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德育教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中學德育是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思想教育的學科,在中學德育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培養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中學德育效果,本文著重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德育中的滲透策略,希望文中觀點能夠為相關教師帶來一些幫助。
關鍵詞:中學德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5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學德育課是提高學生道德品質與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在中學德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教學結合起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滲透于教育之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1.儒家優秀傳統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之一,孔子于春秋末年創立了這一思想體系,其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至今仍對中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儒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在不斷的發展中,體現出通過個人奮斗來建功立業,進而促進國家發展的價值觀。其中蘊含的“仁、義、禮、智、信”思想至今仍滲透在各行各業。仁,就是慈悲、愛護、關心??鬃犹峒暗摹叭省?,是其學說的內核,這是孔子對思想和道德的一種崇高追求。義,是“宜”的意思,孔子把“義”作為道德標準來衡量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禮,是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的代名詞,是指禮儀、禮貌、禮節,它對中華民族精神品質的培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為知道、洞察力、智慧、聰明等。信,是指為人處世要誠信、不欺騙、言出必行?!叭柿x禮智信”的道德理念,自古至今,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具有更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有利于引導當代學生健康成長,啟發當代他們把握當下,追尋積極向上的人生。
2.道家優秀傳統文化
春秋時期的老子,對道家的相關學說進行了概括和提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有體系的道家思想,使道家思想真正定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道家思想對人的生活狀態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意義。道家的“無為”“無私”“無欲”“不爭”的道德觀念,提倡的是一種純樸、自然的生命境界,把道家的這一思想融入教育中去,能讓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無為”的境界,將道家的人生智慧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來,能不斷強化道德修養,逐漸提高人們道德意識。同時,在現代教育發展中,這些思想也可與學生崇尚自然,追求內心寧靜、淡泊等心境融會貫通,體現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現實意義。
3.法家優秀傳統文化
法家在諸多學派中最注重法治,主張以法治國,強國富民。法家認為,僅靠德治并不能治理國家,要達到社會的和諧,還需要依法治國,以法促和。法家思想對中華現代法治的產生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它不僅在政治上、文化上、道德上對國家有著強大的約束作用,而且在現代法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法家倡導的法治教育具有“以法為教”的特征,將法治視為教育的根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時代的思想潮流。在學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法家思想可作為一種補充類的教學內容,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們必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仁愛、民本、誠信、公正、和合、大同等價值觀進行深度發掘和積極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的精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們觀念不斷更新的今天,我們應該有選擇性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粗取精,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發掘它的時代特色,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1.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旗,激勵著一代代國民為保衛祖國而奮斗,為維護自身利益而奮斗。正是在這種偉大的精神熏陶之下,在國家危急時刻,出現了許多以實際行動彰顯愛國精神的英雄人物。自古至今,無數的英雄豪杰都曾在史書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如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麥孟華吟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不僅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上,更是受到了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影響,在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之下,愛國之情深深地扎根于每個人的心中。我們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現代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讓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自覺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品質,自覺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下去,培養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度的民族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2.人文主義精神
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文學藝術方面也是成績斐然,出現了許多豐富多彩、風格獨特的文學藝術作品,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人們對文學藝術作品的欣賞,常常是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感受到作品的深層意蘊和人文關懷。人文精神在文學藝術中得以體現,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推陳出新,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
在中華文學藝術的歷史長河中,詩歌、辭賦以其清新、典雅、含蓄、悠揚的風格,表現出中華人民熱愛自然、熱愛美好、熱愛真理的情懷。人文精神與時代潮流相適應,對當今學生具有開拓思維、培養思維能力等功能。同時,對陶冶情操,增強心理素質,促進人的身心健康,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
3.和諧發展觀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蘊含著許多關于人格、人際、社會、生態、世界等各個層面的“和諧”理念,它們對中華乃至世界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態等各個層面的“和諧”理念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和諧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又是現代學校教育的最高價值,將其融入學校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學校教育的必然選擇。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維護世界秩序,促進人類社會全面發展,為實現世界和平、穩定、繁榮奠定基礎。
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傳承,我們要在總結和借鑒中前進,要從千百年的歷史中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展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貫穿在各個領域的,是時代前進的動力,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都不能丟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管是我們的傳統,還是外來事物,都必須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此,我們必須在傳承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將其轉化為反映民族意志與適應時代要求的先進文化,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揚光大。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
(一)培養學生的品德素養
中華傳統文化注重人格的培養,注重道德的規范,明確規定了人的行為和社會的關系。在學校教育中,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進而具備正直、勤奮、寬容、謙虛、孝順等美德。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边@是中國傳統蒙學教材《三字經》的開篇部分,它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人性向善,為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良好的教育要從家庭開始,這其中父母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比如,歷史上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至今仍然廣為流傳。
(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詩詞、音樂、舞蹈、繪畫等都蘊含著極高的美學價值。在閱讀和賞析古典詩歌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既能從傳統美學中汲取營養,又能運用到現代藝術創作中去,從而形成一種創造性的美學思維。水利文化、絲綢文化、青銅文化、建筑文化、雕刻文化、陶瓷文化等,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有形載體,而且也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載體,其中所蘊含的勞動、拼搏、奉獻、創新、勤儉等精神,同樣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中國民族的精神標志。例如,浙江大學持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和詮釋傳播,形成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華禮藏》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文化傳承價值的成果,為理解中國文化歷史留存了珍貴的育人資源。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傳統文化涵蓋面很廣,涉及經濟、政治、科技、農業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學生在這些領域的素養。比如,研究中華古代經濟學、商業道德,有助于學生形成創業意識,使學生具備商業素養。學習中華古代科技發明的歷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科學素養。學習中華古代政治制度,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政治視野,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學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挖掘、浸潤教材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素材,發揮中學語文教材的優勢與精華,將其轉化為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材料。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有著各自的優秀文化內涵,教師應根據語文教材的特點,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優秀文化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例如,《論語》的教學有助于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可以從這篇文章中挑選出代表師生良好關系的句子,使學生意識到教師對于自己的學習與成長的積極影響,進而形成尊師重道的可貴精神,并且讓學生對德育學習產生更多的積極性,能夠自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產生源源不斷地德育學習動力。
(二)巧借教育契機提高德育教學效果
初中生的思想還不夠成熟,看待問題比較片面,身心處于發展階段。對此,教師有必要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鼓勵學生參與公共生活,這樣能讓學生對國家與社會的相關內容產生更加充分的了解,升華自己的思想與見解。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引起學生的共鳴,但這些內容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
例如,在春節、重陽節等節日來臨之際,教師應有意識地在德育教學中滲透這些節日文化知識,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認識,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以端午節為例,教師可以設計相關題材的演講活動,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提前收集與屈原相關的材料,全面了解該事件的時代背景以及主人公的歷程,然后圍繞端午節的起源、意義以及傳統文化進行演講,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了解端午節,還可以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產生傳承和發揚文化的意識。此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介紹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國內時事,挖掘時事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將近期比較熱門、有特色、有價值的內容,通過課堂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受到啟發,進一步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三)營造良好的文化情境
中學德育教學應把握時機,為學生創造適宜于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價值的情境,使其在情境中進行反思、探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深刻的認識,對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形成堅定的信心,進而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感。例如,當談到“誠信”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堯咨賣馬”的故事情境來引導學生。故事主要介紹宋朝陳諫議家原本有一匹馬,頑劣至極,誰也馴服不了它。有一日,陳諫議發覺這匹馬失蹤了,家仆稱是陳諫議之子陳堯咨把這匹馬賣給一位商人。陳諫議知曉后頗為不滿,訓斥陳堯咨道:既然陳家人無法馴服這匹馬,別人自然也很難馴服,將馬賣予他人,豈非將禍害轉嫁他人?身為朝中大臣,就是這樣為人表率的嗎?訓斥完陳堯咨,陳諫議立刻去找回了那匹馬,把銀子還給了對方,并且吩咐家里的下人,把這匹劣馬養到壽終正寢。為此,后人對他大加贊賞,稱其頗具“古人之風”。為使學生能正確評價此事,教師可以滲透德育教學,設置如下問題,例如,你認為陳諫議的做法是否正確?你會像他這樣處理這件事嗎?通過對陳諫議行為的分析,學生了解到他是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在中學階段實施德育教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中學教師要自主革新教學理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形成充分的了解,然后將德育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關聯,為提高學生德育品質創造條件。與此同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征以及年齡特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德育學習環境,為學生組織豐富的德育活動,使得學生能夠知行合一,將理論結合實踐,促進德育工作順利開展,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自覺履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武文杰《傳統文化與初中德育工作相結合的路徑研究》,《時代教育》2015年第16期。
[2] 李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德育工作中的滲透策略探究》,《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年第2X期。
[3] 孔麗君《新媒體時代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德育工作融合創新的探索》,《新絲路》2022年第7期。
[4] 靳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路徑探析》,《新校園》2024年第5期。
[5] 許朝輝《談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學周刊》2024年第15期。
(侯雪,1978年生,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大學本科,吉林省實驗中學副校長,研究方向:語文教學;劉權輝,1991年生,男,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吉林省實驗中學初中德育主任,研究方向:語文教學;秦翼,1979年生,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大學本科,吉林省實驗中學初中教學主任,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 2022 年度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學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D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