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針繡又名正則繡、錦紋繡,是一種適宜繡制品的中國刺繡工藝。亂針繡是在民族傳統刺繡基礎上,以民間的針作為筆,絲線作為材料,由我國知名美術教育家、畫家、原國立藝專校長呂鳳子先生自創的一種亂針技法。因其繡法自成一格,被稱作“當今中國第五大名繡”。
呂鳳子先生在《亂針繡談》一文中寫道:“亂針繡既異乎一切畫一切繡,那么,我們就可以大膽地說是我們創造的美術品,或者不至于被人笑話罷。”亂針繡的逐步完善,呂鳳子之子呂去疾、之孫呂存皆有重大貢獻。可以說,是三代大師的傳承使得亂針繡擁有輝煌的歷程。
在民國初年,呂鳳子在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創辦了“私立正則女校”,將民間刺繡引進校門,專門開設了縫繡班,又將“縫”和“繡”分開。在教學中,呂鳳子希望把西洋畫的理念運用到刺繡中,1921年,中國刺繡史上第一幅像繪畫一樣的刺繡作品在呂鳳子手中誕生。一位學員事后這樣回憶,當時正在上美術課,呂先生進來要了一根針,在手中的一塊布上用各色絲線縱橫交錯地繡了一小塊風景圖案。
這種繡法融合了中國傳統刺繡技術和西洋藝術,并受到清末民初沈壽的仿真繡的啟發影響。傳統蘇繡中,每一針之SinfU+7uH1ajVAUQrHwC9w==間都是緊密相接,并呈同一方向排列,但在亂針繡中,針法長短不一、靈活多變,方向不同且交叉,使得在色彩上更為豐富,將傳統刺繡“排比其針,密接其線”的方法創造成以長短參差的直斜、橫斜線條交叉的技藝,繡出的人物、風景、靜物、動物色彩豐富、風格獨特,富有立體感。
1947年,呂鳳子命長子呂去疾接任亂針繡的教學工作。呂去疾在上世紀30年代畢業于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油畫系,后在中央大學徐悲鴻油畫系深造,西洋畫的功力深厚,深明亂針繡的精要,他進一步發揚了亂針繡技法。
亂針繡的第三代傳人、鎮江市第一個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藝術家呂存,在繼承與發展的基礎上不斷變化創新,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打破傳統底布的卷繃方法,改用油畫布繃法,針法密集細膩、品位清新高雅、線條流暢飄逸,富有極強的立體感。尤其體現在人物和動物的眼睛上,刺繡手法極高,惟妙惟肖。
1996年,在杭州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上,呂存的亂針繡品《云岡石刻》榮獲金獎。2003年,呂存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06年,亂針繡被正式列入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