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短視頻作為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信息+體驗+場景”模式,受到人們廣泛關注,短視頻的蓬勃發展使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發生了深刻改變。當今時代,不少人借助各類短視頻助力城市文化傳播和城市形象構建,構建不同的城市場景,提高城市能見度和對外形象。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歸納短視頻塑造的城市文化形象,基于短視頻在城市文化傳播中的藝術分析,剖析基于短視頻的城市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如傳播內容存在同質化傾向、傳播方式相對單一、傳播渠道較為狹窄等。當前,短視頻城市文化傳播尚需多元主體協同發展,合力打造短視頻城市文化傳播矩陣,整合各方資源運營城市IP,以塑造出立體、多元的城市文化形象。基于此,文章從短視頻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渠道等不同維度,提出基于短視頻的城市文化傳播策略:豐富短視頻文化傳播內容,如凝練城市文化傳播內核等;注重短視頻文化傳播的多元化,如運用設計符號提煉城市的視覺表達等;拓寬短視頻文化傳播渠道,如多渠道構建傳播矩陣等。文章認為,多層次、多角度地講述城市故事,重塑城市文化形象,能更好地助力城市文旅全產業鏈升級,并為其他地區的城市文化短視頻傳播提供理論范式。
關鍵詞:短視頻;城市文化;傳播;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6-0099-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陜西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影像視域中陜北文化的空間審美與市場轉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JZ107;2023年度榆林市科技局產學研項目“陜北文化視域下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廉’元素挖掘、傳承與開發”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CXT-107
短視頻以極快的傳播速度和廣泛的受眾覆蓋面,為城市文化傳播和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如何把握傳播法則,利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信息+體驗+場景”模式,讓受眾通過不同的、全景式的城市場景體驗,實現對城市文化和形象的豐滿建構,成為迫在眉睫的研究課題[1]。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基于短視頻的城市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探討傳播策略,多角度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和標簽,增強城市文化自信。
(一)主題與表達
短視頻在城市文化特色構建方面呈現出獨特的主題與表達方式。短視頻借助各種符號和意象,向人們傳達城市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情感內涵[2],并結合情感和敘事元素,利用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和剪輯技巧、富有創意的特效和互動參與方式,吸引受眾關注,優化受眾的短視頻觀看體驗。
(二)符號與意象
短視頻涵蓋諸多獨特的符號,這些符號傳達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引領受眾直觀地感受城市文化的獨特魅力。剪紙、竹編、川劇等特殊符號和意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城市風貌,引發了受眾的共鳴和情感共振,體現了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傳承。
(三)情感與敘事
短視頻中的情感渲染能夠極大地引發受眾的情感共振,營造出獨特的文化氛圍,讓人們了解不同的文化[3]。同時,短視頻采用巧妙的故事情節安排,通過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元素,讓人們快速了解和感知城市的文化魅力,如利用短視頻呈現普通市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經歷,展示名人訪談和生活經歷。短視頻還呈現對比鮮明的場景和人物形象,滿足受眾的心理期待,或設置相關懸念與沖突,增強故事的情節性和觀賞性。
(一)傳播內容存在同質化傾向
一些短視頻依循固化思維方式,利用PGC(專業生產內容)或UGC(用戶原創內容)生產內容,通過模仿行為或重塑典型,對同一個主題進行海量重復表達,暴露出傳播內容同質化的傾向。這極易引發受眾的審美疲勞,導致用戶創造力缺失,從而加深受眾對城市文化的刻板印象[4]。
這些同質化的短視頻大多曇花一現,存在偶發性和易逝性,對受眾僅能產生短暫的吸引力,無法向受眾傳遞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短視頻缺乏對城市整體文化的深入感知,僅向受眾呈現某一角度的城市形象,在城市文化傳播方面缺乏可持續性。
(二)傳播方式相對單一
短視頻對城市文化的呈現較為淺顯,過于關注城市的山水景觀,反映城市歷史文化和人文關懷的作品較少,這不利于城市文化對外傳播,淺顯單一的視覺元素極易導致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和刻板印象。
短視頻沒有充分運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人聲和音樂,缺少具有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本地特色音樂,難以充分調動受眾的想象力,無法激活特定的集體記憶,無法承載城市的各種情感內涵。
(三)傳播渠道較為狹窄
當前,城市文化短視頻主要依賴政府宣傳部門制作和傳播,而相關工作人員文化傳播理念、傳播媒介等專業性知識有限,因此短視頻表現得相對標準化、模板化,缺乏創新性和個性,對受眾的吸引力不足[5]。
(一)豐富短視頻城市文化傳播內容
1.凝練城市文化傳播內核
隨著短視頻平臺生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到短視頻所構建的城市文化場景中,并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意切換場景,加強與城市場景的互動,這表現為實體場景的消解和信息場景的無限制。受眾的文化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新的用戶行為隨之出現[6]。
從橫向維度來看,要在短視頻中增添新的城市文化形象傳播元素,通過調研、訪談等不同方式獲取城市文化信息圖景,做好短視頻策劃和創作選題。利用重大公共事件策劃、傳播、推介等工作,將用戶引流至官方抖音號,提高用戶對短視頻的關注度。
從縱向維度來看,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差異化符號,了解不同用戶的文化需求,注重短視頻內容的精細化創作,融入城市文化印象,賦予短視頻城市文化形象的共同情感,推動短視頻內容差異化、持續性發展。
2.立足城市文化底蘊
為引發受眾對短視頻的情感共鳴,要立足于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聚焦城市文化符號,準確定位短視頻文化坐標,打造優質文化內容,收獲更多粉絲[7]。例如,河南衛視系列節目的短視頻引發了受眾廣泛關注,其發布的關于洛陽這座千年古都的短視頻極具趣味性,充分貼合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同時營造出一種崇高感,強化了受眾的文化認同,這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傳播和重塑。
3.尋找與用戶相契合的在場感和體驗感
短視頻創作要以用戶思維為底層邏輯,借助城市專屬風格、美食、地域文化、景觀建筑等內容,塑造出極具立體感和個性化的城市形象,從而增強短視頻的感染力和藝術張力,增強受眾對城市文化與形象的認同感[8]。例如,圍繞西安大雁塔、洛陽古城墻等城市地標展開短視頻文化互動,有助于展示獨特的城市風格和多元的城市形象。
共情效應是短視頻文化傳播效應的關鍵。在城市文化短視頻傳播過程中,要注重傳播者的表達與受眾的反饋,通過場景感知和信息適配的媒介服務方式,增強人們對短視頻文化內容的體驗感。例如,一些“爆款”短視頻就利用場景卷入、共情觸發等方式,通過激昂的情緒、虛擬在場的身體、表情包的符號傳遞等,產生一種城市文化傳播的在場效應。其在場景化的講述以及身份轉換的過程中,弱化“他者”視角,消除短視頻平臺與受眾的隔閡,進而增強受眾對城市文化的情感認同。
4.注重鄉土短視頻的文化傳播
通過短視頻傳播城市文化時,要展現村落、農田等鄉村元素,融入具有當地特色的服飾、器具,營造出極強的現場感[9]。例如,漁民趕海的短視頻通過展現鄉村空間形態,可以讓受眾了解在海邊捕撈海產品的全過程。其注重日常生活講述的整體性、趣味性,能引發受眾對鄉土文化的情感共鳴,從而產生向往之情。
同時,在通過短視頻引導人們了解鄉村文化的過程中,要保留鄉土短視頻“土”的內核,運用多種媒介、不同形式,展現當地的生活方式、生態地貌、傳統技藝、思想理念等,以創新的方式呈現現代意識和觀念。
(二)注重短視頻文化傳播方式的多元化
1.運用設計符號提煉城市的視覺表達
符號是信息傳播的基本要素,具有實用性功能和文化審美功能。基于短視頻的城市文化傳播通過對城市文化內涵的符號化構建,引導受眾深入解讀短視頻中呈現的城市符號,如山水景觀、宜居宜游等,從而極大地豐富受眾的視覺體驗,幫助其深入感知城市文化的豐富內涵[10]。例如,創作桂林城市文化短視頻時,可以依托城市美食、建筑景觀、民俗文化等視覺符號,挖掘城市記憶,展現桂海晴嵐國際旅游度假區、龍脊梯田、靖江王府等網紅打卡地的魅力,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桂林的城市文化內涵。
2.運用聽覺符號強化城市文化情感
短視頻可以利用音樂、人聲等不同聽覺元素,全方位調動受眾的想象力和情感;可以通過風聲、水流聲、鳥鳴聲的介入,給受眾帶來極強的沉浸感。在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同頻共振的背景下,受眾能獲得一種真實感和滿足感[11]。例如,在桂林短視頻創作中,選取《山歌好比春江水》《我想去桂林》等極具特色的背景音樂,能增強短視頻的感染力F2NS4EUfIUNccxE11mAs1A==和藝術性,讓受眾迅速沉浸其中。
3.合理運用數字創意手段
可以在短視頻創作中引入數字創意手段,如5G技術、交互設計、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全息影像技術等,以先進技術為支撐,豐富受眾的觀看體驗,使其能夠全方位感知城市文化[12]。以桂林城市形象短視頻創作為例,可以利用數字建模、影像修復、虛擬展示、數字動畫、動作捕捉等數字化技術,通過扁平化的動畫設計手段,向受眾呈現陌生化、差異化的城市形象。同時,在桂林城市場景設計中運用特效,營造出一種虛擬的在場感,帶給受眾一種沉浸式體驗。
“云游桂林”在城市形象短視頻創作中融入元宇宙元素,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激活桂林城市形象的游戲化體驗,在聲、光、電中營造出一種虛實結合的空間,再現藩王生活狀態,帶給受眾超越現實的沉浸式視聽體驗,達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文化傳播效果。
4.運用平臺傳播機制,加強運營與推廣
城市文化短視頻可以依托智能算法推薦機制進行推廣,基于平臺受眾的差異化、個性化需求,利用大數據分析受眾的瀏覽歷史、個人偏好、互動行為,繪制用戶畫像,在短視頻中為其推送個性化的內容。同時,避免出現“信息繭房”,持續優化算法推薦機制,拓寬交互設計,生產和推薦城市優質文化,加強平臺與用戶的即時交互,如點贊、評論、轉發、合拍、私信等,拉近短視頻平臺與用戶的距離[13]。
(三)拓寬短視頻文化傳播渠道
1.打造“官方+粉絲”傳播渠道
利用“官方+粉絲”聯動傳播渠道,挖掘基于生活視角的城市文化符號,通過5G短視頻搭建生活化場域,展示映射不同城市文化形象的多維符號,如音樂記憶符號、食味記憶符號、人物個性符號、景觀設施符號等,強化人們對城市文化形象的共識[14]。例如,“我是云南的”短視頻話題以更加全面的視角展示城市形象,吸引了很多受眾,在以算法為主導的社交場景和氛圍中刺激受眾模仿和再創作。
2.多渠道構建傳播矩陣
在“官方+網紅”模式下,短視頻中的個體表達成為凝聚群體的城市記憶,讓城市文化更加貼近人們的真實生活,呈現出一幅完整的、全景式的城市畫卷[15]。
在官方IP的推動下,地方官員借助短視頻傳播城市文化,為當地文化旅游和特色產品代言,通過角色扮演、跨越時空等演繹方式,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特色文化的曝光度和特色產品的變現能力,凸顯了短視頻“內容為王”的特質。例如,新華網聯合中國推介圍繞助力城市形象建設與品牌傳播,推出“點贊中國城”公益活動,利用抖音、快手等平臺打造城市新名片,引導受眾通過短視頻平臺互動,增強人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分析發現,城市文化短視頻以城市地標和生活化、個性化的城市元素為核心,借助多樣化、數字化的技術和媒介,不斷豐富傳播內容,探索多元化的傳播方式,拓展傳播渠道,為受眾帶來了沉浸式的城市新體驗。
參考文獻:
[1] 張一驄.視聽再造、空間延展、修辭創新:短視頻與城市文化傳播策略[J].中國出版,2023(21):36-41.
[2] 鄧瑞琦.探店類美食短視頻中城市文化的符號呈現及其傳播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23.
[3] 魏立功.城市文化短視頻傳播的空間延展、路徑優化與價值賦能[J].中國廣播影視,2024(14):90-92.
[4] 朱瑾.基于UGC、OGC談新媒體短視頻中的城市文化傳播[J].傳媒論壇,2021,4(4):28-29.
[5] 張靜.抖音短視頻對西安城市形象建構與傳播策略探析[D].保定:河北大學,2019.
[6] 瞿志剛.古韻·鮮活·民本:4a07a02b2e8151d32fab29dfbb1196ff抖音旅游類短視頻中的北京城市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J].視聽,2023(12):142-145.
[7] 李心潔.揚州“世界運河之都”城市文化形象的短視頻傳播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3.
[8] 王艷.短視頻平臺城市文化形象建構思路[J].新聞傳播,2024(6):52-54.
[9] 王曾豪.短視頻熱潮下晉江城市文化形象建構[J].中國報業,2023(22):132-133.
[10] 景熹.多主體參與“雙向奔赴”:用短視頻講好城市文化故事[N].新華日報,2023-09-01(15).
[11] 陳雪.短視頻中天府文化傳播與成都城市形象塑造研究[D].成都:成都大學,2023.
[12] 龍悅.短視頻時代城市形象傳播的反思與前瞻[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0):40-42.
[13] 王保華.抖音短視頻對成都城市形象建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22.
[14] 陳驥,劉偉.短視頻對構建城市形象的效用與啟示[J].中國行政管理,2021(7):154-156.
[15] 金韶,褚婉宏.短視頻的“網感”化傳播研究[J].新聞戰線,2021(6):91-94.
作者簡介 張妮娜,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影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