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具有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重要作用,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近幾年,教育領域對青少年閱讀的重視不斷加強,教育部門通過評選優秀讀書案例和“書香校園”、完善閱讀指導目錄、加強數字資源建設等方式促進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的深入開展;全國各地中小學加快建設“書香校園”,創新開展閱讀活動,取得了豐富多樣的成果。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在不少學校特別是一些鄉鎮、偏遠地區學校,仍存在學生閱讀動力不足、閱讀效率不高、優質閱讀資源缺乏、閱讀活動流于形式等問題。在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找到進一步提升青少年閱讀質量的有效路徑。
筆者近日閱讀了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的多部論著,發現呂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看到了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的教育價值。他的許多觀點,對于當前切實提升青少年閱讀質量仍具有啟發和指導意義。
轉變觀念,增強青少年閱讀內驅力
呂叔湘先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他清楚地認識到閱讀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他在《關于中學語文教學問題》一文中直言:“現在有很多青少年知識面很窄,許多應該知道的事情不知道,這都和讀書太少有關。”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呂先生的建議是多讀書。他認為,閱讀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性情,提升他們的品德修養;還可以幫助他們識記漢字、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進而提高表達能力。
應該看到,得益于各級教育部門的宣傳督促,當下中小學校對于閱讀重要性的認識是比較到位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常會出現學生閱讀動力不足、興致不高的問題。筆者所在單位曾赴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部分中小學開展教育助力鄉村振興調研,發現對于學校推薦的書目,學生要么反映課業繁重、沒時間讀;要么只選自己感興趣的讀,對經典名著等“大部頭”存在畏難情緒。解決這些問題,是不少學校需要面對的挑戰。
呂叔湘先生曾在《書太多了》一文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讀書“也跟游泳一樣,走進水里去再說。免不了要喝兩口水,多數人就是這樣學會游泳的”。這提醒教育者,引導青少年讀好書的前提,是讓他們想翻開書、敢讀下去。學校和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和學生一起正確看待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在中高考中多得幾分,也不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更不是為了裝飾、炫耀自己,而是為了開闊眼界、提高修養、豐富自我精神世界。讀書不要計較一時得失,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所收獲。對于那些“難啃”的名著,可以先讀教材中的選段,再找自己感興趣的篇章;先感受經典作品的魅力,再根據個人興趣和能力水平決定是否讀完整本書。總之,教育者要轉變觀念,從增強內驅力入手,引導青少年愛上閱讀。
培養快讀能力,提升閱讀效率
在呂叔湘先生看來,閱讀不僅是為寫作服務的,其本身就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這種能力具體表現在“讀得快,抓得準,要能用很少的時間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抓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在大量閱讀的同時,能夠正確整合、提取關鍵信息。這一認識體現出呂先生務實的學術精神,并與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相契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并對每個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做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所設置的6個學習任務群,4個與閱讀直接相關。《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的18個學習任務群,三分之二與閱讀直接相關,且細化到不同類型作品的閱讀。統編語文教材的一大亮點就是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閱讀體系,并大大增加古詩文閱讀比重。近年來高考語文試卷中,閱讀文本篇幅都較長,不僅考查對單篇文本的理解,還考查對不同文本的把握。
無論是新課標、新教材還是新高考,對閱讀的重視都是空前的。學生想要達到課標要求的閱讀量,或是在緊張的考場上迅速讀完并理解文本、鎖定答題所需信息,就需要具有讀得“快”與“準”的能力。然而,根據不少語文教師的反饋,學生閱讀效率低下仍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大痛點,對于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讀不完、讀不懂、不會概括總結的學生不在少數。從這一意義上說,呂叔湘先生在40多年前提出的觀點,仍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那么,如何培養青少年“快”且“準”的閱讀能力?呂叔湘先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精讀與略讀并重。葉圣陶、朱自清先生合著的《略讀指導舉隅》一書中就提出“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呂先生也認為,要分清哪些書要字字不落地讀,哪些書可以快速瀏覽,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頭,把大量的需要讀的書都讀了”。語文教師要教給學生精讀與略讀的方法,對于重點課文要詳細講解,對于教材標注的自讀課文,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遷移內化所學方法。二是加強訓練。呂先生多次強調,閱讀能力是練出來的。他提到自己的老師陸志韋先生,要求學生每天用20分鐘時間看報,“一目十行”地看,從中有意識地抓住主要內容,堅持練習一段時間,閱讀效率會大幅提升。信息時代,可供青少年閱讀的內容浩如煙海,高效的閱讀,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吸收知識,應對學習與生活的需求。呂先生所說的方法,值得教育者思考借鑒。
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作用
如果說將閱讀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側重方法的掌握;那么對課外閱讀的重視,則體現了呂叔湘先生更廣闊的語文視野。他認為,好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課外多讀書。這樣可以打通課內與課外,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為全面發展、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課外閱讀的關鍵在于書目的選擇。對此,一方面,呂叔湘先生主張兼收并蓄、廣泛涉獵。他說:“課外閱讀范圍很廣,不限于文學作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哪方面的知識都有,讓學生多讀,可以從中獲得很多知識。”他自己讀小學時看了很多書,如歷史演義、武俠小說、神怪小說,甚至有才子佳人小說。上大學后,他主修英語專業,同時根據學校要求選修文化史、地理、生物、心理學、化學等多門學科的課程。這些經歷讓他對待書本知識懷抱開放、包容的態度。另一方面,呂先生秉持辯證的閱讀觀,認為兼收并蓄不等于不加選擇、好壞全收。那些大眾評價不高的作品也有可取之處,而評價很高的作品里也有糟粕。青少年年齡、閱歷有限,判斷力不足,尤其需要成年人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具體而言,“給予青年以真實的人生經驗的是看得的,該看的;給予青年以虛偽的人生經驗的是看不得的,應該摒棄的”。也就是說,要看那些反映真實生活、給人思考啟迪的好書。
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作用,需要教師、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共同發揮力量,形成有效機制和良好氛圍。呂叔湘先生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并強調教師對課外閱讀的指導作用。首先,教師要告訴學生哪些書要好好地看,哪些書不值得看,讓學生真正從閱讀中得到益處。其次,教師最好能和學生一起讀書,回答他們閱讀過程中的疑問,并組織討論,分享、碰撞觀點,將閱讀引向深入。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學會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讓學生知道遇到問題時該查什么書,增強自主閱讀能力。呂叔湘先生還關注學校閱讀環境的創設。他建議“在學校里面組織一個專供學生用的圖書館”,有條件的班級可以設立讀書角,讓學生學會自主借閱、管理圖書,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此外,作為一名杰出的教材編者、編輯出版家,呂叔湘先生看到了為青少年提供優質閱讀資源的重要性。他不僅積極參與語文教材編寫,而且撰寫《語文常談》、編選《筆記文選讀》等具有科普性質的語文讀物,為當代青少年留下了寶貴的課外閱讀資源。他還建議,青少年讀物要在語言表達、情節組織上貼近小讀者,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還要注重紙張、裝幀和印刷質量,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這與呂叔湘先生的讀書理念一脈相承。2024年是呂叔湘先生誕辰120周年,重讀他關于閱讀的真知灼見,深刻領悟其思想內涵,有助于中小學校更好地開展“書香校園”建設,通過提高青少年閱讀質量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