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深入實施,幼兒園教育更注重幼兒全面發展,其中,培養幼兒科學素養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分析了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意義,當前幼兒科學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以及自然教育對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積極意義,以相應的案例,具體闡述了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策略,旨在發揮幼兒園科學活動的價值,為幼兒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做好準備。
關鍵詞:自然教育;幼兒園;科學素養;教育策略
作者簡介:徐玲玲(1988—),女,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陸慕中心幼兒園。
科學素養包括科學興趣與態度、科學知識與經驗、科學能力與方法。幼兒科學素養是幼兒對客觀現實的感知、對客觀現實的本質及所蘊含積極觀念的感悟,以及發現身邊科學問題,運用自身已有經驗做出判斷、得出結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有效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意義
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基礎。國內外眾多研究表明,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為幼兒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具有好奇心強、好問、樂于探究的特點,對大自然有親近感,對觀察和探索自然世界具有強烈的興趣。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探究活動中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積累多方面科學經驗,貼合幼兒成長的需要,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在探究中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要為幼兒提供接觸、觀察、探索自然的機會。幼兒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而且能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當前幼兒科學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與梳理,筆者發現當前幼兒科學素養培養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活動形式較單一、忽視幼兒主體地位等。現階段,部分幼兒園開展科學活動的方式較為單一,忽視幼兒的體驗。部分教師在實際開展活動的過程中,仍運用傳統的教育理念,沒有創新科學活動的形式,導致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效果不夠理想。部分教師忽略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更注重完成活動目標,而忽視了幼兒成長的實際需求,導致幼兒的科學素養發展效果不明顯。
三、自然教育對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價值
自然教育是指借助自然資源開展的教學實踐。針對幼兒的自然教育強調以自然環境為場所,以人類為媒介,利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使幼兒與自然建立聯系,融入大自然中。陳鶴琴曾說:“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自然的饋贈,把這些資源融入教學實踐中可收獲別樣的教育效果。由于幼兒的學習主要以游戲為主,而幼兒游戲的開展多依托于自然資源,因此,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能夠促進幼兒科學素養培養目標的實現。此外,自然資源對幼兒而言是非常有趣的,在與自然材料的互動中,幼兒能夠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創造能力等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1]。
四、自然教育下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策略
(一)開展種植活動,豐富科學知識
種植是一種常見的自然教育活動,涉及在種植區進行的一系列植物管理和研究活動,包括種植、移植、除草、澆水、捕捉害蟲、收獲等植物生長管理過程。種植活動不但可以為幼兒提供進行實際勞動的機會,而且能讓幼兒觀察植物生長的每個階段,掌握植物的生長規律,從而加深幼兒對自然界的認識,而這也是進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徑之一,能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界的好奇心,促使幼兒形成正面的情感。
例如,某幼兒園每個班級都擁有一塊地,每學期開學初,教師會和班級幼兒一起規劃,商議在種植園種什么、怎么種。通過多場幼兒會議,小、中、大班幼兒分別確定了種植植物的種類。幼兒們組成了項目組,和家長一起調查了解春天適合播種的鮮花品種,收集了各種瓜果的種子,深入了解了草本植物的種類和種植方式等。在探究的過程中,幼兒們興致勃勃,能夠在觀察后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并能通過簡單的調查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利用數字、繪圖、表格或其他標記手段記錄調查過程與發現[2]。
以下,以種植課程“玉米樂翻天”的實施為例,闡述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策略。
1.課程緣起
某次下午,幼兒園給幼兒準備的點心是玉米,因為許久沒吃玉米了,所以幼兒們對玉米產生了興趣,展開討論:“你的玉米比我的短。”“我的玉米比你的細。”“我家還有白色的玉米呢!”第二天,有幼兒從家中帶來了玉米,說:“老師,我家有好多玉米,你不是說春天來了,我們可以種一些新的植物了嗎,我們種玉米吧。”旁邊的幼兒聽到了,也表達看法:“我也喜歡吃玉米,但是種玉米太難了吧,怎么種啊?”幼兒們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討論。后來,在規劃和協商的基礎上,教師打算帶領幼兒種玉米。
2.活動實錄
(1)第一次種植。在活動前期,對玉米進行相對全面的了解后,幼兒們開始嘗試種植。他們用各種方法從新鮮玉米棒上取下玉米粒,比如直接用手掰,或用剪刀來剪。還有的幼兒從家里帶來了各種種植需要用的小工具,如鏟子、耙子等。種植容器也是幼兒們自己親手制作的——他們利用美工區材料對廢舊的小罐子和小花盆進行了改造。做好這些準備工作后,種植就開始了。幼兒們將剝下來的新鮮玉米粒集中到一起,在種植容器里放入一半的泥土,然后把玉米粒排好,在最上面蓋上一層土。播種之后,幼兒們每天都不忘記來觀察和澆水,還親自設計了一本玉米生長日記本,以便更好地觀察與記錄玉米的生長情況。
(2)發現問題。有一天,幼兒們產生了疑問。
宸宸:玉米種下去已經一個星期了,怎么還不發芽呢?
锜锜:可能是天氣有點冷,它被凍死了吧。
晶晶:不會的,是小種子還沒有長大吧,再過幾天肯定就長出來了。
又過了兩天,玉米粒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幼兒們開始著急了。于是,幼兒們決定一起尋找玉米粒不發芽的原因。他們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從網上查找資料,了解了玉米種植的關鍵經驗,并且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在記錄表上,回到班上和同伴交流。
(3)調查結果分享。幼兒們在班級里分享調查結果。
陽陽:我們的種子不發芽可能是因為沒有澆水或者沒有施肥。種玉米要選好的玉米種子,然后放在水里泡一天,過兩天就會發芽了。
悠悠:媽媽和我一起查了資料,種玉米前要先把玉米曬干,使玉米粒變硬,再放到水里泡,這樣它才會發芽。我們種的是沒有曬干的玉米粒,所以不會發芽。
笑笑:我在網上看到,把一個玉米直接放在水里泡,過幾天它就會長出葉子了。我們可以這樣試一試。
經過調查和分享,幼兒們知道了種玉米需要選好種子,種子是曬干的玉米粒,并且在種的時候不能種得太深,否則種子就長不出來,同時,玉米需要溫暖的生長環境和細心的照顧。
(4)第二次種植。經過親自查閱資料,幼兒們找到了新的種植方法,想要重新種玉米。這一次,有的幼兒帶來了干玉米棒、干玉米粒,有的幼兒帶來了透明的罐子和營養土。第二次種植玉米,有的幼兒選擇將整根玉米棒種在土里或水里,有的幼兒選擇將單粒玉米粒種在土里。
(5)驚喜發現。第二次種下玉米以后,幼兒們熱情更高了,每天都積極進行澆水和觀察。第六天早上,在自然角觀察時,幼兒們發現玉米發芽了。
笑笑:老師,我覺得水里的玉米好像有點不一樣了,變胖了好多。
芯雨:菲菲,你快來看,水里的玉米好像發芽了,有白色的小芽了,我用放大鏡看得很清楚。
菲菲:真的,水里的玉米先發芽了,你看,土里的玉米還沒有長出來呢。
聽見自然角里芯雨和菲菲的聲音,其他幼兒都趕過來看發芽的小玉米。
(6)測量玉米芽高度。周末過后,種在泥土里的玉米粒也發芽了。辰辰開心地拿出自己的玉米生長日記本進行記錄。“兩天沒看見你,又長高了一些呢!”辰辰自言自語。“兩天,它長高了多少呢?”教師提出了疑問。辰辰:“我來量一量。”于是,辰辰走進科學區拿了一把尺子開始量起來。由于芽還很小,辰辰小心翼翼地調整尺子的位置和方向。接著,問題來了。辰辰說:“老師,尺子不是從0開始的,0的前面還有一點距離沒有刻度線,這樣量不準的。”“那怎么辦呢?”教師追問。辰辰說:“我再想想別的方法。”之后,辰辰拿了一根吸管,他說:“我想起來了,上次去量大樹有多粗的時候用過這個方法,可以把吸管插在邊上,在小芽高度的地方標一個記號,再用尺子量一量吸管底部到標記處的長度就知道小芽有多高了。”新發現的問題喚起了辰辰以往的經驗,他成功解決了問題。
3.活動總結
在該種植課程中,幼兒們是種植的主人,全程參與了玉米的播種和管理。幼兒置身其中,在觀察中發現種植的奧秘、體驗探究的過程,這樣既能增加幼兒親近自然的機會,還能讓幼兒主動學習比較、測量等知識,培養幼兒的責任感[3]。
(二)借助自然元素,培養科學能力
善于抓住教育契機,借助自然元素,適時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探究也是一種有效的科學素養培養策略。以大班科學探究活動“幼兒園里的枇杷”的開展為例。幼兒園的小樹林里長著很多枇杷樹,大三班的幼兒們每天都會來枇杷樹下活動。果實成熟的季節到了,樹上的枇杷越來越多,連續幾天,幼兒們都在樹下撿到了黃黃的枇杷。高高的枇杷樹上,金燦燦的枇杷讓幼兒們向往不已。“怎么才能摘到枇杷呢?”這個問題一提出,馬上吸引了幼兒們的注意力。幼兒的行為、語言都表明了他們對成熟的枇杷很感興趣,于是教師開展了科學探究活動——“幼兒園里的枇杷”。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就“摘枇杷要經過誰的同意呢?”“摘枇杷要準備什么工具?”“如何采摘枇杷?”“哪棵樹上的枇杷最甜?”“哪顆枇杷最大,有多重?”“枇杷有什么用?”等問題展開探究活動。教師支持幼兒發現與嘗試,最終幫助幼兒解決了問題。在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經過觀察、測量、比較、猜測、驗證、合作、交流等,獲得了科學素養的發展,掌握了豐富的科學探究方法[4]。
(三)聚焦區域游戲,發展科學素養
區域游戲是幼兒在園的重要活動形式,教師可以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及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有意識地打造一個適合幼兒進行游戲的區域場所,投放適宜的游戲材料。這樣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與能力,進行親手操作或開展游戲,開展獨立性較強的學習活動。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尊重每個幼兒的獨特性,還能滿足他們不同的成長需要。在區域游戲中,幼兒可以自由探究、發現、操作、實踐,發展科學素養。
例如,在中班主題課程“頑皮一夏”中,幼兒對水的探究興趣非常濃厚。為了了解幼兒的前期經驗,教師開展了“水的秘密”“節水小衛士”等調查活動。調查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了經驗共享,不僅幫助幼兒梳理了自己原有的經驗,還使幼兒獲取了新的經驗。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依托班級科學區開展了水系列實驗,如“水的流動性”實驗。該實驗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將一個容器裝滿水,加入顏料調色;然后,在另一個容器中裝三分之一的水,將吸管彎成U型,再將U型吸管放入有顏色的容器中,在吸管內灌滿水;最后,將灌滿水的吸管管口向下放置在兩個容器中,觀察實驗現象。幼兒認真觀察實驗步驟圖,一步一步仔細嘗試操作,在一次次失敗再練習的探索活動中,感知了水的特性和流動實驗的科學原理,這樣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經驗的延續、拓展、深化,幼兒獲得了科學素養的發展。
結語
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的科學學習具有重要作用。自然教育為幼兒科學素養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不僅能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還能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幼兒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教師要加強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將其與科學探索活動巧妙融合起來,開展豐富多樣、生動有趣的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在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中形成探究能力,并在探究過程中認識常見的科學現象,感受生活與自然的關系,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不斷提升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陳燁.親自然,樂教育:親自然教育背景下戶外自主游戲開展策略的探索[J].新教育,2024(4):80-82.
李懿.自主游戲,擁抱自然:談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的開展[J].教育界,2024(3):110-112.
《學前教育》編輯部,陳蕾.培養科學素養,從孩子的科學興趣開始[J].學前教育,2023(12):9.
郭明珠.幼兒園自然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南教育(幼教),2020(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