教了多少向教會了多少轉變,從單一技術學習向結構化知識和技能學習轉變,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運動的理性認知,增強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的具體體現
教學的實質是引導學生將人類已知的科學真理轉化為自己的真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從而調動學生善思、善問、敢論、敢說、敢做;通過思維活動與體力活動的緊密結合,個體與個體、個體與集體交往的方式,真正實現教學方式的改革。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實現課堂育人方式的轉變,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本次活動中,執教教師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自制體育器材,為學生創設充滿激情、活力與健康、文化與教育氛圍的多種情境,采用新穎多樣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1.利用自制器材,豐富教學策略,發展學生運動能力。如,廣州市展示的水平五《羽毛球移動步法與反手挑球》一課,教師利用自制的海綿棒輔助練習器材進行學前體驗,降低練習難度,通過有針對性的體驗過程,激發學生的挑戰欲,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沈陽市展示的水平二《上步投擲冰壺擊打標志物》一課,教師大膽創新,利用軟式壺鈴+運動滑盤組合成冰壺,利用燈箱布噴制成冰壺場地,同時配備自制冰刷等體現冰壺項目的完整性,將這項運動用最質樸的方式帶進課堂,讓學生無論在什么季節都能體驗到冰壺運動的樂趣;太原市展示的水平一《繩秘魔法棒》一課,利用繩與棒的多變組合,強化課堂教學設計的綜合性、激趣性,讓學生玩出靈性、動出個性。
2.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如,昆明市展示的水平五《發展心肺耐力與輔助體能練習》,教師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設“暢游云南”的情QFE0uMhecYKXlRo/G/EWfxo+ddRZDDQVqtnhON9QAdI=境,融合地理學科中地圖方位、云南地貌特征、云南特色地標等,激發學生學練興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展體育課程資源,將枯燥無趣的耐久跑教材變得主題鮮明、形式新穎,使學生在歡快輕松的氛圍中完成學習目標。哈爾濱市展示的水平五《田徑——耐久跑》一課,教師創設符合水平五學生特點的“新兵入營 奔赴戰場”情境貫穿整課,降低學生對耐久跑項目學習的抵觸心理,既增強學生的學練興趣,又將愛國主義教育有效地融入課堂。
(二)提高學生對運動的理性認知,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運動技能的形成既需要反復練習,形成良好的本體感覺和正確的動力定型,又需要學生認識與理解學習技能的目的和如何有效運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練習,還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體驗,使學生清楚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也就是說要對學生進行學理指導。如,《上步投擲冰壺擊打標志物》一課,教師強調投壺出手時手型成“握手”姿勢,并提出問題“冰壺怎樣才能走直線”,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體驗練習,使學生思考并理解為什么要成握手姿勢;通過簡易冰刷的使用,幫助學生理解冰刷輔助冰壺滑行路線的作用。鄭州市展示的水平四《足球局部戰術——踢墻式二過一》一課,教師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通過復習原地腳內側傳接球——行進間腳內側傳接球——體驗踢墻式二過一配合,層層遞進,強調傳接球配合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不同的傳球方法有不同的作用。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地安排“一步上搶”“變換防守策略”“2VS1射門”和“5VS5比賽”實現了運動技能的學習、運用、提升的遞進過程,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三)增強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體育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外顯的運動技能,認識與理解體育運動技能對自己健康發展的意義與價值,指導學生將所學習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與家庭、社會之間建立聯系,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健康、文明、審美、有意義的生活方式[1]。如,廣州市展示的水平五《羽毛球移動步法與反手挑球》一課,教師在課的結束部分,布置了家庭作業,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在家利用小器械復習挑打動作;根據教師的AI視頻在家進行羽毛球操鍛煉;周末約上家人和朋友完成兩次、每次30min的戶外羽毛球運動。廈門市展示的水平一《移動性技能——發展有節奏的合作跳躍能力》一課,課后家庭作業分體能類和拓展類,其中體能類讓學生與家人共同聽不同音樂節奏完成單腳跳繞障礙(10m左右)、雙腳跳繞障礙(10m左右)、跨越障礙(10m左右)循環練習,共完成3組;拓展類是創編多種方式的多人合作跳躍,并向家人進行展示和分享。《上步投擲冰壺擊打標志物》一課中,課課練部分是課堂學習的補充,通過壺鈴和滑盤的運用提高學生體能和技術的穩定性,又以作業形式加強學生的課后體育鍛煉,練習中可用洗衣液等物品替代壺鈴進行練習,以此促進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長春市展示的水平五《拉丁舞》一課,教師用較強的感染力和表情管理練習,鼓勵學生個人展示,在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形體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會表達情感、會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將課內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融入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欣賞美、感悟美、表現美、創造美。
三、體育課堂教學“五有”要求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后,在前期課程改革成果基礎上,沈陽市為進一步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提出了新的“五有”教學要求,即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有啟發式的問題引導、有清晰的小組合作、有規范化的課堂聯賽。
(一)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目標統領內容,《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圍繞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并明確提出水平目標、學業要求和不同水平的學業質量。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圍繞核心素養的三個主要維度、對應學段的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要求構建明確具體、可觀測、可評價的學習目標。如,《上步投擲冰壺擊打標志物》一課的學習目標是:運動能力:能說出上步投擲冰壺的動作發力順序,了解冰壺與冰刷作用的原理;90%的學生能在6~7m的距離內3次擊打至少有1次擊中標志物,10%的學生能在6~7m的距離內3次擊打至少有2次擊中標志物,并停留在大本營中;能在冰壺比賽中根據場上形式合理分析判斷,控制好投擲力度與滑行方向,選擇進攻或防守等戰術運用到比賽中,并在比賽中運用所學規則進行裁判;發展肌肉力量、上下肢協調性以及核心力量等素質。健康行為:了解在冰壺投擲過程中禁止穿越場地、輔助練習時站到場地外側等安全運動常識;能在失敗中合理調控自己的情緒,冷靜思考,正確判斷,積極與同伴交流,適應比賽的突發狀況,并做出決斷。體育品德:培養勇敢、果斷、自信的心理素質和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體驗合作學練共同提高的樂趣,在比賽中增強集體榮譽感。
該目標是根據冰雪運動水平二的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描述,結合本課上步投擲冰壺技術及相關的冰壺運動知識、規則、裁判、戰術、體能等維度進行的明確表述,同時將學業要求中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表述與本節課教學實際進行結合做出教學化呈現,如,學業要求中的“安全運動意識”表述為“投擲過程中禁止穿越場地、輔助練習時站到外側”,更加具體的目標能引導教師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實施,讓核心素養的培育更有抓手。
(二)有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加強內容整體設計的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掌握結構化的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和健康技能。對于專項運動技能又從內容方面提出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或比賽、規則與評價方法、觀賞與評價六個方面的要求。為促進這一理念的落地,沈陽市在過去近7年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將原有的大單元模板進行修改,圍繞核心素養和專項運動技能的六個方面將相互關聯的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統籌安排,基于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將大單元模板分為開放式運動技能類和封閉式運動技能類(見圖1、圖2)。橫向維度上,把核心素養進行了拆解,如開放式運動技能分為技術、戰術、規則、知識、體能、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多個維度,打破單一技術教學的慣性,引導教師在單元設計之初就從整體上思考教學??v向上,強化基本技術、組合技術、弱對抗下的組合技術、課堂聯賽四個層次的遞進。在每一課時的教學中,都強調從基本技術到比賽遞進。如,在水平二小足球大單元《小足球運球過人》一課中,教師教學的內容除了運球過人技術,還應根據學生學練情況引導學生建立抬頭觀察的戰術意識、提高球性、體能的練習,還應有界外球、交換球權等規則的滲透,有熱身要充分活動關節、避免拉傷的健康行為,有自信果斷、團結協作、積極參與等體育品德。因此,大單元的整體構建可以有效幫助教師從整體思考和構建教學內容,促進結構化知識與技能的落實。
(三)有啟發式的問題引導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自覺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提出具有啟發性和引導性的問題,但問題的設置須依據項目要求的關鍵能力、課時重難點和學情等多方面設計,同時結合學、練、賽,形成問題鏈。如,《上步投擲冰壺擊打標志物》一課,教師圍繞冰壺“準確擊打”這一關鍵能力,設置正確出手、壺走直線、擊打力度3個子任務,圍繞3個子任務設置3個問題,形成問題鏈。即問題1:老師出手時的手型是什么樣的?問題2:壺怎樣才能擊打到標志物?問題3:如何投壺到大本營?通過3個問題對應3個學練環節,引導學生觀察示范、自主體驗、思考實踐、發現和提高。這一要求的提出,可以有效引導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同時教師切忌未研究問題提出的本源,就將問題簡單理解為僅是在教學中增加提問的形式,將與學練無關的問題拼湊。
(四)有清晰的小組合作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將教師的動作示范、重點講解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機結合,將集體學練、小組學練與個人學練有機結合。在此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理念雖已提出多年,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形式化”的問題。僅以分組的形式開展教學并非真正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主要特點為責任分擔、角色劃分、多人協作、共同完成。因此,筆者在“五有”要求中提出清晰的小組合作,引導教師采用固定分組的形式,將小組成員進行劃分,共同完成學練任務。如,筆者指導的水平三體能單元《定向體能——反應能力與靈敏性》一課的教學中,創設了“穿越古今史,走遍盛京城”的學練情境,從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出發,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對組內成員進行角色劃分,設置了小組長、安全員、指揮員和定位員。在體能練習中小組長布置學習任務,安全員檢查場地器材,提示保持安全距離進行學練;指揮員提醒同伴動作規范,提示動作完成情況,保質保量完成學練任務;定位員負責運用指北針進行路線規劃,組員按定位員規劃的路線完成古今沈陽城景點打卡,他們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景點打卡和體能挑戰任務。這樣明確角色、劃分任務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提高責任意識和協作能力。
(五)有規范化的課堂聯賽
課堂聯賽是沈陽市在實踐運動教育模式過程中,結合課程改革要求提出的一項基于大單元的課堂比賽機制。每節課8~10min開展固定分組的比賽,每節課比分通過課堂聯賽積分表記錄,突出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以賽代練。同時,為學生打造了比賽這一真實運動情境。課堂聯賽從18課時的大單元角度看,可以分為準備階段(1~3次課)、小組賽階段(4~15次課)和決賽階段(16~18次課)三個部分。每節課須包含開賽儀式、加油口號、擺放隊旗、上半場比賽、中場休息(滲透戰術或知識)、下半場比賽、賽事總結等環節,在比賽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在場上發生的情況,滲透規則、裁判、戰術、項目文化等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如,針對籃球中二次運球違例,教師做出裁判手勢并告知學生判罰就滲透了裁判知識和規則;足球比賽后學生相互埋怨,教師在賽后總結時針對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正視失敗,滲透了體育品德;課堂聯賽積分表(表1)突出了團隊LOGO、隊名、隊旗的繪制,這些文化符號的滲透引導學生團隊意識的提高。此外,每節課記錄比分,不僅是過程性評價的一種方式,更可以引導學生團隊互幫互助、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季瀏,鐘秉樞.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