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全面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及《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政策要求,各校應調整勞動教育設計思路,優化勞動課堂教學實踐。為踐行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作為勞動課堂教學實踐的組織者,教師應嘗試在勞動課堂中充分融合教學評一致思想。教師以教學評一致思想為原則,基于當前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探索相應的對策,能助力學生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小學勞動;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融·創:小學跨學科田園勞動課程建設研究”(課題批準號:2023ZJY0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媛媛(1984—),女,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齊盛學校。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已然成為當下基本的育人目標。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被重點提及。勞動育人是教師應在教育實踐中逐步落實的教育理念。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新課標中的新增內容之一,要求教師注重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清晰地認識到“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完善教學、學習、評價一體化的教學結構。在勞動課堂中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逐步優化、完善勞動教育,深化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體驗感,能使勞動課程的育人價值最大化[1]。
一、勞動教育的困境
(一)勞動課程體系不完善
當下勞動學科并不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科,存在勞動課程不被重視的情況,進一步導致勞動課程體系不完善的問題。由此,嚴重影響勞動課具體課程目標及課程計劃的制訂,同時出現勞動課程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的情況。上述問題都會嚴重阻礙勞動學科在小學階段的發展,使勞動育人的價值大打折扣。
(二)勞動課程目標不明確
勞動課程雖然是實踐性與體驗性較強的課程,但是也需要明確其育人目標。而在當下小學勞動課程中,存在課程目標不夠精細化的問題,如有教師將課程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優化學生的勞動觀念,強化學生的勞動實踐技能。如此顯然目標相對籠統,不利于教師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詳細制訂教學計劃。
(三)勞動課程缺乏趣味性
勞動課程的實踐性決定了其教學形式不能固化。學生在不斷實踐中才能積累勞動經驗,掌握勞動技能。而當下勞動課程的設置缺乏趣味性,勞動實踐活動單調乏味,達不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勞動興趣的目的,反而還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從而喪失勞動興趣[2]。
二、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勞動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一)了解“教什么”“怎么教”“教的程度”
首先,教師需要從前期教學設計層面出發,對勞動課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計劃進行整體規劃。其次,基于整體教學計劃,教師需要探索具體的勞動課程教學路徑,基于教學策略,結合課程主題,整合課程教學方案。最后,教師需要追蹤學生的勞動課程階段性實踐成果,觀察學生的勞動學習進程,從而保證課程整體的教學進度。
(二)引導“學什么”“怎么學”“怎樣改進”
為了保證勞動課程的整體性與一致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狀態、方式、成果等,以引導者的站位來幫助學生把控勞動學習進程。首先,教師應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設定學習目標。其次,教師應指導學生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參與勞動實踐,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勞動實踐成果。最后,教師應及時指出學生在參與勞動實踐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為學生提出改進建議,從而有效把控學生在勞動課堂上的整體學習質量。
(三)認知“評什么”“怎么評”
評價環節中,教師應當明確評價的內容與評價的形式。教師需要格外清楚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結合設計內容決定評價形式,依據教學及學生學習成果設置評價標準及評價內容,由此在勞動課堂上實現“科學評”,最終以評價結果為依據改進勞動課程教學實踐。
三、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勞動課堂教學對策
(一)勞動課程目標明確化、精細化
勞動課程目標明確化可為后續有效的教學設計創造前提條件。清晰的目標是保證勞動課程教學質量的基礎,也是教師梳理教學思路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應圍繞勞動教育主題,深挖勞動課程的育人價值,結合真實學情設定周詳的教學目標,讓總體教學思路更加明確[3]。
例如,在設計“紙編小書簽”課程時,教師可圍繞“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四方面,結合具體的勞動實踐內容制訂教學目標。首先,在勞動意識培養方面,教師應當讓學生通過親手編織自己喜愛的書簽,懂得勞動可以創造價值的知識,以此使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其次,在勞動技能達成層面,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編織書簽的技巧,來掌握手工編織的基礎技能。最后,教師在學生取得勞動成果后,要講解勞動實踐價值意義,讓學生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勞動精神。教師基于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結合具體的勞動主題及學段學情,設定精細化的課程教學目標,能有效把控教學計劃的實施。
(二)勞動教學策略的創新性、趣味性
勞動教育的實踐性、體驗性決定了其課程教學內容必須是多元化且具有豐富性特征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勞動課程教學方案時,應圍繞“怎么教”進行深入思考。教師應意識到,勞動教育不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勞動技能、強化勞動觀念,更是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使其感受到勞動的樂趣,讓勞動行為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行為[4]。對此,教師要讓勞動實踐活動的內容更加具有吸引力,從而激發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創新教學策略的方式,迎合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努力滿足學生的勞動學習需求,對勞動實踐的主題進行創新。比如以“整理書包”為主題的勞動實踐活動,對于學生而言平平無奇,不具備很強的吸引力。教師可融合創新元素,將此勞動實踐活動的主題改為“整理技能大賽”,通過比賽讓學生將勞動技能學習、實踐的整體過程轉換為賽前準備及比賽實踐的過程。主題的轉換能讓學生實現心態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在參與本次勞動實踐活動時更加有熱情。同時,學生還能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體驗到活動的趣味性,從而有效激發自身的勞動興趣,高效完成勞動技能的學習,并在實際場景中有效應用技能,進而在生活中逐步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
(三)教師發揮指導性、輔助性作用
教師的指導與輔助對學生有效參與課堂學習尤為重要。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場景中,教師對學生的輔助性作用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設定勞動實踐目標,使學生了解自己需要“學什么”以及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能,使學生懂得“怎么學”上。為此,教師要在具體的勞動課程中,基于上述兩點要求,對學生進行輔助與指導。
例如,在“涼拌黃瓜”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教師可結合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設定本堂課程的學習目標。比如教師若將“知識與技能”目標設定為“學生通過本次勞動實踐活動能夠學習涼拌黃瓜這道涼菜的具體制作步驟,掌握把黃瓜拌好吃的技巧”,便可以引導學生將此次勞動實踐活動的學習目標設定為“學習拌黃瓜的具體方法,能夠用簡單的調料品制作美味的涼拌黃瓜”。此外,教師在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方面也應發揮指導性作用,比如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效認知與把控每種調料品的使用方法及用量。學生需要根據教師的指導先記憶每種調料的名稱,再掌握每種調料的作用,最后學會使用量勺來把控調料的具體用量,在實踐中掌握涼拌黃瓜這道美食的制作技巧。
(四)教學評價環節實現自主性、有效性
評價環節是勞動課程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為重要的收尾環節。在此環節中所得到的評價結果,直接指向勞動課程的教學改進,對勞動課程的優化、提升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在勞動課程實踐中,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評價環節,創新評價形式,發揮學生的評價作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程評價中。在教師的有效把控下,學生能在評價中發揮自主性,使評價環節更具有效性[5]。
例如,在“創意中國結”勞動實踐活動的成果展示環節,教師可采用CIPP評估模型引導學生設計自主評價環節,組織小組互評活動;同時,讓學生的評價與教師的評價同步。其一,教師可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勞動作品進行自評,評價內容應立足中國結成品的完整性、創意性、藝術感,以及編織中國結過程中操作技巧的準確性。其二,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互評。學生需要對組內成員的中國結成品進行打分,評價對方的勞動成果。最后,教師應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評價,主要對學生在編織過程中手工操作的準確性,以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此外,教師還應不定期組織學生對自身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并請學生給自己提出建議及表示期望教師改進的方向。由此,讓教學評價環節在小學勞動課堂教學中更加具有真實性與有效性,充分發揮其改進教學的作用,促進課堂教學體系的完善。
四、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勞動課堂教學案例
(一)課程主題
“我是小園丁”植物種植勞動實踐課程
(二)課程目標(教什么、學什么)
1.勞動觀念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種植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
學習目標:能夠從勞動中收獲成就感與滿足感。
2.勞動能力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種植過程中掌握種植植物的技巧,學習種植工具的使用方式,養成良好的種植習慣。
學習目標:能夠以寫日記的方式記錄種植過程,用種植工具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形成澆水、施肥、修剪等日常的種植習慣。
3.勞動習慣和品質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種植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熱愛勞動、樂于勞動,在勞動中找到價值。
學習目標:能夠發現勞動的樂趣,以理性、客觀的視角看待勞動。
4.勞動精神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種植過程中認識到“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學習目標:能夠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創新。
(三)教學過程(怎么教、怎么學)
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勞動課程的實踐環節,讓每一環節都能夠落實勞動素養培養,順利達成前期設定的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
1.課堂導入
依據主題創設情境,讓每位學生都能當上“小小園丁”。
2.實踐過程
種前思考:如何種植植物,怎樣讓自己的植物生長得更好?
種植實踐:根據教師講解的種植技巧展開種植實踐。
展示植物:將自己種植的植物帶到課堂上,與同學相互觀賞,相互評價對方的種植成果。
3.課程評價(CIPP)
背景評價:教師結合本課教學目標,評價學生對種植活動的興趣點,整合相關主題背景下的教學資源,最終判斷本次課程教學目標能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輸入評價:教師引入與種植植物相關的課外知識,并為學生準備種植工具以進行實踐。邀請學校相關工作人員、家長等對本次課程的教學方案作出評價。
過程評價:對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的參與狀態進行評價,考查學生能否積極參與其中,并應用相關種植知識解決實際的種植問題。
成果評價:學生自評(展示種植成果,為自己的種植成果打分);學生互評(小組討論,學生相互評價組內成員的種植成果并打分);教師評價(教師對學生的種植日記進行評價,分析學生在種植過程中各種能力的發展情況,并給出相應的評語及改進建議)。
(四)課程總結
在小學勞動教育中應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時,教師應當準確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與計劃,明確勞動課程教學的整體結構,完善勞動課程的教學體系,并清楚認識到自己在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此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上應學什么以及怎么學。教師應優化設計評價環節,讓評價內容與評價形式更加符合現代化的教學要求,讓評價結果成為優化勞動課程的有力依據。由此將勞動課程中的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學評價相串聯,使課程結構更加完善,課程內容更加具有指向性,課程效果更佳,從而促進學生勞動技能的強化,勞動品質的提升,勞動精神的形成。
[參考文獻]
華文泉.開展生態實踐勞動,共建和諧美麗校園:濟南市槐蔭區張莊小學生態勞動教育紀實[J].環境教育,2024(合刊1):128-129.
楊梅,黃錚.開展勞動實踐,培育陽光少年:武漢市光谷實驗小學生態勞動教育紀實[J].環境教育,2023(12):123.
劉梅雪,欒樹權.“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勞動教育研究:以大連市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為例[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3,39(4):62-64.
蒙海燕.城市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研究:以桂林市育才小學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35):50-53.
戴燕妮.多措并舉,讓勞動教育見實效:在勞動教育中彰顯德育價值的教學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23(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