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本市不斷加大對低空經濟的探索。2023年虹橋、浦東兩場合計起降航班70萬余架次,與旅客、貨郵吞吐量三項指標同時位列全國城市之首。國產商用飛機ARJ21和C919的批量交付,也為上海積累了豐富的產業優勢。近期印發的《上海市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亦令上海成為全國率先系統性推進低空經濟發展的城市之一。
《方案》的出臺,從政策引導、產業布局、應用場景、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指導,體現了上海城市管理者的魄力和決心。然而發展低空經濟涉及的產業鏈條長、環節多。下面筆者結合民航工作的經驗,就本市發展低空經濟的幾個關鍵環節談點建議。
一、適航審定促進產業轉化落地,讓低空經濟“持證飛”
低空飛行器作為開展低空活動的主要載體,大部分都需要取得民航局的適航認證。航空器適航取證具有周期長、成本高的特點,縮短適航審定周期或豁免部分特小型機的審定將成為抓住低空經濟發展風口的關鍵。上海審定中心前期在ARJ21和C919兩型飛機的適航取證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適航審定經驗。2024年3月22日,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在上海向峰飛科技公司頒發的V2000CG無人駕駛航空器型號合格證,是中國民航頒發的首個無人駕駛噸級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型號合格證。可以說上海在低空飛行器適航審定方面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
但同時應當看到,安全始終是飛行的第一要求。目前EASA(歐洲航空安全局)和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等民航當局仍未接受民用無人駕駛載客航空器適航證申請。因此,提升低空飛行器審定能力,大膽創新,做好新興低空飛行器適航保障工作是促進低空經濟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精細化管理搭建飛行路網,讓低空經濟“有路飛”
長期以來,空域問題始終是困擾通用航空發展的核心問題。上海地區空域環境復雜,通用航空和運輸航空存在爭搶空域資源的矛盾,也限制了傳統通航的發展。能否“有路可飛”,同樣是低空經濟產業能否落地的關鍵環節。《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和《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的先后發布,明確了管制空域和非管制空域的劃分,為充分利用空域資源,規范空域劃設和管理使用提供了根本保障。因此,市政府應盡快聯合軍方和民航有關部門,將空域分類劃設落地,與周邊省市協同對接,加快規劃建設低空航線網絡,支持符合條件的短途運行先行先試,確保低空經濟在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能夠“有路可飛”。
三、打通管理和服務平臺,讓低空經濟“能夠飛”
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極大放開了低空飛行的“手腳”,但低空飛行任務的審批仍是一項必需的工作。傳統通航任務和計劃的審批涉及軍航、民航等多個管理層級,無人機飛行活動更涉及地方政府、公安等多個部門,且無人機飛行主體多為私企和個人,常常因不掌握政策要求而找不到申請渠道。故應盡快建立市級通航綜合監督管理服務一體化平臺,建立軍民地低空飛行協同管理機制,提供“一站式”低空空域管理和空中交通服務是讓低空經濟眾多應用場景可以實現的又一關鍵環節。
四、重點推動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應用,讓低空經濟“高效飛”
《方案》為上海低空經濟規劃了物流運輸、應急救援、低空文旅、智慧城市、載人交通等五大類多個應用場景,其中應重點優先推動涉及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類應用的落地。這一方面可以作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有效輔助手段,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高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能級;另一方面,這些場景應用多由政府部門主導推動,更容易形成合力,能夠快速落地,對推動低空經濟的整體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中國民用航空華東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