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探究,通過探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含義和價值,分析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基本方向,并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習作教學案例,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有效參考,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作者簡介:陸婉珍(1981—),女,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思縣思陽鎮第二小學。
一、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概述
(一)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含義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是指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閱讀、討論等環節,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創作的活動。它不僅包括寫作技巧的傳授,還包括思維能力、創新精神、情感態度、審美素養、文化底蘊等各方面的培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模仿、實踐、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1]。
(二)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價值
習作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使學生能通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敏銳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點滴,豐富內心世界,培養熱愛生活、細致觀察、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其次,習作教學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是學生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基礎。最后,習作教學對學生個性品質的優化和文化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習作教學,學生不僅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還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社會,提升審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基本方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小學不同階段學生習作與表達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具體要求:在低年級,學生需要通過復述、講述、寫話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所接觸事物的想法;在中年級,學生需要初步建立漢字與生活中的事物、行為的聯系,樂于用口頭、書面的方式與人溝通交流,并且能通過觀察書寫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在高年級,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識字能力,能明確習作目的,掌握常見的應用文寫作方法,書寫規范,語句通順,條理清晰。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應遵循以下基本方向:一是強調學生對生活的觀察程度與感悟能力,注重積累習作素材,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二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不按照統一的模板要求學生,而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發現適合自己的習作方式與風格;三是重視實踐,為學生布置實踐性的習作任務,并鼓勵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和跨學科學習活動,不斷拓展習作素材和視角;四是應用讀寫結合模式,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為習作教學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五是科學的習作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驅動、多元評價等方式,有效引導學生明確習作思路,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實現科學提升[2]。
三、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習作熱情
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是習作教學的第一步。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積極構建習作主題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有效拉近學生與習作活動之間的距離。這有助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習作活動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主題“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這一習作主題契合語文要素要求,需要學生基于細心、縝密的觀察,發現并記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為觀察對象,從細節入手,觀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處景色,如上下學路上的行人和建筑、校園里的綠植和昆蟲、家中的寵物、游樂場里的一角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點滴片段,用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去挖掘其中的繽紛色彩,并在習作過程中融入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習作的熱情,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養成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良好習慣,進而提升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為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習作表達能力的深層次提升奠定基礎。
(二)依托問題驅動,引導構建習作思路
習作思路的構建是習作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學生只有基于習作主題,及時構建科學合理、完整清晰的習作思路,才能快速確定習作框架,有效填充習作內容,恰當融入習作情感,完成內容深刻、邏輯合理的習作成果。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有限,在習作活動中往往容易局限于主觀認知,缺乏對習作主題的深入思考和擴充,進而無法從更加全面的角度構建習作思路。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以依托有效的問題驅動策略,通過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打開習作思路,科學構建習作框架[3]。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課文內容從山川湖海的不同視角展開,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展現了自然萬物的奇妙色彩。本單元習作主題“變形記”以此為背景,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創造性精神,將自己“變形”為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種事物,并寫出“變形”之后的有趣經歷。這一主題立意新穎,角度廣泛。然而,學生往往容易受限于單元內的幾篇文章,對自己“變形”后的經歷缺乏充分想象。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大膽展開聯想。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希望自己變成哪一類事物呢?真實存在的還是虛構的?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大的還是小的?會動的還是不會動的?”在學生產生一定思路之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你在‘變形’之后要去做什么呢?會遇到哪些人或物?你們會發生什么樣的對話?”
有效的問題驅動不僅要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和新奇性,還要層層遞進,既與寫作主題密切關聯,又能為學生的思考提供充足空間。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受到各種形式的啟發,從而積極構建自己的習作思路,使習作過程更加有據可依、有理可循。
(三)基于合作交流,充分發散習作思維
合作交流也是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注重通過合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充分發散習作思維,全面拓展寫作思路,彼此借鑒觀點和看法,從而為自己的習作注入充足的活力和多樣的色彩。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習作主題“寫信”為例,書信曾經是人們和遠方親友聯絡的重要手段,也是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不僅要掌握信息化的交流手段,還要了解“書信”這一應用文體的寫作形式和格式要求。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合作交流,探討“寫信的意義是什么?什么樣的人適合作為寫信的對象?信中可以呈現哪些方面的內容?信的開頭和結尾有哪些注意事項?”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給親友寫的信件,或者互相寫一封信,針對一些問題展開交流。
教師基于合作交流模式開展習作教學,不僅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習作思維,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還可以充分加強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營造自由、開放、互動的教學氛圍,構建小學語文高效習作課堂。
(四)融入相關學科,開拓多元習作視角
跨學科教學是新課改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需要打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積極拓展課堂外延,敢于、善于、樂于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融入習作主題之中,以充分開拓多元化的習作視角,為習作教學提供新的思路[4]。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主題“‘漫畫’老師”為例,本單元習作主題要求學生根據“漫畫”的特點和風格,選擇一位老師,用文字的形式“畫”出其外貌特征、性格特點、興趣喜好等。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融入美術學科的知識,引導學生基于“從整體到部分”的描寫順序,展現出所寫人物的全局特征和細節特點。比如,學生可以在文章的開頭總述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并分段展開描摹、論述,最后對文章進行整體潤色。學生還可以選擇這位老師身上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在文章結尾再次強調,起到首尾呼應、畫龍點睛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完成習作任務的同時,為這位老師繪制一幅漫畫版本的圖像,這一過程也有助于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習作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可以基于學科融合模式,充分拓展學生的寫作視角和習作教學的空間。除美術學科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歷史、數學、科學等多元學科知識,對習作主題進行深度挖掘和探索,有效豐富習作文本的角度和內容。
(五)依托讀寫結合,有效提升習作能力
讀寫結合是習作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兩個互為耦合關系的基本要素。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閱讀手段,引導學生充分積累語言素材,科學掌握表達技巧,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習作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為例,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童話”,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感受童話世界的奇妙,體會童話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并結合自己的思考和想象,新編童話故事。在“故事新編”這一習作主題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熟悉的經典童話故事,如《龜兔賽跑》《狐假虎威》等,深度閱讀和反復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發展,并大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故事改寫一個新的結局。這一過程需要依托讀寫結合教學活動而實現。首先,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童話故事,并從中選擇一個感興趣或者具備改編空間的文本;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閱讀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發展,學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再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和挖掘文本中體現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的關鍵信息,如語言、動作和細節描寫等;最后,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結合原本的故事信息和寫作風格,改寫一個新穎、值得深思的結局。
通過讀寫結合,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更加充分的故事信息,也可以借鑒更多具有特色的寫作手法,為其習作實踐提供更加廣闊的視野,進而提高習作的創新性和實用性。
(六)落實多元評價,鞏固習作教學成果
多元評價是鞏固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和關鍵途徑。在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需要實施全面、綜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兼顧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和習作教學的活動主題,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和合作評價,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自我反思、調適和規劃能力,有效鞏固習作教學成果[5]。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主題“奇妙的想象”為例,本單元習作活動的主要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編寫有趣的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想象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習作教學必不可少的要素。在針對學生習作展開評價時,教師首先需要針對學生作品中的想象元素展開充分評價,如想象內容是否足夠生動?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其次,教師還需要關注習作的內容和主題,如是否體現出獨特的見解?是否符合科學的價值觀念?是否具備現代化的教育素養和人文情懷?最后,教師也需要關注學生習作中的語言運用和行文布局,包括詞匯、語法、修辭等,這是學生習作能力的關鍵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評價,鼓勵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借鑒他人習作的優秀之處,及時取長補短,吐故納新。
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習作水平,從根本上發現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的問題和優點。這一過程有助于教師及時、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提升個性化教學效果,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習作道路上明確目標,砥礪前行。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教師應深刻研讀和把握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充分挖掘和發揮習作教學的價值,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提高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效果,培養具有高度語文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祁進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3(32):33-36.
王向青.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創新策略[J].啟迪與智慧(上),2023(10):6-8.
陳漢輝.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探究[J].家長,2023(24):136-138.
李蕓霞.立足新課標 開展小學語文習作思維訓練的策略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3(5):7-9.
吳娟.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分析[J].成才,2023(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