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我的門診來了一位風風火火、憂心忡忡的患者。看得出來,她非常焦慮,開口便問:“醫生,我38 歲,還想生二胎。但最近半年,我發現月經量變少了,間隔時間也比之前長了。而且, 我有些喜怒無常, 感覺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我在網上查詢,發現這些癥狀好像跟更年期很像,我很擔心是卵巢早衰。醫生,我該怎么辦?”
這位患者的情況并不少見。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女性長期處于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緊張的生活狀態中。同時,不少女性過度節食、劇烈運動或濫用減肥藥物,對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這些綜合因素使得部分女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及下丘腦- 垂體-性腺軸功能失調,導致月經紊亂,卵巢功能衰退。這不僅會降低女性的生育力,還嚴重威脅其整體的健康水平。
女性月經的形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 需要由下丘腦、垂體、卵巢產生的激素相互調節來完成。除此之外,其他的內分泌腺,如甲狀腺、腎上腺與月經也有關系。系統和腺體之間彼此作用,形成一個完整而協調的神經內分泌網絡系統。月經就是伴隨這些激素周期性的變化而出現的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具體來說,經血是子宮內膜脫落后,由血管破裂出血及子宮內膜碎片、宮頸黏液、陰道上皮細胞組成的混合物。
規律月經的出現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標志。正常的月經具有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是月經周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一天之間的間隔時間叫作月經周期。女性月經周期平均為28 天,在21 ~ 35 天波動都屬于正常現象。很多女性在初潮后或絕經前會出現月經周期長短不一的現象。每次月經出血持續的時間稱為經期,一般為3 ~ 7天。女性正常的月經量為20 ~ 80 毫升。超過80 毫升為月經量過多,少于5 毫升為月經量過少。
月經是女性健康的“ 晴雨表”,月經異常表現為多種形式,比如月經周期提前或延后超過7 天,經期延長或縮短, 經量增多或減少。月經異常對女性的生活和工作都會帶來不良影響。導致月經異常的原因有功能性因素,比如神經內分泌失調,也有可能是發生了器質性病變,比如患上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癥等。
對女性來說,絕經似乎是一個令人難過的話題。絕經是指月經的永久性停止,其本質是卵巢功能衰竭。單純子宮切除的女性,雖然不再有月經來潮,但卵巢功能沒有衰竭,不屬于絕經的范疇。40 歲以上的女性停經12個月,排除妊娠及其他可能導致閉經的疾病后,即可臨床診斷為絕經。中國女性的平均絕經年齡在48 ~ 52 歲,如果絕經發生在40 歲之前,就屬于卵巢早衰。
絕經并不是突然發生的。絕經前,身體會釋放一些信號,如月經紊亂、血管舒縮癥狀、潮熱出汗、心慌心悸等。此外,女性絕經前多有情緒變化,部分女性還會出現泌尿系統癥狀。
過早絕經會對女性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但也并不是越晚絕經就越好。如果女性超過55 歲仍有月經來潮,一定要關注乳腺、卵巢及子宮內膜等器官的健康篩查。對于絕經,我們無須懼怕,應以平和、積極的心態接受身體和心理的改變,如有不適,及時就醫獲得專業人員的幫助。
卵巢早衰,醫學上的全稱為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是指女性在40 歲之前出現卵巢功能減退,主要表現為月經異常、雌激素水平下降、生育力下降等。導致卵巢早衰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家族史:如果母親或姐妹有卵巢早衰的情況,則罹患該疾病的風險增加。
2. 遺傳狀況:患有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綜合征和脆性X 染色體綜合征會增加卵巢早衰的發生風險。
3.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甲狀腺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重癥肌無力等疾病。
4. 醫源性因素:腫瘤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化療和放療,均會引起卵巢功能損害。
5. 感染因素:已明確的感染因素有腮腺炎并發的卵巢炎,其他感染如結核桿菌、巨細胞病毒、志賀菌及水痘病毒感染等,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6. 環境因素:多種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如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等,以及香煙煙霧和反復染發,均有可能對卵巢功能產生不利影響。
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卵巢功能并未衰竭,仍存在間歇性和不確定的排卵,有5% 的患者能夠實現自然懷孕。有醫源性卵巢損傷的女性,可以通過卵母細胞、胚胎或卵巢組織凍存的方式進行生育力保護,之后再借助輔助生殖技術或卵巢組織移植,來實現生育的愿望。
多項研究表明,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患心血管疾病、認知功能障礙、骨骼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這些疾病會降低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40 歲以下的女性如果出現月經紊亂、情緒改變、不明原因的不孕等癥狀,應及時進行就診評估。如果被確診為卵巢早衰,患者就要聽從醫生的建議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接受激素補充治療、積極調整生活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