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話語權,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成為新的時代命題,也對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外語教育一直以服務國家戰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外語專業應以服務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目標導向,積極探索外語專業人才國際傳播能力培養策略,為我國國際傳播人才隊伍建設作出貢獻。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從定義、目標、內容、主體四個方面分析國際傳播能力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明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外語專業人才的能力和素質要求,即國際傳播人才必須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開闊的全球視野、較強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能力,掌握新媒體新技術。文章認為,高校外語專業應以此為目標,結合外語學科特點,守正創新,在提升外語專業人才語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礎上,從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教學內容、構建實踐平臺等方面積極探索外語專業人才國際傳播能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校;外語專業;外語教育;國際傳播能力;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6-0090-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外語教育服務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IE210383
中國外語教育一直以服務國家戰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回顧我國外語教育發展歷程,在黨的領導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先后經歷了以“救國濟民”“立國安民”“富國興民”“強國裕民”為目標的發展階段[1],為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和國際地位提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程度加深,以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內容與目標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展開。在此背景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提升國際話語權,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成為新的時代命題。培養具有國際傳播能力的外語專業人才成為中國外語教育的重要目標。高校外語專業應圍繞這一目標,分析國際傳播能力的內涵及其對人才的要求,創新探索人才培養路徑,為培養適應新形勢下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作出貢獻。
國際傳播通常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通過人際傳播或大眾傳播進行的信息交流活動,包括把有關本國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信息傳達給國際社會的過程[2]。結合我國實際,國際傳播能力可以定義為“政府或代表國家意志的大眾媒體或自媒體將話語作為主要手段,向世界宣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的科技知識等的能力,其目的是維護本國利益,提升本國的國際話語權、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3]。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目標是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國際影響力,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但仍面臨西方的話語霸權,國際話語權呈“西強中弱”的局面[4]。一方面,中國的治國理念、發展經驗、全球發展觀傳播力度和廣度不夠,國際影響力與國際地位不匹配;另一方面,中國的主張和行動被西方國家歪曲、抹黑的現象屢見不鮮,國家形象受到損害。
例如,為應對全球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助力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但西方媒體的唱衰和抹黑,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
國際影響力和國家形象對開展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利益至關重要,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價值多元化的時代,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國家形象,對推進現代化建設、參與全球治理意義重大。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目標決定著國際傳播的內容。中國特色的話語和敘事體系,也就是中國故事,是國際傳播的主要內容,不僅包括中國治國理政的理念和實踐、主張和全球治理觀,也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科技成就等。只有構建和傳播多維度的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向世界展示的中國形象才是真實的、立體的和全面的。
國際傳播的主體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社會組織和個體。國家是國際關系的主要行為體,政府在國際傳播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但隨著國際交流領域的擴展和程度的日益深入,參與對外傳播的行為體也越加多元化,外事和翻譯工作者、跨國公司工作人員和留學生等都是中國故事對外傳播的主體[5]。并且,新媒體的發展使個體在對外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語言是傳播的媒介,國際傳播離不開外語專業人才。外語教育應對標國際傳播能力的內涵,明確外語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國際傳播能力和素質,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能夠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人才。
(一)過硬的政治素養
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根本目標是維護國家利益,因此國際傳播人才首先必須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要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知國、愛國,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對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既要“知彼”,熟悉外國語言和文化,也要“知己”,熟知中國故事,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建設成就、外交戰略和全球治理主張,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二)開闊的全球視野
除了強烈的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也是外語專業人才助力“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的必備素質。
首先,外語專業人才要了解國際形勢和全球發展趨勢,以開放、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不同文化,掌握廣博的區域國別知識,通曉基本的國際話語規則。
其次,外語專業人才要深入了解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性。只有如此,才能用對方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傳播中國話語,增強對外話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較強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能力
跨語言和跨文化的轉化與建構能力是提升外語專業人才國際傳播能力的核心[6]。跨文化溝通能力是國際傳播人才必備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態度、跨文化技能[7]。
外語專業人才要在國際傳播中發揮作用,不僅要有扎實的聽、說、讀、寫、譯語言能力,還應具備在具體語境中有效溝通、交際的能力,以及必要的區域國別知識,了解受眾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具有跨文化比較思維,能根據不同的文化情境采取不同的傳播策略。
(四)熟練掌握新媒體新技術
熟練掌握新媒體新技術是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途徑。新媒體不僅打破了國際傳播的時間、空間和資源限制,而且以圖片、視頻等非語言形式豐富了話語方式。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交互傳播與融合,凸顯了傳播主體的多元化趨勢。受眾不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借助新媒體,人人都可以講述和傳播中國故事。外語專業人才具有語言和跨文化交際的優勢,掌握新媒體新技術,具備基本的視頻、圖片處理能力,可以更好地賦能國際傳播。
外語學科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大有作為,但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特點和核心范疇,培養國際傳播能力不能脫離學科核心,因此,“外語學科培養的并非國際傳播人才,而是具有國際傳播能力的外語專業人才”[8]。高校外語專業應結合國際傳播能力的素養要求,在強化語言和跨文化能力的基礎上,從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等方面探索人才培養路徑。
(一)堅守本源,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運用能力是外語專業人才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9],也是進行國際傳播的基礎和前提。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都需要傳播主體熟知、掌握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語言。因此,外語專業應堅守本源,重視提升外語專業人才的語言運用能力,為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奠定堅實的基礎。
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尤其要重視寫作和翻譯能力。中國要向世界展現立體、真實、生動的國家形象,除了要主動發聲,還要拓展傳播內容。不僅要傳播治國理政理念、科學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等宏大政治話語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精深內容,也要展現普通民眾的生活、地方文化習俗等。后者正是培養外語專業人才國際傳播能力的切入點。
寫作是外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無論是記敘文、議論文,還是學術論文,都對培養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有益。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用外語記錄身邊的故事,如家鄉發展和文化習俗等,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夯實基本功。
翻譯能力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體現,培養高質量的翻譯人才是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關鍵。為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外語專業人才培養重心從“翻譯世界”轉向“翻譯中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成為重要使命。
外語專業人才是我國對外翻譯的主體,對外翻譯能力是國際傳播能力的基礎和重要支撐,是外語專業人才的標志性能力。因此,外語專業須將對外翻譯能力作為核心培養目標,打造專業的國際傳播人才隊伍。
(二)創新課程體系,豐富知識儲備
國家話語的對外傳播是系統性工程,對人才的知識和能力有較高要求。外語專業不僅要堅守外語教育的專業化,還要以國際傳播為導向,創新課程體系,豐富外語專業人才的知識儲備,提升其綜合素質。
首先,以傳播理念為指導,依托外語教育的跨學科特點,完善通識教育體系,加強能夠融通外語和國際傳播相關領域的通識課程建設。跨文化溝通、文化鑒賞、區域國別知識、思辨創新是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重要支撐和國際傳播必備的素養。要通過開設豐富、完備的通識課程,將外語專業的工具特性與人文特性相結合,幫助學生掌握中文和外語所蘊含的社會、歷史、文化、政治知識,提升人文素養,強化學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服務意識和國際傳播思維[10],為國際傳播奠定文化基礎。
其次,整合課程資源,重構教學內容,將中國特色話語體系融入教學內容。傳統的外語教學為了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側重介紹英、美國家社會文化,“重國外,輕國內”[11],忽略了中國文化的教學和傳播。新的時代背景下,外語專業應圍繞講好中國故事這一目標,轉變教學理念,既要重視對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的理解和研究,也要注重對中國國情、文化的學習和傳播。只有了解中國故事,才能更好地用外語講述和傳播中國故事。外語專業應整合教學資源,通過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和模式創新等途徑,將中國特色話語和文化納入教學內容。近年來,外語教育通過落實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進行了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探索。教育部組織編寫了“理解當代中國”多語種系列教材,將中國理論的話語體系和核心術語的外語表達方式納入聽說讀寫譯教學中,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實踐、中國理論的了解,能提升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對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外語專業可以充分利用該教材豐富教學資源,創新課程建設,繼續探索國際傳播內容和語言融合教學。
(三)探索學科融合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文科教育打破專業壁壘,與社科專業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是大勢所趨,這也為外語專業培養國際傳播人才提供了契機。外語專業可圍繞提升國際傳播能力這一目標,與新聞、國際關系等專業開展跨學科教育,拓展人才培養模式。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為了服務中國與共建國家開展合作和交流,外語專業尤其是非通用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已開始從專業型人才轉向復合型人才[12],與貿易、運輸、旅游、電商、法律、能源等相關專業探索聯合培養路徑,形成了“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提升國際傳播能力這一目標導向下,外語專業可依托本校、本地區資源進行跨院系、跨校合作,探索跨學科交叉融合模式,加強與新聞、傳播、國際關系等專業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培養既有高水平語言運用能力,又懂傳播規律,并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質人才。
目前,部分高校在本科教育和碩士研究生教育階段開設了國際新聞專業,培養具有新聞實踐能力的雙語國際人才[13]。但高校數量較少,主要為外語類院校,而且外語院校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英語專業,非通用語與國際傳播的交叉融合較少。
非通用語復合人才的培養關系到我國國際傳播的全球布局,“針對區域國別的語言文化教育是國際傳播去西方主義的重要實踐”[14],因此,未來應加大對非通用語專業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力度。
此外,外語專業還應加強區域國別研究人才培養。2013年,外語學科在原有四大傳統方向——外國語言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翻譯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增設了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這一舉措不僅是為了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增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但目前外語專業區域國別研究主要關注美國、歐盟等主要國家或區域,從語種角度來看,主要集中在英語國家,對非通用語對象國家和地區研究較少,這主要是因為非通用語語言規劃起步晚,目前尚處在完成語言布局階段,師資和其他資源正在發展中。
中國故事的講述和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面向的是全球,國際傳播能力也要面向全球進行布局和規劃。要拓展國際傳播輻射的深度和廣度,國際傳播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國際語言、地區通用語言或地區非通用語言,還需要了解不同國家和區域的基本情況。外語專業應充分發揮多語種優勢,將語言學、文學、翻譯、跨文化研究與國別和區域研究融合,這是外語學科主導的區域國別研究與其他學科主導的區域國別研究的最大區別[15],也是外語學科在國家傳播能力建設中的獨特貢獻。
(四)搭建多元實踐平臺,提升實踐能力
除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拓展知識體系外,外語專業還應重視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提升國際傳播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培養外語專業人才國際傳播能力需要充分調動課堂內外資源,為學生創造實踐課堂內所學知識和提升創新能力的平臺。可以利用第二課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學科競賽、建立實習基地等途徑,鍛煉學生寫作、翻譯、演講等語言技能綜合運用能力、學術研究能力,以及團隊協作和解決問題等綜合素質。
此外,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和廣泛利用也為外語專業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可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建設公眾號、制作視頻等方式,用外語介紹中國文化,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熟悉新媒體運用,還能拓展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鍛煉語言技能的平臺,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發揮數字技術對國際傳播的賦能作用。
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是新形勢下賦予外語教育的使命,培養具有國際傳播能力的外語專業人才是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目標。外語專業應圍繞這一目標,明確外語專業人才應具備的能力和素養,結合外語學科特色,守正創新,探索人才培養策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講好中國故事打好語言基礎;創新課程體系,豐富知識儲備,將國際傳播內容融入教學,讓學生會講中國故事;整合學校、地區資源,探索學科交叉融合路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實施課堂內外聯動,拓展學習空間,為學生搭建鍛煉國際傳播能力的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借助新媒體發揮創造性,激發外語專業人才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潛能。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常小玲.中國共產黨百年外語教育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4(2):7-19,89.
[2] 楊陳.探析新時代背景下的國際傳播路徑[J].國際公關,2022(2):64-66.
[3] 文秋芳.國際傳播能力、國家話語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兼述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雙輪驅動”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7(3):17-23.
[4] 李海濤.試析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J].現代國際關系,2022(3):43-51,62.
[5] 陳偉軍.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國際傳播力提升路徑[J].南方傳媒研究,2023(1):24-29.
[6] 趙宏,常雁霄.外語人才的國際傳播能力:概念內涵與要素框架[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24(1):17-23.
[7] 孟蘭娟,唐惠潤.中國外語(國際)新聞傳播人才跨文化能力量表構建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3(2):35-42,91.
[8] 王欣.外語專業人才的國際傳播能力內涵與培養路徑[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3(3):1-8.
[9] 文秋芳.新時代高校外語課程中關鍵能力的培養:思考與建議[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8,1(1):3-11,90.
[10] 全繼剛.新文科建設促進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3-07(7).
[11] 何寧,王守仁.新文科、新外語、新導向:論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與創新[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4(4):3-8,91.
[12] 陳校語.非通用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內涵嬗變研究[J].語言與文壇,2022(1):25-33.
[13] 曾祥敏,楊麗萍.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基于我國高校的觀察分析[J].中國編輯,2023(9):72-78.
[14] 胡正榮,王天瑞.能力與價值: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隊伍培養的關鍵[J].中國編輯,2022(8):45-51.
[15] 郭英劍.外語學科的國別與區域研究:概念、內涵、定位與內容[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3,6(1):23-29,93.
作者簡介 張黎,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法語國家與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