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內蒙古的重大政治責任。2023年,內蒙古糧食總產量達到3957.8萬噸,同比增加57.2萬噸,增長1.5%,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7%,糧食總產量穩居全國第六位。可是,目前糧食生產也面臨著不少問題,例如,東部盟市糧食主產區侵蝕溝較多、自然河道侵蝕黑土地、土地流轉難度較大、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影響著糧食穩產和增產。建議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從制度上夯實糧食安全生產根基。
關鍵詞:制度 糧食 增產
一、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2023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數據,2023年,內蒙古糧食播種面積698.47萬公頃,較2022年增加3.29萬公頃,增長0.47%;糧食總產量達到3957.8萬噸,較2022年增加57.2萬噸,增長1.5%,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7%,糧食總產量穩居全國第六位。單位面積產量達到5666.4公斤/公頃,相比全國平均單產量低178.9公斤/公頃。從糧食品種看,內蒙古玉米產量為3179.6萬噸,占全國玉米產量的8.2%,位居全國第三,是國家重要的飼料糧生產基地;大豆產量為244.4萬噸,位居全國第二。
目前內蒙古糧食長期穩產保供也面臨著先天性不足和歷史性欠賬問題。自治區特殊的自然環境決定了耕地資源整體上屬于中低產田,中低產田集中在坡耕地,坡耕地糧食能否豐收決定著糧食能否增產。當前影響坡耕地增產的最大困難是侵蝕溝較多,諸多自然河道不斷侵蝕河道兩岸的黑土地,耕地形成集中連片的難度較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后續管護問題很多,宅基地使用率較低,工程性缺水也已成為糧食增產的硬約束。為此,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彌補耕地先天性不足和歷史性欠賬問題,進一步夯實糧食保供基礎。
二、對策建議
(一)制定東部盟市坡耕地侵蝕溝和自然河道治理規劃,減少黑土地流失
東部盟市坡耕地侵蝕溝是多年形成的,數量龐大,治理難度較大,需要年年治理。其一,制定2025年至2035年的戰略規劃,利用10年時間徹底改變侵蝕溝不斷沖毀黑土地的現狀。建立由旗縣主要領導負責的領導小組,專項負責侵蝕溝治理問題;自治區層面安排專項經費,最好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分開,專項治理侵蝕溝。其二,調動農民參與治理侵蝕溝的積極性。治理侵蝕溝必定會占用些耕地,要讓農民獲得一定收入,才能保證侵蝕溝工程順利開展。其三,加固自然河道兩岸,減少黑土地被永久性沖毀。興安盟、呼倫貝爾市有諸多自然形成的小溪流河道,由于近幾年降雨量偏大,自然河道水流明顯增多,河道越來越寬,導致黑土地被沖刷掉,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由此,要盡快治理侵蝕溝和加固小溪自然流河道兩岸,保護好糧食生產的根基。
(二)建設完善的農業技術服務制度,普及糧食增產技術
通過建立或完善農業技術服務制度來保障土地改良和提升糧食單產的技術需求。首先,建設強大的農業技術服務隊伍。根據耕地服務半徑面積增加技術人員,在春耕播種和農田管理上實現技術人員常態化服務,滿足糧食生產對技術的需求。其次,完善農業技術服務人員的裝備條件。內蒙古糧食主產旗縣面積較大,為了保障農業技術人員的安全,需要配備安全系數比較高的交通設備,同時全力保障燃油費支出,在本旗縣內應實施農業技術服務人員車輛免費通行制度。最后,在職稱評定上制定農業技術服務人員的特殊政策。解決農業技術人員評定職稱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全心全意服務于糧食穩產增產,提高其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三)因地制宜改革農田經營制度,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
探索建立適合實際情況的農田經營制度,這是解決“誰來種地”和提高糧食產量的關鍵環節。在土地集中連片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新平村“一戶一田”工作經驗值得學習借鑒。阿魯科爾沁旗新平村首先做到“一戶一田”,在此基礎上,鼓勵農戶可選取自主連片種植,或者拿土地入股農機合作社分紅,或者把土地租給農機合作社獲得租金。村委員會通過上述三種模式,把全村土地托管給農機合作社,實現了土地集中連片經營,這為推廣中化MAP服務的改良耕地板結和提高糧食單產技術的使用奠定了扎實基礎。農機合作社在中化MAP服務下,為全村農戶提供農資、技術、成本價耕種、防收、統一銷售糧食等全過程服務,不但解決了耕地板結問題,還提高了耕地單產,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提升。
(四)建立和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制度,讓高標準農田成為糧食增產的主力
各旗縣要根據本地需求,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后續管護,建立規章制度,嚴格管理,維護設備設施,保障糧食持續穩產增產。管理高標準農田設施設備,以統一灌溉方式管理水資源的使用。例如,赤峰市喀喇沁旗安排專人解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續管護和服務問題。做法是灌溉1畝地向農戶收取20元費用,管理人員根據農田用水需求科學精準灌溉,既提高了灌溉效率,又解放了農戶勞動力,消除了農戶為用水而產生的矛盾,進一步增強了村民對高標準農田設施設備愛護的自覺意識,是一舉多得的良策。
(五)因地制宜探索黑土地改良技術,完善黑土地保護制度
雖然目前出臺了保護和改良黑土地的措施和辦法,但是根據調研有的措施不一定適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各旗縣、各鄉鎮(蘇木)積溫差距較大,秸稈還田技術對不同地區耕地的作用差別較大,需要因地制宜探索秸稈還田技術。一是因地制宜推廣玉米秸稈直接還田。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地區無霜期短,早晚溫差較大,耕地積溫較低,第二年還田的秸稈腐爛程度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出苗率。建議把秸稈粉碎后添加有機質肥料還田,既能加速秸稈的腐爛又讓土壤有效吸收有機質肥料,有利于提高黑土地質量,夯實糧食穩產根基。二是借鑒河南省洛陽市的免耕播種技術。洛陽市實施的免耕技術是把秸稈粉碎后以獨壟的形式存放,然后在兩個獨壟中間播種兩行小麥,在兩行小麥中間放入肥料,這種播種的優勢既保墑透氣性又強,能保障小麥長勢良好、顆粒飽滿。測產后免耕播種技術畝單產量遠高于傳統播種方法,已經大面積推廣。建議在巴彥淖爾市推廣應用。
(六)有效利用宅基地擴大糧食播種,讓宅基地為糧食增產做出重要貢獻
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加深,宅基地的使用率較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允許農戶將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目的是提高宅基地使用效率。目前宅基地對全區糧食增產具有一定潛力。在宅基地原有功能不改變的前提下,為農民的長遠利益考慮,可以頂層設計出臺在宅基地上擴大糧食播種的激勵措施,加強閑置宅基地改造,使閑置宅基地成為農民增收的另一個渠道。
(七)規劃建設水利工程,有效緩解糧食增產的工程性缺水問題
解決工程性缺水是緩解糧食生產用水問題的主要途徑。據了解,內蒙古西部盟市屬于資源性缺水,東部盟市屬于工程性缺水,部分盟市資源性缺水與工程性缺水疊加。赤峰市是這樣的地區。由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加強糧食主產地區工程性缺水工程建設,爭取早日進入國家整體水網布局,來緩解自治區糧食主產區的工程性缺水問題。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關于2023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N].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12/t20231211_1945417.html.
[2]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內蒙古自治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OB/OL].https://tj.nmg.gov.cn/tjyw/tjgb/202403/t20240321_2483646.html.2024-3-21.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