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一步部署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改革舉措。內蒙古貫徹落實《決定》的部署要求,應積極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緊緊圍繞“五大任務”, 著力增強要素吸引力、內生驅動力、區域競爭力、發展新動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統一大市場 高質量發展
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重塑區域經濟格局
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國家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旨在構建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有效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推動我國市場由大變強,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堅實基礎。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各項改革舉措的落地落實,我國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產權保護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快健全,市場運行遵循經濟規律的程度不斷提高,要素向投入回報更好的地方流動、產業向綜合成本更低的地方聚集的態勢將會愈加明顯,區域經濟將朝著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為協調的方向發展,并在一定時期內或呈現“強者更強”的發展格局。
(一)區域競爭優勢內涵改變,政策優惠地區優勢趨弱
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各項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各地將不再出臺和執行有悖于全國統一的市場基礎制度和規則的優惠政策,?因優惠政策形成的區域競爭優勢將趨于弱化?,區域經濟角逐將更加依賴要素支撐、產業基礎、營商環境、區位條件、資源儲備利用等因素。這對于部分把特殊優惠政策作為重要競爭優勢的欠發達地區來說,將會形成較大影響。
(二)要素流動更加暢通高效,發達地區“洼地”效應強化
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各項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我國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制度和規程及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要素價格的機制更趨完善,各類資源要素在區域間流動將更加暢通高效,要素集聚能力較強的經濟發達地區匯集要素的“洼地”效應會進一步強化。
(三)產業集約集聚加快發展,區域產業分工更加明晰
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各項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地方保護、市場分割、行業壟斷將被加快破除,產業配套優勢、規模經濟優勢、交易成本優勢、要素支撐優勢等轉化為綜合成本優勢的趨勢增強,各類產業將加快向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更高的優勢地區集聚,我國產業鏈將呈現“縱向縮短、橫向集聚”發展態勢,并逐漸形成若干產業鏈集群,區域產業競爭隨之表現為各地區之間產業鏈集群的競爭,區域間產業分工也將更加明晰,重復建設和產業同質化問題將趨于緩解。
(四)有效釋放居民消費需求,城鄉區域差距有望縮小
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各項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流通體制愈加完善,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更為健全,擴大消費長效機制不斷完善,物流成本將明顯下降,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銜接循環更趨暢通,加之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持續完善,服務供給更趨優化,這將顯著促進居民消費擴容提質,特別是對于消費水平不高的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來說,效果更加明顯。
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機遇與挑戰并存
內蒙古是資源富集區,肩負著保障國家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邊疆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同時,內蒙古仍屬于欠發達地區,既面臨著發展不充分和發展不平衡的雙重壓力,又肩負著擴大經濟總量和提高質量效益的雙重任務。在國家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的背景下,正處在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關鍵時期的內蒙古,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從要素角度看,隨著統一要素市場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更趨規范,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逐漸培育成形,在自治區優勢領域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將顯著提升。但同時,由于產業層次不高、創新生態不健全、營商環境有待優化等問題,內蒙古對要素特別是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相對較弱的情況在短期內難有明顯改觀,與經濟發達地區在吸引要素和發揮要素作用方面的差距在一定時期內可能進一步拉大。
從產業角度看,內蒙古冶金、化工、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既有資源優勢,也有產業基礎。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各項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內蒙古這些傳統優勢產業在綜合成本方面的競爭優勢將得以強化,發展空間有望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特別是《決定》提出,要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將促進內蒙古能源特別是新能源產業發展。但對于一些在要素支撐、產業基礎、消費市場等方面不占優勢的制造業、特別是終端消費品制造業來說,內蒙古產業吸引力和集聚能力不強的情況或將在一定時期內延續。
從生態角度看,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是打造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的重點任務,也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內容。國家將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市場,探索建立初始分配、有償使用、市場交易、糾紛解決、配套服務等制度。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組織專家完成的相關測算結果,以2022年為基準年,全區林草濕碳儲量105.38億噸,林草濕年碳匯量1.1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碳匯資源豐富。國家培育全國統一生態環境市場、推進碳排放交易,有利于內蒙古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從消費角度看,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各項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全國商品和服務市場實現高水平統一,市場監管水平進一步提升,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逐漸形成,商品和服務有效供給增加,消費成本下降,內蒙古居民消費意愿得以提升,消費需求會得到釋放。但由于終端消費品生產主要處于區外的市場格局仍將持續,內蒙古消費外流的情況短期內難有明顯改觀。
三、以強化“四種能力”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貫徹落實《決定》的部署要求,積極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應堅持補齊短板與強化優勢并重,圍繞推動落實“五大任務”,實施有力舉措,構建包容寬松、公平透明的發展環境,著力增強要素吸引力、區域競爭力、內生驅動力、發展新動力,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
(一)以優化環境提升要素吸引力
堅持立破并舉、多向施策,加快形成包容寬松、公平透明的發展環境。一是深入落實自治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和效能,大力推進“蒙速辦”政務服務品牌升級,不斷提升為經營主體和人民群眾辦事效率,通過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深入排查歸集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案例,全面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廢止與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要求相抵觸的政策措施,為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打好基礎。三是落實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政策,暢通市場信息交互渠道,增強市場主體創新主動性,提高創新成果交易便利性。四是建立公平競爭審查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保障機制,加強公平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
(二)以強化優勢提高區域競爭力
圍繞“兩個基地”建設,培育良好產業發展生態,推動優勢產業擴大優勢。一是大力推動技術、工藝、系統、裝備、材料、平臺的研發和應用,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二是大力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兩個率先”“兩個超過”為目標,持續提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服務水平,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三是抓住碳排放“雙控”策略轉變為以總量控制為主、強度控制為輔的重大機遇,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和品牌質量提升行動,構建生物制藥、稀土、有色金屬、現代煤化工、風電裝備、光伏裝備、奶業、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新能源汽車、儲能、玉米深加工、文化旅游、草業等重點產業鏈,實施好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加快推動產業鏈現代化。
(三)以創新引領激發內生驅動力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支撐引領作用,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升級蓄勢賦能。一是深入推進“科技興蒙”行動,大力實施“科技突圍”工程,制定實施人才待遇政策,推動以稀土新、新能源、生物化學、食品等優勢領域為核心加快形成要素集聚的“科技洼地”。二是升級商品交易市場體系,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助力暢通高效市場體系建設,支持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赤峰、通遼建設消費中心城市,提升供給體系對消費需求的適配性。三是建設現代流通網絡,推動物流企業科技創新及新技術應用,形成商貿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四是加快形成算力輸出、資源調配、要素交易、信息消費、人才培養、智能制造等全產業鏈體系,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四)以先行先試增強發展新動力
依托內蒙古先行先試的改革措施,對接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為發展贏得先機,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內蒙古經驗”。一是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上,依托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積極推進碳匯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助力實現“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二是構建動態的資源收益分享機制,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資源開發活動,同時探索村集體采取出租等方式,利用礦區土地共建就業幫扶車間以及現代化農業設施、發展新能源,增加就業的同時獲得長期參與資源開發收益的分成。三是創新同俄蒙合作機制,構建靈活務實的、與對外貿易政策相連接的產業政策響應機制,準確評估國際市場需求變化情況并及時調整外貿政策,增加內蒙古優勢產業產品出口,提高其國際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杜勇峰.抓住“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機遇,以四項“好”舉措為抓手,加快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J].北方經濟,2022,(05).
[2]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共同富裕”課題組 ;杜勇鋒,高鴻雁,李思函,佟成元.以“三個一”為重點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J].北方經濟 ,2024,(02).
[3]付朝歡.“首發經濟”寫進三中全會《決定》,有何深意[N].中國經濟導報,2024-08-10.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