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東北海陸大通道對于東北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并深度融入國家開放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當前,雖然建設“東北海陸大通道”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物流服務體系較為完備,但中歐班列運營、基礎設施網絡、通關便利化以及國際產業合作方面仍存在問題。應通過推動中歐班列運營發展、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物流服務體系便利化、加強國內外產業合作交流等積極解決上述難點問題,助力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邁向新臺階。
關鍵詞:東北地區 海陸大通道 中歐班列 物流體系 產業合作
東北海陸大通道以大連港、營口港、錦州港等重要的沿海樞紐港口作為海向的支點,并以沈陽、長春和哈爾濱等經濟中心城市作為內陸口岸樞紐和貨物集結中心,通過公路、鐵路、海運、航空等多種物流組織方式的高效聯動,構建了一個連接全球的互聯互通網絡(王志彬,2023)。它貫穿了我國的遼吉黑和內蒙古,向東輻射到日韓,向南輻射到東盟國家和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向西連接俄羅斯、歐盟和中亞國家,推動東北地區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2023年10月14日,東北三省一區(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交通運輸合作聯席會議經過審議,正式批準了共建東北海陸大通道的專項合作執行方案,所有參與方要齊心協力將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同時明確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運輸能力水平。遼寧省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遼寧省推進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行動方案(2022—2025年)》,該方案也強調了加快多種聯運模式的相互競爭和發展,力爭在2025年初步完成東北海陸大通道的建設。
目前,東北海陸大通道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曹洪滔(2023)認為要精準把握推進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的關鍵時機,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硬聯通”與規則標準方面的“軟聯通”共同發展、相互協作。李衛波(2023)認為東北海陸大通道具有重要的國際運輸通道作用,建議進一步發揮東北海陸大通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牽引帶動作用,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洪勇(2023)、王彥堂(2023)和時楨寧(2023)認為必須充分發揮大連市在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區位優勢、與國內外港口形成伙伴關系,建立一體化的管理平臺,實現港口間信息共享與分工協作。本文將深入分析東北海陸大通道現存的問題,并給出相應解決對策,以推動東北經濟一體化進程并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一 、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中歐班列運營仍存瓶頸
一是東北地區班列計劃有待增加。在沈陽、大連等重要的東北地區城市中,班列計劃的短缺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這種狀況導致貨物運輸嚴重積壓,進而影響供應鏈的效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運營挑戰。同時,這也限制了企業拓展新市場的可能性。
二是班列開行方案具有不確定性。由于各開行方案缺乏明確性和可預見性,跨境貨物運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訂單量激增導致物流鏈上的壓力急劇增大,鐵路貨運的時效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產業集聚效應不顯著。日、韓以及我國南部經由東北向歐洲運輸的新通道的影響還不夠大,尚未形成樞紐集散中心。中歐班列在東北地區產業布局中的分量不夠,尚未形成以中歐班列為中心的產業布局思路。
四是班列服務體系創新力不足。當前,東北地區在冷鏈班列、郵包專列等方面尚缺乏創新,中歐班列與保稅區、自貿區等區域間的政策銜接尚未充分發揮。
(二)交通基礎設施仍需完善
一是樞紐港的競爭力較弱。與其它沿海城市比較,東北地區存在設施技術落后、發展空間有限、運力短缺、港口總體運作達不到智能化和全自動化作業水平等問題,還不能對港口進行全面的實時監測,集裝箱船的裝卸單傳遞緩慢,港口一體化升級效應還沒有發揮出來。
二是空港樞紐規模偏小,集疏運體系薄弱。東北地區多數機場在規模上不大,與現代化國際機場相比,其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和航空運輸網絡顯然還有著明顯的差距。目前,東北區域內的國際航線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韓國。然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RCEP框架下成員國之間貿易合作的不斷深化,東北地區對于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拓展航線的需求日益迫切。
三是樞紐一體化程度不高。東北地區城市公交系統與周邊重要的客運樞紐之間的連通性不足。這些運輸方式作為區域交通運輸的核心,其整體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然而,由于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限制,這些樞紐的服務能力尚有待提升,特別是在集疏運效率上需要進一步增強。
四是通道區域發展布局仍需改進。資源配置和政策支持上的不均衡導致了區域與城鄉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目前對東北地區貨物運輸組織、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東北地區仍有一些地方鐵路存在缺失路段。由于東北地區財政資金的限制,建設進度比較緩慢,并且境外段的建設還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
(三)物流服務體系發展不足
一是在俄烏沖突、中美貿易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產業鏈的重構可能對交通運輸系統產生一定的沖擊,東北地區受其影響導致交通運輸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性降低,制約了交通樞紐功能的充分發揮。
二是多運輸模式的服務體系并未完全實現信息的無縫對接和高效流轉。例如,對于運力的查詢系統不夠完善;不同運輸方式之間收費定價存在差異;途中查詢功能也不夠健全,使得行程中的不確定性增加。此外,報關報檢流程復雜,需要較長時間等待,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用戶的體驗。
三是多式聯運主要以海鐵聯運為主,空鐵聯運等方式發展緩慢。在各個運輸節點,信息處理、數字化建設、智能化技術應用以及綠色環保措施等方面,都面臨著一定程度的挑戰。
(四)國內外產業合作交流不足
一是產業結構的轉變和升級緩慢。東北地區產業資源主要集中在重工業、石化加工業、船舶制造業等傳統工業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海洋生物、醫藥工業、電力工業等都迫切需要發展。據相關統計,2022年,東北地區石油化工行業占到了38.4%,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3.3%,相比之下,制藥行業只有2.74%。
二是區域協作力度不夠。沈陽市作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龍頭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東北地區向華北、西北和京津冀等區域協調發展不夠,與海陸大通道沿線城市協同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國際貿易交流有待加強。當前,境外項目經營困難,企業境外投資意愿不高,對外投資聯絡和服務平臺構建遲緩,政策協調困難,市場發展不穩。其影響力、吸引力都需要提高,產業優勢還沒有建立起來。在人才方面,物流管理、市場營銷、外貿等專業的人才比較匱乏。
二、 推進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的對策
(一)大力推動中歐班列運營建設
一是增設班列計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探索新型的跨區域協作運輸模式,將東北地區國際貨運班列與中亞和東歐地區運輸網絡相結合,與“一帶一路”倡議深度融合。同時,加強與俄、蒙、朝經濟走廊的聯通,加快中歐班列的建設,提高口岸的開放程度。
二是全力推動中歐班列在東北地區的發展計劃。東北地區應深化與其他省區之間的合作,積極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及國有鐵路集團(國鐵集團)獲取支持和幫助。為爭取到更多的班列計劃指標和資源提供堅實基礎。同時,還需要加大力度建設班列所需的基礎設施,提高班列的效率和服務質量。
三是加強國際產業貿易建設。充分利用自貿區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平臺,促進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等產業的發展。深化與國際航運聯盟的合作,積極開發“一帶一路”倡議下沿線國家中轉貿易。借助RCEP這一契機,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緊密合作,并促進雙方之間的文化、貿易和技術交流,實現互利共贏。。
四是加速推進班列的創新與發展進程。在大連、錦州等重要沿海城市著手建設集裝箱中轉中心,并推廣冷藏集裝箱的多式聯運服務和郵包班列。建立集裝箱調度與管理中心,通過科學調度和精細管理來優化集裝箱資源配置,提升整體物流運作效率。加大力度研究并應用先進的智能化集裝箱技術,為客戶提供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
(二)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一是要加大港口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堅持大、小型港口并舉,對貨物運輸樞紐的空間布局進行優化。積極推動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現代智能化、自動化、規模化的港口群,提高港口的公共服務和整體運營水平。
二是要加大機場規模建設。大力推動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加強東北地區與日本海、北極航線之間的聯系,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度融合。同時,加強與日、韓航空公司的合作,擴展東南亞和俄遠東等重要城市的航空運輸,推動“空中絲綢之路”的發展。
三是加強運輸網絡樞紐功能。加快東北地區生產型和港口型城市等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優化內陸無水港操作流程;加快港口和物流園區的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公、鐵、海、空多式聯運運輸體系,構建立體交通網。
四是強化網絡支撐。加強東北地區與國內重要口岸的物流運輸能力和口岸之間的組織和調度效率,確保貨物暢通運行。全面加強對東北各口岸的發展,聯通蒙俄與歐洲的鐵路干線,將沿線各節點、港口聯系起來,構建一個完整的交通網絡。
(三)提升物流服務體系便利化
一是減少物流成本。通過強化運輸通道的一體化和規范化運作標準,可以有效地降低因制度不健全所導致的交易成本。此外,構建以國際運輸通道為核心的跨區域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不僅能促進各地區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還能顯著減輕由于運輸方式單一而產生的經濟成本負擔。
二是完善運營組織模式,增強整體服務能力。完善“一站式”運營服務體系,構建“信息技術共建共享,工作事項協同處理”的規范化服務體系,使顧客的滿意度與信任度得到全面提升。推進鐵路、港口、航運、公路等運輸方式的信息化建設,實現不同運輸方式和業務系統間的實時信息互通。
三是全面提升多式聯運整體運行效率。借鑒國內外多式聯運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深化“一單制”國際多式聯運體制,改革優化貨物進出口報關程序,提高通關效率和便利度。提升東北海陸大通道多模式運輸系統的整體服務品質,提升運輸系統智能化、運輸模式現代化、運輸流程標準化。
(四)加強國內外產業合作交流
一是加快結構資源轉型。東北海陸大通道的建設為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帶來契機。東北地區應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把重點放在科技研發能力上,強化與大學的研究團隊的合作,不斷吸取科技人才。促進東北地區與國內外產業合作交流,并帶動有關行業的發展。
二是加強區域協作能力。進一步加強與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等港口協作,擴大港口運輸網絡。深度融入蒙古國的“草原之路”發展戰略,指引東北地區企業在蒙古國市場發揮重要作用。積極吸引更多城市參與東北海陸大通道,形成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的主力軍。東北海陸大通道的省內外區域合作機制加快形成,盡早在各城市間形成一個統一的區域發展規劃與平臺。
三是提升國際貨貿交流。加強東北地區與國際的貿易交流,建立經貿合作先行區,進而加強東北地區對外開放和建設東北區域合作的中心樞紐。推動簽署區域聯盟合作關系方案協議,促進中日韓,中俄和中歐之間的經貿合作。
三、 結論
新時期,東北海陸通道將把東北地區打造成一個新的開放高地,對促進東北的整體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全力推動發展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東三省積極推行相關方案政策以及學者提出相關建議將有力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在未來發展中,推動東北海陸大通道發展可在加快中歐班列運營、完善物流服務體系建設、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推動國內外產業合作交流,努力實現“軟硬聯通” 協同發力、為實現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和全方位振興貢獻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志彬,顏麟蘊,劉洪軍.遼吉黑三省代表委員建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J].東北之窗,2023,(04):33-35.
[2]曹洪滔,劉璇.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時代價值、基礎優勢、推進路徑[J].遼寧經濟,2023,(08):19-23.
[3]李衛波.東北海陸大通道助推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23,(05):33-37.
[4]洪勇.依托東北海陸大通道打造大連對外開放前沿[J].東北之窗,2023,(08):30-31.
[5]王彥堂.發揮大連交通樞紐作用推進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J].東北之窗,2023,(02):45.
[6]時楨寧.關于大連建設東北海陸大通道樞紐城市的調研報告[J].遼寧經濟,2023,(06):4-11.
(作者單位:1.大連交通大學 “一帶一路”研究院;2.大連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