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四川革命老區農村社區治理農民主體性缺失:樣態、成因與突破

2024-10-16 00:00:00劉楊
老區建設 2024年8期

摘 要: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鄉村面臨著內外環境的急劇變化。處于盆周山區的四川革命老區人口空心化和老齡化嚴重,農民數字化適應能力弱,農村社區治理面臨新挑戰。治理的核心要素是人,農村社區治理要聚焦農民主體性的發揮。對三個社區進行調查后發現,農村社區治理中農民主體性處于缺失狀態。農民主體作用缺失既有組織層面的原因,也有農民個體原因。為重塑農民主體性,需要數字鏈接農民需求、發展農村市場主體、健全社區治理體系,同時要激發農民主體意識、提升農民參與能力。

關鍵詞:農村社區治理;農民;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D66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4)08-0044-10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綜述

當前,中國開啟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鄉村面臨著內外環境的急劇變化,這對農民的適應能力提出進一步要求,農村社區面臨新的挑戰。農村社區連接著農民和基層政府,農村社區治理既是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最后一環。鄉村發展的動力和主體力量是構成鄉村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他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能動性深刻影響著鄉村社會的進程。農村社區治理的核心要素是人,這離不開農民主體性的發揮,即農民是否有意愿和能力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并發揮出積極效應。然而,“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的四治體系在日益空心化的農村社區難以落地,農民的主體地位和主體能力與現代化治理體系難以自洽。因此,農村社區治理要聚焦農民主體性的發揮,充分激發農民主體作用和能動性,以促進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治理主體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重點。當前,學術界圍繞農民主體性問題的研究成果較多,梳理相關文獻發現,農民主體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關于農民主體性歷史地位、作用發揮的研究。農民主體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農民是鄉村經濟社會建設的主體,是鄉村治理的參與主體,是鄉村文化的傳承主體。[1]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在于作為鄉村主體力量的農民的能動參與[2],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動力源泉,鄉村治理現代化又為農民提供成長空間[3]。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體和主要力量,農民的主體地位和利益需要在下鄉資本治理中得到保護。[4]然而,農民權責主體地位被部分替代或受到基層懸浮自治的抑制[5],農民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與現代化難以契合,農民與政府、外來產業資本、集體等的治理地位邏輯不清[6]。智慧鄉村是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但農民在數字鄉村建設中融入困難從而導致其鄉村治理參與程度低[7],基層農民參與數字治理時處于“試圖接近但又無法融入”的懸浮化情境[8]。通過農村土地流轉或托管實現土地集中利用是推進農村現代化的方式之一,楊晨丹妮和洪名勇在構建農民土地權益實現指數模型的基礎上,探討不同區域的農民土地權益實現程度[9]。熊鳳水和江立華研究得出,通過國家、市場和農民的互動,國家還權于民,國家響應農民的內生利益需求,發揮農民主體性,推動土地流轉工作走向精細化。[10]對于農民主體性缺失的現象,學術界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增強農民主體性的對策。從文化、制度、行為三個維度來帶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11],完善鄉村治理制度體系[12],完善駐村工作、夯實集體經濟基礎、規范村民自治過程以突破農民主體性困境[13],以農民定位項目的“圈層”視角,以項目作為共同事業推動倫理責任的實現,作為主體性的農民要兼顧不同圈層的利益[14]。

二是農民主體性與農村社區治理關系的研究。農民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但因其主體性缺失而出現“被社區化”的情況。[15]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受多種因素影響,當農民作為社區治理的強互惠者和合作者時會主動參與社區治理。[16]人口“空心化”的農村社區主要以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體,但農村留守婦女作為社區治理的實踐者,也存在難以參與社區治理的現象[17],而農村老人參與社區治理受到社會人際關系網絡、人際信任、鄉村規范、社會資本因素的制約[18]。農村經濟能人和集體組織在社區治理中進行博弈,也是造成社區治理沖突的重要原因,厘清村集體組織和經濟能人的博弈行為動向,有助于促成村集體組織和經濟能人達成最優組合,推動農村社區共同體治理。[19]農村社區治理中農民能否發揮主體作用不僅僅是農民權益保障問題,更是政治權利問題。因此,農村社區建設能增強村民民主自治意識,提高村民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能動性和能力。[20]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學術界普遍認為農民是鄉村治理最重要的主體力量,但把農村社區治理中農民主體性問題放在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視域下,探討農民主體性對農村社區治理現代化的助推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這也是文章研究的立意和價值所在。農民主體性問題必須與時代發展契合,因此,在現代化視域下研究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現狀,探討其主體性缺失的成因,提出農民主體性作用發揮的現實路徑,對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具有一定實踐意義。

二、農村社區治理農民主體性缺失的現實樣態

(一)農民主體性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性是主客體關系中的人作為活動主體在作用于客體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質與屬性,如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農民的主體性是指農民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背景下,農民主體性體現在農村社區治理各方面。文章從基層治理現代化視角出發,基于社區治理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調查:社區治理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涉及土地流轉和托管,應是調查的重要方面;社區數字化建設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引擎,農民融入數字化建設的程度是影響其主體性發揮的重要變量;民主參與社區治理直接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農民對社區的認同是其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發揮的重要體現;社區人口的轉移則影響著社區治理的進程和結果,亦成為農民主體性缺失的間接體現。因此,文章對農民在農村社區治理中主體性的調查從土地流轉、數字化融入、民主參與、社區認同和人口轉移五個方面進行。

(二)農民主體性缺失的基層觀察

筆者所調查的三個社區(QN社區、TS社區、YDT社區)中,QN社區房屋共有220套,入住212戶,它是因城鎮土地開發需要,將兩個行政村合并而成的農村社區,由政府主導推動;TS社區房屋70套,入住60余戶,是易地扶貧搬遷人口集中居住的社區,由政府主導推動;YDT社區房屋62套,入住51戶,這是由農民建房需求和村莊內部整治需要形成的農村社區,是由村集體自發組織、自覺推動的。筆者在三個社區通過現場訪談或電話的方式對每個家庭發放一份問卷,三個社區共發放或代填寫78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62份。

1.土地流轉“不想轉”——土地被流轉,面臨失地失業風險

從調查結果來看,對于土地流轉問題,超過一半的農民不愿意流轉土地,雖然有近一半家庭進行了部分土地流轉,但每戶家庭仍保有一部分土地自己耕種。對于流轉原因,近三分之一的家庭選擇的是“集體要求土地流轉,我沒有辦法”,24%的農民是因為“看別人流轉了,我也就流轉了”。有年紀較大的農民補充說“因為自己年紀大了,種地越來越吃力,子女又在外打工,就不讓我們種地了,反正他們(子女)每年會寄錢給我們,日常生活夠用了”。(筆者于2023年7月對YDT社區村民ZDF的訪談)另外,4戶在外務工的農民則是不舍土地撂荒,土地流轉或托管每年有一兩千塊錢收入。對于土地流轉的條件,超過69%的村民都認為要有社保、低?;虼蟛♂t療保障等條件;對于失去土地愿意接受的補償方式,選擇以土地換社保的村民達到66%,選擇一次性補償的村民占32%??梢姡蟛糠执迕裾J為土地是其生存根本,所以流轉土地意愿低,若要流轉土地,超過半數村民都希望以土地換社保。

在調查過程中,筆者了解到在土地流轉中發生了較多糾紛,主要是因為社區和鄉鎮干部強制要求流轉和租金不合理。從社區干部處了解到,當地土地流轉租金具體情況如下:肥沃土地每年700~800元/畝,普通地每年500~600元/畝,撂荒地每年300~400元/畝。村民認為流轉土地價格偏低,“為了發展產業,土地必須集中流轉,若是有幾戶不愿意流轉,那么這項產業可能就發展不起來。而且,土地租金價格太高,公司就不愿來這兒投資了”。(筆者于2023年7月對QN社區干部WC的訪談)土地是農民立身之本,土地流轉既要考慮產業發展需求,也要征求農民意愿。違背農民意愿和利益的流轉,可能會降低政府及基層干部的公信力,導致農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不高。

2.數字融入“不會用”——技術剛性嵌入,農民使用率不高

數字鄉村建設是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調查的三個社區也積極以數字化技術賦能社區治理,QN社區和YDT社區推廣了達州“城市通”APP,由社區和鄉鎮干部指導農民安裝、使用APP。農民通過網上平臺可以瀏覽社區日常活動,線上了解國家和地方政策、辦事程序、表格填寫等事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社區農民生活。通過調查,63%的農民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近三分之一的農民通過APP或社區微信群了解社區活動情況,42%的農民是通過親戚或鄰居告知,還有少部分農民并不清楚社區活動情況。對于參與社區活動的渠道,53%的農民不參與社區活動,有近三分之一的農民是線下參與。對于社區網絡服務這一問題,49%的農民不清楚如何使用網絡辦理服務,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農民中有68%的人認為“城市通”APP并沒有解決自身問題。QN社區一位農民談到“村干部讓我們把這個程序(‘城市通’APP)安裝起,但我又不會用。用這些(小程序)要開流量,我手機(套餐資費)里又沒得流量,聽說辦流量又要花很多錢”。(筆者于2023年7月對QN社區村民LYG的訪談)

可見,對于農民來說,影響其運用數字技術的既有自身學習能力的限制,又有經濟條件的制約。數字技術驅動農村社區治理要規避為了數據好看而數字化的形式主義做法,不能片面追求數字化使用率。社區為村民安裝APP以及通過線上發布各類消息,村民難以適應此種數字化剛性嵌入方式,沒有發揮其在治理中的主體力量,造成數字化“懸浮”治理困境。

3.民主參與“不知道”——自治形式化,參與社區治理不積極

農民的自治權利直接體現著其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從調查結果看,村民的政治覺悟和參與熱情并不高。從所調查的62位村民中了解到,有39位村民參加過選舉,23位未參加過選舉。從參與率來看,村民參與情況并不樂觀。調查村民未參與選舉的原因,有4人表示自己不知道此事,9人表示與自己無關,6人認為選舉形式化、走過場,所以不愿去,還有4人表示自己健康狀況不好,不想去理會社區事務。

為了解村民對社區建設的參與意愿和參與情況,筆者在問卷中設置了幾個問題。關于“社區召開大會,您會去參加嗎”這個問題,只有37%的村民選擇“一定去”,48%的人選擇“不去,與我無關”,另外有15%的人選擇“沒事去看看”,表明這部分人態度搖擺不定,看他人動向行事。關于“您參加過哪些社區建設和管理決策”這個問題,48%的村民回答沒參加過,農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比率低。對村民是否會主動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自己意見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未提過意見,僅有16%的人找社區干部和鄉鎮干部表達過自己的意見。而針對社區建設和治理主要靠誰的問題,選擇政府和社區的分別達到48%和33%,僅有11%的人認為主要靠自己。

農民參與意愿低、民主意識缺乏,對社區建設主體認識不清,依賴思想和“搭便車”思想嚴重,對社區公共事務持冷漠和觀望態度的人占多數,農民在社區治理中主體性缺失嚴重。

4.社區認同“不認同”——社區環境封閉,人際關系不熟悉

社區認同關系到農民對社區建設的熱情,即主體性的發揮。調查中有農民坦言,搬入社區后,和社區里的人并不熟悉,平時也只是點頭打招呼、偶爾說幾句話的關系,能夠和新鄰居或社區里的其他住戶經常往來的也只有少數家庭,主要原因是鄰居或自己常年不在家,只有過年回家時碰面才能打交道?!捌鋵嵨覀円蚕攵嗪袜従犹幒藐P系,畢竟遠親不如近鄰嘛,但大家都在外省打工,過年回來也忙,只是人家在家時若有紅白喜事,我們會去送禮幫忙。”(筆者于2023年7月對TS社區村民LYG的訪談)在“社區組織過哪些活動”這個問題上,62%的村民反映社區沒舉辦過活動,另外組織較多的活動是節日慶典活動、利農惠農政策學習活動。在村民依賴對象的問題上,遇到困難時村民選擇最多的是親屬、朋友和社區鄰居,很少有村民去找干部或政府解決困難。

這些現象都表明村民對農村社區還處于不熟悉、不認同階段,生活習慣和日常交往還采取傳統生活方式,短時間內難以從熟人社會習慣轉變為現代化交往模式,對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受傳統習慣影響而削弱。

5.人口轉移“不愿回”——回流意愿低,社區房屋大量空置

人口轉移調查既是為了分析農村社區“二次空心化”的現狀和原因,同時,人口轉移也是影響農民主體性發揮的因素。三個被調查社區中,全家常年外出的戶數占社區總戶數的近一半,在剩余家庭中,超過75%的家庭有直系親屬在外務工,留守家里的都為老人、孩子和婦女。這些外出務工人員一般都是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回家主要集中在過年或家中有紅白喜事等重大事情的時候。在被調查家庭中,71%的家庭已經在城市買了房?!俺抢锝痰暮玫枚啵l鎮里老師教學水平不行,我們鎮上都沒有多少娃兒了,初中三個年級才一百多個(學生)。為了娃兒讀書,咬牙也得在城里買房。”(筆者于2023年7月對QN社區村民HQY的訪談)

為進一步了解社區農民離開居住環境良好社區的原因,問卷根據城市農村推拉理論設置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您為什么愿意留在城市”,農民選擇的選項依次是“就業機會多”“公共資源多”,而選擇就業機會多的村民比例高達66%。第二個問題是“社區有房,為什么不愿在社區發展”,被調查者選擇“種地收入低”“就業機會少”“教育、醫療水平低又不方便”的比例分別是61%、58%、45%。

調查顯示,就業、收入、教育是農民選擇離開故土的最主要原因,而農村社區人口的“二次空心化”也是造成社區治理中農民主體性難以發揮的重要因素。

三、農村社區治理農民主體性缺失的成因解構

(一)組織層面分析

1.社區“硬”服務與“軟”治理不協調

社區是一個共同體,不僅包括血緣共同體,還包括地緣共同體、精神共同體。一方面,數字治理的剛性嵌入與農民需求脫節。在現代化進程中,數字治理理論上能更好地為農民提供便捷服務,但部分社區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逐漸偏離治理的初衷,社區數字化成為基層宣傳政績的工程。基層干部將數字治理簡單理解為信息技術運用,沒有與農民實際需求鏈接,在信息技術壟斷和數字控制下,不懂技術、不能接觸后臺系統的農民處于“被治理”狀態[21],在社區數字治理中難以發揮其主動性。另一方面,社區治理與社區文化培育、農民精神共同體營造脫節。在“強政府、弱社會”的關系格局下,社區治理中基層政府起主導作用,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社區建設的重點,從而忽視了社區文化培育、現代意識培養、精神家園營造、社會資本構建等“軟”治理,一旦社區遭遇大的變動時,沒有精神共同體的社區將成分崩離析的狀態。

2.城鄉要素融合進程緩慢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要求為破除縣域內城鄉二元結構提供了行動指南,但相對穩定和明顯的城鄉差別格局還是帶來了城鄉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導致農民紛紛離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主要由政府自上而下提供,政府因需求偏好可能導致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供給與需求脫節,農民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滿足。城鄉資源不均衡尤其是公共服務不均衡是社區人口外流的重要原因。當前,城鄉要素融合還面臨一些具體困境,如人口流動仍是以從鄉到城的單向流動為主,資金要素在鄉村流動不暢、城鄉數據信息要素使用不對等、縣鄉空間融合不夠合理等,這些因素影響城鄉融合的進程,也是農村社區治理主體缺乏的原因。

3.鄉村治理制度體系有待完善

農民能否有效參與社區治理的關鍵在于制度。如果沒有具備可操作性的程序支持,所謂的“參與”只能浮于表層。當前,鄉村治理體系受到多方面力量的影響。一是來自基層政府、村級組織、社會組織、產業資本等多方力量博弈,鄉村治理實現了程序上的民主,但在實踐中政府意圖表達較多,產業資本等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社區選舉或公共事務決策中農民主體性“被代表”,農民自主空間被窄化。[22]二是農村基層組織中監督權虛化,行政權力對農村社區過度干預,農民對社區事務和民主決策積極性弱化。產生這些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層治理制度體系的缺陷,導致農民主體性地位在實際中被擠占。

(二)農民個體層面分析

1.主體意識單薄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是遠離政治的。一方面,部分農民雖希望政府能傾聽和采納自己意見,但由于基層民主的形式化,農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被嚴重挫傷。另一方面,還有農民認為社區治理是政府的事,他們對社區公共事務不關注,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不愿思考社區未來發展,也難以主動解決社區內部問題。農民沒有意識到自身在社區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不愿在社區事務中發出自己的聲音。這與基層公共事務長期由行政權力主導有關,基層政府和村級組織在鄉村各項事務中處于主導地位,農民習慣于被領導、被代表,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抑制。

2.公共精神缺乏

農民公共精神缺乏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等、靠、要”思想嚴重。對于山地和丘陵地區的農村,現代化農業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生產經營仍屬于“靠天吃飯”的經驗型、粗放型生產方式,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習慣于依賴傳統、依賴自然、依賴政府,不愿主動改變現狀,一切等著政府解決。對于社區事務也秉持同等心理,等待政府和基層組織解決問題。二是“搭便車”心理普遍存在。農村社區農民由多村合并或搬遷而來,“原子化”的農民突破了熟人社會的圈層桎梏,熟人社會下的道德規約受到沖擊,其自我中心價值和利己主義傾向日益明顯,對集體利益不夠重視,農民不愿主動為社區發展奉獻時間、精力,希望搭乘他人或政府建設社區的快車。如果沒有公共福利產生,他們也會持著“反正大家都沒有”的心態繼續生活。只有當涉及自身利益時,農民才會在“理性經濟人”的邏輯下參與社區事務。

3.參與能力不足

調查發現,一些有參與意愿的農民,其參與能力不足。他們難以準確判斷和分析社區治理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難以綜合考慮社區事務和協調社區內部矛盾,尤其在數字治理過程中,信息技術知識嚴重匱乏導致其在數字融入中的無力。一方面,農民文化素養不高,對現代農業技術和信息技術難以掌握;另一方面,農民長期缺乏有關公共生活和公共組織的經驗,農民間的合作能力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比較低,這些都不利于其主體性的發揮。

四、農村社區治理農民主體性重塑的路徑選擇

(一)組織層面路徑選擇

1.以農民為中心,數字鏈接農民需求

農民是數字鄉村建設的受益者和參與者,他們對數字化的評價是數字鄉村建設有效性的重要依據。以數字技術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是融入現代化進程的現實途徑,但以平臺安裝使用率作為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標志,易引發農民對數字化的反感,從而降低其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因此,數字治理要以農民為中心。一是構建農民參與數字治理的機制。數字社區建設需要聽取農民的聲音,讓農民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在治理中,引導農民以多種形式參與社區事項決策,建立農民參與社區數字化建設的獎勵機制,保障農民在數字社區建設中的知情權、話語權,讓數字化與農民生活密切融合。二是構建數字服務供給信任機制。在農村復雜的治理情景下,構建干部和群眾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對農民主體性發揮有促進作用。為了幫助“數字弱勢群體”解決思想認識和智能設備上的難題,基層干部要從思想引導和提供設備兩方面入手,如村干部可以挨家挨戶上門給村民講解信息化平臺的功能作用和使用方法,有條件的政府可以設立“數字建設保障資金”,資金一部分用于鄉鎮數字化設施建設與平臺維護。同時市縣政府牽頭聯合電信企業做活動,免費向條件特別困難的村民贈送智能手機,或為農民提供限額的免費流量,這樣可緩解農民無智能手機和流量費用貴的難題。

2.以要素融合為契機,發展農村市場主體

農民主體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空心化嚴重,而收入偏低成為農村社區人口持續外流的重要原因。農村社區治理有效性和可持續性的關鍵在于農民主體性能否發揮,農民扎根農村的關鍵是滿足農民增收的需要。農村沒有產業支撐,社區就成了簡單的房屋集聚地,“二次空心化”也將愈演愈烈。在城鄉融合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培育和發展農村市場主體離不開政府、農民和市場的合作。引導農民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如農民擁有社區內的商業、服務業的優先經營權,鼓勵和支持有能力、有資本的農民開辦小型和微型企業;拓寬以老年婦女為主的留守群體的擇業空間,提供從業技術含量低、操作簡單的服務性工作崗位;優化農民個人和集體資產的流轉方式,建立資產流轉服務站,通過入股、合作、租賃等形式建立專業的合作農場或農業園區,提高農民土地流轉所帶來的租金和分紅收入。

3.以制度完善為主線,健全社區治理體系

完善的制度不僅可以規范個體行為,也可以彌補不同個體的行為能力差異。完善農村社區治理制度體系可以增強農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提升治理有效性。一是完善農民利益表達機制。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有利于農民意見的采納和問題的解決,因此,要進一步健全決策聽證制度,通過決策程序上的民主性制定群眾滿意的決策方案,針對社區中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比如集體經濟所得收益的使用、公益事業的開展、土地承包等,都要經過村民大會討論決定。二是借鑒城市社區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經驗,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特點,推進農村社區法律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三是鼓勵、吸引各類社會性組織和志愿團體進入社區,幫助農民群體開展治理能力提升實踐活動,與高校合作,為鄉村老人開展信息技術指導等培訓。四是建設多類型治理組織,廣泛吸納農民參與,從而使行政權力從社區退出,事關農民的公共事務由社區自己支配,減少對社區正常運作的不當干預,為農民參與治理提供一個公平、和諧、有序的外部環境。

(二)農民個體層面路徑選擇

1.提升宣傳質效,激發農民主體意識

農村社區治理不僅需要“外力”,更需要“內力”,所謂“內力”就是社區農民的主體性。通過高頻率的宣傳,可以讓農民意識到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性,從而使治理主體理念深入農民心中。因此,一是要多載體、多方式、多時間宣傳。宣傳的形式要簡單易懂,內容要貼近農民生產生活,讓農民聽得懂、記得住。二是宣傳內容要有引導性和針對性。宣傳內容既要表明鄉村數字化建設和社區數字治理的必要性,也要讓農民清楚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社區治理現代化建設應該是農民自己主導、自己參與,強調社區治理是農民自己的事情,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既是社區治理的核心,也是受益者,增強農民社區歸屬感,增強其參與社區治理的精神動力,從而逐步將主體理念轉為參與的實際行動。

2.強化教育培訓,提升農民參與能力

農民主體意識被激發,但這是他們主體性發揮的前提條件,必要條件是其參與能力的提升。若缺乏與主體地位相匹配的能力,主體地位就難以保持。提升農民治理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是要提高農民的教育科技文化素質。要重視農村成人教育,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傳媒向農民宣傳國家政策,尤其是關于鄉村建設和其他地區鄉村治理的典型經驗,培養農民政治敏銳度,從模仿參與到參與治理游刃有余。二是加強對留守農民的農業技術培訓。培訓中突出區域特色,按需施教,使農民掌握農業生產技術,如作物類技術、養殖類技術以及農產品加工技術等,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減少了農民外流,幫助他們有時間、有信心參與社區事務。

3.規范村規民約,培養農民公共精神

社區的長遠發展取決于農民自身主體性的發揮,這需要每個社區農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努力。公共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它必須在農民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加以貫徹。一是訂立或修訂符合當地實際和風俗的村規民約。依據當地傳統和農民集體意愿訂立或修訂約束當地干部群眾行為的村規民約。二是依托多元化的組織載體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把公民教育外化于行動,樹立合作共贏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活觀念。三是不斷加強農民組織化建設。將“原子化”農民組織起來,從組織成立之初就仔細籌劃、精心架構,以實現社區共有利益為目標。為避免農民組織流于形式,可以制定出一整套完備的內部規章制度以供成員遵守,并設立處罰制度。

參考文獻:

[1]魏天言,魏天知,柳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主體性及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2023,(6).

[2][6][12][22]郭險峰,郭堂輝.中國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主體性:困境與突破[J/OL].四川行政學院學報,1-15[2024-09-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537.D.20240415.1508.004.html.

[3]黃世旺,高金龍.鄉村治理現代化中發揮農民主體性的思考[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

[4]楊希雙,羅建文.基于鄉村振興內生發展動力的農民主體性問題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

[5][13]梁麗芝,趙智能.鄉村治理中的農民主體性困境:樣態、緣起與突破[J].中國行政管理,2022,(6).

[7][21]陳晨.數字鄉村建設中農民的主體性激發[J].現代農機,2024,(2).

[8]李妮,陳敬敬.農民主體性視域下鄉村數字治理如何從“云端”走向“基層”[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23,(5).

[9]楊晨丹妮,洪名勇.土地流轉中的農民土地權益實現研究——基于農民主體性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22,(3).

[10]熊鳳水,江立華.土地流轉中農民主體性的缺失與建構——基于國家、市場與農民視角的考察[J].河北學刊,2023,(3).

[11]皮永生,王藝雄,綦濤.文化—制度—行為:農民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研究[J/OL].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6[2024-09-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40411.1615.004.html.

[14]薛雯靜,宋丹丹.圈層中的“農民主體性”:基于S省芳林村“美麗鄉村保護項目”的研究[J].社會,2024,(2).

[15]張志勝.農村社區建設中農民主體性的缺失與重構[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16]龔瑩,王燕,王雪舜,等.居民參與農村社區治理主動性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雅安市465位農村社區居民的調查[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12).

[17]劉柳.少數民族脫貧村留守婦女參與社區治理的實踐路徑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3.

[18]聶建亮,陳博晗.村域社會資本與農村老人的社區治理參與[J].北京社會科學,2024,(3).

[19]李金紅,孫濤.農村社區治理中的經濟能人與利益博弈——基于安徽省L村建設實況的考察[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

[20]常安,陳偉航.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農民主體性彰顯問題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4,(2).

Deficiency of Peasants' Subjectivity i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Sichuan's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Patterns, Causes, and Breakthrough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ree Communities in Dazhou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Yang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rural areas are confronted with radical alterations in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mstances. The population hollowing out and aging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Sichuan,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around the basin, are severe. Peasants have weak digital adaptability, and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encountering new challenges. The core element of governance is people, and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ought to be centered on the manifestation of peasants' subjectivity.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ree communities, it was found that peasants' subjectivity i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in a state of deficiency. There are both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peasants' main role. In order to reshape peasants' subjectivity, it is necessary to digitally link peasants' demands, develope rural market entities, enhance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stimulate peasants' consciousness of subjectivity as well as enhancing peasants' particip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Peasant; Subjectivity

責任編輯:嚴玉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色视频| 欧美色图第一页|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男女天堂| 亚洲精品麻豆| 成人中文在线|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美女91视频| 国产91小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欧美精品另类|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综合久久五月天| 亚洲天堂777| 国产一区成人| 色综合网址| 日本免费a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欧美在线一二区|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青青操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亚洲午夜片|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αv毛片|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少妇精品在线|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日韩123欧美字幕| 女人天堂av免费| 欧美激情首页|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久久夜夜视频|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资源| www亚洲天堂|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国产在线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