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上海到贛州,從“中共一大”會址到“一蘇大”舊址,從中國共產黨初心始發地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誕生地,變換的是時空,不變的是信仰。
順民意,蘇區傳下的治國法寶
電視劇《追風者》的熱播讓革命老區贛州一度成為熱搜話題,劇中蘇區的紅色金融諜戰動人心弦,此次贛州之行,蘇區的紅色法治探索也讓我嘆為觀止。
僅在短短三年時間里,中央蘇區就制定頒布了120余部法律法規,涵蓋憲法及刑事、民事、經濟、教育、組織、選舉、土地、勞動、婚姻等方方面面。在如此艱苦的革命環境下,為何要制定法律?如此豐碩的法制建設成果,依靠的是什么?
在瑞金,我找到了答案——民意的力量。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在蘇區,毛澤東在調研中發現,由于分田后土地的所有權不明,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于是提出實行農民土地私有,這一順應民意的政策后來轉化為蘇維埃政府法律條文,不僅讓蘇區群眾安心發展生產,更為后續革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參觀中,中華蘇維埃法制建設展覽館中的控告箱令我印象深刻。原來早在蘇區時期,我們黨就關注到了貪腐問題,發動人民群眾開展監督,以零容忍的反腐之勢保衛了新生政權,真正做到了為了人民,依靠人民。
聚民心,長征走出的魚水深情
出發前,我始終在思考,在那樣風雨飄搖的年代,為何蘇區百姓還愿意參軍長征?什么樣的宣傳動員如此有號召力?在于都、在瑞金、在一樁樁黨史故事里,我明白了,不只辦報辦刊,蘇區干部的好作風也是最好的宣傳。
從毛澤東帶領工作人員挖“紅井”,到張聞天帶頭幫助紅軍家屬砍柴,從朱德補了又補的粗布軍裝,到村村開辦列寧小學,蘇區佳話,傳頌至今?!岸K大”前后,蘇區還頒行《優待紅軍家屬禮拜六條例》等系列法律文件,要求黨團員和黨、政、群機關工作人員都要利用禮拜六或禮拜日義務幫助紅軍家屬勞動。也正是這份赤誠,換來了蘇區百姓“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的無我奉獻,可以令百姓們為保護蘇區的革命遺跡舍生忘死。魚水深情,山河可鑒。
惠民生,老區新生的當代實踐
贛州之行,我們不僅回望了崢嶸歷史,也感受到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為老區帶來的新機遇。格力贛州工廠的設立源于一次全國人大代表學習班,紅色蘇區的感人歷史與新時代贛州振興發展的奮發之姿吸引了前來參加培訓的廣東省人大代表董明珠,她毅然決定在贛州投資100億設廠,僅用75天就實現了工地變工廠,為老區騰飛注入了新動能。
作為東江水源地,贛州肩負著為香港市民供應飲用水的光榮使命,贛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在綠水青山中覓得金山銀山。在南康家居小鎮,我們看到贛州突破無林木資源、無市場條件、無交通優勢的困難,依托國際陸港進口木材進行精細化加工,開辟“木材買全球,家具賣全球”的成功實踐。訪學中聽到當地人大工作人員說“人人都是南康家居的售貨員”,讓我們體會到了老區不老的滿滿活力!
憶往昔蘇區歲月,是一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偉大預演;看今朝奮進紅都,是一篇全過程人民民主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生動詩篇,作為人大機關青年,我們要堅守初心、守正創新,在青春奮斗中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