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王前著,《機體哲學視野中的人機關系》,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年2月第1版,98元。
中圖分類號 N09
文獻標識碼 A
2022年2月,于雪、王前所著的《機體哲學視野中的人機關系》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從人機關系的本體論維度出發,著重討論了人和機器之間是否具有可類比性的問題,并且將這種爭議總結為“人像機器”還是“機器像人”,進而提出其背后折射出的機械論世界觀與機體論世界觀之間的分歧。為了回應這個問題,本書采用了機體哲學方法論,將人機關系理解為作為“生命機體”“精神機體”和“社會機體”的人與作為“人工機體”的機器之間的深刻關系,并以此為出發點剖析當代人機關系的倫理問題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圖1.《機體哲學視野中的人機關系》書影

本書的關注點是人機關系,正是當下學術界和社會界廣泛關注的話題,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顛覆性發展,一系列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機器涌現出來,因而人和機器的關系引起了大量的討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關注了人機關系的劇變與危機,以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機體哲學作為切入點,使其與當前大部分討論人機關系的著作有所區別??萍紓惱砼c其他科技治理最大的區別在于高度體現科學技術的價值追求,而這種價值觀念的形成在全球共性認知的基礎上,往往帶有濃重的歷史因素和地方性文化色彩,脫離了這些因素就很難做到接地氣的理論認知與治理實踐。因此,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機體哲學重點討論“生機”與“活力”,并以此出發分析人機之間的“生機”與“活力”,這對于建構人機關系研究中的中國話語體系大有裨益。
當前的技術哲學理論對人機關系有一定的關注,其中一種研究路徑是以荷蘭學派為代表的對涉及技術人工物的人機關系分析。在該路徑中,人作為主體具有愿望、信念和目標,而技術人工物作為客體是實現人類愿望、信念、目標的工具。另外一種研究路徑是人工物現象學的研究路徑,該研究方法致力于探究技術人工物如何影響、引導或者調解人類的行為。作者認為,這兩條進路各有側重,并存在明確的界限。正是因為現有進路的涇渭分明,使得人機關系研究中仍然存在未能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當前人機關系研究中的問題,作者提出以中國文化背景的機體哲學思想作為理論出發點,將“人機關系”理解成作為“生命機體”、“精神機體”、“社會機體”的人與作為“人工機體”的機器之間的關系。從機體哲學視角展開人機關系研究,有助于將當代技術哲學理論在更高層次上整合起來,從“生命機體”、“精神機體”、“社會機體”與“人工機體”的互動出發,為人機關系的發展提供合理解釋和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