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麗老師的“尚美語文”具有鮮明特點:學理性,從真善美一體視角提出,基于課程也是美學文本,把握語文內在審美特質;體系性,以育美為目標,以審美轉化為前提,以適切開放的情境為場景,以結構化為內在邏輯,以實踐為主要方式,以表現性評價為落腳點;時代性,尊重學生主體,經歷完整過程,應用信息技術;自我實現性,在學習、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關鍵詞:尚美語文;學理性;體系性;時代性;自我實現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9-0036-05
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張麗老師提出“尚美語文”的主張:讓兒童的語文學習成為美的旅程。觀摩她和風煦煦的課堂,細品她娓娓道來的文稿,我們可以觀賞到“尚美語文”的多重風景。
一、“尚美語文”的學理性
“尚美語文”倡導“讓語文學習成為美的旅程”,這既符合知識論的一般規律,也符合美學的基本原則;既符合語文課程的審美屬性,更是實現語文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
(一)“尚美”是從真善美一體視角提出的
真善美如同一座山,真、善、美是其不同側面,當師生通過課程學習到達山頂時,就會發現真善美是一個整體。真善美是最基本的哲學概念,是人生的核心價值。孫正聿認為:“應該從人與世界、思維與存在之間的整體關系中去理解‘真’,改變對真理問題的簡單化理解。”即“真”是需要不斷探索、超越自我認知的真理。“‘善’蘊含著某種被人認同或接受的價值尺度或價值標準,人正是以某種價值尺度或價值標準為依據,而形成某種道德理念和倫理規范。”即“善”是道德的規范標準。“美的本質、美的存在、美的發現和美的追求,構成了以‘美’為聚焦點的哲學層面的美學問題。”說明人應該樹立審美意識,培養審美能力,創造美的生活[1]。在知識學習中,真善美這三者被視為一個整體的價值追求,它們相互融通。張世英教授認為:“為了使人性得到更完滿的實現,人不能只滿足于求真,不能只滿足于科學的快樂,而是應該由此進而上升到求善,上升到審美的愉悅。人生的最高境界或者說人性的最完滿的實現應該是真善美的統一,而且在這個統一體上,美是主導的。”[2]因此,語文教學要從審美的視角出發,引導學生在誦讀賞析、品讀感悟、創意表達等一系列“審美”活動中完成語文學習,獲得對知識、道德、情感、審美完整性和深層次的理解。
(二)課程本身也是美學文本
派納認為課程可以作為美學文本。席爾瓦認為課程是真實世界的“表征”。基于這個特性,課程是自身現實語言的話語創造,形成的文本是美學的,也是政治學的、課程詩學的。楊澄宇認為:課程詩學在觀念上,是對課程中大寫的人的感性與詩性維度的再發現,包括教育中本該飽含的愉悅感;在實踐上,以學生的體驗為課程實施的著力點;在內容上,對課程言說方式和句法規則反思創造;在方式上,通過新內容、新方法的引入與融合,優化課程整體設計[3]。課程的內容之美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人類智慧和文明的偉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課程的形式之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課程的內容,并從形式美的欣賞中獲得審美的愉悅;課程的意蘊之美可以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追求。深入挖掘課程的審美內涵,通過欣賞的、藝術的、表演的、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課程、體驗課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
(三)語文“天生”具有審美性
語文選文的經典性包含了美學的要求,按照艾略特的說法,經典體現了文明的、心智的、語言的成熟[4]。審美則是三個“成熟”的一個綜合評判。“科學的言說方式是對‘真’的追求,詩歌的真實內容則是通過且只能通過隱喻所曲折確認。”[5]而在現代詩學的視野里,這里的“詩”是對世界文本的體認,當然首先是語文的文本。比如,許多文字抒寫的都是心曲,而語文的學習,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認知與情感、審美的一體性。“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俱是有情人”(于漪)。在“尚美”語文中,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產生情感體驗和共鳴,學習就成了“美的歷程”。
二、“尚美語文”的體系性
難能可貴的是,張麗老師的“尚美語文”已經是有模有樣的一座“房子”,漸成體系。
(一)以育美為目標
基于真善美一體而美為主導的觀念,育“美”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語文教學要借助課程“美”的因子,運用語文學科育“美”,培養全面發展、人格完善的人。“尚美語文”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達成育美目標:一是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育美元素,如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等,通過品讀、感悟、想象等方式來體驗文本所傳達的美感。二是營造育美情境,通過多媒體演示、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營造與文本內容相符合的育美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本所傳達的美感,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三是引導學生創作表達,通過寫作、繪畫等方式,將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四是融審美活動于語文學習中,如開展詩歌朗誦、課本劇表演、辯論賽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各種文本形式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情感素養。
(二)以審美轉化為前提
語文教學的審美轉化是指將語文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審美體驗和情感表達,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情感素養。“尚美語文”課堂是經過審美轉化的課堂,包括教材內容審美轉化、教學目標審美轉化、教學內容審美轉化、教學實施審美轉化、教學評價審美轉化等。通過誦讀賞析、品讀感悟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誦讀賞析、品讀感悟等一系列審美活動中完成對文本語言范式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等核心素養。
(三)以適切開放的情境為學習場景
營造適切的、開放的情境作為學習場景,能夠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富有啟發性和吸引力的環境,促進有效學習。“尚美語文”注重營造開放的學習場景:一是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情境類型,例如問題解決情境、模擬情境等,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二是利用多種媒體資源來豐富情境,幫助學生增強感官體驗,提高學習效果。三是引入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跨學科的內容等,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跨學科思考。四是提供互動與合作的機會,幫助學生提升團隊協作能力,通過思想的碰撞激發新的思考和創意。五是及時反饋與調整,可以指導學生調整學習策略,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表現,對情境進行適時的調整,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六是強調反思與總結。在學習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讓他們分享在情境中的學習體驗和收獲。
(四)以結構化為內在邏輯
教學實施以結構化為內在邏輯,是確保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關鍵。這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學科知識的內在結構為基石,以有邏輯、有條理的方式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從而助力學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識并形成學科觀念。一是采用模塊化、層次化的方法實施教學。要深入理解學科知識的結構,以“學習任務群”等為單元模塊,把握其核心要素和文本相互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經歷從知識結構化向知識觀念化進階的過程。二是設計有梯度的教學流程至關重要。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科知識的連貫性和遞進性,設計有邏輯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推動學生學習進程有質的提升,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發展。三是善于使用思維導圖等可視化工具。根據不同的學習需求選擇或綜合使用思維導圖、情節梯、氣泡圖、維恩圖等可視化學習工具,幫助學生梳理提取信息、串聯知識點、多角度展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等,提高學習效率,提升思維品質,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五)以實踐為主要方式
在語文學習中,積極的實踐和應用是至關重要的。“尚美語文”體現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首先,教學中把“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貫穿于整個語文學習實踐中。其次,把聽、說、讀、寫作為最為基本的語文活動,每一項活動都努力體現出“人與環境互動,預設與生成互動,體驗與建構互動”的特質。再次,讓學生個體在具體的語文任務性的實踐過程中感受、體會和創造,讓實踐個體在文化世界中行走、體會。最后,創設情境,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體現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
(六)以表現性評價為落腳點
以表現性評價為落腳點,可以更好地評估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而不僅僅是考查學生的知識記憶。“尚美語文”努力做到的,一是教學評價要與真實生活產生聯系,以真實或虛擬的問題來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既評價學生的所知,又評價其所做;既對學生的行為表現結果進行評價,又對其行為表現過程進行評價;既評價學生的認知能力,又評價其綜合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實施“教—學—評”一體化,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積極的影響。
三、“尚美語文”的時代性
改革創新是最主要的時代精神,“尚美語文”是時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表現出一種突破陳規、大膽探索、勇于創造的思想觀念。它強調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探索以大任務、大單元、“教—學—評”一體化等角度設計并實施教學,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等的融合應用,引領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體驗。
(一)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
人的自主性是指人在行動和思維上有獨立的判斷和決策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價值觀來選擇和決定自己的行為。“尚美語文”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形成“感知為先—想象為輔—體驗為主—理解為要—品味為核”的閱讀審美思維路線,經歷“課前預學,提出問題;課堂研學,探討問題;分享展學,解決問題;課后延學,生發問題”的學習過程,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和審美情趣,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經歷完整的學習體驗
“尚美語文”從大任務、大單元、“教—學—評”一體化等角度設計并實施教學,引領學生經歷相對完整的語文學習體驗。一是經歷完整的認知體驗。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合理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在情境中感受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二是經歷完整的思維體驗。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所學內容的特點,引領學生思考和探究,把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感性體驗轉化為理性思考與認識。三是經歷完整的情感體驗。以培養學生的完整情感體驗為目標導向,讓學生在學習和體驗中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四是經歷完整的審美體驗。學生的學習活動體現層層推進、逐漸深化的體驗過程,經歷“感性階段—意義階段—分析階段—綜合階段”的完整審美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健康成長。
(三)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
“尚美語文”關注將學習過程嵌入信息、網絡環境,通過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獨特價值和功能。如信息技術環境、真實情境、任務驅動、知識遷移、思維訓練、動態評價等,體現如下教學邏輯:設計情境問題,形成驅動任務;指導獲取信息,補充學習內容;合作解決問題,促進遷移應用;經驗交流評價,達成修正反思。
四、“尚美語文”的自我實現性
“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創始人葉瀾教授認為:培育“生命自覺”是教育的最高價值,只有具備“發展自覺”的人,才會呈現出“生命自覺”的樣貌,并培育出“生命自覺”的學生[6]。張麗老師把“尚美語文”作為自我發展的過程,使自己成為“發展自覺”的主體。在“尚美”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潛能,主動發展,不斷探索,使自己成為一個美的存在,且“學不可以已”,人生的意義和境界不斷提升。
(一)讀書在前,教學在后,不斷夯實基礎
“尚美語文”教育主張是在“生命美學”“教育哲學”的基礎上提出的,是作者感性與理性、實踐與思考的結合。從文字中可以看出,“尚美語文”的提出首先是建立在閱讀相關理論和實踐文獻基礎上的,比如《美學導論》《人是如何學習的》《學習的本質》《新基礎教育論》《走向生命美學》《語文:生命的,文學的,美學的》《審美閱讀十五講》等。張麗老師把閱讀的相關理論作為“尚美語文”教育主張的根基,并扎根于課堂,用教學實踐豐富自己的教育主張,使教育主張從感性經驗走向理性思考。
(二)抓住一切學習的機會,思考問題,自我啟迪
教師是在“讀書—實踐—思考—總結”中發展的。一名教師要從感性走向理性,僅僅靠閱讀、實踐還不夠,還需要學會思考問題,自我啟迪。因為教師走向理性,意味著走向對教育教學本質的澄明,走向質疑和批判,走向系統化,從經驗走向科學。“尚美語文”是教育實踐成果的凝練,也是一種理想的教育追求,需要抓住一切學習機會,突破已有的經驗框架,不斷改造經驗、優化經驗;需要抓住語文本質特征,與時俱進,整體化、系統化思考語文教學問題,并不斷梳理、總結、概括語文教學經驗,形成語文教育教學成果;需要在學習實踐中不斷自我啟迪,以兒童及教學基本問題為研究對象,認真思考如何實現師生“生命自覺”的最高境界,讓師生的語文學習成為一段美的旅程。
(三)在每一節語文課的改進方面體現長久的成長
“尚美語文”課堂教學是審美的課堂,它努力將每一節語文課進行審美轉化,形成“尚美”語文課堂積極對話、互動生成、思維靈動、審美自失、主動發展的美好樣態。于漪老師說,“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還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一輩子學做‘人師’”[7]。一輩子做教師是情懷、態度、價值取向;而一輩子學做教師,則是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一輩子的人生長度是一節一節的課鋪就的。張麗老師對每一節課都如琢如磨,在FwHYGre72z1a1uF4dw2Jjw==每一節課的進步中升華人生的境界。“慢慢走,欣賞啊!”祝張麗老師繪出更加絢爛的“尚美語文”畫卷!
參考文獻:
[1]孫正聿.哲學通論(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58-179.
[2]張世英.境界與文化:成人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1.
[3]楊澄宇.課程詩學的理論探究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24(1):67-79.
[4]艾略特.艾略特詩學文集[M].王恩衷,編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190.
[5]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M].陳燕谷,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71.
[6]葉瀾,王枬.教師發展:在成己成人中創造教育新世界——專訪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J].教師教育學報,2021,8(3):1-11.
[7]于漪.一輩子學做“人師”[J].未來教育家,2015(7-8):13-14.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