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所在學校為集團校,共有5個校區,19名在職體育教師,其中,教齡在3年內的體育教師8名,中青年名師、骨干教師4名,近5年退休的體育教師7名。隨著集團校規模的擴展,新教師數量不斷增加,教師體育教育教學經驗參差不齊,科研氛圍亟待加強。對此,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研組通過一體化的“四大工程”:“個性化修煉”工程、“同課異構式”工程、“沐硯杯”+工程、體能“1+1”工程,積極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堅持通過“教、研、訓、培一體化”的教研理念提升教師自身和教研團隊,不斷優化教育教學工作,為學生打造一個動感而有趣的體育課堂。
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研組進一步實施發展策略,形成了較有特色的學科教研文化,即共研、共進、共生。共研是教研活動的啟動階段,共進是這一活動的持續和發展階段,而共生則是活動的理想成果和目標。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推動教師在學科教研文化中的全面發展,形成了一個正向的循環。
同時,圍繞課程改革,以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導向”和“大單元教學”等為研討中心,開展以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設計、夯實課堂教學、助推專項訓練等進階式的“四大工程”研訓方式,讓教師像海綿一般吸收理論賦予實踐的營養。
一、“個性化修煉”工程
“個性化修煉”工程是根據每名教師或教師的獨特需求、興趣、能力、學習風格和當前課程改革要求等,由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研組統一定制的教研內容或教研活動計劃,每名組員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根據自己的學習安排,自主完成規定教學領域的內容,旨在提升教學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其更愿意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提高其學習效果。
如,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發后,全體組員在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研組的統一策劃下,按個人學習力以《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改革為著力點,自主制訂個性化學習方案——《立足新課標探究新教學》,按4個階段開展“個性化修煉”工程,具體如下。
第1階段,鼓勵教師自主學習《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確保學習效率,設定完成這一階段閱讀任務的期限為兩周。在此過程中,提倡采用“畫線”筆記法,以便教師能夠捕捉并記錄下閱讀過程中的關鍵信息和初步理解,從而為自己的深入學習和思考打下基礎。這種方法不僅能幫助教師在閱讀時保持專注,還能促進教師對《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初步掌握和內化。
第2階段,校區小組內的集中研讀和梳理,深化對《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理解。本階段閱讀前,先由校區組長根據本校區的體育特色,精心挑選一章內容進行重點研讀,目標是讓教師在一周內細致地探討《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與各自校區體育特色相關的特定章節。在這個過程中,鼓勵教師在閱讀后通過“微反思”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和體會。這樣簡短而深入的反思不僅有助于鞏固閱讀成果,還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提升體育教育教學質量和創新教學方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3階段,舉辦以“對比課程標準”為主題的學習分享會,旨在深入挖掘《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關鍵變化。本階段要求教師在10天內完成對新舊課程標準的細致對比與分析。為了促進交流和深化理解,鼓勵教師在閱讀后采用創新的記錄方式,如,通過制作“微課件”“微視頻”展示自己對新舊版課程標準差異的認識及從中獲得的啟發和收獲,幫助教師更清晰地梳理和表達自己的思考,以豐富教師的見解,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表1)。
第4階段,邀請資深名師進行專業引領或依托學校名優教師主持的名師工作室,圍繞“新課程‘教會、勤練、常賽’理念下體能發展策略”這一主題,深入探討將《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理論精髓與實際教學相結合。目標是幫助教師對《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形成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并梳理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思路。通過名師的示范和指導,引導教師將新理念融入體育課堂教學,確保教學方式的改革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且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具體實施和有效落地。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實現教學理念與實踐的有機融合,推動體育教育教學向更高效、更具創新性和針對性的方向發展,助推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運用《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真正實現體育教育教學的革新與提升。
二、“同課異構式”工程
“同課異構式”工程指不同校區的教師針對同一課題或教學內容,采用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或教學風格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這種方法有助于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和反思,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引領教師反思,優化教學設計。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研組以“青藍結對”活動為重要基點,為提高交流效率,五大校區共有8對師徒結對,每學期所有師徒開展一次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全體組員參與聽評學習,以促進教學創新和經驗傳承。
如,本學期從田徑(耐力跑)、體操(跪跳起)、籃球(曲線運球)、排球(雙手墊球)、足球(直線運球)等規定的學生技能考核項目中選定內容,采用現場抽取課題、現場備課、借班上課,以及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研組教師現場聽課、現場評課的方式。相同的課題,不同的設計呈現,是教師智慧的碰撞,是教學研討永不停歇的動力軸輪。不斷優化教學設計,讓課堂效率提速;老帶新,讓新教師能力提速。本學期五馬校區師徒結對的《籃球:傳球+投籃組合和綜合活動練習方法:移動+傳球+投籃3》一課,經過多次的研討和修改,最終在區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科備課會中展示,獲得了聽課教師的一致認可。
“同課異構式”工程的系列活動,不僅加強了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推動了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學效果的提升。相信通過持續地努力和探索,每名教師都能夠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沐硯杯”+工程
砥礪高效課堂,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沐硯杯”+工程,是一年一度展現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競技場,是一場5個校區中青年教師攜手共同成長的舞臺。學校以年齡層(45周歲)為界限,鼓勵45周歲以上的教師為課堂教學的現場聽評者,45周歲以下的教師為課堂教學能力的現場參評者。該活動分抽簽團隊組建、團隊組織集體研討、展示評比3個環節。其中,展示評比環節包括大單元設計、現場上課、磨課過程敘述、團隊辯課。同時,“沐硯杯”+ 中的“+”指鼓勵45周歲以下的教師養成積累記錄課堂教學問題和課堂教學現象的習慣,善于撰寫反思,積極參加教育教學論文評比、大單元設計和案例評比、課題評選及立項,參評推優。
四、體能“1+1”工程
體育,是一種以人的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的實踐活動,由于體育學科的特殊性,體育基本功的涉及項目多且廣。體能“1+1”工程,指每名體育教師除自己專修的一項體育項目內容外,經過長時間的體能工程研訓,還要精通掌握另一項體育項目,達到技能動作展示優美、會指導他人、熟知比賽評價和評分規則、能較好地參與比賽等要求。
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研組基于學校體育教師團隊年齡差異較大的現實情況,統一組織45周歲以下的教師作為體能必訓者,45周歲以上的教師作為體能自主參訓者或體能觀察幫扶者。每月單數周一的晚上19:30~21:00集中進行體能學練。由各專業教師牽頭負責一個項目擔任指導師,其余教師擔任學員。所有教師不光要在提升自己專項項目的基礎上下功夫,還需學習其他項目的技能。如,體操專業的教師,開展隊列隊形和口令專題訓練,通過集體學練及嚴格按照基本功考核方案考評,讓全體教師參訓并達標。同時,也會針對各校區開展特色體育項目(如,足球、田徑、籃球等項目),特色體育項目負責人分享訓練方案,針對某一技術動作進行探討交流和集體學練。此外,針對基本功規定項目設置打卡學練任務,每名教師從學練一套廣播體操開始,到最后完成高要求、高標準的3套廣播體操、2套武術操的考評。
在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研組的引領下,學校體育教師以“教、研、訓、培”一體化的理念為指導,緊密結合學校品牌學科建設,借助課程改革的東風,充分激發了全體組員的積極性,有效提升了研修效益。這使得入校5年內的教師在專業能力、專業成長和專業引領方面實現了多元化的發展和轉變。在共研、共進、共生的研修氛圍中,每名教師都迅速成長、不斷進步。
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研組將繼續在“四大工程”體育研訓體系的指引下,持之以恒地堅守“教、研、訓、培”一體化的研修教研理念,并將攜手向著光明的未來,讓學校體育與健康教研組的每一名教師“研”有所學、“修”有所成,在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研沃土上綻放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