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廣東省漢族客家戲劇劇種,是嶺南地區傳統劇種、廣東三大劇種之一,還是嶺南文化的寶貴財富,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牡丹”。
廣東漢劇原稱“外江戲”,清乾隆年間進入粵東,以潮州為中心,向鄰近地區傳播,其藝術風格與湖北漢劇有所不同,為顯示區別,1956年定名為“廣東漢劇”。1959年成立廣東漢劇院,院址設在廣東省東北部梅州市。廣東漢劇的唱腔音樂包括“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種聲腔,而以“西皮”“二簧”為主,此外還有昆曲、民間小調和少量梆子曲調。廣東漢劇的角色分為生、旦、丑、公、婆、烏凈、紅凈七個行當,各行當唱腔均有明顯特點,舞臺語言沿用中州韻和普通話,表演中唱、念、做、打的程式十分豐富。廣東漢劇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客家文化和南方戲曲藝術的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廣東漢劇主要流行于粵東、粵北、閩西、閩南、贛南等地。傳統劇目主要有《昭君出塞》《百里奚會妻》《高皇過關》《齊王求將》《孝義流芳》《西廂記》《賣油郎獨占花魁》《花燈案》等。受市場經濟和流行娛樂文化的沖擊,廣東漢劇觀眾銳減,演出難以為繼,原有劇團先后撤銷或合并。
隨著老藝人辭世,年輕人不愿傳承發揚廣東漢劇,不少絕技人去藝亡。廣東漢劇處于瀕危狀態,亟待加大力度予以保護。廣東漢劇院成立以來,在劇目創作、挖掘、繼承和創新方面取得一定成就,整理、移植、排演了《百里奚認妻》《藍繼子》《林昭德》《鬧嚴府》《秦香蓮》等100多個行將失傳的傳統劇目,并創作了《半邊天》《人民勤務員》《家內有家》《一袋麥種》等大量現代戲劇目。
2008年6月7日,廣東漢劇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梅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