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個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簡稱《行動計劃》)的通知,明確提出《行動計劃》的工作目標為:促進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和相關部分協同聯動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確認識“四位一體”的相關理念和深層內涵,如何自上而下地逐步推進“四位一體”的實現,從而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是《行動計劃》的主要任務,也是當下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工作者關注的重點。本期專題聚焦“‘四位一體’視角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體系構建”,將嘗試回答這些問題,探討“四位一體”在中小學心理健康領域中的應用,為相關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摘要: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是預防和干預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高其心理素質的基礎性工作,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時代需求,結合我國國情提出心理健康監測的重點內容,并進一步闡明測評工具研發與驗證這一關鍵環節,最終制定切實可行的預警策略,以期推動監測結果的運用,科學有力地回答了“為什么測”“測什么”“怎么測”“用什么測”“結果怎么用”這五大問題,為我國未來心理健康監測預警工作的實際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導。
關鍵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測評工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9-000-06
在當今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 (2023—2025年)》明確提出建立“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1],而監測預警作為其基礎性環節,對維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研發科學有效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測評工具,以實現準確可靠的心理健康監測,是當前心理健康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聚焦“四位一體”中的“監測預警”目標,從預防角度出發,探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具的研發及其有效性驗證,并提出相應的預警策略,為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工作的背景分析
(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需求和國家政策要求
近年來,我國社會環境處于快速變化的發展階段,城市化進程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雖然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但同時也增加了他們適應新環境的難度。隨著教育競爭的加劇,中小學生承擔著越來越重的學業壓力。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家庭關系緊張等不良家庭環境也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以上諸多因素都可能成為孩子焦慮、抑郁、孤獨感等消極情緒的導火索,致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和精神障礙的患病率逐漸攀升。而大眾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和重視不足,傳統觀念中將心理問題視為軟弱或不正常的錯誤認知,使得孩子在遇到心理困境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干預和支持。因此,全面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為當下刻不容緩的社會任務,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
為了更好地落實和推進維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各項行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國家發布了多份重要文件。例如,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2個部門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強調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并提出到2022年底,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心理服務平臺,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2]。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健康兒童行動提升計劃(2021—2025年)》,明確指出要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加強兒童心理行為發育監測與評估,培養兒童情緒管理與心理調適能力[3]。這些政策文件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出發,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制度化、系統化和科學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務,促進其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二)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工作的必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媒體對極端個案的報道往往容易誤導公眾的認知,且無法反映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發展水平。此外,一些學術研究由于樣本量有限、范圍較小和內容不全,難以系統地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狀況。因此,系統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工作,是應對和解決這一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手段。通過定期的、科學的測評,能夠全面了解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和政策,真正做到對癥下藥,提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的內容和方法
(一)心理健康監測的內涵與價值
心理健康監測 (Mental Health Surveillance) 是一個持續、系統和全面地收集、分析、解釋和傳播心理健康相關數據的過程,目的是及時發現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其初現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以此降低心理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并提升整體心理健康水平[4]。與醫學臨床診斷相比,心理健康監測關注的是地區、國家甚至全球的總體情況而非個體;與心理健康評估相比,監測則更強調長期性、持續性和系統性;與具體的科學研究相比,心理健康監測通常不提出明確的科學問題或假設,而是為行業專家、政策制定者等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幫助他們了解某群體的心理健康變化趨勢和長期影響,通過識別問題領域來制定針對性的干預和預防策略。總體而言,心理健康監測工作需定期重復進行且沒有固定的結束時間,并嚴格按照標準化流程實施以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通過持續性的數據收集來捕捉心理健康發展動態,從而為公眾衛生決策提供科學的指導。
參考美國疾控中心的觀點,對中小學生群體開展心理健康監測工作的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六點:1. 早期識別。及時識別學生早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實施干預,避免進一步惡化。2.影響性評估。測算心理健康問題的發展規模和趨勢,為預防工作提供方向。3.干預開發和實施。設立干預優先級,指導政府、學校和相關機構進行快速響應和資源分配。4.干預評估。評估各政策、項目和干預措施的效果,幫助調整教育模式和策略。5.影響因素評估。識別風險因子和保護因子,結合消極和積極心理探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切入口。6.研究支持。為學術研究提供大樣本量的橫、縱向數據,以檢驗相關模型假設。
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主要涵蓋心理問題、積極心理和當今熱點議題三個方面[5],并結合個體、家庭和學校三個主要影響因素[6]。心理問題監測從醫學角度出發,關注中小學生的負面心理問題,包括抑郁、焦慮等心境和情緒上的內化問題以及睡眠、暴力攻擊、自傷自殺等行為問題。積極心理監測重視中小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和心理潛能,如幸福感、自尊、心理韌性和親社會行為等。當今熱點議題監測則聚焦國家政策和社會大眾關心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如校園欺凌、網絡成癮、學習焦慮等問題。而在影響因素方面,個體層面涉及性別、年級、地域等,家庭層面指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結構、家庭教養方式等,學校層面則包括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業壓力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情況等。通過全面監測這些內容和影響因素,心理健康監測系統能夠全方位反映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二)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的方法
我國針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監測的方式主要有:1. 對學生本人及其家長進行紙質或線上的問卷調查;2. 對學生本人及其家長進行面對面訪談;3. 由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行為、情緒和心理狀態進行觀察和評估;4. 建立心理健康監測系統,通過專業平臺收集學生的日常行為數據、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狀況等多維度信息。這幾種常用的監測方法各有利弊:心理訪談法具有高靈活性、深入性和個性化特點,獲取的信息誤差相對較小,但實施成本大,學生的配合程度也會影響訪談的有效性。教師和家長報告法能夠觀察到學生的真實行為,但其評價可能帶有主觀色彩導致評估不準確。問卷調查法無論在成本上還是誤差上都介于兩者之間,但不認真作答、社會期許效應和數據流失概率較大。而建立心理健康監測系統相較于傳統的問卷調查法,顯著升級了數據收集的實時性和連續性、數據處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數據的全面性和多維度性、干預和反饋的及時性。系統能夠實時監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合多維度數據進行綜合評估,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分析,提供客觀、科學和個性化的干預建議,顯著提高了心理健康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是未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工作的主要發展方向。
然而,要實現全面、科學的心理健康評估,還需要結合專業的心理測評工具。心理測評工具通過標準化的測量方法和科學的評估模型,能夠提供更加系統、細致的心理健康數據。研發和驗證適合中國中小學生的心理測評工具,可以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監測系統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確保在早期發現和干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具的研發與有效性驗證
(一)國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具的使用概況
近30年來,國內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領域已逐漸明確“為什么測”和“測什么”的問題,并摸索出“如何測”的方法,但在“用什么測”的問題上尚未研發出科學統一的測評工具。目前國內使用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具包括國外開發國內修訂的工具和國內自主開發工具兩類[7]。一方面,國外引進的測評工具常用的有癥狀自評量表 (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抑郁自評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焦慮自評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阿肯巴赫兒童行為量表 (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等,這些工具在理論基礎和測量指標上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和可靠性。然而,SCL-90多根據生理癥狀來評估心理疾病,維度較為單一。而SDS和SAS反映的只是心理狀態中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兩個方面,并不能直接代表個體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引用國外量表普遍存在語言翻譯、文化差異和適應性調整等方面的挑戰,難以完全契合國內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這可能導致測評結果出現偏差。
另一方面,國內自主研發的測評工具,如我國學者王極盛編制的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俞國良編制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等,在編制過程中充分考慮了本地文化和教育背景,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但這些測評工具的研發與有效性驗證往往缺乏大樣本的數據支持,導致其推廣性受限。同時,這些測評工具過于老舊,難以適應當前社會變化和學生心理健康新需求[8]。因此,研發一套以國際先進理論為基礎,充分適應本地文化和教育環境,同時能夠反映最新心理發展和需求的測評工具,成為當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具研發的迫切需求。
(二)本土化心理健康測評工具的研發及有效性驗證
教育部辦公廳于2021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積極借助專業工具和手段,加快研制更符合中國學生特點的心理測評量表[9]。為響應這一政策號召,本土化、時代化的心理健康測評工具研發需要經歷一系列嚴謹的步驟。首先,需求分析是研發工作的基石。通過廣泛的文獻研究、學生訪談和問卷調研,了解當前中小學生的基本心理健康狀況、常見問題及其成因,并結合我國國情和社會關切,明確測評工具需要覆蓋的心理健康維度。其次,根據需求進行測評工具設計。根據心理理論和需求分析結果,擬定測評量表的框架和內容,并使量表語言符合中小學生的理解水平。設計過程中應多次征求心理學專家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意見,反復修改和完善。最后,對設計完成的測評工具進行有效性驗證。廣泛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和學生群體進行預測驗,運用多種心理統計方法如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因子分析等檢驗量表的各項指標。在預測驗過程中,還應收集受測學生和相關教師的反饋意見,了解測評工具在實際應用中的可操作性、可接受性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最終根據預測驗數據分析結果和師生反饋,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測評工具[10]。
在本土化研發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確保測評工具能夠真正適應各個區域的實際需求和特征。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特征差異巨大,因此,本土化研發不僅要基于中國整體的文化和教育實踐,更需要細化到各個區域。這就要求研發人員在設計測評工具前,須深入調研各地的教育環境和文化背景,了解區域內學生所面臨的獨特心理挑戰,確保測評工具能準確反映和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需求。這種因地制宜的設計思路,不僅賦予測評工具廣泛的適用性和科學性,更使其具備高度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應用效果和實際價值。
四、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體系構建
在解決了“用什么測”的問題之后,接下來的關鍵是“結果怎么用”,也就是如何基于測評結果來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預警策略。基于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深入考察和對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系統分析,我們初步構建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體系 (如圖1) 。
(一)測評結果收集與處理
定期通過監測平臺收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評估數據,并使用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二)心理問題診斷與分類
在整理和分析了測評結果之后,監測系統需要對所有學生進行診斷和分類,以識別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一般可分為三類:高風險學生,即存在危機性心理問題。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如自傷、自殺意念、企圖和行為等,需要緊急干預和處理;中風險學生,即存在典型性心理問題。學生有明顯的心理問題,如長期的焦慮、抑郁、行為問題等,需要進一步的關注和干預;低風險學生,即存在一般性心理問題。學生存在一些較為普遍的心理健康問題,如學業壓力、輕微的焦慮情緒等,但并未影響正常生活。
(三)預警響應與干預策略
在根據測評結果和風險等級標準,設定預警的閾值后,當某位學生的測評分數高于某一閾值的評分,即觸發預警機制,監測系統將自動生成預警信息,并通知相關人員如班主任、心理教師和家長。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學生,監測系統將提供具體的干預策略。
高風險干預措施包括:1. 緊急干預。安排心理教師或咨詢師進行緊急心理輔導,評估危機情況,并制定持續且詳細的干預方案。2.家庭干預。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獲得一定的家庭支持。3.行為監測。密切關注學生在校內的行為,及時記錄和反饋。
中風險干預措施包括:1. 定期輔導。定期安排個體輔導,幫助學生改善心理健康問題。2. 團體輔導。組織團體輔導活動,增強同伴支持,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3.家庭溝通。定期與家長溝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家庭教育建議。
低風險干預措施包括:1.常規關注。正常開展常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識。2.心理教育。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活動,提供相關的自我幫助資源。
此外,為保證監測預警系統的有效實施,須建立學校、班級、學生團隊三級預警網絡。在中小學生發展的關鍵階段,同伴關系對他們的心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學生之間能夠互相理解并傾訴心聲,當發現同伴可能存在心理危機時,可以及時向學校教師報告,從而發揮預警作用。班主任及負責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師應接受系統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危機干預技術培訓,以提高學校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的響應能力。學校應進行全面的心理健康評估并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通過這些檔案有效區分風險群體,便于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措施。
(四)預警效果評估與改進
在實施干預措施之后,心理健康監測系統需要對預警策略的效果進行評估和改進。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收集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反饋意見,分析干預措施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及時調整和改進預警和干預策略,確保監測系統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4-27)[2024-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EB/OL].(2019-12-26)[2024-07-15].http://www.nhc.gov.cn/jkj/tggg1/201912/6c810a8141374adfb3a16a6d919c0dd7.s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印發健康兒童行動提升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10-29)[2024-07-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05/content_5649019.htm.
[4]REBECCA H, ANGELIKA H, JESSE L, ET AL. Mental health surveillance among children - United States, 2013-2019[J].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22,71(2):41-42.
[5]張大均,王鑫強.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69-74+174.
[6]FAZEL M, SONESON E. Current evidence and opportuniti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ublic mental health: a research review[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23,64(12):1699-1719.
[7]宋巖,方鵑,孫里寧.心理健康評估發展現狀與心理力量評估(MSA)系統研究[J].心理科學,2008(5):1195-1197+1184.
[8]柳友榮.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自評量表的編制[J].心理科學,2003(3):515-516.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21-07-12)[2024-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10]譚和平.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編制研究[J].心理科學,1998(5):429-432+480.
責任編輯:顏瑩
*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戰略性與政策性重大招標課題“新時代中小學生抗逆力培育的體系建構與實施路徑研究”(A/2023/c12)、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中小學生心理干預綜合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研究”(2021JSQZ03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6-05
作者簡介:安媛媛,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胡雨桐,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研究助理,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陳慶榮(通信作者),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