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這里所說的“糖友”指的是糖尿病患者,患上了糖尿病,血糖升高或者降低,都會影響您的情緒,情緒問題如影隨形。
我們要認識到:糖尿病是長期存在且不斷變化的,它不僅會影響您自己,還會影響與您共同生活的每一個人。對于糖尿病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應該要有所準備,并及時自我調整,以幫助您維持良好的心境和積極的應對心態,改善與他人的關系,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那么,患上糖尿病會有哪些常見負性情緒?糖尿病與負性情緒有著怎樣的關系?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調適方法策略有哪些呢?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慢性病在發病的初期往往沒有不適癥狀或者只有輕微的癥狀,隨著近些年來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大多數人都是在常規的健康體檢中發現得病了。
尤其是糖尿病,患病早期多數人是沒有癥狀的,只是在檢查時發現血糖升高而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這個原因導致了有些人根本不在乎,認為不吃甜的或者少吃甜的血糖就不高了,我不吃藥,吃藥多麻煩呀!還有的人認為,我就愛吃甜食,我吃糖吃水果再多吃幾片降糖藥就行了,血糖就不會高了。
久而久之,由于血糖控制不好,就會出現心臟病、腦血管、腎臟疾病、視力障礙、肢體壞死等并發癥。并發癥的出現說明糖尿病到了一定的嚴重程度。這時,就會出現一些負性情緒,其中以恐懼、焦慮、緊張情緒最突出,50.1% 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
上述負性情緒的出現會造成血糖波動甚至升高,對血糖控制是不利的;反過來,血糖的升高或波動會引起焦慮、恐懼、緊張等負性情緒。這樣如此反復會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減輕或消除負性情緒是關鍵。
負性情緒會影響血糖嗎?會的,身體處于應激狀態時就會使血糖升高。那么,像焦慮、緊張、恐懼等都是一種應激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身體會自行分泌一些升糖的激素。我們都知道,胰島素是降血糖的激素,但對升血糖的激素很陌生,像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皮質醇、生長激素都是升糖激素,這些激素會讓身體不能很好地利用胰島素,從而使血糖升高。當出現負性情緒時就會影響血糖的波動,血糖的高低波動又會使患者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所以說,糖尿病和負性情緒是相互影響的。
導致這些負性情緒的原因首先是認知不足,由于認知不足帶來的負性情緒則只能通過提高認知來減輕或消除。提高對糖尿病的認知,可以通過參加醫療機構組織的健康教育講座,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知識,包括:糖尿病的治療、控制好血糖對延緩并發癥發生的重要性、監測血糖的方法等。還可以積極參與社區、街道的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咨詢活動,定期參加醫院的教育課程,并主動查找可靠的醫療信息源,如正規的健康期刊、權威的健康網站等。認知度提高了,才能重視糖尿病,更好地控制血糖。
我們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學會調適積極的心理狀態,要知道,陽光心態是您健康生活的開始,消極情緒是降糖道路上的敵人。對任何事情都持有一種樂觀向上的態度,既來之則安之、樂觀平靜、主動學習、主動就醫、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怨天尤人、悲觀失望、緊張焦慮、胡亂投醫。做情緒的主人,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并做好情緒變化的記錄。評估自己積極與消極的情緒,鼓勵自己積極地看問題,克制不良情緒。
對于已經出現的焦慮、恐懼、緊張等負性情緒,我們要積極面對,您可以尋求自己的醫生、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他們可以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比如交流訪談、注意力再訓練等方法,幫助您增加安全感和自信心,轉移注意力,放松心情,可以有效地緩解情緒壓力,更好地應對疾病帶來的挑戰。
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前提,要重視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確保健康、科學、合理,并因人因時制宜建立屬于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飲食、規律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良好睡眠、積極社交、主動學習等,這些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健康的基石,我們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相信家庭的力量,起初您可能會擔憂自己成為家庭負擔,擔心給整個家庭的生活帶來不便。但是,您要記住,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家人永遠需要您。您采取自信積極的態度,家人也會有積極自信的態度,家人的理解和呵護是戰勝疾病強有力的后盾。要有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心,信心的建立來源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勞動,保持正常的人際交往,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多與人溝通交流,享受生活和勞動的樂趣,勞動的付出有助于降低血糖,減輕個人、家庭的經濟負擔。

總之,作為一名“糖友”,您要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內心,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要知道自己的人生指數是多少,人生指數等于10、等于100、等于1000還是等于10000,還是更多。意思就是,健康是1,它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那么0是快樂、愛情、事業、財富、地位、家庭、名利等等,甚至更多。由1和0可以組成10、100、1000、10000等多種不同大小的值,成就人類與社會美好的、和諧的旋律。對于一個人而言,如果沒有健康這個1,其他條件再多也只是0。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所有的0都是健康1的外延和擴展。擁有健康就擁有希望,就擁有未來;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要學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和家人、朋友一起迎接美好的未來生活。