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中醫熱”的風頭吹向中青年,吹入生活,于是有了這樣的場景:近日,遼寧中醫藥大學在沈陽舉辦首屆中醫藥文化夜市,僅僅3晚,就帶動了10萬余人次參與。山東、湖南、江西、河南、江蘇、廣東等多地都出現了“中醫夜市”,將傳統中醫藥文化融入“夜生活”。在上海,“中藥冰淇淋一份賣到38元”的話題一度沖上熱搜。還有,年輕人紛紛搶購物美價廉的烏梅湯,導致浙江省中醫院互聯網醫院的服務器被擠爆,工程師連夜搶修。
雖然“藥膳冰激凌”“中藥試吃”的火爆令人們正視了“中醫”帶來的消費潛力,但其中亦有不少聲音認為這是與中醫診療相違背的理念,僅僅是噱頭。那么將“中醫中藥”以時尚新玩法融入市民生活的方式是在“消費”中醫,還是“普及”中醫,還是“盤活”中醫?
中醫藥確實需要“生活化”的推廣方式。“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為維護國人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民間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中醫藥文化被賦予了神秘的印象和抽象的色彩,一談起中醫理念,仿佛總有看不見、摸不著、講不明的“氣”無形中隔開了中醫與老百姓。而“中醫夜市”的出現則打破了這種隔閡,使中醫藥“生活化”“具象化”,變得能吃、能看、能玩,不僅能夠激發老百姓尤其是年輕人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也能夠潛移默化提升人們的健康素養。“到2025年,中醫藥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為優質豐富,中醫藥文化傳播體系趨于健全,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提升至25%左右。”以上來自《“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的內容凸顯了國家對中醫藥的日益重視。怎么做好中醫藥與日常生活的融合,例如通過“中醫夜市”等親民方式推廣中醫藥,加深老百姓對中醫藥的認同,是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社會需要更多“生活化”的中醫藥。由于互聯網快速發展,自媒體越來越發達,能夠吸引人眼球、帶來流量的事物才可以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為社會創造更多經濟價值。為積極宣傳自身中醫特色和技法,中醫師們也開始改變傳統留在診室等著病人求醫上門的方式,轉而走入夜市、送醫送藥、上門服務。醫院服務模式的改變也必然帶來服務產品的升級,如推出的中醫茶飲、藥膳和膏方等,都是中醫藥文化的創新轉化。“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事業作出的重要批示,要求醫院管理者、從業者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為了將服務和產品更好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我們只有深入挖掘中醫藥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古籍中的知識活起來,將中醫理念變為生活中的“談資”,令中藥食材成為餐桌上的“常客”,才能夠讓中醫這個瑰寶煥發新的生命力。
建立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必不可少。中醫藥食品、產品乃至衍生品進入消費市場之前,都應該把好市場監督關,也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和審視。畢竟,無論是藥品安全還是食品安全,都是不容突破的民生底線。不能因為某些冒牌中醫的“老鼠屎”,而壞了中醫“這鍋粥”,更不能讓中醫僅僅成為老百姓口中的噱頭。同時,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尤為重要。從《傷寒論》經典方成為海外大熱的“漢方藥”,我們可以看出,當大浪淘沙出現好產品時,我們要有清醒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不能只求曇花一現,應該讓中醫藥優秀成果在中國本土生根發芽,更好更長久為老百姓健康服務。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浦東新區中醫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