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國家形象對促進國際合作、提升國家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日報網英文版是我國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對塑造國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和諧話語分析方法是生態語言學研究的一種分析方法,根植于中華文化,對中國媒體話語具有很好的解釋力。因此,本研究借助語料庫手段,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使用文本分析工具Antconc和KH Coder,基于和諧話語分析理論,對中國日報網英文版發布的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報道進行話語分析研究。首先對相關新聞話語進行主題特征描述,研究發現,相關報道主要圍繞7個主題展開,分別是教育模式/方式變革、教育質量提升、教育公平實現、國際合作視野、科學技術賦能、國家政府職能、行業領域協同。然后探討良知原則、親近原則和制約原則視角下中國日報網英文版刊發的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報道和諧話語特征的具體呈現方式。相關報道清晰地勾勒出我國積極、正能量、富有責任感與擔當的國家形象。本研究旨在為和諧話語分析理論框架下中國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和諧話語體系建構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和諧話語分析;英文媒體;新聞報道;教育;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6-0081-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遼寧省教育廳一般項目“話語分析視角下海外讀者評價對中華文化外譯的啟示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LJKMR20221501;2021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英文媒體抗疫報道的和諧話語分析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L21BYY003
國家形象塑造是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1],也是國際交往的重要影響因素。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形象對內影響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全體國民的歸屬感,對外影響其國際地位與話語權[2]。話語是基于意識形態的一種表述,同其他類型的話語一樣,新聞也有很多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意義[3]。20世紀七八十年代,話語分析理論被引入新聞與傳播領域[4]。將語料庫語言學方法和話語分析理論結合起來,能夠為新聞話語研究注入新活力。
和諧話語分析是生態語言學的一種分析方法,源于中國語境,受傳統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以說,和諧話語分析是生態話語分析的本土化和特色創新嘗試。近年來,和諧話語分析在國內外學術界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并獲得了國際學者的關注和認可[5]。
和諧話語分析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背景下的一種學術思考[6],指導和諧話語分析的三個原則是良知原則、親近原則、制約原則[7]。良知原則關注主體認知、意志和情感,親近原則關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親疏遠近關系,而制約原則關注對人、社團和國家的社會規約[8]。具體來說,良知原則指懷有良知之人定會敬畏自然、保護環境、同情弱者,對生命充滿渴求,同時對死亡保持敬畏。親近原則是指人與其他自然形式的親疏關系,指行為主體與其他生命體和環境的關系,人與其他生命形式的親疏關系可以從不同的維度來定義,關系可以是時空的,也可以是認知的或感情的,還可以是社會結構的。既可反映在人類對其他生命的理解、態度和情感投入上,也可體現在社會結構上。不同文化和社會對待其他生命體的方式不盡相同,反映了相應社會環境中的人所擁有的價值觀和倫理觀。制約原則主要受個人良知、風俗習慣和法制的規范[9],指的是人在一切日常活動中受到各種制約。個體行為的制約因素既包括塑造個體行為準則和道德判斷的良知、修養和教育等內在因素[10],也包括社會、國家以及國際層面的法律法規等外在制約因素。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中國主流英文媒體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新聞報道話語的主題有何特征?
第二,和諧話語分析三原則視角下中國英文媒體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報道的和諧話語特征有何表現?
hI/mgp76YdCpVBkcq+FwDw==(二)語料庫建立
結合語料庫和批判話語分析進行話語分析,不僅具有客觀性,還能有效增強話語的科學性和實證性[11]。本文借助語料庫手段,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相關新聞報道進行話語分析。中國日報網英文版(China Daily)是中國最大的英文資訊門戶,為國家級重點新聞網站之一,因此,選取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30日中國日報網英文版發布的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相關報道為研究文本材料。以標題含“education”(教育),全文含“sustainable”(可持續的)為條件進行檢索,得到相關報道113篇;以標題含“sustainable”(可持續的),全文含“education”(教育)為條件進行檢索,獲得相關報道105篇。之后對所得新聞報道語篇進行人工篩選,剔除含有以上詞語但并不以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相關報道,以確保所選新聞符合研究需要。篩選后共得到新聞報道200篇,并建立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新聞報道語料庫。所建語料庫形符數86121,類符數2052。
(三)研究工具與研究過程
本研究使用文本分析工具KH Coder和Antconc對語料進行分析。首先對語料進行話語主題分析,之后生成關鍵詞表,在此基礎上結合索引行對該語料庫的語料進行主題分析。同時,對其中的重點詞進行搭配分析,結合索引行分析,深入探討新聞報道話語的主題特征。其間依據和諧話語分析三原則對中國主流英文媒體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新聞報道進行和諧話語分析。
(一)相關新聞報道話語主題特征
首先,使用KH Coder軟件的話題模型分析功能,該軟件能識別代表性詞語,并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典型話題。得出的主題類型見表1。
相關新聞報道7個方面的主題分別是教育模式/方式變革、教育質量提升、教育公平實現、國際合作視野、科學技術賦能、國家政府職能、行業領域協同。從這7個主題可以看出,報道反映了我國在教育與可持續發展這項工作中“以人為本”的思想精髓。例如,第一個主題教育模式/方式變革著眼于人的發展需求和權益,這是良知原則最直接的體現;第四個主題國際合作視野和第七個主題行業領域協同都說明我國在處理教育與可持續發展關系時秉承“多元統一、和諧共生”的理念,這是親近原則的直接體現。
(二)和諧話語分析三原則視角下相關新聞報道的和諧話語特征
為客觀分析相關報道的和諧話語特征,還需將所研究的新聞語料與一般性新聞語料進行橫向比較。NOW(News on the Web,網絡新聞語料庫)是最強大的英語監測語料庫[12],因此選用其2022年和2023年的新聞語料,建立語料庫,以作對比分析使用。通過Antconc軟件的關鍵詞功能生成關鍵詞表(見表2),按關鍵性(Keyness)排列,即超常使用顯著性,再基于關鍵詞的關鍵性及具體語境,對報道主題作進一步判斷。
參考該語料庫高頻詞表來分析所生成的關鍵詞表,兩個詞表間既有共性又有明顯差異。共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vocational(職業技術的)、online(線上的)、trainee(接受培訓人員)等反映教育模式/方式變革的主題詞同時出現在兩份詞表中,這充分說明中國日報網英文版(China Daily)發布的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報道中很大一部分圍繞我國未來教育模式改革展開論述,反映了我國對通過推進和落實教育教學變革,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堅定信心;其次,如world(世界)、international(國際的)、cooperation(合作)、countries(國家)等詞的高頻呈現可反映我國在教育與可持續發展問題上一如既往地秉承國際視野,注重與不同國家、地區及組織間的合作,在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實踐中充分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發展理念。在和諧話語分析模式中,對和諧生態的觀照貫穿始終[13]。
然而,關鍵詞表中也有區別于高頻詞表的詞語,如AI(人工智能)、law(法律)、plan(計劃)、Asia(亞洲)、management(管理)、MOOC(慕課)、security(安全)、women(婦女)等。通過對法律、計劃和管理這三個主題詞索引行的檢索和分析發現,我國在處理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方面,首先重視發揮政府在立法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倡導法律法規等外在制約因素對個體行為的規約作用。這意味著政府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引導公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通過這種方式,法律成為個體行為的外在約束,也是個體權益的保障。而這正是和諧話語分析中制約原則的具體體現。和諧話語分析中的制約原則強調法律和制度對個體行為的規范作用。即為個體的行為準則和道德判斷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支持。AI(人工智能)、MOOC(慕課)和modernization(現代化)再次呼應了前文所概括的科學技術賦能的主題,通過分析對AI(人工智能)和MOOC(慕課)這兩個詞的顯著高頻使用,并結合對其索引行的檢索結果,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在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議題上的具體措施,即積極推廣數字化在線課程與AI賦能的教育新模式,這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的一種補充,還是對教育公平和效率的重大提升。
以上所涉及的內容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即以人民為本,兼顧各個群體的權益;人敬畏自然(規律)、同情弱者,尋求共同發展的良知原則,推動和諧社會的建構[14]。
最后,本研究還對相關報道主要詞語進行了搭配分析。以下以China(中國)為例,取左右雙向搭配度排名前十的搭配進行分析(見表3)。



利用Antconc軟件統計China(中國)左右5個詞距之內的搭配詞。統計發現:首先,China(中國)高頻出現在國內和國際關系語境中,尤其是國際合作關系語境中,可見在促進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重視推進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如與international(國際的)、Africa(非洲)、global(全球的)、France(法國)、association(協會)、exchange(交流)和corporation(合作)等詞的搭配均能說明這一點。以其中與Africa(非洲)一詞的搭配為例,進行進一步分析,通過對China(中國)與Africa(非洲)的共現搭配文本回溯發現,相關報道主要涉及中國政府幫助非洲國家和地區發展教育及其他教育相關領域的工作。這反映了中國的國際主義和共同發展精神,展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此外,China(中國)與rural(鄉村的)的共現也高頻出現,考察rural(鄉村的)搭配詞發現,除China(中國)之外,其與alleviation(緩解)、school(學校)、government(政府)、youth(青年)、area(地區)等詞的共現度也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工作中,尤其是改善邊遠地區的兒童和青年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公平的工作中積極發揮政府作用。其中,與vocational(職業教育的)的搭配是我國目前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重要舉措的直接體現。現階段,我國的職業教育在綠色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15],而綠色教育是對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最有效回應。這些都有力說明了我國英文媒體在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新聞報道話語中充分體現了和諧話語分析三原則。
新聞媒體在中國話語對外傳播和中國敘事體系構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對外媒體在塑造國家形象、傳遞中國聲音、提供信息平臺、促進文化交流、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推動話語創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鑒于此,本研究參照和諧話語分析三原則,對我國主流英文媒體中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新聞報道進行分析,通過例證,發現相關新聞報道遵循了和諧話語分析的三個原則,即良知原則、親近原則、制約原則,并清晰勾勒出了積極、正能量、富有責任感與擔當的中國國家形象。我國主流英文媒體中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新聞報道中清晰的“以人為本”和諧話語特征,有利于傳播積極、和諧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我國對外傳播的和諧話語體系能夠為建設和諧共處的世界格局提供更強的解釋力。本研究結合具體案例,對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新聞報道話語進行了宏觀和中觀研究,未來,可在和諧話語分析理論框架下進行更細致的微觀層面的研究,以探索構建中國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和諧話語體系的具體路徑。
參考文獻:
[1] 龔志超.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中國國家形象塑造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8):69-72.
[2] 劉蘋,董格格.中美外交部門新聞發布會的中國形象建構比較研究: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4(2):106-118.
[3] 吳曉波.十九大報道的話語分析:以《環球時報》為例[J].新聞傳播,2018(19):29-31.
[4] 李慶林,蔡宗峪.顛覆客觀:建構主義如何影響新聞與傳播研究:以框架理論和話語分析理論為例[J].新聞論壇,2024(2):65-69.
[5] 吳佳怡.新媒體中多模態生態演講的和諧話語分析[J].科學與技術前沿,2023(16):29-34.
[6] 陳旸,黃國文.語言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作用:黃國文教授訪談[J].鄱陽湖學刊,2022(1):36-43,126.
[7] 龐亞飛.和諧話語分析理論視角下的語篇分析[J].外國語文,2023(6):84-90.
[8] 劉明.語料庫輔助的中國生態形象建構研究[J].現代外語,2023(1):83-96.
[9] 黃國文.論生態話語和行為分析的假定和原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6):880-889,960.
[10] 陳旸.生態話語分析中的故事、話語與語言[J].中國外語,2024(2):34-39.
[11] 劉超,尹姝晗.積極與責任:對外“雙碳”報道中的中國國家形象[J].新聞前哨,2024(4):11-13.
[12] 宋彥黎.中國航展在外媒中的形象建構探析:基于語料庫的批判話語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3):45-47.
[13] 盧健,常晨光.有益性話語中的變與不變:兩首《洪湖水》的和諧話語分析[J].外語教學,2019(5):34-38.
[14] 吳讓越,趙小晶.評價理論視域下的和諧話語體系對外傳播研究[J].外語學刊,2022(2):36-41.
[15] 任茹麗,南海.我國綠色教育政策的嬗變及未來趨向:兼論綠色職業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J].職教論壇,2022(8):23-32.
作者簡介 胡帥,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語應用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