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胡克《顯微學》結構特點及其來源

2024-10-16 00:00:00蔣杭英褚龍飛石云里
科學文化評論 2024年3期

中圖分類號 N092文獻標識碼 A

17世紀的歐洲,各種新的自然認識方式蓬勃發展,“實驗哲學”“機械論哲學\"接續涌現,同時還出現了與之密切相關的實踐上的轉變[1]。羅伯特·胡克(RobertHooke,1635—1703)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憑借出色的實驗操作技能,先后擔任了波義耳(RobertBoyle,1627—1691)的助手、皇家學會實驗主管,并因《顯微學》(Micrographia,or some Physiological Descriptions of MinuteBodies made by Magnifying Glasses, with Observations and Inquiries thereupon, 1665)一書廣為人知。此書是胡克一生中第一本系統著作,也是皇家學會最早授權出版的著作之一。通讀該書對于了解胡克個人乃至皇家學會為建立新自然哲學所做的努力,以及在這一時期取得的成果,都有裨益。

《顯微學》一書是1661—1664年間,皇家學會每周聚會上,以顯微鏡為主要觀察工具時的成果匯編集。本書最為人稱道的是其中精美絕倫的插圖,直到20世紀之前,部分插圖仍不斷被借用和重印。這也導致目前關于該書的研究,多集中于該書對后世顯微觀察出版物的影響[2],在昆蟲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3-5],以及胡克何以能繪制出遠超時代觀測水平的插圖[6-8],這些與插圖、顯微術相關的方面。此外,還有討論該書對于皇家學會“哲學改革”事業所作的貢獻及其在物質理論和\"機械化”方面的推進[°等問題的相關研究,不過多從社會、文化背景方面著墨。書中關于光、物質理論、燃燒、生物自然發生等問題的見解也散見于不同的研究中[11-14]

雖然《顯微學》序言中明確表達了它在觀察對象、關注重點、精美插圖三方面優于《實驗哲學》的自信,但并未直接闡述歸納文本結構特點,這也是以往學者之所以忽略文本本身及其反映的胡克早期科學思想等內容的原因。因此,本文擬從文本結構人手,呈現本書在觀察對象的選取、文本組織方式、論證方式等方面的特點,探討其方法來源及歷史由來,揭示胡克試圖建立的自然哲學相較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繼承與推進之處,以展現處于變革時期的知識整體面貌,和胡克重建自然哲學的努力在《顯微學》中的具體體現。

一 觀察對象的廣泛性和編排的次序性

《顯微學》并非僅如副標題所言是對“微小物體的生理描述”,而是還包括了對大氣、星群、月球表面等的觀察和討論。另外,它和普通顯微觀察書籍相異,還將針尖、絲綢等人工物納入其中。總體而言,該書選取的觀察對象類型十分廣泛,且按一定的次序編排。

全書總計60則觀察,概括來說,前5則觀察為從針尖到絲綢的人工制造物,第6則開始轉入自然界中的毛細現象,之后順次是與燧石、云母、砂礫等礦物相關的現象,第16則開始為煤炭、化石等介于礦物和植物之間的物體,第19—31則涉及從霉菌到燕麥等不同植物的葉片、種子、須等結構,第32—40 則為毛發、皮膚、羽毛、牙齒等動物結構,第41—57則為蒼蠅、蜘蛛、螨、跳蚤、虱子等各種微小動物,第58—60則為大氣、星群、月球等。雖然有一兩則觀察所處的位置稍有出入,但編排次序總體上遵循人工物、礦物、植物、動物、大氣、天體這樣的排列次序。這一特點,在同時代及后世的顯微類著作中,都是獨一無二的。

從16世紀末顯微鏡和望遠鏡被發明以來,到17世紀上半葉,意大利已出現不少圖文并含的顯微觀察出版物,但主體基本只包括昆蟲,而且插圖也較粗糙,如徹西(Federico Ceci,1585—1630)的《蜂圖譜》(Apiarium e Melissographia,1625)、霍迪耶納(GiovanniHodierna,1597—1660)的《蠅眼》(L'occhio dellamosca,1644)[15]。在顯微鏡再次風行的18 世紀中葉,顯微學家們的關注點也多只包括昆蟲、植物和部分礦石晶體,如亨利·貝克(HenryBaker,1698—1774)的《顯微學復原》(Micrographia Restaurata,1745)、喬治·亞當斯(George Adams,約1709—1773)的《顯微圖解》(Micrographia Illustrata,1746)。

英國最早的顯微觀察出版物是亨利·鮑爾(Henry Power,1623—1668)所著《實驗哲學》(Experimental Philosophy,in three books : containing new experiments mi-croscopical,mercurial,magnetical,1664)第一卷,其中收錄了51則微小物體的觀察:前31則觀察對象為昆蟲等微小動物,第32—36則為礦物,第37則為絲綢這一人工物,第38—45則為植物體的某一部分,第46—51則較零散。

總體而言,顯微鏡誕生之初和顯微技術日益成熟之時,人們的關注重點多是微觀的生物體。與其他顯微觀察類著作相比,《顯微學》和《實驗哲學》的關注領域確實更加廣泛,且相較之下前者的秩序性又更甚。那么這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胡克在文中多次提及自然的探究次序。

在第13則關于鉆石的觀察中,胡克采用球形微粒(Globules)的不同組合詳細說明了鉆石規則外形形成的原理([16],頁85),并認為海鹽、寶石、硝石、水晶、冰霜等物質的生長原理也與此類似。篇末,胡克認為這一機制能進一步解釋植物、動物的生長原理:

因此,了解無生命體或礦物體的形式,我們將能夠更好地進行植物體形式的下一個探究;乃至最后,對于動物的探究——這似乎是人類智力所

能達到的自然知識的最高階梯。([16],頁87—88)在第20則關于霉菌的觀察中,胡克再次提及應該遵循從沒有特定形狀的物體開始,到規則的晶體,到植物及其活動,再到動物及其活動,最后到人類感覺的這一探究次序:

如果我們從流動性或沒有任何特定形狀的物體開始,逐漸上升 ① ,直到我們到達最高形式—動物的靈魂,為我們的研究奠定基礎,流動性,球形,固定性,結晶,萌發,植被,植物性,動物性,感覺,想象。([16],頁127)當然,從礦物到植物,再到動物的這一探究次序,很有可能是從培根《新工具》(NovumOrganum,1620)中借鑒而來。培根在論及發現物體轉化的隱秘過程時,認為要先探究清楚金屬或礦石的生成原理,再進一步探究草木植物生長原理,最后探究動物的生長過程。可以看到,胡克以微粒的組合來解釋礦石的生長、將蘑菇的生長原理與石柱的生長原理類比等一系列做法,正是在繼承這一探究次序的前提下,引入當時流行的機械論來解釋這一“隱秘過程”的結果:

我們要探究黃金或其他金屬或石類是從何開始,是以何方法、經何過程而生成的,是怎樣由最初的熔液狀態和初形而進至完全的礦物的。同樣,我們也可探究一些草木植物又是經何過程而生成的,是怎樣經由不斷的運動和自然的多方的、連續的努力而從最初在地中凝結的汁液或者是從種子而進至成形的植物的。同樣,我們還可探究動物生成的發展過程,從交媾到出生的過程。([17],頁121—122)

其次,胡克關于本書自然志性質的定位。

在《顯微學》長達29頁的序言中,胡克先指出人類在感官、記憶、理性三方面都存在缺陷,隨后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借助工具儀器、“編纂自然和人工的歷史(Natural and Artificial History),排列記錄細節成為哲學表(Philosophical Ta-bles),使其最有利于公理和理論的提出”([16],序言,頁6)、給判斷和理性以助力。之后,針對5種感官的缺陷,胡克提出了5種針對性的方法或工具儀器,其中用較長的篇幅對轉輪式氣壓計、復式顯微鏡、自制的鏡片磨制工具、液體折射率測定儀器作了詳細的結構介紹和操作說明。最后,胡克對皇家學會的整體事業作了描繪,對幾位杰出人物作了贊頌,表達了對《顯微學》在觀察對象、關注重點、精美插圖三方面優于《實驗哲學》的自信,并自謙“把我的微薄之力投進了浩瀚的自然志寶庫”([16],序言,頁28)。

胡克繼承了培根在《木林集》中的“撰寫這樣一部自然志,作為真正哲學開創和建立的基礎:為了豐富理解、提出公理、以及產生大量高貴的作品和效果”[18]的自然哲學重建步驟,也接受了《新工具》中對“自然志”應包含內容的擴充,將“各式各樣的自然種屬”和“機械性方術的各種實驗”([17],頁85)均納入自然志當中。

因此,胡克對本書的定位是以鏡片為工具時獲得的關于自然物、人工物的自然志匯編,并且這一自然志是為后續構建新自然哲學服務的。基于此,胡克將人工物、大氣現象、天體等的觀察也納入其中,并且許多觀察并不僅限于結構或形態描述,還會有基于結構對某一現象或生物行為原因的討論,比如絲綢光澤的成因、礦物呈現規則幾何形狀的原因、化石的成因、葉片上的霉菌生長的原因、某些昆蟲能飛行的原因等等。

綜上,《顯微學》中選取包括人工物、礦物、植物、動物、大氣、天體在內的眾多觀察對象并按序編排,主要有自然界探究次序、自然志的文本定位兩方面的原因。選取觀察對象和考察問題是自然探究的第一步,它們確定了自然哲學研究的總體范圍和次序。胡克在遵循總體范圍和探究次序的基礎上,試圖用新興的機械論觀點來解釋礦物、植物、動物的形成或生長原理的努力,也是當時眾多類似學者的縮影。

二 設置 “疑問”(Query)部分

與一般顯微觀察類著作相異,《顯微學》中除了對觀察對象的結構細節描繪和原因解釋之外,還在多則觀察末附上了“疑問”部分,討論一些存在爭議的問題。在其中,胡克會根據觀察或實驗事實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傾向性。全書共計21則疑問,分別散布在5處不同的觀察中,少至1則、多至8則為一組,作為“進一步發現的提示”附于對某一現象的描述和解釋之后。從結構上來看,除了第一則外都具備類似的格式,以“是否”(Whether)開頭引入問題;從內容上來看,每組疑問都是該則觀察討論的話題或提出的解釋概念的延伸;從作用上來看,它常常與猜想(Conjecture)并列,提示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或胡克本人傾向的觀點。本文以觀察43的三則疑問為例:

但是,回到對蚊更直接的思考:我們在它身上看到了一種非常奇怪的“兩棲的”動物。它是一種生活在空氣中的生物,但又能產生這樣一種生物:有一段時間像魚一樣生活在水里,但后來(這也很奇怪),它又像它的祖先一樣,以飛蠅的形式成為了空氣的居民。我想,這確實促使我提出一些猜想,作為疑問(Queries),因為我還沒有足夠的機會和閑暇來根據自己的實驗或觀察回答它們。

第一個是,我們認為由腐敗而生的那些東西,是否都可以合理地認為具備像這些蚊子一樣的自然起源。它們最初很有可能是以卵的形式落入水中的。…其次,我還觀察到一些小家伙,它們一定是在水被裝進瓶子之后才生成的,因此很可能源于卵。而這些生物此前一直被認為是由水的腐敗作用孕育出來的,因為不知道它們可能以何種方式產生。

第二個是,這些卵是否是蚊子自己直接產入水中的,還是被雨滴間接帶入的;因為這些蚊子的小種子(也許,它們本性很輕,表面積和體積的比例如此之大)可能會被噴射到空氣中,也許會在空氣中來回飄蕩好一陣子,直到被雨滴沖走。

第三個是,被發現在水里棲息了一段時間的許多其他小生物,在某些時候是否會展翅飛向空中,而另一些則潛入土中隱藏起來,從而促進了這種或那種元素的增加。([16],頁190—191)

在這則觀察中,胡克描述了他觀察到的一種蚊的幼蟲在水中生長發育時的形態變化(即昆蟲的變態發育),從而對“由雨水腐爛而生”這一觀點產生了懷疑。在第一則疑問中,胡克質疑了微小生物是腐敗而生的觀點,認為其起源于卵;第二則疑問進一步追問卵的來源問題;第三則疑問則猜測這種現象是否具有普遍性。三則疑問緊接著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層層遞進且共同組成一個整體:既然“自然發生”很可能不正確,那么后續探究可以朝哪些方面進行。在這三則疑問之后,胡克又加了一篇關于堅果中蛆蟲的后記(Postscript),似乎是在為昆蟲變態發育的普遍性猜測提供一個例證。

不過,從中也能看到,不論是從討論的問題本身,還是從胡克相對緩和的措辭來看,“疑問”仍舊是假說性質的猜想,尚非得到公認的事實。胡克將這些尚未得到實驗或觀察確證的猜想編人這本自然志性質的書籍,用意何在?這一做法又有何歷史淵源?

首先,胡克本人的自然哲學重建計劃中,“疑問”是進行自然探究的關鍵一環,這導致了文本中出現一個特定的“疑問”板塊。在理查德·沃勒(RichardWaller,?—1715)整理的《胡克遺著》(ThePosthumousWorksofRobertHooke,1705)中有一篇論文“總體方案\"(A General Scheme,or Idea of thePresent State ofNatural Philosophy,and How Its Defectsmay be Remedied,約 1666),詳細闡述了“進行實驗和收集觀察,從而編撰一部自然志,作為真正哲學的堅實基礎”的自然哲學重建計劃。其中,在“如何收集自然現象以編成自然志”這一條目下的第三點“進行探究的方法”,胡克闡述了“疑問”在自然探究領域的作用。

胡克認為提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可以幫助探究者形成一個總體的計劃;在提出問題后,接著要考慮哪些觀察或實驗有助于回答這些問題;在具體實施觀察或實驗時,見證者很重要,尤其是他們可能會發現探究者因習以為常而可能忽略的重要細節;最后,進行觀察或實驗的目的既在于解決一些疑問,也在于將探究往前推進,基于新發現的現象提出新的第二級疑問,之后可以據此設計新的實驗方案,形成良性循環([19],頁21—33)。

可見,對胡克而言,“疑問”和觀察或實驗緊密相連,兩者相互推進。從字面意思來看,“疑問”等同于問題;從發揮的作用上來看,“疑問”整體劃定了需要研究的自然志領域,每個具體的疑問則用于指導實驗設計及探究。這與胡克在《顯微學》中的做法恰好相印證。《顯微學》中的“疑問\"部分,恰好反映了該書是在這一方法指導下進行自然探究的這一動態過程中的產物,而非最終知識系統的成果匯編。

據安斯蒂(PeterR.Anstey)研究,牛頓《光學》中的“疑問\"(Query)部分的方法論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培根為自然哲學知識規劃研究計劃的作品,如《知識的總體描述》(Descriptio globi intellectualis)和《走向自然志和實驗》(Parasceve adHistoriam Naturalem et Experimentalem)(《新工具》的一則附錄)等。培根對自然哲學的構建方法進行了革新,認為自然哲學只有在構建自然志之后才能獲得。在這一過程中,培根建議將收集疑問作為一個特定步驟,并附上了要研究的標題或疑問清單。這種列出與特定主題有關的疑問的方法在皇家學會成立初期被普遍采用,16世紀60年代及以后,不論是《哲學匯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上的公開出版論文,還是私人手稿,都散布著大量的疑問列表[20]。胡克在《顯微學》中設置“疑問”正是這一方法論指引下的時代產物,將“疑問”和“觀察或實驗”兩者間的聯系變得更緊密了。

“疑問”這一文體的來源可以追溯至更早。據格蘭特(EdwardGrant,1926—2020)研究,中世紀晚期就已存在大量“疑問”(questions)文獻,它們通常以《關于亞里士多德X卷的疑問》為題。每則疑問具備固定的格式:以“是否”(utrum)開頭,之后順次提出“正題”、“反題”、必要的解釋、自己的觀點等內容。內容上它們圍繞亞里士多德該卷討論而展開,并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關于某一疑問的論述最終沒有確定的回答[21] 。

如培根批判的那樣,中世紀自然哲學家過分強調論辯技巧,而忽視通過觀察或實驗給自然哲學以堅實的基礎,因此,中世紀的“疑問”始終保持著疑問的位置。而中世紀的“疑問”之所以能過渡到現代早期的作為自然探究特定步驟的“疑問”,離不開培根《學術的進展》(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1605)中的關鍵轉向:

……當一個疑問被普遍接受下來,人們花費很大精力用來維護它的疑問地位,而不是想辦法運用人們的才智來解決這個疑問。…實際上,我們應當運用我們的才智使有疑問的事物變得確定起來,而不是相反使確定的事物變得可疑起來。我所推薦的疑問一覽表就是非常好的東西。22]從中可知,培根除了肯定疑問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對疑問應該發揮的作用重新作了審視。他認為應該通過才智讓疑問變得確定起來,并推薦了所謂的疑問一覽表。胡克在《顯微學》中按組排列的疑問,正是在繼承這一文體和總體目標的前提下,試圖用觀察或實驗使疑問確定化,從而推動研究向前發展的產物。

因此,《顯微學》中對于“疑問”部分的設置,是對中世紀的一種文體的繼承。在這一文體演變的過程中,它對于自然探究應發揮的作用在不斷明確。培根首次將其作為自然志構建過程中的一個特定步驟,胡克則首次在自然志性質的書籍中展現了這一動態過程:采用“疑問、設計并實施實驗或觀察、針對異常現象提出新的疑問、設計并實施新的實驗或觀察”這一模式來拓展對自然的認識。本書之所以相較于普通自然志書籍多了這一部分,正是因為它是在上述方法和目標下寫作的產物。

三 采用“幾何的論證方式

17世紀是公理化體系大行其道的世紀,從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關于兩門新科學的談話》(1638),到笛卡爾(RenéDescartes,1596—1650)《按幾何學方式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精神與肉體之間的區別的理由》(1641),到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倫理學》(1677),再到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以邏輯演繹的方式敘述知識的方法遍及物理學、神學、倫理學等各個領域,學者們都借用這種方式給自己的論證以確定性。

《顯微學》多少受了這一時代傾向的影響,文中多處采用了類似公理化體系中的論證方法或術語,即胡克所謂“幾何的論證方式”(geometricaldemonstra-tion)。第6則和第58則觀察,明顯采用了從命題到結論的演繹論證方式;作者還在三則不同觀察中,針對光與顏色的問題,提出了定義(Definition)、推論(Corollaries)和公理(Axiome)。

以第6則觀察為例,它從毛細現象引入(圖1,左,Fig.1),發現不同內徑的玻璃管中,液柱上升高度不同。胡克認為細玻璃管內液柱之所以上升,是由于玻璃管外的氣壓大于玻璃管內的氣壓,而不同內徑的玻璃管中液柱高度的差異,則是由于管內氣壓不同所致。論證上,胡克采用了三段論的形式,大前提是水面上方氣壓的不同將導致水面高度的不同,小前提是這個實驗中,不同內徑玻璃管內存在這樣一個不等氣壓。

大前提的證明基于一個實驗(圖1,中,Fig.6),它說明了玻璃管內的氣壓不同時,液面高度確實不同,大前提成立。小前提的證明同樣基于實驗(圖1,右,Fig.5),它證明了空氣對粗玻璃管中水的壓力,比對細玻璃管中水的壓力更大,即空氣進入不同內徑小玻璃管后,氣壓不等,小前提得證。

最后推出結論,不同內徑玻璃管內氣壓的不同,導致了液柱高度的差異([16],頁12—21)。

圖1.證明毛細現象成因的實驗用圖

除了這一從命題到結論的論證結構,采用定義、推論、公理等術語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點。第9則觀察從透明云母片呈現出彩色環帶這一現象引入,結合各種類似的自然現象或實驗現象,歸納出這種現象產生的必要物質條件是“足夠薄的透明體,并且兩端與不同折射性能的可反射物體相接”([16],頁53)。不過,胡克在這里沒有用公理一詞指代它,而是一直到第36則關于顏色可變的羽毛的觀察中,發現羽毛的微觀結構也滿足以上條件后,才明確提出這可以作為一個公理([16],頁169)。另外,在第13 則觀察中,提出的兩條推論,也是基于這一“確定的原理”:

既然許多其他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我想我們可以有把握地得出這樣一個公理:無論我們遇到什么透明體,只要把它們紡成非常細小的部分,不管有無染色,這樣的組合產生的顏色必然非常絢麗、鮮艷和清澈,就像絲綢和羽毛的顏色一樣。(觀察36)([16],頁169)

我用水晶玻璃、液滴和其他幾種方法做了同樣的試驗,似乎都非常符合這個理論。因此,從這個已經確立的原理中,我們可以推導出許多值得觀察的推論。

第一條是,它清楚地表明,彩虹的產生既要歸因于空氣凹面的反射,也要歸因于球狀水滴的折射……

其次是,我們知道了,被打得很小的透明體之所以是白色的,是由于大量的反射導致的,它不是源于物體顆粒,而是源于相毗鄰的空氣表面…(觀察13)([16],頁83)

此外,在第9則觀察中,胡克發現根據當時笛卡爾的顏色假說,無法解釋云母薄片形成的彩色環,從而否定了笛卡爾的以太微球(Globuliαtherei)旋轉說。接著,胡克用自己提出的波動說成功解釋了包括彩色環在內的很多現象,并最終給出了顏色的定義:

通過對這些印象(impression)特性的考慮,我們可以得到關于顏色的簡短定義:藍色是最弱部分在前、最強部分在后的傾斜而混合的光脈沖在視網膜上留下的印象。紅色是最強部分在前、最弱部分在后的傾斜而混合的光脈沖在視網膜上留下的印象。([16],頁64)

從上述內容看到,雖然胡克確實采用了演繹論證的方式,但他的“幾何的論證方法”與嚴格的公理化體系尚有區別。一是對于命題的證明,胡克采取的是實驗說明的方法,而非基于公理、定義等的證明;二是雖然存在定義、公理、推論等內容,但都是基于大量的事例歸納得出,而非直接作為不證自明的部分。不過這一做法也確實和熱衷歸納、反對演繹的培根大相徑庭,這是否意味著與完成培根開創的自然哲學改革事業這一目標相悖呢?

情況可能恰好相反。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培根反對亞里士多德演繹方法主要是在以下兩個層面上:一是據以進行推理的大前提不容用三段論式來證明,“這樣只能強人同意命題,而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二是論證的基礎(概念、語詞、命題)不可靠,亞氏也沒有給出如何嚴格得到確定概念的方法[23]正是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培根致力于不僅用于“發現原理”,也用于“形成概念”的歸納法([17],頁90)的探索和實踐。胡克在《顯微學》序言中也明確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事實是,自然科學長期以來一直只是大腦和幻想的產物:現在是時候讓它回歸到對物質和顯而易見的事物的平實而可靠的觀察了。毫無疑問,哲學也是如此。哲學由于游離于無形的概念之外,幾乎完全毀了它自己,它將永遠無法恢復或繼續,除了回到它最初所走的感官的道路上來。

同時,與培根類似,胡克對于知識體系的構建也并不排斥演繹體系本身,他反對的是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的“空洞的概念”,希望能夠回到堅實的感官基礎上來獲得基礎性的概念或原理,然后再進行自然哲學整體事業的構建。而他相較于培根的推進之處在于,他明確了這一體系構建的方法,即“類似幾何學的方式”,并在《顯微學》中部分運用了這一方法。他不僅在《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即使是關于物理和自然的研究,也像數學和幾何研究一樣能得到證明”([19],頁7),還在1689年一次卡特勒講座的演講中,認為所有探究的最終目標都是按幾何學的方式整理成體系來避免爭議:

皇家學會的總體目標是為了提高自然知識,即為了確定和增加自然(或自然物體)的力量和實踐的知識,我在所有的探究和研究中都將其作為我的努力目標。第一,…第七,對所主張的性質進行類似于幾何學的論證,從而使該學說不再受爭議。[24]

因此,《顯微學》中采用的“幾何的論證方式”,并非是對培根方法的背離,而恰恰是全面理解和繼承培根自然哲學總體計劃的產物。培根率先明確自然哲學的問題在于基礎不牢固,胡克在此書中則通過自己的觀察試圖歸納出一些公理、定義來夯實基礎,并借用演繹論證方式來增強自己觀點的說服力。這是在繼承培根自然哲學改革的整體計劃下,受幾何學論證的時代潮流影響而成的產物。

四 結語

通過本研究,我們發現《顯微學》文本主要存在三個結構特點:一是選取包括人工物、礦物、植物、動物、大氣、天體在內的眾多觀察對象并按序編排,二是在文本中設置“疑問”部分,三是采用了類似公理化體系的“幾何論證方式”。它們各有不同的歷史來源,但共同的一點是,它們都體現了重建自然哲學的共同目標,和胡克認為實現這一目標應采取的方法。

作為胡克早期的作品,《顯微學》在呈現了大量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也融入了胡克在科學方法論方面的初步思想,與其同時期論文《總體方案》互為表里。實際上,惠威爾(WilliamWhewell,1794—1866)在《基于歷史的歸納科學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s, founded upon their history,184O)中最早揭示了《胡克遺著》中的方法論探討與培根的淵源,但他認為胡克的貢獻僅是“試圖使《新工具》適應其出版后的時代”[25],并未意識到胡克在某種程度已經實現了從純粹歸納向“假說—演繹”方法的轉變,《顯微學》中采用的“幾何的論證方式”就是這一方法的雛形。有學者認為“他對科學研究的程序有深入的了解,他的假說一演繹主義在今天仍在使用,并且…他對類比推理的效用有清晰的理解”。[26]

通過上述對《顯微學》文本結構和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胡克對培根思想的傳承與推進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培根提出重建自然哲學首先在于編訂自然志,并且自然志應包括自然種屬、機械性方術的實驗兩部分,同時認為對自然界的探究要遵循從礦物到植物再到動物的次序。《顯微學》在繼承這一自然哲學重建步驟的基礎上,試圖用新興的機械論觀點來解釋礦物、植物、動物的形成或生長原理。

二、培根對可追溯至中世紀的“疑問”文體中的“疑問”應發揮的作用做了轉向,認為它應該有助于擴展觀察事實。《顯微學》在繼承這一轉向的基礎上,將疑問和觀察實驗的結合變得更緊密,并在《顯微學》中展現了這一動態過程:針對選取的研究對象,“疑問”整體劃定了該對象需要研究的問題領域,每個具體的“疑問”作為一種猜測則可以設計實驗或觀察來加以判決,實驗中發現的新現象又會引出新“疑問”,從而推動研究不斷向前拓展。

三、培根明確了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的問題在于論證的前提不可靠、基礎性的概念空洞不實,胡克在認可這一觀點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試圖歸納出一些公理、定義來夯實基礎、提煉有效概念。相較于培根,《顯微學》的推進之處在于,它并沒有止步于事實的無限收集,而是開始嘗試用演繹的方法來論證自己的猜想。

另外,《顯微學》中的“疑問”未來還可以深入挖掘研究。牛頓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筆記中,對《顯微學》中的10則“疑問”做了詳細摘錄[27],且《光學》第三卷也呈現出“觀察 + 疑問”的結構 ① ,兩者具體存在哪些關系?《顯微學》“疑問\"部分討論的具體問題對牛頓產生了哪些影響?這些都值得進一步探究。此外,本書呈現出的介于實驗事實匯編和嚴格公理化之間的過渡形態,對于理解科學革命時期不同潮流間的融合,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參考文獻

[1]弗洛里斯·科恩.世界的重新創造:現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M].張卜天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20.5.

[2] Gerard L'E. Turner. The impact of Hooke's Micrographia and its influence on Microscopy [A]. In Robert Hooke and the English Renaissance[C]. Paul Kent,Allan Chapman. England,2005.124—145.

[3] Mark A. Jervis. Robert Hooke's Micrographia: an entomologist'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2013,47(39—40) : 2531—2573.

[4] Mark A. Jervis. A zoologist's perspective on Robert Hooke's Micrographia(1665) studies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invertebrates,and his contemplations on invertebrate“ generation” and mutability[J].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2014,48(23—24) :1375—1411.

[5] Jeremy Robin Schneider. The first mite: insect genealogy in Hooke's Micrographia[J]. Annals of Science.2018,75(3) :165-200.

[6] Meghan C. Doherty. Discovering the‘ true form:’ Hooke's Micrographia and the visual vocabulary of engraved portraits[ J]. 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2012, 66(3) : 211—234.

[7]Ian Lawson. Crafting the microworld: how Robert Hooke constructed knowledge about small things[J]. Notes and Records: The Royal Socie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016,70 (1) : 23—44.

[8] Janice Neri. Between Observ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s of Insects in Robert Hooke's Micrographia[J].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rt.2008, 69: 82-107.

[9]Michael Aaron Dennis. Graphic Understanding:Instruments and Interpretation in Robert Hooke's Micrographia[J]. Science in Context. 1989, 3(2) : 309—364.

[10] Salvatore Ricciardo. Microscopy and Natural Philosophy: Robert Hooke,His Micrographia,and the Early Royal Society[A]. Scientific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History[C]. 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23:71—98.

[11]Alan E. Shapiro. Kinematic Optics:A Study of the Wave Theory of Ligh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J].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1973,11(2/3): 134—266.

[12]Anna Marie Roos. The Saline Chymistry of Color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ish Natural History[J]. Early Science and Medicine. 2015,20(4—6) : 562—588.

[13] J. A. Lohne. Experimentum Crucis[J]. 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968,23(2) : 169—199.

[14]Claudia Dumitru. Crucial instances and crucial experiments in Bacon,Boyle,and Hooke [J]. Society and Politics. 2013,7(1): 45—61.

[15]Catherine Wilson. The Invisible World,Early Modern Philosophy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Microscope[M].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7. 75——76.

[16] Robert Hooke. Micrographia,or some Physiological Descriptions of Minute Bodies made by Magnifying Glasses,with Observations and Inquiries thereupon[M]. London,1665.

[17]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M].許寶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0.

[18]Francis Bacon. Sylva Sylvarum,or α Natural History in Ten Centuries[M]. London: 1626.To the Reader, ii.

[19]Richard Waller(ed.)The Posthumous Works of Robert Hooke[M]. London,1705.

[20]Peter R. Anstey. The methodological origins of Newton’s queries[J].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2004, 35(2) : 247—269.

[21]愛德華·格蘭特.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M].張卜天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 版社,2010.156—173.

[22]弗朗西斯·培根.學術的進展[M].劉運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93.

[23]李金泳,劉鋼.培根對舊哲學的批判[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33(S1) : 91—93.

[24] Michael Hunter. Hooke the natural philosopher[A]. London’s Leonardo: The Life and Work of Robert Hooke[C]. Michael Cooper. et al,2003.105—162.

[25] Whewell,William. The philosoph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s, founded upon their history [M].2 vols.,London,1840,ii.428—429.

[26] Oldroyd D R. Some writings of Robert Hooke on procedures for the prosecution of scientific inquiry, including his’ Lectures of Things Requisite to a Ntral History'[J]. 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987, 41(2) : 145—167.

[27] Geofrey Keynes. A Bibliography of Dr. Robert Hook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0.98,107—108.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the Origins of Robert Hooke's Micrographia

JIANG Hangying,CHU Longfei, SHI Yunli

Abstract: Robert Hooke's famous work Micrographia is a compilation of observations, with the microscope as the main instrument under the main design of Bacon’s Reformation in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reveals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 structure of Micrographia : first, the extensive selection and sequential arrangement of observation objects (from artificial objects to celestial bodies); second, for the first time,a“Query” part is set up in a book; third, the adoption of geometrical demonstration. By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heritance and advancement of the natural philosophy that Hooke tried to establish compared with that of Bacon,and also demonstrates the unity of this book in terms of a single methodology and a common ambition of reconstructing natural philosophy.

Keywords: Robert Hooke, Micrographia, text structure, natural philosophy, FrancisBac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五月婷婷|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日韩专区欧美|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老色鬼欧美精品|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亚洲午夜18|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精品福利网| 99精品国产电影|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专区| 四虎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久久黄色小视频|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欧美另类第一页|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亚洲综合九九|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网站在线看|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欧美无专区| 任我操在线视频|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www.91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午夜欧美在线|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理论片|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久综合日韩| 欧美精品不卡|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视频|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