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著力從制度建設上解決我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堵點問題。為了更好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要求,推動內蒙古全面落實經濟體制改革各項任務,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第85期內蒙古發展改革論壇,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研討,為聚力辦好“兩件大事”、全力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生態治理 科技創新 統一大市場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與會專家一致表示,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一份全面、系統、深入的劃時代改革藍圖,不僅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為我們提供了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方法。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動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一、經濟體制改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圍繞制度建設主線,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改革具體制度,突出了各方面改革重點,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和歷史擔當,為內蒙古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內蒙古北宸智庫研究中心戰略規劃專委會主任焦廷芳認為,《決定》明確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重點,從多方面部署改革任務,系統全面,有利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創造力,必將推動我國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研室(改革辦)改革協調處處長陳鵬認為,《決定》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對經濟體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以市場化思維深化內蒙古經濟體制改革,對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好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安排部署,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
二、內蒙古發展中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需通過深化改革解決
(一)產業發展方面的問題
焦廷芳指出,內蒙古長期以來依賴能源、化工、冶金等傳統產業,這些產業附加值相對較低,且面臨市場波動較大、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等挑戰,需通過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及相關規則、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不斷提高產業發展質效。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韓成福認為,由于坡耕地侵蝕溝較多、宅基地使用率低、水資源短缺、高標準農田后續管護不足等問題持續影響內蒙古糧食的穩產增產,亟需通過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彌補糧食穩產保供的先天性不足和歷史性欠賬問題。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杜富林認為,草原畜牧業未能形成有效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從而導致“三生分離”,即出現資源分散、資金分散、勞動力分散,特別是草場碎片化等“散”的問題。
(二)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的問題
焦廷芳認為,內蒙古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在煤炭、礦產等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破壞后修復的速度和質量跟不上資源開發的破壞速度,環境污染治理任務艱巨,承載壓力不斷增大,需要通過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杜富林認為,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以來,補助獎勵標準偏低,致使廣大牧民被動參與政策,主動性不高;政策減畜落實的難點問題、難點群體沒有充分厘清,公平高效的激勵機制尚未建立并充分發揮效能。草原生態系統整體性可持續性修復資金缺口大;補助獎勵標準與牧民禁牧、實施草畜平衡后實際需求差距較大。
(三)科技創新方面的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發展中心項目服務科負責人付婷認為,科技創新統籌協調能力有待持續提升,部門間、區域間的科技“多張皮”問題仍一定程度存在,科技創新資源分散,一些關鍵性改革舉措、重大政策制度迫切需要強力的統籌協同。各類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的定位還需明晰、減少重復。焦廷芳認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對研發投入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吸引和留住高端科技人才的政策環境、發展平臺、生活條件等方面存在不足,導致人才流失嚴重。缺乏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難以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需求。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不夠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不暢,很多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無法有效推動經濟發展。
(四)市場環境方面的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勇鋒認為,由于營商環境不優、產業層次不高、創新生態不完善等問題,內蒙古對要素特別是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不強,終端消費品生產主要位于區外的市場格局致使內蒙古消費外流等狀況短期內難有明顯改觀。陳鵬認為,民營企業投資意愿不強和政策隱形壁壘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需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資承諾兌現通報、懲戒機制,立足自身實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焦廷芳認為,內蒙古在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存在流通不暢、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等問題,影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部分領域存在監管不到位、執法不嚴格等現象,市場秩序不夠規范,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有發生,影響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健康發展。
三、推動內蒙古經濟體制改革的建議
(一)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
焦廷芳認為,要在堅持黨中央已明確的內蒙古戰略定位和發展思路及方向的基礎上,突出重點落實好《決定》的各項改革措施,緊緊盯住辦好兩件大事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堵點,謀劃實施攻堅破阻之舉,不斷完善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立足內蒙古的發展優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完善促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鞏固和加強優勢產業的競爭力,使優勢產業更強。陳鵬認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需要各級領導干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決做到“七個摒棄”,認識、遵循、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并運用這些規律去謀劃、管理、創新。運用市場的方式和手段提高經濟發展水平,讓市場的活力、創新的推力和政策的紅利真正聚焦到推動發展上,通過市場競爭發揮企業和個人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優勝劣汰、獎勤罰懶,促進效率提高。
(二)積極完善產業發展相關制度建設
韓成福認為,通過制定東部盟市坡耕地侵蝕溝和自然河道治理規劃,減少黑土地流失;建設完善的農業技術服務制度,普及糧食增產技術;改革農田經營制度,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建立和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制度,讓高標準農田成為糧食增產的主力;探索黑土地改良技術,完善黑土地保護制度;規劃建設水利工程,有效緩解糧食增產的工程性缺水問題。杜富林認為,可通過實施“三變”改革,解決資源分散、資金分散、勞動力分散,特別是草場碎片化等“散”的問題,實現規模經營;通過實施“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組織建設,解決服務“弱”的問題,推動草牧場、勞動力、資產等要素加快集中集聚,從根本上補齊條塊分割、分散經營、效益不高的社會化服務短板。
(三)全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建設
杜富林認為,要轉變草地利用方式。通過研發、引進和應用智慧放牧系統,將草地利用方式由無控制型向控制型轉變,形成季節性草原畜牧業模式、冷季異地代養模式。加大對天然打草場的保護力度,積極推進沙化草場、鹽堿地、撂荒地和國有林下草的刈草場化利用,并根據實際情況加強人工草地建設。完善草原生態補獎機制,明確草原保護修護的責任主體和權利義務,確保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執行。杜勇鋒認為,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上,依托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積極推進碳匯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助力實現“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焦廷芳認為,加強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態功能和貢獻,合理確定生態補償的標準和范圍,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生態產品交易等方式,對生態保護地區進行補償,激勵各地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努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好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
(四)持續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
付婷認為,要改革科技生產關系與科技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科技生產力發展的環節,提升整合和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集聚科技創新資源,建立更加高效的創新資源配置模式,實現科研人員、技術設施、知識等的優化組合。構建良好創新生態,通過制定和執行相關政策和法規、培育濃厚創新文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容錯機制、提供資源和公共服務、建設公平良性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等措施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支持和保障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開展創新活動。杜富林認為,充分將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氣象服務、畜牧獸醫社會化服務、價格等市場信息監測、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方面,提高政府信息獲取和利用能力,提高服務和監管的針對性,實施養殖場地標準化改造,發展智慧養殖,引導畜牧產業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快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五)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杜勇鋒認為,要深入排查歸集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案例,全面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和市場信息交互渠道,增強市場主體創新主動性和交易便利性。建立公平競爭審查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保障機制,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焦廷芳認為,要加快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布局,創新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人口向重點區域集聚的政策舉措。在建立國家統一大市場的條件下,強化市場化思維,推動成功經驗及時復制推廣、鞏固提升,打造內蒙古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級。陳鵬認為,必須圍繞優化資源配置,深入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健全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推進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工作提質擴面。對民營企業要加大市場準入、營商環境、減稅降費、融資等方面的支持,努力營造宜商惠企的政策環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尊商親商的社會環境,讓更多的“蒙字號”產品走向千家萬戶。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