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冷鏈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提升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輸出基地的輻射能力與供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內蒙古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現狀,找出發展中存在的堵點,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 冷鏈物流產業 快速發展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數據,截至2023年底,內蒙古冷鏈物流市場規模39億元,同比增長11.5%,占全國的0.75%;冷藏車保有量3536輛,同比增長12.1%,占全國的0.8%;冷庫總量1200萬立方米,同比增長6.2%,占全國的5.2%。呈現出市場規模小,企業運行成本高、冷庫閑置率高等特點。
內蒙古冷鏈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果蔬、肉類和乳制品等加工食品的儲存和運輸方面,區域差異化特征明顯。其中,東部盟市以牛羊肉為主,通遼市和錫林郭勒盟為主要輸出地;中部盟市以土豆和乳制品為主,呼和浩特市和烏蘭察布市為主要輸出地;西部盟市以西紅柿、水果、玉米、蜜瓜等為主,巴彥淖爾市為主要輸出地。目前內蒙古擁有呼和浩特、通遼和巴彥淖爾3個國家級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冷鏈物流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建成國家骨干物流基地和國家物流樞紐5-6個、產銷集配中心6-8個、產地保鮮設施500個,健全冷鏈物流體系是推動內蒙古冷鏈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一、存在的堵點
(一)缺乏行業統一標準,尚未形成成熟完備的冷鏈物流監管體系
盡管內蒙古商貿物流冷鏈倉儲建設地方標準已通過專家技術審查,但是內蒙古冷鏈物流行業尚未形成完備的全鏈條監管體系。主要表現為強制性標準少、推薦性標準多、標準間銜接不夠緊密、部分領域標準規范缺失、標準推廣和執行情況較差。在監管不到位、行業標準不完善的情況下,食品安全和企業存在較多風險。比如,為降低運輸和冷藏成本,冷鏈企業在運輸、配送等環節經常出現間斷性關閉制冷設備等情況,造成冷鏈中斷和脫冷問題突出,導致儲運產品菌落總數超標發生變質。
(二)冷鏈物流企業運行成本高、效益低
單一環節成本低、全鏈條運行成本高是物流市場較為突出的矛盾,尤其是冷鏈物流對溫度、濕度因素要求嚴格,企業投入主要集中在冷庫建造和冷藏車購置運營上,導致冷鏈物流企業運營成本高于整個物流企業。以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3.5萬立方米庫容的冷鏈企業建造運營和冷藏車購置運營為例,冷庫建造成本及倉儲成本: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3.5萬立方米庫容的冷庫的建造成本4000萬元,其中土建為每平米3000元、制冷設備成本為1000萬元;年倉儲成本320萬元,其中電費、人工費和設備養護費每年分別為120萬元、120萬元和80萬元;年折舊費為190萬元。在正常情況下,冷庫年租金收入600萬元,年凈利潤90萬元,需45年收回冷庫建造成本,但現實中大部分冷庫年租金收入入不敷出,處于虧損狀態。
冷藏車購置和運營成本:年運輸里程15萬公里15米半掛國產冷藏車的購置成本65萬元,司機工資、燃油費、通行費和其他費用等年運輸成本合計96.2萬元,年折舊費15.4萬元。在正常情況下,冷藏車年運輸收入120萬元,年凈利潤8.4萬元,需8年收回冷藏車購置成本,但現實中大部分冷藏年運輸收入不足100萬元,處于虧損狀態。
(三)信息化水平低,冷鏈物流信息資源無法共享
內蒙古冷鏈物流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加之區域間和城鄉間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呈點狀分布,未能匯聚成網,使得冷鏈企業與市場需求未能有效對接,倉儲設施利用率低、閑置率和損耗率高。截至2023年底,內蒙古擁有冷鏈企業300余家,倉儲閑置率27.77%,居全國首位。根據中關村綠色冷鏈物流產業聯盟《全國冷鏈物流企業分布圖》,2024年內蒙古上圖企業有86家,占全國的3.4%。
一方面,實現全程追溯、實時監控和信息共享的冷鏈物流企業數量少,不能及時為客戶提供產品運輸和溫度濕度變化等信息,存在產品和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另一方面,冷鏈物流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獲取冷鏈產品在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的實時信息不及時。截至2023年底,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10個省市的冷鏈物流已實現冷鏈產品、食品全程追溯,目前內蒙古還未完全實現。
(四)現有相關協會作用發揮不充分
內蒙古在2006年、2017年、2011年和2020年相繼成立了內蒙古物流協會、內蒙古冷鏈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內蒙古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內蒙古物流與采購工會聯合會。經了解,內蒙古物流協會在2021年前運行狀態較好,并于2021年對全區冷鏈物流行業進行專項數據統計,2021年以后未開展過涉冷物流領域相關數據統計活動,對內蒙古冷鏈物流行業發展指導作用有限。
三、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冷鏈物流產業相關標準和監管機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倉儲、運輸、配送等環節的標準體系,確保生鮮農產品和食品藥品質量安全。二是建立冷鏈物流全鏈條安全監管機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和操作規范,嚴格審核冷鏈物流企業建設和運行資質,規范報批手續,對設備安裝、使用和維護情況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加大對冷鏈物流全周期安全監管力度。三是完善多式聯運機制。打通多式聯運服務規則、技術標準等堵點和卡點,對符合條件的多式聯運企業在設備更新、冷庫擴建等方面給予獎補和融資支持。四是加強網點建設。細化《內蒙古自治區冷鏈物流發展實施方案》,出臺內蒙古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點建設規劃,加快構建區域間和城鄉間“集散基地+集配中心+采供網點”三級冷鏈物流網絡體系,實現企業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五是探索信用評價機制,對冷鏈物流企業實行差異化管理,加大違規企業處罰力度,引導企業提升管理水平。
(二)降低冷鏈物流企業成本
一是降低冷庫建造成本。鼓勵冷鏈物流企業與第三方倉儲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利用第三方冷鏈倉儲和冷庫設施,降低冷鏈物流企業冷庫建造成本。二是降低冷庫倉儲成本。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利用倉儲設施、倉房屋頂及廠區空置土地,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電費成本。三是降低冷藏車運輸成本。采用輕質材料制造冷藏車車廂,降低車輛自重,減少燃油消耗。鼓勵冷鏈物流企業間建立長期穩定的聯運機制,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多式聯運模式,提高冷藏車利用率。四是建立成本核算體系。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對各項成本進行精細化管理。加強員工技能培訓和工作效能,降低人力資本。
(三)打造智能高效冷鏈物流產業發展模式
一是建立冷鏈物流網絡貨運信息平臺。整合自治區東中西部和城鄉間冷鏈物流企業、市場供需等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建設信息平臺,完善產品追溯體系,方便企業和消費者對冷鏈物流產品查詢和交互。二是提升物聯網技術應用水平。在冷鏈物流各個環節廣泛應用物聯網設備,對冷鏈物流企業進行遠程監測和智能控制,以降低倉儲閑置率、提高運營效率。三是加強與電商平臺合作。優化電商平臺的冷鏈物流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度。與電商平臺建立數據對接系統,對冷鏈物流產業進行市場分析和預測。
(四)充分發揮現有冷鏈物流相關協會作用
一是搭建信息溝通平臺。建立政府與協會定期溝通機制,及時了解行業運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對協會進行指導和監督,確保依法依規運作。監督協會定期對內蒙古冷鏈物流企業進行數據統計,并與其他省區冷鏈物流產業數據對比分析,為內蒙古冷鏈物流產業發展和政策制訂提供數據支撐。二是加強資源對接。推動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等組織的合作交流,促進資源整合共享。
參考文獻 :
[1]石玉瓊,陳耀.數字化背景下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物流科技,2024(13):131-134.
[2]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2024年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 [J]. 中國產經,2024(12):26-27.
[3]范昕怡.低碳視域下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路徑優化策略探討[J].物流科技,2024(12):154-157.
[4]何川.基于農協會降低冷鏈物流成本的研究——以淮安市農產品市場為例[J].物流科技,2024(11):165-167.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研究室(參事室))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