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撐起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并推動時代文明不斷創新發展。語文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以傳承思想、弘揚文化、培養美德、傳遞能量為己任。要想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就必須找準語文學習的路徑,抓好文本閱讀,領悟文本思想,儲備文本語料,提升學生鑒賞文本的能力,教會學生熱愛生活、感悟生活和描繪生活。
關鍵詞:閱讀;文本;語文;學習能力
作者簡介:馮德鴻(1969—),男,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泉湖中學。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界倡導回歸傳統,加強語文學習。浩浩中華,積淀了幾千年的文明需要傳承與創新,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需要傳播與發揚,海量的知識信息需要思辨與發展,語文教學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究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路徑與方法。
一、要找準語文學習的路徑
(一)抓好文本閱讀
文本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所編選的文章都經過專家的反復審定,稱得上是經典范文。其內容涉及文史、建筑、科普等諸多方面,可謂博、多、精、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閱讀,都能有新的收獲。閱讀經典文本,學生會受到文化的浸染,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一種美的體悟。隨著閱讀的深入,個人的認知、氣質以及能力也會不斷提升。抓好文本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這對于推進語文教學、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
(二)領悟文本思想
學語文貴在學語文思想。語文課程教學不僅僅是幫助學生識字,更多的是在傳遞一種思想,釋放一種能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受到熏陶,心靈得到鼓舞,然后重新審視自我,樹立正確的三觀,明辨是非。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名著進行比較閱讀,比如:《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在有關三國故事的宋元話本、戲曲和軼事傳聞的基礎上,依據晉代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所作的注,所進行的藝術加工再創作,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而《三國志》所記載之史料較為翔實可靠,是研究三國歷史的重要文獻,完整記錄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間,中國從分裂走向統一的全過程。又如:《水滸傳》里的英雄好漢都以“忠”和“義” 作為行動準則和道德標準,幾乎沒涉及情;而《蕩寇志》卻突破了這一點,在全書突出“忠”和“義”的同時,還濃墨重彩地渲染“情”。
(三)儲備文本語料
充足的語料儲備是語言運用的基礎,沒有足量、高質的文本閱讀,語言運用能力也不會太強。因此,在學生閱讀課內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盡量增加他們的課外閱讀量,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探索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課內到課外,由精讀到泛讀,獲取字、詞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句法、文法方面的規則技巧。再經篩選、整合,將多方面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分類管理,建立語料庫。這樣在運用語言時就能避免遲滯、卡殼的情況發生。學會查漏補缺,找到問題的根本或啟發自己思考的點,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在學習時,學生應感性把握,感覺認同,感情融入,這樣才能引發情感共鳴。例如,朱自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寫的《經典常談》就值得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全書介紹了我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情況,通俗易懂。先生用聊天的口吻講述經典,消除了初學者對經典的疏離感。
二、要探究語文學習的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生活是一本大語文書,時時處處有學問,只要在閱讀上下功夫,精心體察文本之意,精準把握文本的現實教育意義,用心鉆研,探究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習成效自然顯著。
(一)學語文,要先進入文本語境
入境才能靜心體察、領會文本之意。作者傳達了什么,思想傾向于什么?通過反復閱讀,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讀懂了文本內涵,學語文的目的便達到了。
每篇文章的產生都與一定的背景緊密相關,學生要走進文本,仔細揣摩,整體把握。以《孔乙己》為例,魯迅說“孔乙己”是他筆下最具特色的形象之一,寓意廣泛,印象深刻。我們讀來,何嘗不感到人物鮮活?一提到孔乙己,那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便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了讀者的腦海中。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么一個形象?這就必須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去深入地探究。文學作品展示的形象,一般來說,意義是多方面的。從孔乙己這個人物來看,其反映了封建文化及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也揭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孔乙己生活的環境來看,他出場最多的地方就是咸亨酒店,他來了別人可以笑幾聲,他走了幾乎沒人想起他,周圍人冷漠麻木,只把他當一個嘲笑的對象。從孔乙己的經濟狀況來看,長衫又臟又破,開始還能“排出九文大錢”,最后粉板掛賬“十九個錢”。這體現了時代、人物關系、人物三者的有機統一[2]。外在形象顯示著內在的孤傲,作者正是通過對人物外形的整體描寫,來概括人物的特殊身份的。世態炎涼的社會,夾雜著新舊文化的沖突,預示了故事悲劇的必然結果。
(二)學語文,要學會用心靈視聽
一首詩歌、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說都是作者提煉生活的結晶。學習語文,就要感悟文本,學會用心靈視聽。
在閱讀吳均《與朱元思書》中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等句子時,學生要學會用心靈視聽,感受山水之美,體會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通過心靈的視聽去感悟,去評判,便能透徹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思想內涵,體會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超然。
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同樣讓人如癡如醉。那里的山美、水美、人美、風俗美,美得讓人目不暇接。山上長滿綠草翠竹,蔥蔥郁郁。溪水清澈,一篙插不到底。山水成就了邊城,滋養了這片土地,也演繹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白塔,菜園,吊腳樓,渡船,相映如畫;老人,少女,狗,還有那過渡人,自然祥和。每至端午,村民賽龍舟,下河捉鴨子;每至中秋,男女青年對歌,表達愛情;每至元宵,舞龍燈,放煙花,耍獅子……民風民俗,和諧統一。在這里可以嗅到泥土的氣味、草木的氣味、各種甲蟲的氣味,甚至嗅到鍋中燜瓜菜的味道;聽到笛聲、歌聲、鳥鳴聲,以及“繁密如落雨”的蟲聲,蚊子的“嗡嗡”聲,一切都是那么的明凈、自然、樸素、原始。老人呵護著少女成長,為路人默默擺渡,不收一分錢;少女與老人相依為命,善良天真,溫柔純潔。天保、儺送手足情深,互相謙讓,以特有的方式表達情感。詩畫般的語言,清新細致的描寫,使邊城處處洋溢著一種淳樸的民情風俗之美[3]。閱讀這樣的作品,不但滿足了心靈的視聽需求,而且獲得了美的感悟。但在這美麗明凈的背后,更應該看到那隱含的憂傷:為了彼此之間的“愛”,人人心中難以言表。故事留白式的結尾,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
(三)學語文,要提升鑒賞能力
文學作品的藝術之美表現在讓不同層次的讀者有不同的感受,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想提升鑒賞能力,就要在閱讀上下功夫,廣泛涉獵,學會感悟生活,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魯迅先生說得好,從《紅樓夢》中,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即使同一個人,年輕時讀,是一種韻味;中年時讀,是另一種韻味;老年時讀,味更不同。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鑒賞文本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深入地學習,多角度分析問題,這樣學生思維的火花才會迸發,學習起來才更輕松愉快。
例如,學完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教師可以布置寫讀后感的任務,指導學生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適當引述,感受力求深入,可多角度、多層次進行表述,可聯系生活和閱讀體驗來寫,主要突出一個“感”字。學生根據要求,動用語料資源儲備,寫出了各種各樣的“桃花源”。有的學生說,從古至今,正是因為存在不平等現象,社會才趨于平等,走向發展;有的學生說,“桃花源”中的生活雖然和樂,但原始保守,缺乏新文明的氣息;還有的學生說,作為精神家園的“桃花源”只是理想的避難所,當現實與理想沖突的時候,在那里可以尋求暫時的心靈庇護,可夢醒后依然得面對現實。
(四)學語文,要親近熱愛生活
親近熱愛生活這個人生大舞臺,將大有收獲。鮑爾吉·原野懷著對草原的一腔熱愛,感受草原的純凈、美好,創作了《靜默草原》。文中寫道:“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這里的“善忘”是豁達的意思,“靜默”是沉穩、不張揚的意思。不計名利,坦然自若,是對草原最好的詮釋。只有草原才會讓人在靜默中反思自己的行為[4]。作者的目的很明確:用心靈去深情地呼喚,培養讀者熱愛草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用心去書寫對生活的不同體驗,對生命的哲理性感悟,以此透射出自己的人生態度。
同樣,老舍在《草原》中寫道:“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表達了他初見草原的感受,滿眼驚喜,由衷贊嘆,想用歌聲贊美草原的美麗風光[5]。
教會學生親近熱愛生活,其才會在心靈深處愛上語文。潛心研究語文,傳承經典文化,便能更好地反哺語文學習。
(五)學語文,要勤于隨筆寫作
學語文講究方法,持之以恒,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平時的閱讀很重要,遇到好詞好句好段,要養成摘錄、識記的習慣;對于仿寫造句要時時練習;對于小辯論、小論文要經常交流;經典誦讀要定期、不定期地舉行。除此之外,教學中開展的漢字聽寫、成語接龍、詩詞對答、書法比賽等各類活動都可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根據學習的進度,寫一寫日記、隨筆,或命題、話題作文,以及讀后感、觀后感之類的習作,有助于語文學習。
XBIelCDdvNpTXQSBSyB/cL7PfSzDeYBQmi20ysTD3us=比如,引導學生改寫或續寫文章,就要讓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組合、加工,創作出新的作文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要刻苦讀書,勤于練習,積極拓展知識的空間,就一定能左右采獲、精進臻善。
三、總結
學語文,離不開載體——文本,從字、詞、句抓起,學語法、句式之美,學篇章、思想之美。只要善于閱讀,樂于思考,審美感悟的是一種認識境界,自我升華的是一種精神境界。文本傾注作者的心血,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好讀書,讀好書,注重經典文化,不斷增加語料儲備,活學活用,思想自會靈動,胸中便生丘壑。
總之,通過聽、說、讀、寫的過程,反復錘煉,提高自我分析和鑒賞的能力,語文才能學得好,語言運用才能游刃有余。教師要引導學生找準學語文的路徑與方法,加強閱讀和寫作訓練,用心去探討。相信在語文魅力的感召下,在經典文化的吸引下,學生會愛上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汪征嬗.孔乙己形象典型意義新解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31(6):52-53.
方剛.《邊城》中善與美的悲歌[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9(5):129-131.
白偉全.《靜默草原》的文本之美探微[J].中學語文,2017(3):51-52.
王瑛.向往呼倫貝爾大草原:老舍作品《草原》賞析[J].新課程(上),2017(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