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泉流水養魚是利用山區自然泉水、山形落差和豐富的飼草資源,是一項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占地少、成本低、產量高、高效優質、管理簡單的養魚方式,是山區農民一項重要經濟收入之一。本文通過介紹山泉流水養殖的環境條件(生態環境、水源水質等)、養殖設施(魚池大小、形狀、規模、用材等,以及其他配套設施設備配備)、魚種放養、養殖管理、魚病防治等方面要求,有助于推動全省山泉流水養魚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有利于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皖南山區;山泉流水;生態養魚技術
祁門縣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地處皖南山區,降雨量充沛,水資源極其豐富,有大小河流609條,河道比降較陡,水中餌料生物較多,適合山泉流水養魚。山泉流水養魚是一種古老而先進的傳統養殖模式,祁門縣山泉流水養魚至少已有600年的歷史。2016年開始,祁門縣開始新建泉水魚池,通過試點、示范和推廣,目前全縣已有11個鄉鎮建有規范化泉水魚養殖基地。山泉流水養魚是利用山區自然泉水、山形落差和豐富的水草資源,形成的民居魚池共存的山泉流水生態養魚系統和自然人文相融的獨特資源利用方式,是國家農業文化遺產,也是一項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占地少、成本低、產量高的漁業生產技術,不破壞山區生態環境、不消耗能源,生產出大量品質優異的泉水魚。是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生態養殖模式典范,是傳統生態水產養殖技術的傳承和發展,符合漁業供給側改革的主流方向,為山區鄉村振興做出很大的貢獻,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產業前景十分廣闊,市場上優質山泉流水魚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在山泉流水養殖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的養殖技術。為提高山區山泉流水養魚技術水平,本文現將山泉流水養魚關鍵技術總結如下,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技術參考,更好地發揮皖南山區山泉流水養魚的生產效益。
1 水源和魚池選擇
水源:水源充足、水質清澈無污染,水流豐富長年不斷,水溫一般在15~30℃。
魚池:泉水魚池選在周邊自然生態環境優良,地勢平坦,不受山洪危害的小溪邊、水庫旁,最好能建在有自然落差,水流自動流入、排出,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 魚池面積和形狀
魚池面積:適宜的山泉流水養魚池面積為10~20 m2,
最大不宜超過50 m2,水深1.0~1.5 m。
形狀:魚池形狀一般有圓形、圓角正方形、正多邊形和長方形。方形魚池有4個水流死角,容易積存淤泥和垃圾,養殖效果欠佳,可以改造成圓形、圓角正方形,也可采用正多邊形、長條形魚池。
3 魚池排列
并聯排列:在主水道兩旁建水池,進水通過渠道、木槽式桶節的毛竹筒等將水直接引進池內。每個魚池單獨進水、排水,每個魚池可以單獨控制,便于管理,產量高,魚病少。
串聯排列:上一個魚池的排水作為下一個魚池的進水水源,下游魚池水質差、產量低,魚病容易傳播,應盡量避免這種排列方式。
4 魚池結構
4.1 進水口
進水口高于魚池最高水位,每個魚池設有單獨進水渠道或管道上安裝閘門,用來控制進水量。在進水口端要設置防逃網柵,防止野雜魚或污物進入魚池。
圓形、圓角正方形、正多邊形魚池,進水沿魚池壁逆時針方向進水,在魚池內形成旋渦狀水流,淤泥和垃圾能跟隨水流自動沉積在魚池中心的底部,便于排污,池中始終保持清潔的水質環境。
長方形魚池從短邊進水,進水口寬度盡量接近魚池寬度,或設多個平行進水口,進水一端不能有水流死角,保持池內水流均勻,使淤泥和垃圾能跟隨水流到達另一端的出水口。
4.2 排水和池底結構
圓形、圓角正方形、多邊形魚池,池底中央最低處設排水槽,排水槽邊長0.5~0.8 m、深度0.1~0.2 m與池底同高敷設攔魚柵。排水槽底部中央設排(污)水管,埋在池底下方通到池壁外側,與控制魚池水位的豎管連接;長方形池池底長軸中線處設排水槽,排水槽寬0.6~0.8 m,排水槽長與長軸等長或為長軸減短軸的長度在魚池中間布局,排水槽深0.25~0.35 m,與池底同高敷設攔魚柵,攔魚柵要牢固、光滑,有一定重量,不會被魚群翻動,人力可以取出更換。垃圾容易堵住攔魚柵,水量大時魚體也會被吸住而受傷,因此攔魚柵面積應該大于0.4 m2。排水槽底根據魚池長度設穿孔排(污)水管分段排(污)水,每段設排(污)水管一根,排(污)水管穿孔部分長度均勻分配管徑一致,一般為池長的1/4~1/2。
長條形魚池排水口設在進水相對的另一端底部,排水口數量不能少于進水口數量,必須在魚池兩側各設1個排水口,中間設數個排水口,可以防止垃圾沉積。池底從進水側向排水口傾斜,排水口上方設一個與池寬相等的集污槽,槽上方蓋攔魚柵。
4.3 溢流口
在與進水口對面的池壁上設置一個溢流口,溢流口與魚池正常水位齊平,當排水口堵塞時,池水可以從溢流口排出,防止池水漫過魚池造成魚群逃跑。溢流口前方設攔魚柵,攔魚柵面積應該大于0.2 m2。
4.4 防跳網
沿池壁頂面一周設高1.2~1.5 m防跳網或在魚池上方固定池壁頂面敷設防跳網。
5 建池材料
5.1 傳統材料
池壁用卵石或塊石砌筑,池底和池壁縫隙中填充夯實的黏土層防止漏水,池底鋪一層細卵石或粗砂;用石砌明溝或竹筒做進排水渠道,用雕孔石板或松木條做攔魚柵;魚池上方用木竹搭架,栽種瓜果藤蔓遮陰防鳥。傳統魚池的優點是就地取材、成本低、無污染,池壁與水體接觸面積大、水生生物種類多、水質凈化能力強,魚群在原始自然的環境中生長,品質最優。缺點是池內粗糙、捕撈時魚體易受傷,滲漏嚴重、水深不穩定,魚池強度較低、易被洪水沖毀。傳統魚池適用于農戶小規模養殖。
5.2 混凝土材料
池壁池底用磚石和混凝土做成,用塑料管道做進排水。優點是魚池牢固、不易被洪水沖毀,滲漏較小、水深穩定,池內光滑、捕撈時魚體不易受傷。缺點是造價較高,新池有污染須漂洗幾個月才能放魚,池壁與水體接觸面積小、魚池自身的水質凈化功能微弱,魚肉品質稍差。
在傳統材料的基礎上,添加混凝土做加固和防滲處理,可以結合兩種模式的優點,避免各自的缺點。這種魚池適用于規模化養殖。
5.3 新型材料
用工程塑料、玻璃鋼魚池、管道和陸基圈養桶等現代設施漁業,采用納米增氧、純氧增氧、水質處理循環技術,實現工廠化養殖。優點是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小、產量高而且穩定,缺點是投入巨大、技術要求極高,魚肉品質較差,適用于名貴珍稀品種的育苗和養殖生產。
6 魚苗投放
養殖品種選擇:單個魚池適宜養殖草魚、光倒刺鲃、光唇魚、馬口魚、鱘魚等其中一個品種,少量搭其他品種;規模養殖可以根據自身的養殖條件和技術能力,選擇適宜的品種和混養搭配方式。
魚苗來源:從具有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的漁場購買,有條件的規模化養殖場可自行繁育。
魚苗規格:放養的魚種應體質健壯、體表光滑、體色鮮澤,同齡同種魚種應規格整齊,大小均勻。若養成魚,應選擇較大規格的魚苗[1]。
魚苗質量:檢驗檢疫合格,且體質健壯,無畸形,無傷殘,無病害、無寄生蟲感染。
養殖密度:水源流量限定了流水養殖的規模,要根據夏秋高溫干旱季節的可用水源流量來進行計算,一般情況下每1 m3水體養10~25 kg魚比較適合。養殖密度太低,池水交換慢,有害物質容易積累,易發生魚病;養殖密度過高,管理難度增加。
6.1 放養時間
就近放苗,季節性不嚴格,基本上可以隨時投放,低溫季節要防止隨意和凍傷、擦傷,高溫季節要防止缺氧、撞傷等。運輸操作超過2 h,宜選擇入池后有調理時間的年前10月初和開春后4~6月的晴好的天氣進行,低溫、高溫時節入池應在熟練掌握魚種分揀技巧后,在有經驗的人員指導下進行。
6.2 放苗操作
全程帶水輕快穩準操作,將魚種損害和應激反應降到最低限度。
6.3 入池調理
靜水入池,小流量循環。帶循環泵的流水池可以采用肥水入池的方法進行。光影遮蔽,保持環境安靜,逐步適應光影刺激。適時訓食,定時定量定條件反射建立起人魚聯系。
7 日常管理
7.1 投喂餌料
山泉流水養魚以養草食性的草魚、光倒刺鲃,投喂青草料要新鮮、嬌嫩、無污染的草料,在草料不足時,可投喂新鮮麥芽,其他魚類投喂專用的優質配合飼料。投喂要做到定時、定量,每天投喂2~3次,本地土著魚類一般喜歡在清晨和夜間吃食。青草料以第二天早晨吃完為準;配合飼料要在20 min內吃完。
7.2 水量調節
在一定養殖條件下,養魚池水體溶氧含量直接影響到魚的產量。管控好注水量,合理調節池水交換速度,使池水溶氧量始終保持在較充分狀態,是提高魚產量的重要技術手段。同時,排水可帶出部分剩餌和魚的排泄物等污物,保持池水水質清爽,以減少魚病的發生概率,加快魚類生長,也能提高養魚產量。因此流量調節是山泉流水養魚日常管理中一項重要工作,原則上應按季節不同和魚體大小來調節流量[1]。
魚群對水量的需求量根據水溫變化,冬季水溫最低,魚基本不吃食,對氧氣需要量少,如果水流較大,魚需要不斷地頂水游動,消耗體力,造成體質瘦弱,投放的魚苗容易感染水霉病而死亡,冬季魚池內保持微弱的流水狀態即可。春季水溫上升,魚開始吃食,對氧氣的需求增加,排出的廢物增多,需要逐漸增加流量;夏秋高溫季節,水溫往往能達到24~30℃,這時魚的吃食量最大、消化速度快,活動能力強,魚的生長速度快,魚耗氧量大,排放的廢物也最多,需要大量的流水才能滿足魚群的需求,至少每小時將池水交換1次。9月以后水溫慢慢下降,水流量也要隨之逐漸減小。在保證池魚對氧需求量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減少注水量,使池水處于相對靜止狀態,這樣魚群就能潛伏在水池深處安全越冬。
7.3 魚病防治
魚病防治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流水養魚因為水質優異,魚病較少,但是特別容易發生寄生蟲感染。流水魚池中用藥量難以控制,而且容易造成環境污染,所以要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生魚病,需要整個漁場或整條河流的所有魚池共同用藥,才能有效地控制魚病。
魚種檢疫消毒:購買魚種要進行檢疫,確保無病無傷、沒有寄生蟲感染,投放前要用濃度3%的食鹽水(每50 kg水加1.5 kg鹽)或濃度1.0 mg/L聚維酮碘溶液浸泡5~10 min。
預防:搭配投喂新鮮的紫蘇葉、水辣蓼、車前草、鐵莧菜、石菖蒲等藥飼兩用植物,高溫缺水季節停止投餌,可有效預防腸炎、赤皮、爛鰓等細菌性魚病。
治療:(1)水霉病,將水量開到最小,只要魚不出現浮頭缺氧的情況即可,用中藥復方五倍子或水霉凈等中草藥治療,按說明書用量的10倍劑kg量使用,每天潑灑1次,連用5~7 d。(2)錨頭鳋病,每1 m3水體用2~3個成熟的桐油果串掛在進水口,或1~3 kg新鮮松樹枝葉扎成捆置于進水口處,3~5 d換1次,連用3次。(3)指環蟲病,每立方米水體用新鮮苦楝樹枝葉、樟樹枝葉、楓楊樹枝葉1~3 kg扎成捆,置于進水口處,3~5 d更換1次,連用3次。(4)小瓜蟲病,加大進排水流量,池水交換量每1 h達到4次以上,同時每1 m3水體使用新鮮松針1~3 kg扎成捆,置于進水口處,3 d更換1次,連用3~5次[2]。
施藥要求:盡量使用中草藥防治魚病,除治療小瓜蟲病外,施藥時需減少池水流量,或者關閉進排水口,采取人工增氧措施,提高用藥效果。
8 尾水處理
養魚池排水中含有大量的魚糞、草渣、氨氮等污染物質,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會造成河水污染,養殖規模越大、污染越嚴重,必須對魚池排水進行凈化處理。
凈化面積:養魚池排出的水體中含有大量的淤泥、魚糞、草渣、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質,為保護生態防止污染河道,必須收集凈化處理后才能排放,尾水生態凈化池面積不能小于流水魚池總面積的4倍。
凈化設施:使用人工生態濕地,放養和栽種各種水生生物吸收利用魚池排出的有機污染物質,能有效地防止水質污染。人工生態濕地水深0.5~1 m,濕地面積越大、水流速度越慢,凈化效果越好。
水生生物品種選擇:在人工生態濕地中放養蝦、蟹、螺螄、河蜆、石斑魚等水生動物,栽種蓮藕、水芹菜、水蕨菜、空心菜等水生蔬菜和水生花卉。
凈化功能:魚糞和草渣沉淀在生態濕地中,一部分被水生動物直接吃掉,剩下的經微生物分解,和氨氮一起被水生植物吸收,從生態濕地中排出的清水經過流動和波浪的作用溶解了豐富的氧氣,排放到河道中不會造成明顯的污染,也能被下一級流水養魚池作為水源而再次使用。
經濟效益:生態濕地中不需要投餌施肥,就能產出相當數量的優質魚、蝦、螺、貝、魚和蔬菜花卉,具有相當好的經濟效益。
9 結語
本文簡要介紹了山區山泉流水養魚有關技術,旨在為養殖戶充分認識山泉流水養魚的模式和基本原理,提高山區山泉流水養魚技術水平,從而推動全省山泉流水養魚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戴袁結.山泉流水養魚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4):71-72.
[2] 唐玲玲.休寧縣傳統山泉流水養魚技術傳承與創新[J].農家參謀,2021(10):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