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說教學是英語教學中較為重要的內容,聽和說是英語語言學習至關重要的能力。分析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開展教學評一體化的必要性以及教師在聽說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聽說教學中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的活動設計,并結合教學課例說明評價活動的具體實施方法。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初中英語;聽說教學
作者簡介:孫穎(1992—),女,江蘇省新沂海門中學附屬學校。
一、為什么要實施教學評一體化
教學評一體化重點指出了教師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準確地把握培養方向,通過有效地組織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實現學科育人的宏偉藍圖。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能結合自身的已有經驗,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將已獲得的學科知識和技能轉變為自身所需要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初中英語聽說課中實施教學評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分離,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過程。例如,在聽力活動進行前,大部分教師會引導學生先熟悉聽力原文,圈畫出關鍵詞句,在聽力過程中主要抓住關鍵詞句,然后填寫答案。這樣一來學生缺少對整個語篇的認知,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關鍵詞句上進而忽略了整個語篇的大意[1]。另外,教師缺乏單元主題意識,只是片面地進行當堂的教學任務,而不能深入分析聽力語篇,挖掘其中所表達的主題意義,致使教學和評價的環節都不能達到效果。
按步驟進行聽力活動,忽略部分聽力材料的難度。Integrated skills模塊內容圍繞本單元主題進行擴展延伸,聽力材料中既包含了前幾個模塊學習過的內容,也增添了對本單元主題進行拓展的內容。無論簡單與否,讓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聽力活動,不僅忽略了聽力難度和學生認知規律,而且不利于訓練和提升學生的聽力能力,會讓學生在面對有難度的聽力材料時,產生畏難情緒,教學成效不佳。
創新運用環節與現實生活割裂,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大相徑庭。有效的語言學習應存在于一定語境中,語境創設得越真實,學生的學習體驗就越深刻,從而能自然而然地將所學的內容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大部分思維固化的教學模式,僅僅局限于課本上所給出的語境,忽略了靈活多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因此,教學與評價的環節相割裂,教學評價游離于教學之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地輸入和輸出,教學活動無法形43KCGTLTFrGJQY0mCYlj1Q==成完美的閉環。
依據教學評一體化的理論基礎,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評價三個活動融為一體,構建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2]。教學評一體化的三個層面共同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其倡導的是“為了學習的評價而不是為了評價的學習”。開展教學評價是為了及時了解教學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督促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
三、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實踐
(一)設定科學明確的教學目標
譯林版八年級上冊Unit 6 birdwatching的單元話題是“觀鳥”,Integrated skills模塊共有兩個文本語篇,第一個是有關鹽城自然保護區的測試的聽力材料和文本填空材料。聽力材料介紹了鹽城自然保護區的相關信息并簡單闡述了為什么要保護濕地。由于學生對鹽城自然保護區了解甚少,所以測試以選擇的形式給出,降低了聽力材料的難度。文本填空材料是一篇說明文,也是聽力材料的延伸,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鹽城自然保護區,意識到保護濕地的重要性,體會到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進而形成保護鳥類、保護濕地的正確意識。
第二個文本是Daniel和Sandy之間的對話,圍繞觀鳥應帶什么物品而提出建議。語篇為口語會話,插圖中包含了談話者和被談論的內容,對理解對話有一定的價值。對話句式簡單清晰,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在口語對話結束后,學生能從中了解觀鳥所需要的物品,并能進行遷移創新活動,就某個活動給出自己的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節課的主題語境與單元主題一致,都是觀鳥活動。圍繞觀鳥活動應帶什么物品,以及觀鳥地點之一的鹽城自然保護區的介紹,讓學生逐步意識到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人類應保護鳥類和保護濕地的主題意義。明確主題后,開始設定教學目標。
(1)能從聽力材料中獲取鹽城自然保護區的相關信息并完成文本報告。
(2)能在主題語境中掌握cover、binoculars、clearly等詞匯以及“You'd better...”“You should...”
等提建議的句型,并能對提建議的句型進行正確的回答。
(3)通過聽、說、讀、寫、看等活動,梳理觀鳥應帶什么物品,并能給出自己的建議,學會詢問參與某項活動前的建議,并對他人的詢問做出適當的反應,同時能分析我國政府為保護濕地所采取的措施和行為等。
在教學活動中,要按照“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層面進行,層層遞進。在每一個活動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設置相應的評價任務,觀察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度,監測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并按照達成度和掌握程度進行學習活動的調整[3]。
(二)圍繞教學評一體化開展聽力教學活動
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動態實施評價活動,以此來了解和監控學生的表現。教師可以用提問、觀察等方式實施互動評價,尋找學生最近發展區,即確定學生當前水平與潛在水平之間的差距,向學生提供教學內容支架,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鼓勵,幫助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4]。在開展評價活動時,教師不僅要明確地說明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還應給出活動的要求和評價標準,使學生能根據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評價標準的協商與制訂,征求學生的建議,引導學生從評價的接受者轉變為評價的主導者,從而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進程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1.學習理解類教學活動
(1)課前3分鐘,教師播放由邁克爾·杰克遜演唱的歌曲We are the world。這首歌的主題是保護地球,愛護自然環境,人與自然共存,從而引入本節課的主題意義——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導入環節展示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的各種鳥類圖片,引導學生猜測鳥的名字,并學習新詞匯red-crowned crane等。隨后,教師提出問題“Where do the red-crowned cranes live?”,引出“Zhalong Nature Reserve”。之后,教師創設語境“When winter comes, they fly to the south.”,并提出問題“Do you know any Nature Reserve in the south?”,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展示圖片,再次提出問題“Where is Yancheng Nature Reserve?”。根據學生的反應,他們對鹽城自然保護區并不了解,所以以學生所在位置為出發點,通過地圖和導航,以動畫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他們所在的位置到鹽城自然保護區的距離,將學生帶入情境,拉進現實。教師再通過丹頂鶴在鹽城自然保護區棲息的視頻,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鹽城自然保護區。
通過歌曲、圖片、視頻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本節課的主題意義;通過問答,讓學生了解鹽城自然保護區,滲透愛護鳥類的意識;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現實生活,讓學生了解自然保護區距離我們并不遙遠,我們也可以加入保護鳥類的隊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形成主題單元意識,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在聽前活動中,教師通過師生問答,以及展示鹽城自然保護區的美景圖片,讓學生更詳細地了解鹽城自然保護區。教師可以在介紹鹽城自然保護區時融入本課時的詞匯、短語和句型,如“cover an area of...square kilometers”“the home to...”,引導學生在欣賞圖片時掌握本課時的重點詞匯、短語和句型。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提出問題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同時滲入本課重點語言知識。聽力材料涉及一些數字、年代的表達,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所以在聽之前,教師要做一些聽力策略指導,帶領學生學習數字和年代的讀法,化解聽力難度,提升學生的聽力效果。通過圖片,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鹽城自然保護區的美麗,從而意識到不能讓這種美麗消失,要一同保護濕地。
(3)再一次對聽力材料進行鞏固并做填空練習。根據已填寫好的聽力材料,畫出關鍵句“Yancheng Nature Reserve is home to different kinds of plants and rare birds.”,凸顯鹽城自然保護區對鳥類的重要性。就此提出問題“Yancheng Nature Reserve is very important, so how do people protect it and when to celebrate it?”,引導學生在聽之前,利用圖片展示和小組討論,先了解填空文本中所提的世界濕地日,分解聽力難度,更好地進行語言的輸入。聽力任務完成后,再次進行鞏固,教師給出數個鹽城濕地的圖片以及相關的關鍵詞,鼓勵學生根據已聽已學內容,利用圖片和關鍵詞,簡要復述聽力原文,談一談對鹽城自然保護區的了解,有效地輸出已學內容,檢測教學效果。
教師通過聽、說、看等環節,化解聽力材料較難的部分,鼓勵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其中,調控自己的學習進程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表現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方法,并給予及時的評價,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學評三個層面的融合。
2.應用實踐類教學活動
(1)在掌握以上內容后,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想要去鹽城濕地參加觀鳥活動。創設情境“Daniel wants to go birdwatching too! What does Sandy advise Daniel to take?”展示觀鳥所需物品的圖片,再次進行聽力活動,引導學生根據所聽的內容選擇觀鳥所需物品。教師提醒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要注意細節描述,聽后再次提出問題“為什么Sandy建議Daniel攜帶以上觀鳥物品?”。學生根據聽力內容,結合已有經驗,進行小組討論后表達自己的觀點。
(2)教師再次創設情境“What can we take if we want to go birdwatching?”“Let's have a discussion and make a dialogue!”。通過聽力活動,學生已掌握了重點詞匯和句型,引導學生根據圖片的提示,結合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重新編造對話并將其生動地演繹出來。
此環節,教師的主要評價目標是學生能否在內化所聽的內容后,將已學的重點詞匯和句型進行整合,結合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實際運用到對話中,能否有效地輸出已學內容。
3.遷移創新類教學活動
接下來,教師引領學生基于在聽力活動中所積累的信息和語言知識,進一步對學生的掌握情況展開評價。教師再一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脫離書本,回歸現實:寒假即將來臨,你想去鹽城參加觀鳥活動嗎?讓我們為觀鳥活動擬寫一份計劃吧!內容包括“We should take..., because...”“We can also take..., because...”“We'd better take..., because...”“So we can go there by...”“It takes us about...to get there.”“To protect the wetlands and birds, we should...”“Remember not to...”。教師給出寫作大綱,學生小組討論后,寫下觀鳥活動計劃,并選取幾人,以朗讀的方式呈現自己的觀鳥計劃,教師引導其他同學給予相應的評價和鼓勵。
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技能,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能讓學生基于之前的學習理解和應用實踐類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解決新問題,發展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學生自主探究,如何保護鳥類、保護濕地、保護自然,起到了評價的效果,同時也深化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題意義。
結語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增強教學評一體化意識,通過課前充分的預設以及課后及時的反思逐漸提升自己的課堂應變和及時反饋能力。同時,教師也要明確單元主題意義的含義,意識到引導學生參與主題意義探究活動對學生全面發展的積極影響,創設真實情境,以主題為主線,語言知識為暗線,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中探究主題意義。同時,積極實施教學評一體化,促進課堂上學習活動的實際發生,改善學生學習體驗,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在課堂上落地,最終實現學科育人的宏偉藍圖。
[參考文獻]
江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課堂實踐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7):157-159.
程曉堂,謝詩語.英語“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3,46(1):1-8.
劉聰.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實踐: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為例[J].校園英語,2024(10):88-90.
奉婷.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評一體化在初中英語聽說“三維課堂”中的實踐探究:以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 Section A 1a—2d為例[J].英語教師,2024,24(1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