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但在英語教學中,怎樣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英語學習中,使學生在提高英語能力的同時,還能繼承中華優秀文化,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闡述了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現狀,探討了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
關鍵詞:初中英語 滲透 中國傳統文化 路徑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29
在基礎英語教學中,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表達中華民族的文化。近幾年,中學英語試題中增加了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然而,許多中學英語教師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理解,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有的教師甚至認為不應該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一種誤區。為了更好地推進初中英語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解決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的問題。
一、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有重要作用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通過對初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初中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增強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初中生處于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其世界觀、價值觀等正處于形成階段,很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左右。英語教學中過分重視西方文化,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禮儀文化,是培養初中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這有利于鼓勵初中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學習的信心。所以,中學英語教師要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不僅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還要讓學生對世界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將傳統文化和英語教學相融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充分展示其價值。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并為學生創造更有趣味的學習氛圍。
2.對培養學生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意義重大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作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學生肩負著繼承中國優秀文化的重任。雖然目前的英語教學以提升學習成績為主,但要想讓學生具有較好的文化交流能力,就需要了解中西兩種文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并對兩者的不同之處給予足夠的尊重與認同。所以,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對于推動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提高我國文化交流水平的重要途徑。中學英語教師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才能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感受中國特有的魅力,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這不但可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對將學生培養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意義重大。
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要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學生對自身的文化背景與身份會形成一定的認識,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不但能使學生對自身的價值與信念有更深的了解,而且能使學生形成文化自信。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滲透到英語教學中,能夠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從中可以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內涵,并領略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價值。通過了解,不但能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繼承與發展,而且能使學生對不同的文化形成更多的尊重與包容,使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同時,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之中,也能讓學生形成更好的觀察能力。學生將學習從多元文化的視角來觀察、認識世界,并培養學生更廣闊的學習視野與深度思考的能力。這樣的跨文化學習經歷,不但能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多元化的社會中。
4.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化內涵的認識
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能讓學生對英語所蘊含的文化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英語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在它的背后,蘊含著大量的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既能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老文明的智慧與理念,又能開闊眼界,增進對各種文化的了解。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當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交往和合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將會對自身的文化產生更深一層的認識,從而培養出一種自信與開放的心態來進行跨國交流。這樣,既能讓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又能更好地推動各種文化的交融和交流。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幫助初中生建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在文化沖突等問題日趨嚴重的今天,對初中生進行正確的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中,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學生會形成較好的文化認同感,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環境之中。
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
1.英語課本主要以西方文化為主
目前,中學英語教科書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以介紹西方文化、歷史名勝等為主要內容。英語課本以地道的、優美的語言,生動活潑的內容,向學生展示了西方社會的各個方面。但是,進一步觀察會發現,在英語課本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出現頻率比西方文化要少得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詞匯上或文本上很少見。在中國英語教學的大背景下,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疏離感越來越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低。這一狀況引起了人們對教育內容多樣化問題的反思。教育要綜合,不能只注重引進西方文化,而忽略了對民族文化的繼承。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度,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值得珍惜與繼承的思想與智慧。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既能開闊學生的眼界,又能充實學生的知識,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自信心。
2.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有所缺失
在中學英語課程中,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使得很多學生失去了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認識、繼承與發展的機會。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總是把重點放在餐桌禮節等西方文化上,而忽視了中國悠久的傳統節日。學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識時,能積極運用英語傳遞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及文化內涵的機會并不多。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透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淵源,使學生在國際交流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但是,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中國文化失語”的情況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學生缺乏深刻的理解,也不能很自信地進行表達,只能被動接受課本知識。因此,教師要主動調整教學方法,以英語為媒介,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傳播給學生,使學生在溝通中表現出對中國文化的信心,以防止“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持續蔓延。
三、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
1.利用課前時間,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滲透
在初中英語課堂上,課程時間比較有限,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向學生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師先要了解學生的喜好、興趣,結合生活實際,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對英語的濃厚興趣。例如,在初中英語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談論美食,尤其是地方的特色小吃。根據學生三餐的菜單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各地的飲食文化,并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如一些學生早餐吃了油條、燒餅,午飯吃了蛋炒飯、面條等。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What's your favorite food?”通過英語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置身于美食之中,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教師在課堂中還可以引用諺語與格言。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有許多格言與諺語,一些諺語與西方國家諺語有相似之處。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可引用中國傳統諺語,對中國的傳統成語進行搜集、整理,根據學生的喜好對其進行歸類。如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等,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建議學生每日累積一則諺語,將其譯成英文,開闊學生的眼界,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豐富學生的英語詞匯與語法知識。
2.適當調整教材內容
通過對中學教材內容的深入觀察,發現英語教材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較少。比如,在初中英語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10 I’d like some noodles”中,可以引入蘭州拉面等中國傳統美食。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教師在教材中還可以加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詞語、課文,并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選取難度較低的文學作品。比如,可以選擇一些唐詩宋詞的英譯作品,如《相思》的英譯“Gather them till full is your hand;They would revive fond memories”,翻譯成中文就是“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首詩很容易理解,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從中國經典名著中選取幾個經典的英譯本,供學生進行選擇。適當調整教材內容,可以更好地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既能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又能讓學生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3.全面提升教師素質
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英語課堂,就必須增強教師的整體素質。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這就需要教師提高教學要求,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并對傳統文化進行導入。同時,教師還應對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具備良好的英語學習能力,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小學七年級下冊“ Unit7 It’s raining!”中,教師可以用英文語言介紹中國的二十四節氣,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透過中國傳統文化中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意義,讓孩子明白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中國農業社會發展的結果。與西方的海洋文明不同,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的國家,古代人創造了二十四節氣,用來記錄四季的變遷,以便更好地組織農業生產。這種方法既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又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這就要求中學英語教師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又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還要具有跨文化教學等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英語教學中,讓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經驗。
4.利用課外英語閱讀材料,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要想較好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僅利用上課時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很難抽出太多的時間,用英語來解釋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教師要利用課外英語閱讀材料,增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當前,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也在不斷增加。教師可以向中學生推薦英文譯本的《用英語介紹中國》等英文書籍。透過這些書籍,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英語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另外,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也可以練習英文的閱讀技巧,從而提升英語水平。比如,閱讀《每天讀點中國文化》,既能讓學生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又能提高學生的英文閱讀水平。在中學英語課堂上,教師要提倡學生閱讀課外英語閱讀材料,從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5.改變教學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課堂中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中是一個有意義的課題。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效融入英語課堂中,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對傳統建筑、節日的了解,進一步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最喜愛的美食,如rice, dumpling,boiled eggs,steamed fish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分享,向其講解美食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使學生樂于用英語來表達自己喜愛的美食。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表現形式,它既能體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又能作為英語教學資源。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英語來講述中國的傳統節日與風俗習慣,并發掘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蘊。通過活動,學生既能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也能探究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點。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引入教學中,不但可以提高學生英語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又可以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和研究。教師應重視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同時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在未來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為促進我國初中英語教育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何寧寧《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知識文庫》2023年第24期。
[2] 陳延洲《中國傳統文化導入與滲透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學生英語》2023年第46期。
[3] 楊玫芳《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評〈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與滲透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23年第12期。
[4] 何小麗《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讀寫算》2023年第31期。
[5] 李敏《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中學生英語》2023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