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是家長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近視的發生率很高,學校的每個班級里都有很多戴眼鏡的孩子,且數量隨著年級升高而增加。雖然大部分青少年視力下降的原因是單純的近視,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孩子因為其他疾病出現視力下降。如果孩子出現視力顯著下降,且合并頭痛、眼部不適、突眼或顱面部畸形等癥狀,就一定要及時進行鑒別診斷。
引起青少年視力下降的疾病有干眼癥、角膜炎、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球疾病,以及視神經炎、視神經膠質瘤、垂體腺瘤、顱咽管瘤、骨纖維異常增殖等占位性病變等。
干眼癥又被稱為角結膜干燥癥,是由于淚液減少或動力學異常,導致眼部不適或眼表組織發生病變的多種疾病的統稱。干眼癥患者主要有眼睛干澀、眼癢、異物感、灼熱感、分泌物黏稠、怕風、畏光、對外界刺激敏感等表現。嚴重的干眼癥會導致視力下降、視物模糊。治療方式主要是應用人工淚液成分的滴眼液緩解癥狀,建議患者到正規眼科門診診治。
角膜炎是角膜受到微生物、外傷及物理化學刺激因素的損害而發生的炎癥?;颊叩陌Y狀主要為角膜紅腫、視物模糊、疼痛、畏光和流淚等,以及明顯的視力減退。因此,如果孩子出現視力下降,伴有角膜紅腫疼痛等角膜炎的表現,就要盡快就醫。
青光眼主要是眼壓升高導致的視神經損害,如果不能被及時發現,青光眼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視力下降甚至失明。青少年青光眼主要是由遺傳、過度疲勞、過度近距離用眼、暗室環境、外傷和慢性全身疾病等原因導致的?;颊叩某跗诎Y狀可能有視力模糊、頭痛、眼睛脹痛等,晚期則可能會出現視野縮小。因此,青少年出現視力下降的同時合并頭痛、眼睛脹痛等癥狀,要首先考慮青光眼。青光眼目前無法治愈,但通過早期發現和積極治療,大部分患者的視力下降過程可以延緩。
白內障是晶狀體透明度降低或者顏色改變導致的視覺障礙性疾病。兒童白內障多為先天性白內障,而青少年白內障多為后天性白內障,是由于眼睛受到物理或化學損傷、手術或炎癥刺激,晶狀體的組織結構被破壞,正常代謝受到干擾,從而導致晶狀體混濁。白內障患者最常見的癥狀為無痛性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等,患者早期還會出現畏光、單眼重影等癥狀。雖然兒童和青少年白內障的發生率不高,但其早期癥狀與近視相似,需要注意鑒別診斷。
視神經炎是視神經任何部位發炎的總稱,泛指視神經的炎性脫髓鞘、感染、非特異性炎癥等疾病。視神經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視力下降和眼球疼痛。其臨床表現為視力突然下降,甚至發病數日即可降至無光感。眼球疼痛主要表現為眼球轉動時眼球后部牽引樣疼痛,眶深部壓痛。青少年如果突發視力顯著下降,伴有眼球疼痛,就要考慮是否為視神經炎。
視神經膠質瘤是發生于視神經內膠質細胞上的良性腫瘤,多發于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發病早期,患者會出現視野盲點,視力逐漸減退至視力喪失。后期因為腫瘤增大導致眼球突出,呈無痛性和漸進性加重。因此,當兒童青少年出現視力下降伴眼球突出時,要及時到醫院做腦部CT 及磁共振成像檢查,進一步確診是否為視神經膠質瘤。
垂體腺瘤是指起源于垂體前葉腺垂體細胞的腫瘤。垂體腺瘤向上生長,往往會壓迫視交叉和視神經,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減退、視野缺損和眼底改變。患者的視力減退可表現為單側或雙側,甚至出現雙目失明。視野改變可有單側或雙顳側偏盲。激素分泌型垂體腺瘤往往會引起內分泌改變,如引發停經、泌乳、巨人癥、肢端肥大癥等。因此,如果青少年出現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合并全身內分泌改變,就應到神經外科或內分泌科就診,排除有無垂體腺瘤。

顱咽管瘤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良性腫瘤,主要發生于5 ~ 14 歲的孩子。
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內分泌功能異常和視覺障礙。顱咽管瘤向上生長,壓迫視交叉和視神經,可造成視力下降和雙顳側偏盲。如果兒童出現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合并內分泌功能障礙,需要考慮是否是顱咽管瘤引起的。
顱骨纖維異常增殖癥多見于青少年和兒童,是一種由纖維組織代替骨質而引起顱面骨質增厚、變形的疾病,也被稱為顱骨纖維結構不良。如果病變發生在顱骨,則表現為顱骨局部緩慢增大的膨隆畸形、頭顱不對稱等。如果病變累及后組篩竇、鞍底和視神經管等,增生的骨質壓迫視神經,可導致視力減退、視野缺損、復視,甚至失明。如果骨纖維異常增生的病變單純累及視神經,顱面外觀無任何異常,則很難和單純的近視鑒別。因此,如果有不明原因的進行性視力下降和視野缺損,建議進行CT 檢查或磁共振成像檢查進一步評估。
顱內壓增高是指由于顱腦損傷、腦腫瘤、腦出血、腦積水和顱內炎癥等原因,導致顱腔內容物體積和壓力增加,從而引起的顱高壓綜合征。顱內壓增高會引起患者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視力下降。青少年視力下降合并頭痛和嘔吐時,應考慮是否合并顱內壓增高,要及時進行相應檢查,如頭部CT 檢查、磁共振成像檢查等,必要時做腰椎穿刺檢測顱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