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女,16歲,市重點中學高一學生。獨生子女,父母離異,1歲后的主要養育者是爸爸和奶奶。爸爸初中畢業,主要從事物流運輸工作。
初見小雪時,她站在咨詢室門口,身穿校服,身形瘦削,扎著低馬尾。與小雪建立咨訪關系還是很順利的,我詢問小雪:“發生了什么?要跟我聊聊嗎?”小雪低聲回應:“最近一段時間,我總是心里不太舒服,一直很想哭,學校還有家里的事情,讓我越發覺得不開心,我又開始自殘了。”在征得小雪同意后,我查看了小雪的左手手腕,映入眼簾的是兩條長短不一的傷痕,一條較長較淺,據小雪回憶是初中時候留下的,傷口早已愈合,但疤痕很粗。當我詢問是用什么工具造成時,小雪回答:“這是好幾次反復自殘留下的痕跡,有易拉罐拉環、水果刀還有刀片。”另一條較短較深,是高中的新傷,也已愈合。
我見過不少自傷的傷痕,大多隱蔽在小臂或大腿處,但小雪的傷痕卻在手腕處。意識到我的困惑,小雪直言:“每一次自傷我都抱著想死的念頭,所以選在了手腕處,每次割開皮膚后,我會靜靜地看著血流出來,血止住了就再割一刀。”小雪“云淡風輕”的描述讓我愈發揪心。
咨詢初期,我習慣借助家譜圖搜集來訪者的基本家庭成員信息,下圖是小雪繪制的家譜圖,生母部分是在咨詢過程中補充的。

談話中我了解到,小雪的生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大概1歲左右就跟爸爸分開了,她只在七年級見過生母一次,那天生母跟爸爸辦理離婚手續,和小雪吃了頓飯,其余時間沒有任何聯系。小雪從小和奶奶還有爸爸生活在一起。小雪家譜圖里的媽媽是爸爸現在的女朋友。“所以,你稱呼爸爸現在的女朋友為‘媽媽’?你喜歡她嗎?”“喜歡,她讓我第一次感覺到我是被在乎的,有人是愛我的。”聽了小雪的敘述,我既心疼她不幸的童年經歷,又慶幸她能夠遇到一位真心待她的媽媽。家譜圖中,小雪和媽媽的人物關系也是親密的,這是咨詢過程中看到小雪擁有的社會支持,媽媽的出現好似一份救贖,一邊療愈著小雪母愛的缺失,一邊也幫助小雪慢慢學著發展親密關系。
小雪和爸爸是沖突的人物關系,正如小雪對爸爸的描述“他是一個脾氣很差的人,做事沖動,直到初三的時候,他和媽媽在一起了,脾氣才好了些,但我還是會在難過的時候埋怨他‘為什么直到現在脾氣才好點’”。對于共同居住的奶奶,小雪沒有太多的描述,奶奶的角色更多是照顧小雪的生活起居,小雪的爺爺因為在小雪出生前已經過世,所以沒有出現在她的家譜圖中。
再看小雪的家譜圖,發現爸爸和媽媽存在著兩種矛盾的關系,既有親密又有沖突,小雪解釋是因為他們最近幾個月爭吵不斷。小雪在原生家庭中未能建立親密關系,父母離異加之爭吵沖突不斷的成長環境致使她安全感不足,直至新媽媽的出現,小雪的生命故事出現轉折,她和媽媽建立了親密關系。很明顯,小雪渴望穩定的親密關系,但維持親密關系又是不容易的,最近幾個月家庭成員間的矛盾沖突又一次打破了家庭的平衡,那種不安全感似乎又回來了,這也成為她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咨詢進展到這一部分,小雪家庭成員關系脈絡已經大致厘清。接下來,我使用敘事療法的外化技術,和小雪一起探討目前困擾她的問題,幫助小雪移動視角,把當下關注的焦點從個體身上轉移到問題本身。思考片刻后,小雪說困擾她的主要問題有:和爸爸之間劍拔弩張的關系、爸爸和媽媽近期不斷的爭吵、學業壓力等。我和小雪繼續澄清,在這些問題中,哪個問題最困擾她,或者想先聊聊?小雪選擇了和爸爸之間劍拔弩張的關系。以下是部分對話:
我:你剛才提到跟爸爸的關系是劍拔弩張的,能具體說說嗎?
小雪:基本上聊幾句就吵,我盡量躲著他,但他非要招惹我。
我:如果要把你和爸爸之間劍拔弩張的關系想象成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物,你覺得它是怎樣的?
小雪:我覺得我們之間的關系就好像是一片籠罩著我的黑云,我知道自己逃脫不掉。
我:我們暫時把你和爸爸之間劍拔弩張的關系稱為“逃不脫的黑云”,可以嗎?
小雪:嗯。
我:這團“逃不脫的黑云”何時產生的?多大呢?還在變大嗎?
小雪:可能從小學開始,或者更早吧,不過那時候還沒意識到,只覺得家里經常會有爭吵,我也從最初被爸爸打罵開始反抗,矛盾也隨之升級了,感覺“黑云”也變得越來越大,有時候大到把我籠罩住,透不進一絲光。
我:自那之后,這團“黑云”就一直那么大嗎?還是“黑云”也會變小,也有光亮會透進來?
小雪:有吧,初三的時候,爸爸結識了媽媽,感覺爸爸的脾氣也變好了些,雖然“黑云”還在。
我:聽起來,初三之后,開始有光透過“黑云”照進來了是嗎?
小雪:好像是的。但最近,因為學業和一些家里的問題,我和爸爸之間又起沖突了,而且我發現爸爸媽媽最近也頻繁吵架……
我鼓勵小雪思考一下,哪些情況下她和爸爸之間的關系會相對緩和些,小雪想到了以下幾點:
● 爸爸控制脾氣,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媽媽;
● 爸爸和媽媽減少爭吵的次數;
● 每周有一次爸爸媽媽一起來接我放學或者送我去學校;
● 爸爸媽媽早點領證辦婚禮。
在和小雪爸爸的對話中,我發現小雪爸爸還是比較想和女兒處好關系的,也在積極地做著一些嘗試,但可能不如預期。結合小雪的訴求,我給到小雪爸爸如下建議:
◆ 做會“自控”的父母。日常生活中,爸爸盡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情緒穩定。會“自控”的父母,往往會用樂觀、積極的正面情緒感染孩子。
◆ 用心維護夫妻關系。從小雪的角度看,父母領證結婚則代表他們的婚姻關系進入穩定的階段,父母之間是親密的,這一點需要爸爸和媽媽共同做出努力。海靈格曾提出“幸福家庭關系圖”理論:“夫妻關系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間位置,形成穩固的等腰三角形”,一個家庭一旦兩人之間出現問題,勢必會影響到第三人,父母之間感情不睦,孩子就會被動介入“戰局”,對于重組家庭中的小雪來說更是不安全的。
◆ 親子關系要有情感連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爸爸想要修復和小雪的親子關系,不能急于一時,小雪的內心已然有了一道心理防線,要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得學著靠近孩子,日常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傾聽和理解。
和小雪進行咨詢是在學期末,再聽到小雪的消息時已是第二學期初。在一個午后,小雪敲開了咨詢室的門,站在門口的女孩讓我有些恍惚,梳著高高的馬尾,嘴角一抹淺淺的笑。小雪告訴我爸爸媽媽在寒假領證了,辦了一場簡單的婚禮,家里還多了一只小金毛,自己已是“貓狗雙全”的人了。
另外,從小雪班主任那里我也聽到小雪陽光開朗了不少,學業也在迎難而上。
寫在文末,我還想告訴很多和小雪有類似經歷的孩子,原生家庭我們沒得選,但未來的你想活成什么樣子你可以決定。即使父母成不了你的鎧甲,也要自己生出勇氣、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