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不同區域(省、市)甚至同一區域(省、市)之間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以及規范生態環境具有相應落差,造成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資源配置的不平衡。通過分析生態定位與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的關系、基于生態定位的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現狀,提出基于生態位營造高職院校特色辦學氛圍、豐富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多樣性、促進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協同創新的高職院校特色辦學路徑,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生態系統穩步、健康、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特色辦學;生態定位;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9-0082-04
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促進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文化、教育、人口等的健康發展,保障各個領域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特色辦學是提升自我、增強內涵、提高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如何運用生態學的理念與思路,遵循生態位法則,確定自己的生態位,應成為每所高職院校認真面對和思考的重要課題。因此,本文基于生態定位對高職院校特色辦學進行探析。
一、生態定位與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的關系
生態學認為,任何生物相互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生相克的本能特征,各種生物的生態特性與所需的物質以及各自能量和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都是不同的,就是相同的物種之間也同樣有互助和競爭。“一定地域(或空間)內生存的所有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轉換、物質循環代謝和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即“生態系統”[1]。生態系統是有邊界、有范圍、有層次的系統,它強調系統中各因子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統一。大自然中所有生物及每個物種都會有自己所處的位置,并占據一定的空間扮演自己的角色和發揮一定的功能,這就是生態學中所指的“生態位”。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大部分自然生態系統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逐步形成社會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滲透、相互交織的狀況,“各子系統之間以及子系統與母系統之間也同樣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是不斷地進行能量、物質和信息的交流”[2]。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步達到相互適應、協調以及高度適應直至統一的狀態,這就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平衡”。
面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高質量發展對高職教育的新要求,面對知識經濟特別是數字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站在生態平衡理論與生態位法則看待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對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同樣的指導意義。高職院校特色辦學既要考慮到經濟、文化、科技等外部要素構成的外部環境,也要考慮到學校規章制度、教育資源、組織文化等內部要素構成的內源性基礎生態。生態定位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在特色辦學的過程中,通過生態系統與群落外部、群落內部的互動,使得高職院校生態系統與各個群落融為一體,創生出息息相關、互相影響、良性競爭的有機態勢。
二、基于生態定位的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現狀
當前,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3]。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則從立法高度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4]。然而,高職院校特色辦學依然存在很多問題,辦學定位并不明晰,未能凸顯辦學的獨特之處。高職院校如何快速準確定位其特色辦學,如何協同不同資源適應其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變化,成了當下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一)生態定位模糊:辦學目標定位不清
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生態位是指在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生態體系中不同辦學主體所處的位置、具有的功能、與其他辦學主體的關系以及在特色辦學過程中所能獲得并利用的所有資源。隨著高職院校擴招、合并與規模不斷擴大,一些高職院校在外延迅速擴大的狀態下,內涵沒有提升反而削弱了,特色沒有強化反而逐漸弱化了。高等職業教育在快速發展與規模急劇擴大的同時,辦學目標定位模糊帶來的資源極度不匹配往往會阻礙教育的理性發展,特色辦學的“特色缺失”,不同主體爭奪相同資源出現激烈競爭的現象,甚至可能導致辦學趨同化與生態危機。高職院校之間發展逐步形成梯度狀況,而隨著發展速度的加快,梯度不斷增大,逐步顯現“馬太效應”。
(二)生態定位同化:辦學實踐特色不明
在特色辦學過程中,辦學主體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對環境中的不同資源要素既相互爭奪又協同共享,因此,不同辦學主體在生態系統中應該基于自身擁有的要素優勢占有不同的位置和角色,從而占據不同的生態位。我國地域與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得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存在差異,繼而影響高職院校辦學過程中對于辦學特色的創造與定位。此外,人口與文化因素,是形成高等職業教育差異的重要因素。“作為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范疇,人口是指一定時間內居住于一定區域的人的群體?!盵5]受教育人口的地區分布、數量、質量和年齡結構,直接影響高職院校辦學特色與人才培育質量。“文化本身又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之一,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本身即構成教育的生態環境。”[6]目前,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取向存在一定偏差,生態定位中區域地理與人文特色等重要因素亟待植入,導致各地同類型高職院校在行業面向、技術面向、職業面向、崗位面向等方面趨同化明顯,缺乏類型化的個性特色和競爭優勢,辦學成為一種現實標準框架限制下的產物。職業教育特色辦學的實踐體系與話語體系理應是豐富與富有彈性的,若片面強調“輸入”同類院校的外部經驗,會導致高職院校辦學體系失衡,缺乏當地辦學的地域與人文特色。
三、基于生態定位的高職院校特色辦學路徑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從20世紀末開始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受地域、經濟、人口、文化等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各種因素的制約,特色辦學陷入僵局之中,如何精準確立高職院校辦學定位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由于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并不明晰,亟須厘清自身在教育生態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以此獲得有益的成長空間,故而用生態學的思想觀念與理論方法去分析、理解區域之間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平衡,研究高職院校特色辦學,有利于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一)基于生態位營造高職院校特色辦學氛圍
生態系統、群落與個體的生長動力源于內部力量。如果在同一個區域內有生活習性相同或相近甚至具有親緣關系的物種,也會自然地形成空間分割或分隔,而不會在同一區域或者同一個地方競爭同一個生存空間。這就是生態學的“生態位法則”,也稱為“價值鏈法則”。高職院校要想始終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在快速發展的經濟中提升自己、發展自己,必須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才能具有自身優勢和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有效地保障健康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而要保持這種優勢地位,保留和充實學校原有特色是基礎,因此,基于生態位培養高職院校特色辦學氛圍才能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
高職院校特色辦學氛圍的培養是基于高職院校自身的實際,從立足自我角度出發,依據學校所在區域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態、規范生態構建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生態環境,在確立學?;旧鷳B位基礎上,營造特色辦學環境。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的“底色”是通過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地方,在貢獻城市發展的同時充分利用地方自然、社會、政治、經濟和人文生態環境優勢成長自己、尋求特色,在與地方經濟產業的互聯互助中提高自己,增強內涵,拓展特色,走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路徑。同時,任何教育形式的出現或發展都要視文化融入為根本規律,高職院校應該重視校園文化的培育。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匿的社會契約,是高職院校特色辦學過程中,形成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用人單位等多個利益相關者參與的協同共生運行機制的“文化基因”,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導向作用、凝聚作用、約束作用、協調作用。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協同創新的主要路徑,亦是高職院校貫徹特色辦學理念、創新模式的內驅要素。
(二)基于生態位豐富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多樣性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培養各類技能技術應用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的基本功能,適應和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職教育的發展必須與地方經濟基礎、經濟發展狀況、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特征、資源環境等相適應。地方教育的需求、適齡人口數量和質量等社會因素會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態配置。生物學理論強調生物種類越豐富多樣,生態系統抵抗外來影響的能力就越強,自我修復能力與穩定性也越佳。在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的生態系統中,特色辦學的多樣性是維持整個系統平衡的重要基礎,它決定著系統中不同群落的自我調節與發展能力。
為此,在特色辦學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把握好兩個基本原則:第一,要具有勇于承擔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責任的意識,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打造特色。通過充分發揮學校人才集聚、知識集聚和學科專業的優勢,為區域的發展勇于承擔時代責任;通過有效服務地方社會經濟,實現專業與產業的有效對接,為城市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撐。第二,充分發揮學校人才、知識、學科專業的內部資源優勢,傳承與發展學校已有的辦學特色。高職院校應當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及學校自身層次、類型、規模去配置相應的資源。
(三)基于生態位促進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協同創新
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體系,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協同創新更依賴通過吸引新要素加入、創建積極促進高質量發展與人才培養的文化理念、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等方式構建具有活力的生態系統,為此,需要在辦學過程中考慮高職教育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等不同教育類型的協同創新,以使高職院校特色辦學行穩致遠。由生態系統自組織演化的過程可以看出,特色辦學需要協同產業鏈、價值鏈、人才鏈、創新鏈等多鏈融合發展,關聯外部企業及其他相關機構集聚成為結構完整、功能完備、合作共生的產業空間組織。從生態位角度來看,不同核心主體,即教育生態系統的辦學主體,可視作不同的物種。不同辦學主體所處的位置、具有的功能需要符合生態定位中的錯位機制,以減少資源的無效競爭和重復投入。同時,各辦學主體在其擅長的領域發揮最優效能時需要遵循協同機制,即高職院校通過與其他辦學主體的合作在特色辦學過程中在信息、知識、技術等環節強調融會貫通,例如知識體系、課程建設的跨主體合作。從內生機制的角度,高職院校特色辦學需要實現的是內部的賦權增能、協商共治,這離不開多方利益主體的有效合作,此時高職院校生態系統內部的各項制度規范需要合理調適,以激發不同利益主體的行動熱情,例如打破辦學中不同組織的人事、資產、設備等資源阻隔以支持組建專業細分領域的師資隊伍,培育產教研一體化師資團隊。
參考文獻:
[1]梅,麥克萊恩.理論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高建林.教育公平視閾下的高等教育資源生態配置研究[J].江蘇高教,2017(5):34-37.
[3]李波.高職院校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政策、邏輯與實現[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3):30-37.
[4]袁松鶴,張文輝.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辦學規模的歷史與趨勢研究[J].職教論壇,2022,38(3):92-103.
[5]郭辰.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延伸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2(6):9-12.
[6]李鵬昊,克雷明.教育生態思想對我國教育生態建設的啟示[J].長江叢刊,2016(9):151-152.
責任編輯:賈凌燕
*本文系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職教體系研究專項重點課題“數字經濟下高職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結構適應性研究”(2023GZYZJTXZ-04)、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重點課題“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自學考試改革研究”(23ZXKS0302)、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專業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K22YG306285)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6-09
作者簡介:劉靜嫻,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發展、自考改革;羅平實,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