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體制改革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促進科技創新賦能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當前,內蒙古科技體制改革依然面臨巨大挑戰,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打好高效配置資源的基礎;培育科技人才力量,提升核心競爭力;健全任務形成機制,分類布局技術研究;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慎啟用重分類勤反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數智賦能治理轉型;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做好創新主體的保障。
關鍵詞:內蒙古 深化改革 提升效率 構建生態 科技體制改革
科技體制改革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促進科技創新賦能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做出系統部署,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內蒙古作為欠發達地區,更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內蒙古科技創新現狀
近年來,內蒙古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逐漸顯現,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也在穩步增強。
在政策措施方面,內蒙古發布了“科技人才激勵政策十五條”,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科技興蒙”行動,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內蒙古自治區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關于實施“英才興蒙”工程若干政策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在夯實科創基礎方面,2022年,全區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209.5億元,為近十年來最高,截至2023年底,全區建有國家級、部委級創新平臺300余家、自治區級創新平臺2600余家。在人才儲備方面,2022年,內蒙古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3.77萬人年,高技能人才116萬人。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內蒙古實施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建立政府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深化科研經費“放管服”改革,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打造“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實施科技“突圍”工程,推行揭榜掛帥和賽馬制,吸引全國科研團隊揭榜攻關。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2》顯示,內蒙古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全國第27位,首次進入全國第二梯隊,被列為中等創新地區。《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3》顯示,內蒙古區域創新能力排全國第28位。內蒙古科技創新能力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創新指標看,《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3》中的5個一級指標中,企業創新綜合指標排名第28位,知識創造綜合指標排名第31位,企業創新和知識創造水平偏低。
從創新平臺看,全區建有各類創新平臺60余種,各部門多頭布局、交叉重復,存在同質化問題,國家重大平臺處于起步階段,國家重點實驗室僅有3家。
從科技力量看,《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2024》顯示,全國科技創新高校50強、科研機構50強,內蒙古無一上榜,科技創新500強企業中,僅1家入圍,反映出產學研三類創新主體的供給能力不足。
為了推動內蒙古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亟需通過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來激發創新活力、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科研效率。
二、新形勢下內蒙古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體制機制改革仍需深化
盡管內蒙古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體制機制改革仍需進一步深化。現行科技管理體制機制中仍存在一些不適應科技創新發展要求的環節和壁壘,需要進一步打破束縛,釋放創新活力。
(二)科技創新統籌協調能力有待持續提升
部門間、區域間科技創新管理“多張皮”問題仍一定程度存在,科技創新資源布局分散,有待一體化高效配置,一些關鍵性改革、重大政策制度迫切需要強力的統籌協同。
(三)創新生態不夠優良
內蒙古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建設仍處在初級階段,創新主體之間互動機制尚不健全,產業鏈與創新鏈之間的融合度有待提升,創新資源的保障能力、創新環境的服務能力和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所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效能還不夠優良。
(四)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布局需要加強
內蒙古現建有國家級、部委級、自治區級創新平臺60余種,各類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的定位需進一步明晰。內蒙古R&D人員體量總體呈縮減趨勢,其中2016—2018年減少速度最快,縮減37%,高層次人才更是匱乏,高水平科研機構和人才團隊還不夠。
(五)創新主體作用發揮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職責定位和使命還需進一步明確,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在創新資源和產業發展上甚至存在同質化競爭現象。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待進一步加強。
(六)科技治理能力還需加強
各級科技管理隊伍的專業化能力和水平還存在不足,理念上創新意識不強,閉環管理不到位,容錯免責機制不健全。
(七)區域協同發展仍存在一定障礙
在區域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內蒙古需要加強與周邊地區及國內其他地區的科技合作與交流。但目前內蒙古在區域科技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障礙和壁壘,如政策不協同、資源不共享等制約了區域科技協同發展的進程。
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需要尊重科技創新活動的規律與特點,調整不適應科技生產力發展的環節,提升整合和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的能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一)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打好高效配置資源的基礎
目前,科技創新資源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要素。2023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創“一張網”,把科技研發、資本運作、項目孵化、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等功能集成起來,促進創新要素先“聚合”、再“聚變”,讓創新驅動這個輪子轉起來、快起來。截至目前,“蒙科聚”平臺注冊用戶1.2萬個,發布科技成果3000余條,入駐科研人才8000余位,點擊量42萬余次。但距離“蒙科聚”集聚創新資源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應大力宣傳、落實《支持“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發揮作用的若干措施》,鼓勵各類創新主體上平臺、用平臺,通過“積分政策”集聚全區各領域的創新資源。同時,在集聚創新資源的基礎上,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建立更加高效的創新資源配置模式,實現科研人員、技術設施、知識等創新要素的優化組合。
(二)培育科技人才力量,提升核心競爭力
區域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最能動的因素,其組成的人才團隊是最能動的科技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強調加強戰略人才力量建設,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對內蒙古來說,要引育并重,對引進的高端科技人才團隊,更重要的是引進后配套政策及時跟進落實;對于碩士、博士畢業回來工作的本土人才同樣給予引進待遇,注重對本土人才的培養。拓寬科技人才晉升通道,多維度培養人才、選用人才,提升人才持續增長力和科技工作吸引力。更加關注青年人才成長,比如取消項目申報時單位對于青年類項目的數量限制,為他們提供承擔項目的通道,使處于黃金年齡的創新型人才及時成長,進而成為重要科技任務的主要承擔者。
(三)健全任務形成機制,分類布局技術研究
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是科技強國的根基底座,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是科技強國的戰略支柱。內蒙古要結合地區資源優勢,分類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一方面,要加強基礎研究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和組織化實施,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性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對自由探索類研究,放開申報名額,完善競爭性選拔機制;對于重大基礎研究,設立基礎研究項目直報通道,建立滾動支持機制,支持專家推薦非共識項目和個人申報高價值的基礎研究項目,試行高價值高水平原創成果后補助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問題導向性,按照“以需求定任務、以任務配資源”原則,健全科技投入和項目形成機制,完善面向自治區重大需求的科學問題凝練機制,從源頭改變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使科技投入和項目實施“研有所用”。
(四)慎啟用、重分類、勤反饋,完善科技評價體系
關于科技成果評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關于科技項目評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評價制度要符合科研活動規律,對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要分類評價,并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加強科技評價全周期管理,在啟用評價制度前,要慎之又慎,做好充分準備,不合適的評價體系會導致創新主體的努力方向脫離實際。進一步完善分類評價機制,豐富評價維度,在評價活動中持續突出目標導向的主導地位,對純基礎、冷門學科、育種等特殊領域適當延長評價考核周期,實行5年以上長周期評價;完善評價過程反饋機制,對評價過程中不合適的指標及時調整,發揮指揮棒的正確導向作用。
(五)推動數智賦能治理轉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
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科技治理體系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內蒙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支撐,要增強科技治理體系現代化意識,跳出傳統框架,強化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理念,用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審視和解決科技治理中的問題。要完善科技政策體系,融合各領域、各部門的不同特點,覆蓋科技創新的各個環節,確保政策之間的銜接性和一致性,形成政策合力。加強科技決策能力,建立科學、民主、高效的科技決策機制,確保科技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建立健全科技治理監督與評估機制,及時發現問題,進而改進和完善。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科技治理數字化轉型。
(六)加強創新主體的保障,構建良好創新生態
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組成的動態性開放系統,是創新活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良好的創新生態能夠充分挖掘并釋放創新的巨大潛力與活力,促進創新主體之間的緊密聯動,實現金融資本與創新項目的精準對接,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最終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進程。政府要明確監管和公共服務的角色,通過制定和執行相關政策法規、培育濃厚創新文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容錯機制、提供資源和公共服務、建設公平良性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等措施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支持和保障創新主體及科研人員開展創新活動。
參考文獻:
[1]丁元欣.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治理體系現代化相關研究理論綜述[J].安徽科技,2023,(11):34-37.
[2]付婷,張雨,姜寶林.科技興蒙背景下優化內蒙古創新生態[J].科技中國,2024,(05):85-90.
[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id_for_share=80113_2.2024-7-21.
[4]雷石山.習近平關于科技體制改革重要論述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2):1-3+28.
[5]白蓮.“蒙科聚”,讓科創資源從“聚合”到“聚變”[N].內蒙古日報(漢),2024-05-29:2.
[6]趙曉東.“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興安分中心正式揭牌成立[N].興安日報,2023-11-02.
[7]劉志強.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訪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J].中國經濟周刊,2024(08):60-62.
[8]吳君寧.廈門為科學教育不斷“加碼”[N].廈門日報,2024-08-02.
[9]周燁.2023年全國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多視角推進政產學研深度融合[J].中國科技產業,2023(03):15-18.
[10]陶陽,特格西畢力格,郭丁瑞.試析開發性金融助力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技術進步視角[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3(08):34-38.
[11]黃亞囡.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主要特征和實踐路徑研究[J].河南科技,2024(03):152-158.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