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球運動員除了要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和個人進攻技術之外,戰術素養也很重要。手球進攻戰術是比賽中隊員個人技術的合理運用和隊員相互配合的一種組織形式。手球比賽的進攻方式和節奏有3個階段,分別為快速反擊階段、調整進攻階段和陣地進攻階段[1],筆者在此主要介紹青少年手球運動不同進攻階段中常見的進攻戰術。
一、快速反擊階段的進攻戰術
手球項目的國際發展趨勢是快速和連續,所以“快”永遠是手球比賽進攻中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最具觀賞性的一種進攻方式,而這種快攻的意識要從青少年訓練時期就開始培養。手球的快攻反擊一般分為兩種形式,即長傳快攻和追擊快攻,是在對方還沒來得及組織起有效陣地防守時,進攻隊員就已經完成了進攻,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一)長傳快攻
在攻守轉換后,本方快下隊員(常為邊鋒隊員)要具備良好的快攻意識,提前起動,配合守門員或得球隊員進行精準長傳球,使快攻球員在前場接到長傳球后直接面對對方守門員,從而射門得分,這是最快速便捷、效率最高的進攻得分方式。
2016年國際手球聯合會出臺了新規則,其中一條就是允許換下守門員,替換一名場上隊員加入比賽(之前的規則是比賽時間任何時候都必須要求有一名守門員在場),這樣就會在進攻中形成“多打少”的局面,或是在本方有兩分鐘處罰減員的情況下,保證進攻時本方不減員,但同時要面臨的風險就是空門沒有守門員。在面對“空門戰術”時,一旦防守方獲得球權,極易出現守門員遠吊對方空門直接得分的精彩場面。
(二)追擊快攻
追擊快攻是趁對方回防時立足未穩、陣型較亂時,用穩健準確的短傳和機智的移動選位獲得局部多打少(如,3打2、2打1等)的機會。
1.活球狀態下的追擊快攻
在長傳快攻沒有機會或是不能突破對方防線時,立即將球傳給附近快速起動的跟進隊員,與隨后跟進的隊員快速進行短距離傳球往前場推進,通過快速選位和快攻中合理的轉移球,在對方回防過程中立足未穩時,形成“多打少”的局面。常見的追擊快攻有“直線切入”和“交叉換位推進”兩種,其中直切快攻是指中路三個位置,即左內鋒、核心和右內鋒3人短傳直線推進,通過持球隊員吸引防守,尋找防守空隙,給隊員(邊鋒、底線或是臨近位置隊員)創造射門機會;交叉換位快攻是指在推進過程中,左內鋒或是右內鋒斜線45°向對面內鋒位置跑動換位,中間核心隊員移動到之前穿插內鋒的空缺位置,另一名內鋒移動到原先核心隊員的位置,從而形成中間3人的輪轉換位,在移動換位的過程中尋找防守漏洞組織進攻[2]。
2.死球狀態下的追擊快攻
每一名隊員在攻防轉換時都要有“搶發球”的快攻意識,盡可能減少擲發球的時間,爭取在對方退防立足未穩時發動快攻反擊。如果是球門球,守門員要將撿球的時間縮到最短,第一時間尋找兩名邊鋒隊員,觀察判斷其是否有長傳快攻的可能,如果沒有長傳機會,迅速將球擲給就近接應的隊員,發動追擊快攻;如果是邊線球,離球最近的隊員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擲球準備,同時要注意,在擲發邊線球時,一只腳要踩在邊線上;在擲發后場任意球時,在以違例或犯規地點為圓心、3m為半徑的圓圈區域內擲發任意球都是有效的,所以隊員也要熟悉和利用規則,爭取在最短時間及最有利的位置快速將任意球擲出發動快攻。
同時,由于新規則對開球有了新的規定,設立了開球區,即運動員在奔跑狀態下,只要一只腳踏入開球區,裁判員即可鳴哨開球,這一規則的改變增加了開球的速度,因此,“搶開球”的戰術成為當今世界強隊經常采用的策略。在被對方得分后,守門員以最快的速度將球撿起,同時離中場開球區最近的隊員快速到達開球地點,守門員將球快速傳給開球隊員,身邊的隊員做好預判,提前起動,在裁判員鳴哨開球時正好到達中線接球,并已達到最大速度,其他隊員配合跟進,直接開始進攻。
二、調整進攻階段的進攻戰術
該階段是快速反擊戰術沒有成功而過渡到陣地進攻前的一個短暫的組織進攻的形式。進攻隊員可以利用這一短暫時間一邊休息,一邊窺測防守陣型和意圖,并按照核心隊員(進攻的組織者與發起者)的要求,調整隊員的落位,準備采取相應的戰術配合來發動有組織的進攻。
(一)追擊快攻轉陣地進攻之后的換人戰術
手球規則規定(換人規則),在追擊快攻轉陣地進攻的間隙時間里,允許進攻隊員快速地換人,這時的換人不會被認定為“消極比賽”,防守時換上防守能力強的隊員,轉為進攻時再換上進攻能力強的,這種反復的換人戰術,可以使攻防兩端的利益最大化。
(二)守門員換場上隊員的“空門戰術”
2016年新規則出臺后,允許換下守門員并換上一名進攻隊員,從而達到以多打少的人數優勢,同時也會面臨本方球門空門的風險。手球比賽時,換人是不需要經過裁判員同意或是暫停的,只需要在換人區內遵循“先下后上”原則即可。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在戰術進行中,與戰術無關的隊員或離本方替補區最近的隊員會快速沖回替補區,再換上守門員。這種戰術也經常用于本方有球員被兩分鐘處罰(手球專業術語,指處罰程度介于黃牌和紅牌之間的一種處罰,在某隊員因嚴重犯規被判“兩分鐘處罰”之后,在隨后的兩分鐘比賽時間內,該隊員不得上場比賽,該隊減員一人)的情況,這時換下守門員并換上一名場上隊員,以彌補人數上的不足。
三、陣地進攻階段的進攻戰術
在沒有機會打快攻的情況下,隊員經過短暫的調整就立即進入陣地進攻這一最后沖擊階段,手球比賽中約有三分之二的進攻是采用這一形式。
(一)突破傳切戰術
突破傳切戰術是手球比賽中最常見也是運用最多的一種基本戰術,其原理是利用隊員的個人突破能力在突破跟自己對位的防守隊員的同時,去吸引下一名防守隊員協防,從而給下一名接到球的進攻隊員創造出更好的機會(圖1)。
如圖1所示,進攻隊員將球傳給,持球突破再將球傳給,持球反向突破,去吸引的防守隊員,接球后繼續向邊鋒位置突破吸引⑦防守,如果不協防,那么直接切入射門,如果⑦橫向補位協防,那么將球傳給,由在邊鋒位置射門。
(二)交叉換位戰術
交叉換位戰術也是手球比賽中一種常用的戰術,它與突破傳切戰術一樣,是很多手球戰術的“母體”。在比賽中兩名進攻隊員交叉換位,利用移動選位使防守隊員來不及補防,其要領是進攻隊員要能把握住防守隊員失位時的時間差(圖2)。
如圖2所示,進攻隊員向防守隊員⑥和⑦之間的空隙突破,吸引兩名防守隊員“關門”,向的身后移動,與其交叉換位,在吸引兩名防守隊員之后將球回傳給,利用防守隊員⑥換人換防的時間差尋找進攻機會。
(三)穿插跑位戰術
在陣地進攻時,邊鋒或是內鋒隊員向任意球線和球門區線之間的底線區域穿插跑動,利用移動選位來迫使防守隊員換防換位,在移動過程中,通過打亂陣地防守的陣型尋找接球或是掩護的機會,同時與原先的底線進攻隊員,形成“雙底線”的局勢,使進攻更加多樣化(圖3)。
如圖3所示,進攻方持球時,底線無球隊員擋住防守隊員⑤,隨后將球傳之后,徒手向底線區域穿插跑位,接到球之后吸引防守隊員,再將球傳給,與此同時,在底線尋找機會接球,如果底線防守隊員②換防,這時底線進攻隊員向中間移動接應,也可將球傳給,形成射門機會,這也是一種典型的“雙底線”戰術。
(四)底線擋拆戰術
底線擋拆戰術是底線與上線隊員(陣地進攻時,左內鋒、中間組織和右內鋒3個在任意球線之外的進攻位置的球員統稱“上線隊員”,與其對應的是底線隊員)最常見的一種配合,當上線進攻隊員持球突破時,底線進攻隊員用身體軀干擋住防守隊員的一側(進攻持球隊員準備變向突破的一側),進攻隊員突破后,如果底線防守隊員不換防也不上頂,進攻隊員可直接射門;反之,當底線防守隊員換防上頂,底線進攻隊員轉身向底線防守隊員身后的空隙區域跑動,接上線隊員的傳球,形成明顯得分機會(圖4)。
如圖4所示,進攻隊員接球后持球突破,擋住防守隊員⑥的右側,如果防守隊員④不上頂,則進攻隊員可直接射門;如果防守隊員④換防上頂,則進攻隊員轉身向防守隊員④身后的空隙切入,進攻隊員可將球傳給切入的隊員,最終形成明顯得分機會。
(五)任意球戰術
任意球戰術是指在手球比賽中,進攻方在對方任意球線處獲得任意球時所采用的特殊戰術,雖然并不是每一個任意球必須執行任意球戰術,在比賽中也不是經常使用,但是在比賽的關鍵時刻,經常會采用任意球戰術來完成進攻(圖5-1、圖5-2)。如,在裁判員出示消極比賽預警手勢之后,或是比賽的最后時刻等,如果獲得任意球,往往會采用一些特殊的任意球戰術來完成進攻[3]。
如圖5-1所示,進攻隊員擲發任意球給,其他站在任意球線的進攻隊員下壓防守隊員進行掩護,進攻隊員持球突破下壓,與進攻隊員再進行一次交叉換位,通過移動選位和交叉換位之后,由進攻隊員完成射門。
如圖5-2所示,進攻隊員擲發任意球給,其他站在任意球線的進攻隊員下壓防守隊員做掩護,進攻隊員持球突破下壓,與進攻隊員再進行一次交叉換位,與此同時,進攻隊員下壓擋住最外側的防守隊員,之前跟一起站在任意球線擲發任意球的進攻隊員利用的掩護向底線切入,進攻隊員假裝射門吸引防守隊員上頂,再將球傳給空切到底線的進攻隊員,最后由完成射門。
以上是青少年手球比賽中一些常見的進攻方式與進攻戰術,通過這些簡單的、基本的戰術配合,訓練青少年運動員的團隊配合和協作能力,不斷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的戰術素養和對比賽的解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聶勁松.手球運動[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
[2]張勇.大學體育選項課教程[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
[3]許翔.手球訓練方法的探討[J].福建體育科技,2013,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