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醫院的急診室里燈火通明,50 多歲的老劉被人急匆匆地送了進來。只見他緊緊捂著自己的腹部,頭上直冒冷汗,面容中透露出無法言說的痛苦。
“快、快給我止痛!”老劉的聲音因劇痛顫抖著。
醫生和護士迅速行動,但他們很快發現,這位患者并非常見的急性闌尾炎或急性膽囊炎。老劉的腹部和腰背部劇痛,也不像是普通的胃痛那么簡單。醫生的眉頭越皺越緊,立即為患者安排了增強CT 檢查。檢查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竟是腹腔干夾層。
幸運的是,老劉的病情并不算危重。通過兩天的住院觀察,他的情況逐漸穩定,最終順利出院。但醫生強調,腹腔干夾層依然存在,老劉需要定期到醫院復查,絕不可掉以輕心。
那么,這個聽起來有些神秘的腹腔干夾層,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們身體內部,血液被心臟泵出,通過動脈的各級分支,被輸送到身體的每個角落。這些動脈分支如同高速公路一般,構成一個復雜的網絡。在這張龐大的血管地圖中,有一個不起眼但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腹腔干。
腹腔干是從腹主動脈發出的首個單一臟支動脈(參見圖一)。它發出3條主要分支:肝總動脈、脾動脈和胃左動脈,分別為肝臟、脾臟和胃提供重要血液供應。

腹腔干夾層在醫學界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對它的首次描述,可追溯到20 世紀50 年代末。要理解腹腔干夾層,首先要了解人體中的兩種主要血管類型:靜脈和動脈。腹腔干屬于后者,其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內層、中層和外層。腹腔干夾層,是指腹腔干的內層血管壁出現撕裂,導致血液沖入血管壁,在真性血管腔之外形成假性血管腔,形態上就成為平行的“夾層”通道(參見圖二)。

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血供的改變,使血液流入到“夾層”通道。隨著假性血管腔的擴大,它可能會壓閉腹腔干的真性血管腔,進而對腹腔干供血的器官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
雖然腹腔干夾層聽起來好像非常嚴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患者的臨床表現并不像其他臨床急癥那樣明顯。
目前,腹腔干夾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一些研究發現,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及遺傳性結締組織病等,可能是誘發其發生的潛在風險因素。這種疾病在男性群體中更為常見,平均發病年齡在50 ~ 55 歲。
據統計,約2/3 的腹腔干夾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沒有任何臨床癥狀?;颊咄峭ㄟ^腹部CT 等影像學檢查,偶然發現異常的。腹腔干夾層患者的典型癥狀通常表現為急性發作的上腹部或腰背部疼痛。
雖然腹腔干夾層患者的臨床癥狀可能不太明顯或不太緊急,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被忽視。在隨訪期間,很少觀察到患者出現進一步的并發癥,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該疾病不會對生命構成威脅。
對于腹腔干夾層患者來說,早期診斷和精確治療是關鍵。由于腹腔干夾層患者的癥狀不明顯,且實驗室檢查顯示的變化不顯著,影像學檢查在確診中起重要作用。
腹腔干夾層診斷的金標準是腹部CT 血管造影(CTA)。由于CTA 是有創檢查,需要注射造影劑,因此臨床上常將多排螺旋CT(MDCT)作為首選診斷方法。MDCT 檢查時間短、射線輻射少、圖像質量好,可作為精確評估病變范圍和病變性質的重要依據。
腹腔干夾層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是保守治療,包括藥物降壓、抗凝和對癥治療。對于無癥狀患者,保守治療已被證明是有效且安全的。然而,有的患者也需要采取更積極的治療措施,以應對病情的變化。在血壓控制不佳、藥物治療失敗、腹腔干完全阻塞或夾層動脈瘤即將破裂等情況下,微創腔內修復成為首選治療方法。
微創腔內修復包括以微創方式從血管內進行球囊擴張或置入支架,治療的目的是恢復正常血流。該治療方式效果好,患者痛苦少、恢復快。由于在極少數情況下,腹腔干夾層存在持續進展的風險,因此對患者來說,長期、規律隨訪非常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