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面對有特殊需求(如學習障礙、情緒問題)的學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不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才恰當。請問同行們,有何資源、策略為這些學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幫助?
——北京師范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實驗小學 顧老師
讓每個孩子擁有自己的精彩
面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而覺得力不從心,其實是非常正常的,畢竟老師不是圣人。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來影響和滋潤學生,讓每個學生成為獨特的自己,擁有自己的精彩。
善于觀察,看見學生的獨特之處。作為教師,觀察應是我們工作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的一種知覺活動,不僅要認真看和聽學生的各方面表現,更要分析和思考學生各種表現下的深層原因,從而為自己的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方法和措施的選擇打下基礎,不盲目行動。某男生,不愛學習,但特別喜歡做手工,上課時,只要老師不注意,他就在抽屜里折紙,于是我引導他學習美術,后來,他考上了四川美術學院。某女生,嗓子好,特別喜歡唱歌,我將她推薦給音樂老師,后來女孩走上了音樂道路。有的學生擅長邏輯思維,我們就多鼓勵他提問、討論、實踐,引導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的學生擅長形象思維,我們就鼓勵他多觀察、模仿、創新,引導他用心分析現象和問題、實現自我超越。
期待效應,遇見學生的獨特之處。期待效應,也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心理現象,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望會影響到對方的行為和表現,使其朝著期望的方向發展,強調積極期望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教師應該利用自己在學生中的威信,善用期待效應。曾有一個特調皮又成績不好的學生,上課天天睡覺。在跟他聊天時,他說他已經自我放棄了,但父母一定要他坐在教室里。經過觀察,我發現他比較喜歡看雜志,于是每周借些雜志給他并一起交流,慢慢地,他閱讀的書籍更廣泛了。后來,我又鼓勵他寫作,并告訴他可以文會友,甚至以文謀生。漸漸地,他的文章越寫越好,在校內外的雜志上發表了,朋友多了,成績也有所提高,現在是某大專的文學社社長。親其師而信其道。當教師關心和愛護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議和希望,學生可以向教師所期待的方向發展,成為越來越優秀的自己。
用愛滋養,呵護孩子的獨特之處。任何學生,特別是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只要與之交往,都能發現其需求背后的深層原因。無論原因是什么,我們都應該尊重、信任、包容和接納,并鼓勵、支持、表揚和引導他們往積極的方向發展,呵護他們的獨特之處。有個孩子,周末一放假就感冒發燒,我覺得很奇怪。在多次深入交流之后,他說出了實情——因為不想上學,他會跑到樓頂吹風,或把空調溫度調到最低,讓自己感冒;而且父母離異,他在父親身邊缺少母愛,感覺孤單,也不容易信任他人。在了解真相后,我和任課教師溝通,決定多關心他的日常生活,多與他交流,降低對他的學習期待,盡量讓他堅持在教室里學習。慢慢地,他請假的次數少了,學習態度也稍有變化。看到他的點滴進步,我們nAIwLvWmgdOseOM0Hco50SvrY8/7W/jGZkqh9/aiTIQ=就及時表揚,相信未來的日子里,他會有更大的進步。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學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唯有用自己的愛心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滋潤他們的心田,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平行教育,珍視孩子的獨特之處。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原則,強調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認為個人對個人的影響是狹隘和有限的,而集體作為教育對象能更有效地影響個人,所以,教師們一定不能忘記集體的力量。很多時候,集體的助力,更能事半功倍。曾有個腦癱的學生,只能左手寫字,學習吃力,有點自卑,不愿和人多交流。我發動全班學生一起行動,為他講解習題、打午飯、洗飯盒、扶他上廁所、背他上操場看大家做運動、讓他坐著和我們一起參加合唱比賽。在同學們的幫助下,他越來越自信和陽光,學習也越來越好。在班級管理和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學生們會更加團結友愛、互相信任合作、努力學習。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光彩,一個優秀的班集體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湖南省長沙市三峰中學 陳月紅)
“三團”作戰——動態管理下的有效幫扶
近年來,班里出現的“特殊”學生多了起來,的確挺讓教師們“頭疼”。他們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如家庭問題、個人興趣、學習壓力等,表現出與班級要求、氛圍不符的行為,會在班級內引起一些突發情況。教師怎樣面對?如何化解?作為學校教育管理者,筆者緊緊抓住“三團”——班主任團體、家長團體、專業團體之間的相互協作,共同幫扶這些“特殊”學生,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首先,建立“摸排—篩查—分析歸檔”機制。
針對這些“特殊”的學生,由班主任對班級學生進行摸排。在摸排過程中,深入了解這些“特殊”學生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心理等,初步判斷學生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做好與學生的真誠交流,也要和學生家長溝通好,還要跟科任教師進行了解,為建檔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
在建檔前,學校邀請家委會部分代表、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團隊進行初審。班主任將這些“特殊”學生(隱去姓名,設為學生A或B)的行為以及狀況進行陳述,再通過大家集中討論,確定建檔學生的名單,同時根據影響學生情緒的因素進行分類。影響學生情緒的因素有很多,目前我們主要按照這四種進行劃分—— 一是來自班級中發生的事,二是家庭原因,三是自身行為習慣和心理問題,四是社會熱點事件給學生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帶來的影響。根據這樣的歸因,我們開始嘗試對這些“特殊”學生開展個性化幫扶,真正實現一人一檔一方案。
其次,建立“結對—幫扶—形成個案”模式。
“特殊”學生的幫扶需要校家社的共同努力,我們形成了“學校為主、家校聯動、社會參與”的幫扶模式。學校根據歸因分析形成的材料,再次召集班主任、邀請家委會部分代表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團隊參與,商討不同類型學生的幫扶措施和方法。針對心理障礙者,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人實施心理干預,進行疏導;針對行為習慣不良者,以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為主,耐心做好思想教育,陳述危害、幫助樹立紀律觀念;針對家庭困難者,安排黨員教師著重給予生活上的關心與經濟上的資助。而針對留守、單親、離異家庭,學校不僅做好學生的幫扶,還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定期開展關心工作。通過交心談心、讓學生與家長視頻通話、給父母寫信、過集體生日、陪伴發展特長、開展集體游戲活動等,幫助學生自信成長、快樂生活。將所有需要幫扶的學生與教師結成幫扶對子,為每個學生建立幫扶檔案。
在幫扶過程中,我們先后成立了家長幫扶團和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在與家長結對幫扶過程中,班主任充當主要角色,他們在交流溝通中發現,部分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會和班中一些年輕家長建立聯系,請年輕家長幫他們在手機上回復信息、上傳作業等。于是,學校通過家委會,本著自愿原則,積極組建家長幫扶團,讓家長參與進來,幫助部分家長,實現家長與家長間的互動和幫扶。另外,學校通過社區醫院、心理健康機構,聘請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士,組建專業團隊,不僅對學生進行幫扶,同時根據部分家長的需求,做好家長心理問題的專業引導。
最后,建立“跟蹤—退出—動態管理”策略。
學校在幫扶中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情緒、日常行為、家庭情況等內容的跟蹤管理。通過持續性、有針對性的追蹤,學生在校情緒管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行為控制上,學生之間摩擦少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陽光積極的多了。
評估學生的變化情況,并以此作為退出的重要依據,只要學生連續一個月沒有不良表現,即可提出退出申請,經過學校小組的審核通過后便可退出幫扶的名單,以動態的管理提升幫扶的效率。
(安徽省安慶市菱北中心小學 金紅接)
如果那是我的孩子
“以前的孩子聽老師的話,現在的孩子聽自己的話。”很多老師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樣的感慨,也總有人試圖從各個方面去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其實,只要社會在發展,人就在發展。太多的因素導致現在的孩子有獨立的個性、有自主的想法,看似孩子變得難以管控了,但教育的方法千千萬,萬變不離其宗:足夠尊重,足夠信任,決不放棄。當遇到“特殊”的孩子時,不妨這么想一下:如果那是我的孩子,我會怎么辦?我想沒有哪個父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嘗試改變——
尊重孩子,給他成長的空間。有時候老師們用自己的方法,盡了一切努力想要去改變孩子的現狀,有苦口婆心的勸說,有循循善誘的啟發,甚至還有寸步不離的看護。殊不知這些做法僅僅是無效的自我感動,因為孩子的需求不在于此。一個真實的事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幾年前,學校在一次暑期的教師培訓活動中請來了當年高考優異的校友來分享經驗,孩子們發自肺腑地講了很多,最后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個即將上清華大學的男孩說:“其實我真的不希望老師時時刻刻關注我,脫離了老師的視線,我不管做什么,都會更加的松弛。”是的,我們平時對一些優秀學生的關注度、期待值都更高,殊不知我們所謂的關照也許會帶給學生無形的壓力。優秀的學生尚且如此,那么“特殊”的學生呢?班上曾經有個被醫院確診為中度多動癥的孩子,平時最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件事:在紙上畫密密麻麻的小人。我就特許他每天閱讀課坐到我的辦公位上畫20分鐘,聽他簡單說說畫的是什么,偶爾給點小建議,讓他真正感受到老師是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有尊嚴的人、有思想的人,愿意傾聽,也愿意給建議。長此以往,我說的話他能夠聽進去了,而且很多時候給的建議也被采納了。其實,“特殊”的學生需要的也僅僅是老師把他們當正常的孩子看待,尊重他們,給予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并相信他們是能做好的,他們也的確能夠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互借力量,打好“角色配合戰”。對待“特殊”學生,需要的是系統性、序列化的規劃和調整。因為要想改變“特殊”學生的行為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師和家長需要就孩子的特殊行為共同預估評判,在合理的期待目標上進行有效的規劃。比如,我班上有這樣一個孩子,孩子很聰明,特別喜歡看書,但平時不聽講、不做作業,也不怎么好好考試,導致考試總在及格邊緣徘徊。發現這個問題后,我和家長進行了溝通并達成共識:孩子要努力做到正常聽課,會做的習題必須完成。我和家長每天微信聯系,對孩子的情況互通有無,對當天的表現進行及時的表揚和批評。有時還需要扮演好“紅臉”和“白臉”的角色,并且根據不同的情況交換角色,打好配合戰。比如期末考的時候,為防止孩子出現會做而不做的情況,我和家長商量虛構了一個“家長督考”機制,即告訴孩子,考試中的考場情況會由監考老師反饋給家長,再由家長對每場考試進行反饋。有了這樣的“家長參與”,孩子對待考試的態度前所未有的認真,發揮出了應有的水平,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從中嘗到了成功的甜頭。面對這類孩子,家長和教師之間需要互相借助教育的力量,并有效地進行融合和利用,從而讓孩子知道父母和老師每天都在參與、見證、指導自己的成長。我們要堅信:滴水能穿石,哪怕那是一塊頑石。
當然,對于一些“特殊”學生的教育方式,光靠職業道德中的愛心、耐心、責任心,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這需要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努力涉足更多的、自己并不擅長的,甚至是以前從未接觸的知識領域,比如心理學、腦科學、人際交往學等,這些與教育學相結合,能夠幫助我們解釋一些特殊行為產生的原因,并指導我們更好地助力“特殊”學生行走在健康發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