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我國沿海10個省(市)為研究對象,采用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BM-GML模型和空間錯位指數,測算2013—2020年全國及沿海各省市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得到空間錯位指數。研究發現沿海省市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效率的空間錯位程度差異明顯。
關鍵詞: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空間錯位
海水養殖業作為海洋漁業的重要產業,在國民蛋白質供給、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帶動沿海經濟發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023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指出,海水養殖產值為4638.84億元,同比增長7.8%,占漁業總產值的30.4%。然而,隨著海水養殖業規模擴大,出現水質惡化、赤潮頻發,海域生態承載力下降等問題,嚴重損害海洋環境質量安全。為此,推動海水養殖生產綠色轉型,實現海洋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可持續已成為海水養殖業產業建設的未來方向。
在此背景下,海水養殖業發展以重視產業生態效益,實現綠色高質量可持續成為首要目標。2022年,農業農村部出臺《關于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的意見》,重點強調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具體要求。認為目前綠色低碳的意識在我國海水養殖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踐行,但錯誤模式造成的污染問題依然嚴峻,并提出應推行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模式建議[1]。分析海水養殖業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共生關系,根據不同區域發展情況就經濟、資源、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提出建議[2]。認為我國沿海地區海水養殖業存在無序發展、環保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提出嚴格環評管理和布局優化等對策建議,為生態環境監管提供
支撐[3]。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不少學者針對海水養殖業進行定量研究,其中將全要素生產率作為重要標準,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其引入核算分析與全要素生產率相比;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其產出指標的選取上考慮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因素,可更好地表征產業生產全過程的經濟和生態等綜合效應。著重于海水養殖生產過程中技術各要素的細化分解,并利用FGLS模型探究綠色發展的影響因素[4]。探討環境規制對海水養殖業綠色轉型作用和對海水養殖業綠色轉型的實際作用[5]。
由于我國海域遼闊,在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測算和分析中,必然存在地區差異。為此,本文通過測算不同地區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和空間錯位指數,更好地分析這種差異之間的內在機理。
1 理論模型設定
空間錯位指數可有效揭示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與其技術效率、技術進步的空間分布匹配程度,借鑒相關研究,計算式如下:
Smi式中表示第i個省份的空間錯位指數,Smi的絕對值表示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效率、技術進步的空間錯位指數,測算數值絕對值越大反映海水養殖業技術效率、技術進步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展越不同頻,兩者之間的空間分布相同程度較低。
C表示技術效率或技術進步,Ci表示第i個省份的技術效率或技術進步指數;MLi表示第i個省份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指數。
2 指標選取
考慮到海水養殖業自身的特點,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測算指標體系相關指標如表1所示。
3 結果討論
海水養殖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測度本文運用MaxDEA7軟件,基于SBM-GML模型,測度了海水養殖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結果顯示,2013~2020年
海水養殖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由1.107增至1.152,增長率為40.65%,數值在0.0979~1.152波動,呈現波動發展趨勢。2015年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最低為0.979,在2017年達到最高值1.152,2015年和2019年海水養殖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降低,且小于1,表明全要素生產率呈下降趨勢。技術進步變化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趨勢相似。技術效率相對變化幅度較小,呈現波動下降趨勢,2017—2020年,指數由1.076降至1.000。分析該時期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得益于海水養殖的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反而影響了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此說明在新發展階段,單純依靠海水養殖業從業人員素質提高和新技術應用效率已經無法滿足進一步綠色發展的需求,要注意新技術對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邊際貢獻作用,應繼續加大海水養殖業綠色生產技術創新與投入,提高技術支持對海水養殖業生態損害的緩解作用,推進海水養殖可持續發展。
3.1 技術效率
2013—2020年中國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效率的空間錯位以低中錯位為主。2013—2020正向錯位省份的數量由2個增至5個,表明技術效率對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呈正向促進作用的省份數量逐漸增多。2013年正向錯位的省份主要是在北部海洋經濟圈,包括河北省和天津市。2020年技術效率對南部海洋經濟圈省份的正向促進作用更明顯,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由負向中錯位轉為正向中錯位,福建省由負向低錯位轉為正向高錯位,天津市由正向中錯位轉為高錯位,河北省由正向高錯位退回中錯位,其他省份變化較小。整體上,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效率正向錯位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北部與南部海洋經濟圈。這些省份大部分海域面積廣闊,資源稟賦生產條件良好,海水養殖產業規模大,有利于養殖業規模化生產。
3.2 技術進步
2013—2020年中國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明顯,主要集中于正向中錯位、正向高錯位,空間格局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協調一致性。2013—2021年中國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進步的空間格局,總體差距較小,以正向中錯位居多,正向高錯位省份由1個增長至3個,其中天津市由正向低錯位分別轉為正向高錯位,河北省由負向低錯位轉為正向高錯位;在發展期間,財政加大技術進步的基礎投入,不斷貢獻正向的邊際效應,使得產量在提升的同時,綠色生產效率不斷增加。浙江省由正向中錯位轉為負向高錯位,說明在發展期間,技術進步對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抑制作用明顯,分析認為浙江省經濟相對發達,在二、三產業高速發展,對于海水養殖產業技術開發和支持力度相對不足,如圖1、圖2所示。
4 結論及建議
4.1 結論
(1)2013—2020年中國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呈現波動變化的趨勢,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在1.097—1.152之間波動,年均值為1.077,2013—2017年、
2018—2020年分別經歷先下降后上升的發展階段,總體趨勢為波動上升,表明中國海水養殖業整體綠色發展趨勢向好。從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分解來看,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受技術效率的提高影響更多。
(2)2013—2020年中國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效率的空間錯位程度正向錯位省份呈現增多趨勢,北部和南部海洋經濟圈的各個省份技術效率對于綠色生產率的促進效率較為明顯。中國海水養殖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進步的空間錯位程度集中于正向空間錯位,具有一定空間協調一致性。
4.2 建議
(1)加強綠色技術創新,加大綠色技術開發和推廣力度。海水養殖業綠色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撐,國家層面應出臺相關科技計劃和專項政策支持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資金投入,并通過積極引進、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推進海水養殖業現代化發展。
(2)提高生態保護力度。在海水養殖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表面上的高經濟增長,加強環境污染的監督與治理。加大監控力度,打擊違反生態標準的各項生產活動,應重視被污染海域的治理力度,加強清潔能源、環保工藝的使用范圍,在生產過程中降低污染排放。
(3)推進產業升級。促進海水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就要做好產業相關的升級轉型。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改善生產條件,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優化養殖模式,加大傳統海水養殖業的改造力度,推進產業向高科技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 操建華.水產養殖業自身污染現狀及其治理對策[J].社會科學家,2018(2):46-50.
[2] 邵桂蘭,孔海崢,李晨.中國海水養殖的凈碳匯及其與經濟耦合關系[J].資源科學,2019,41(2):277-288.
[3] 李曉光,呂旭波,王艷,等.我國海水養殖現狀及生態環境監管分析[J].環境保護,2022,50(13):46-49.
[4] 張懿,紀建悅.中國海水養殖產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分解及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3):206-213.
[5] 仇榮山,韓立民,徐杰,等.環境規制對中國海水養殖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基于動態面板模型的實證檢驗[J].資源科學,2022,44(8):1615-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